奇书网

9.9元支持站长用爱发电
繁体版 简体版
奇书网 > 吴娟瑜的成功父母学 > 4.说对的话

4.说对的话

接受紧张?挑战紧张

为了帮助唯安改善现状,老师建议他:

1.不要“应该”: “应该”“必须”这类字眼,造成唯安有自我批判的压力。长期下来,形成情绪焦虑和紧张。不妨将这类词语加以转化,例如:将“我应该做得更好”改成“我可以做得更好”;将“我必须用功”改成“我尽力就好”。

2.勇敢发问:为了打破父子僵局,可以主动请教爸爸:“你对我有什么建议?”甚至主动关心地说:“老爸,工作辛苦了”等等。

3.接受“紧张”:紧张也是成长的润滑剂。“紧张不是不好的吗?”这一点让唯安吃惊不已。

老师说:“其实,接受自己有紧张的情绪,反而会更认真地面对挑战。上了台,练习在第一刻里深呼吸,然后慢慢适应,渐渐地就会感受到放松的喜悦了。”

最后,老师甚至幽默地告诉唯安:“从现在开始,我陪你一起紧张,我们全力以赴吧!”

听到这里,唯安顿时放下了心头的重担。

如果孩子有“感情拖累症”

叶玲一进门,就兴奋地告诉妈妈:“我考上护理学院了。”

原以为妈妈会高兴地为她祝福,不料,妈妈却红着眼眶,低声说了句:“连你也不要我了。”然后转身向卧室走去。

叶玲立刻跟上去,用哄小孩的语气说:“好嘛!不去念就是啦!我去考离家近的学校。”

听到女儿如此说,坐在床头的妈妈却又反悔了:“去去去,没人叫你不要念,迟早我要一个人过日子。”

原来,叶玲的妈妈很早就和她的爸爸离婚,和叶玲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也因为没有其

他的家人,叶玲成了妈妈倾诉的对象,从小像个小大人,有时候还要扮演劝说者的角­色­,帮妈妈排忧解惑。

这回,叶玲考上护理学院,势必要离家住校,这是叶玲向往多时的宿舍生活,未料,妈妈反应竟如此之大。

叶玲见妈妈闷闷不乐的,颇为自责,可是一想到要放弃学护理的理想,又有点不甘心。她该如何是好呢?

放手让妈妈成长

当叶玲来信询问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时,我开始帮她分析引导。就在一来一往的探讨中,叶玲逐步看出自己和妈妈之间,原来存在着“拖累症”的现象。

“拖累症”又叫“互相依赖症”,指的是两人有过度互相依赖的情形,造成生活上、情感上不易分割。

叶玲的妈妈虽然也在上班,可是很少和同事深入交往,下班后多半待在家里,幸好叶玲生­性­活泼乐观,至少有许多好同学为伴。不过不知不觉中,叶玲从小养成讨好及照顾妈妈的角­色­,和妈妈建立了难分难舍的相处模式。

“要照顾妈妈一辈子吗?”我问叶玲。

“我也不知道,妈妈很可怜。”叶玲内心很挣扎。

“妈妈当然需要关心,但是妈妈自己也要成长,将来才不会继续互相牵绊啊!”

不如先有一人跨出去

叶玲看清楚自己成长的模式后,决定与妈妈建立更平衡、更独立的相处关系。她采取了三个方式改进:

1.认清事实:让妈妈明白,女儿不再是小娃娃,可以随时粘在身旁。叶玲也不是妈妈的妈妈,不应身负压力来解决妈妈的问题。

2.拔除依赖:叶玲不要怕妈妈生气,不要时时刻刻想讨好妈妈。例如,当妈妈走回房里生闷气,不要立刻跟上去,有时让妈妈静心独处,她才有机会反思及成长。

3.坚定所有:如果学习护理是一心渴望的目标,那么,不要因为妈妈的言语和眼泪而压抑自己,以致抱憾终身;不妨让妈妈了解—— 住校求学并非远走高飞,平日有电话可联络,每逢周末假日也可以返家呀!

“拖累症”有时候是因积习已久造成,一下子改变确实困难,幸好叶玲领悟了“两人同时陷入,还不如先有一人跨出,再回头拉另一人脱身”的真谛。后来,每当妈妈发出依赖的讯息时,叶玲一发现有“拖累症”的模式出现,就会立刻正确的响应。

如果孩子经常失眠

眼看上学快迟到了,孩子却还赖在床上,身为父母的你,想必一定是又气又急吧!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动作慢是因为不懂得爸妈的苦心;有些父母认为是孩子故意作对,不肯配合父母的行程尽快跳下床。然而亲爱的父母,你知道孩子的睡眠够吗?

清晨起床,各位若有机会站在校门口或幼儿园门口,常可见到睡眼惺忪的小朋友,有的哭闹着不肯入校门,有的手上提着早餐,站在原地赌气。其实父母真正需要的,是对儿女睡眠质量的重新认识和调整。

睡多少才够?

根据医学研究显示,学龄前的小朋友每天需要平均十二小时的睡眠。美国睡眠专家、布朗大学教授马利?卡斯卡登(Mary Carskardon)表示,青少年的理想睡眠是九小时又十五分钟。这样说来,一般小学生的睡眠需求就介于其中的十小时了。

以小学生的平均睡眠时数来估计,五六年级学生在晚上十点上床,隔天六点半起床,约只有八个半小时的睡眠时间,若扣除睡前在床上嬉闹、聊天约半小时的时间,实际睡眠时间是越来越少。

然而,即便躺在床上睡眠的时间足够,还是不足以代表孩子的睡眠质量好。不少孩子可能因为身体病痛、白天犯错被责骂、隔天有考试或是比赛等压力因素,

一个晚上睡下来是噩梦连连、呓语不断。更有报道指出,青少年因为暑假期间连夜上网成瘾,等到开学后,生活作息调不回来,变成上了床还辗转反侧,导致失眠现象日益严重。

睡不好的行为辨识

1.孩子睡眠时间已充足,却仍­精­神不济,哈欠连连。

2.孩子上课时经常打瞌睡,似乎没睡好。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