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有比死更艰难的事情,就是活着——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说法。
而真正的现实是,这个世界没有比死更艰难的事情——“千古艰难唯一死”。
在时代与历史面前,个体的死亡是渺茫的;对于本身,意味着一切的终结;对于时代,仅仅也就是个符号而已——于是,学贯中西的王国维于清亡之际投水自尽,终于不再是大师而化作了时代一个虚化了的符号。
写“伤心岂独息夫人”的邓汉仪是明末清初的汉人,改朝换代受异族统治。前朝消亡的时候他仅仅28岁,没有吃过明王朝的皇粮所以没死(明亡尽节的士大夫很多),他选择了活着——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天祥的,如果死亡只是那么一点微茫的意义,那么这死亡带来的终结又代表着什么呢?
这是息夫人考虑的问题,这是“邓汉仪们”考虑的问题。在历史与时代面前,儒家谆谆劝导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那超越生命之上的东西,如果不足以撑起生命的重负,那么个体的终结又有什么意义?
答案是只能活着。
息夫人活了下来,不管为了息侯还是为了自己,就像陈岚所倡导的,在*面前她选择活着,哪怕是屈辱。她活着,就有了一切的可能。
她郁郁不乐,楚王为此*蔡国,囚禁蔡侯。她的儿子当了楚国的大王,她用计杀了热烈追求她的权臣子元,然后,平静地在楚国后宫里终老。她选择了活着,延续生命里的无限可能,哪怕背负屈辱。
邓汉仪也活着,尽管在异族统治之下,背负着民族的耻辱和前朝的所谓气节,所以“伤心岂独息夫人”。
所以,生命之上,一无所有
二.晏蛾儿:“有一种价值叫做愚忠”
[人物小传]:晏蛾儿是春秋霸主齐桓公的小妾,在桓公病死时,碰头触柱,殉节而死。
[君子心语]:世间总有些东西,我们常常问徘徊于值得不值得之间,值得?不值得?值得?不值得?——但你小心,如果过了那个时代价值的站口,就成了“愚忠”……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