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侯心想自己遭到这等奇耻大辱,还差点被人煮了,还不都是息侯害的。这家伙既然为了老婆什么都干,那我偏偏要拿去他最心爱之物。
他知道楚王是好色之徒,就大大夸耀起息夫人的美貌来,说是面若桃花,倾国倾城,沉鱼落雁,人间绝色。楚王色心大动,心想原来天下有这等美人,哪能让小小的息侯据为己有,自然应该归我楚王。
于是送走蔡侯以后,楚王借机出游息国。大国之王驾临,息侯自然诚惶诚恐,热情款待。席间楚王装醉要让息夫人来敬酒。息侯知道不是好事,无奈只好答应。一会儿,幽香瑶佩,佳人徐徐而来,只见罗袖半掩,却掩不住人间绝色,楚王一时看呆了。
息夫人素来知礼,虽然给楚王敬酒,但是却不直接捧给楚王,转给宫女,让宫女倒给楚王。即使如此也晚了,楚王一见,哪有放过之理。于是设计擒住息侯,派兵来宫中找息夫人。
息夫人知道了这个消息,哭道:“我就知道会这样。”说着要投井自杀(她说的是“我就知道会这样”,意思里当见过楚王的那一刻,她已经知道自己逃不过命运的摆布,美貌给了她福气,同样带给她致命的灾难)。
一.息夫人:“生命之上,一无所有”(3)
就在美女投井自杀的那个时刻,历史开始分岔。
《烈女传》里记载,说她得知自己丈夫被抓住后,为了免受侮辱,就投井自杀了。到此为止,她的生命终结了,她的故事也终结了,她算得从一而终,清清白白。
民间传说里,息夫人被楚王收为己有,日夜哭泣,后来偷偷见到被囚禁的息侯,两人双双自杀殉情。楚人感念息夫人忠贞义烈,立桃花夫人庙来祭奠。
《左传》里的息夫人却没有死,不仅没有死,还继续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也许就是因为息夫人没有死,才更具有了一种独特的悲剧美感。
她被手下人劝住,“即使夫人不替自己着想,也要替息侯着想”。为了息侯,她不敢再死,被楚王抓到军营里,立为夫人。
息国终于被灭了,息侯被软禁起来,三年后郁郁而终。这三年里,她是楚王后宫里的宠妃,生了两个儿子,只是“三年不言”。“不言”在这里有很多解释,很多人认为就是不说话,有人反对说,孩子都生了两个,夫妻之间是不可能不说话的;有人说,不愿意提起往事;有人说,不多说话。
不管怎么解释,不论是不说话还是不爱说话,总表示一种不快乐的情绪。她无法反抗只能忍受,用那份可怜的“不言”维持着最后的尊严。最后楚王忍不住了:“自从你入宫来,我对你百般宠爱,你却总一副别人欠你钱的脸色,究竟怎么回事?”
这时候息夫人说了实话:“我一个女人,嫁了两次,有什么好高兴的?”——这话如果孔夫子听了,一定点头称许“孺子可教也”。尽管春秋时期没有所谓“一臣不侍二主,一女不嫁二夫”的严规,但是息夫人这句话里,却暗含着儒家文化的这种价值标准:“一女不嫁二夫。”
常常流连青楼的杜牧曾经写诗比较过息夫人这种行为,他说:“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意思是说息夫人最终还是选择苟活下来,比起跟她一样情形却选择跳楼自杀的绿珠差了好几个档次。
其实杜牧不知道,息夫人的价值就在于“死而不死”。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