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说对的话”就是大家来练习用“○□○”的方式说话,每一个○都是对孩子正面肯定的话,□就是讲“就事论事”的话,这个○□○的方法,也叫做三明治法(两个○,中间夹一个□)。
当爸爸妈妈说出“就事论事”的话时,丝毫没有批评指责的意思,这时候,孩子因为没有被攻击,没有挫折的感觉,反而比较能够冷静下来思考爸爸妈妈的话,而不会一味地立刻顶嘴或是发怒。
在运用○□○三明治法时,碰到态度拖拖拉拉的孩子,口气要更坚定,态度要更果决。从我们的声调、口气,孩子才会听出自己的责任,再也不会左耳进右耳出,有听没有到;老实说,不痛不痒的话,孩子听多了,往往不当一回事,还不如让孩子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
分段式沟通
当孩子犯错时,或是有时候爸爸妈妈和孩子讲话讲不下去时,最好不要急着要孩子当面道歉,或一定要把事情弄个一清二楚。当我们态度强硬时,我们会看到另外一个翻版,这样硬碰硬,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如果我们问孩子:“到底是什么事?说给爸爸妈妈听。”结果孩子沉默不语,低着头。问了两次还是没有回应,我们不妨说:“那么大家冷静想想,找个机会再谈吧!”
还有,尽管是“对的人”,可是时机不对,地点也不适合(例如,有其他人在场),可能造成“反效果”,最好“分段式沟通”,在应该暂停的地方赶快给双方一个台阶下。当第二次再去私下沟通、聆听时,我们比较有机会看到一个态度和缓、愿意认错,或者愿意心平气和解释的孩子。
总之,到了“真心接纳”的阶段,亲子之间有充分的了解,互相愿意聆听对方的心声,这样一来,很多事就好沟通了,更重要的是,父母可以及早注意到孩子成长中的一些身心状态,避免因沟通不良造成憾事。
如果孩子是“火烧ρi股症候群”
育杰是个中学生,平日在学校一派对功课满不在乎的轻松模样,总以为自己考试一定能过关,让同学羡慕不已。
事实上,育杰在家是个紧张大师,只要妈妈晚十分钟叫他起床,他总是大呼小叫的,仿佛发生了很严重的事情。
有一次考试日期快到了,他非但没有定下心来念书,反而晃来晃去,嘴里直嚷着:“快来不及了!快来不及了!”
直到考前一夜,才见育杰彻夜苦读,咖啡一杯接一杯地喝,厕所一趟又一趟地跑。熬到早上,只见他带着浮肿的双眼,精神不济地去上学。
育杰的爸妈对他的状况头痛不已,屡劝不听之后,他们决定求助心理医师。
找出模式
每个人都有些认知上和行为上的既定模式,这些模式从小不知不觉地形成,并且在往后的人生旅程中反复地出现。
育杰在小学五年级时,有一次半夜偷偷起床准备考试,意外地,竟然考了全班第一名!当时不知情的爸妈逢人就夸育杰,使育杰误以为熬夜必然与高分画上等号,渐渐养成熬夜念书的习惯。
小学的课程或许一个晚上就可以充分完成,但是到了中学,需要复习、演练的题目越来越多,哪是一个晚上就能够完成的呢?
育杰的身体已经承受不了了,精神上也出现焦虑的症状。幸好心理医师的专业关怀,育杰的爸妈才明白自己的儿子出现“火烧ρi股”的模式。
“火烧ρi股症候”的人,匆匆忙忙是他们的特征,最后一刻才完成是他们的本事。然而,他们并不开心。
根据心理医师的分析,“火烧ρi股症候群”的人,其实非常享受“最后一刻”的专注和刺激,也确实能迸发出惊人的潜能,然而在完成任务后,通常身心交瘁,且若有所失。
当孩子的生活教练
生命模式如果带来正面的愉悦和成功,当然可以继续保留;然而如果正在逐步瓦解一个人的精神和意志,那么一定要想办法改正。
育杰和心理医师多次晤谈之后,终于清楚自己长期失眠、情绪不稳的关键所在;他知道不能让自己继续滞留在“火烧ρi股症候”的模式里,也不可以再把最重要的事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
经过心理医师引导,育杰学到四个破解技巧:
一、事前规划:考试前十天就进入规划阶段,把需要念的课业安排出两轮复习时间。
二、分段完成:晚间八到十一点是固定的念书时间,养成分段式复习的习惯。
三、放松滋养:睡前有半小时上网、听音乐的休憩活动,好让脑部充分放松一下。
四、感谢提醒:心理医师邀请育杰的爸妈做“善意提醒人”,当育杰有点脱轨时,用关心方式提醒他,育杰也把爸妈当成生活教练,感谢他们的┒酱佟*
お
如果孩子有“社交恐惧症”
唯安私下和好友在一起时,要他讲个笑话或做点搞笑动作,一点也难不倒他,可是,若要他站到讲台上演讲或到办公室找老师,简直是要他的命。
班导觉得唯安是可栽培的人才,于是推荐他参加一项校外语文竞赛。当班导提名他的时候,唯安心里吶喊着:“不要!”可是同学们在一旁鼓噪,让他骑虎难下。唯安不知道如何向大家解释—— 我其实是个胆小且容易紧张的人,根本上不了舞台,更何况要代表学校,这可是大事啊!
唯安有个成长的秘密,只要进入新的班级,总有一段“适应困难期”。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和人打交道,所以看到有些同学一开始就能有说有笑的,他简直羡慕极了。
唯安当然知道只要开口就能赢得友谊,可是每当想开口,脑海中总有许多负面声音跳出来说:“你不行啦!你表现得很差!”“一定没有人想和你做朋友。”……
这些当然没有人注意到,总是等到同学们混熟了,或是有人主动找他讲话,才替他解围。
找到原因
如今,唯安要参加竞赛了,其中的作文和朗诵比较难不倒他,可是“说”却是个大难题。
唯安也不敢向爸妈提及这件事,因为妈妈总是说:“很好啊!正好可以磨炼!”而爸爸一向沉默寡言,一张脸总是很严肃。
唯安从来猜不透爸爸对他有什么想法,对于爸爸的肢体动作,唯安有一套自己的解读方式—— 爸爸“应该”是不喜欢我;我“必须”乖巧,不要惹爸爸生气。
长期以来,唯安在家也是安静不语,见到爸爸总是显得紧张局促,只有爸爸出差不在家,他才感到轻松自在。
这回面对要比赛的事实,唯安好几天睡不好,老师也催促他准备讲稿。有一天放学后,班导随口问唯安:“会不会紧张?”没想到唯安竟然放声大哭。
班导虽然有点错愕,但是毕竟学过心理辅导,他立刻放下手边的工作,带着唯安到学校的咨商室,开始聆听唯安的心里话。
听着听着,老师不但听出了唯安多年和爸爸相处的心结,也找到唯安“社交恐惧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