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放任不管
然而,有研究显示,当婴儿哭泣时,如果爸妈完全放任不管,婴儿将逐渐对外界的互动失去信心,认为哭也没用,结果在成长过程中会变得比较退缩不安。
所以,当婴儿发出哭声时,如果爸妈带着笑容靠过去,发出轻声细语,或者再玩勾勾小指头游戏等,婴儿会在和爸妈良好的互动中得到安全感,成长过程中会变得比较积极乐观。
孩子慢慢长大,他们的哭声会越来越多变化:
有受委屈的哭。
比如说:兄弟姊妹间起争执,弱势的一方常认为受到欺凌;父母亲处理事情不公平,又不愿听他说解;被同伴欺负,不敢跟老师说,或跟老师说,老师误会他……
有勒索式的哭。
二○○八年三月的某一天早晨,皮弟在出租车上说:“我超喜欢我爸爸,因为他会买大玩具给我。阿公、阿妈都是买小玩具。昨天我妈妈没有买变形金刚,所以我一直哭,一直哭……”
“为什么要用哭的呢?”我问。
“因为用哭的比较快有玩具!”他露出慧黠的表情。
有不想做某事的哭。
小朋友正在兴高采烈地玩,或专注神情于荧光幕前,而大人催促着出去或做某事,小朋友不想被打断,因此哭。
有伤心的哭。
如生离死别。
…………
了解哭声代表的意义
不管是哪一类的哭,都不要等闲视之,一定要通过了解,他们是为何而哭?这些哭声代表何种意义?然后适切而有效地作出响应。
如果是委屈的哭,最好要小朋友暂时停止哭,让他把委屈与不平讲出来,然后大人去分辨,想办法一起把问题解决。这中间一定要公平,不可让另一位小朋友又感到委屈。
如果是勒索式的哭,大人要先自我检讨,不要再被小朋友的泪水勒索,同时明确地告知买与不买、送与不送、送的预算等处理原则。
很多家长把送礼物当成一种义务,不送变成不守信用,而忘了送礼应该是一种意外之喜。小孩如果对礼物期待过高,往往失望会很大;如果他没有期待,好像天上掉下来的礼物一般,一个简单的玩具,他就可以很雀跃了。
如果是小孩不想做某事的哭,我建议大人要他们做某事时,应该要先提醒,等会儿他们要停下手边的游戏,改做某事,并且给予时间的界限,并且在时限快到时,再提醒一次。有了这般提醒和心理准备,他们应该比较可以接受。
不管什么形式、类型的哭,大人一定要容许他们可以哭出来,千万不可以用威胁的口吻要他们停止哭,否则哭声虽然停止,饮泣却依然存在,对解决他们的问题并没有帮助。
需知哭泣也是一种治疗的方式,人在哭过以后,心灵可以慢慢沉淀,情绪也可以慢慢抚平。重要的是适时拉拔他们一下。
【吴娟瑜老师的温馨叮咛】
当孩子哭个不停时,大人的 “两句话”对策
? “你可以慢慢地哭”
当爸爸妈妈练习用心平气和的方式如此说,通常孩子会有情绪舒缓、渴望表达的意愿了。
切忌用“你再哭哭看,你看我要不要揍你。”“哭,有什么好哭的,男生还这样哭,多丢脸啊!”“你就是爱哭,你烦不烦啊?”之类的话语,以免刺激了孩子内心的怒气或不安。[JP+3]
“你可以慢慢地哭”,代表了爸爸妈妈准备多了解孩子的心情,孩子可以有机会从容地自由表达。
? “想想看,除了哭,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是快速引导孩子进入下一个阶段成长的好方法。
因为孩子年纪小,从小习惯以“哭”来解决问题,通常大人若以喝止的方式,或不理不睬的态度处理,往往让不明就里的孩子越哭越┐笊。
如果爸妈以积极思考的方式来启发孩子,甚至接着以“选择性问句”来询问,例如:“他把你的玩具抢走,那你现在一直在这里哭比较好,还是去跟他好好地讲,请他还给你比较好?”
缺乏人生历练的孩子,有时候在大人理性和善意的引导下,就会减少不当的哭泣,而找到解决挫折感的好方法。
孩子为什么疏离了?
对一个学前的儿童来说,爸爸妈妈,特别是妈妈,往往是他的生活重心,也是他最想讨好的人,爸爸妈妈对他们疏离,自然造成他很大的遗憾,于是从生气、反抗、不合作里反射回来。
很多年长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在吵吵闹闹中,感觉黏黏的,但一溜烟,孩子就长大了,慢慢地,不想跟你玩,从依赖转为独立;又慢慢地,他觉得你很烦了,他想要体验各种历练和挑战。
小孩的青春期,起始因人而异,有的从十岁就开始了。英国的统计:男孩子步入青春期的平均年纪为十二岁;女孩子步入青春期的平均年纪就比较轻,为十一岁半eenagers, Aidan Macfarlane & Ann Mcpherson著,台湾新苗文化出版)。意思是,你可以亲密地跟儿女黏在一起的年数,只有区区个位数而已。而这段小孩子最依赖你的时间,也正是陪孩子一起成长的黄金时光。
父母是孩子的生活重心
这个道理浅显易懂,只可惜很多父母或者忙于事业,或者忙于生计;甚至因为要缴贷款,而忙于加班或兼职,以至于常常忽略了与子女相处的┦奔洹*
在大陆许多独生子女的家庭,通常有“4 + 2 + 1”的幸福模式,也就是一个独生子女,至少有4个祖字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疼爱照顾,加上爸爸、妈妈两个人赚钱养家。
在我们家的人员互动模式则是“2 + 2 + 2”,也就是皮爷和我这个皮嬷代表了第一个“2”,皮爸、皮妈代表了第二个“2”,皮皮和皮弟则代表了第三个“2”。
我发现尽管皮爷和我尽心尽力照顾两个孙子,然而,毕竟呣子连心、父子连心,当他们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返回到家时,那种欢跃之心、呼唤之声更为热切、更为开心。
我很高兴皮爷和我有志一同,在照顾孙子们的过程中没有溺爱过度,或让小朋友过度依赖我们,儿子、媳妇也没有失落感;我也感到欣慰的是——儿子和媳妇尽管工作再忙,他们仍然注重与孩子的互动,和小家庭亲密气氛的营造。
像有些家庭的爸妈,当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经常是情绪最不好的时候。于是一边孩子殷勤地希望与父母亲互动,另一边爸妈却因此感到很烦躁,两边的落差太大,往往造成孩子的失落感,认为爸爸妈妈不爱他们。事实上,对一个学前的儿童来说,爸爸妈妈,特别是妈妈,往往是他的生活重心,也是他最想讨好的人,爸爸妈妈对他们疏离,自然造成他很大的遗憾,于是从生气、反抗、不合作里反射回来。
为弥补无法整天陪孩子的缺憾,我建议父母亲,尽可能地找出时间来陪他们,“很忙”常常只是借口,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你忙到无法照顾自己的小孩。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必须跟孩子两地相处,也需要尽可能找出时间跟他们相处,否则你可能会盼到一个陌生的小孩,仿佛走错家门似的回到你的身边。
这里,有位妈妈的例子值得大家深思。
与父母疏离的孩子
当女儿从婆家回到巧云(化名)身边时,她有许多的不解。
女儿六岁了,生活习惯和她格格不入。做妈妈的她,常自责为何当初以事业为重,错过了亲手养育的机会,使得两人如今仿佛姑侄、姨甥,而不是母女般的亲密。
当妈妈向我提出疑惑时,她说:“为什么女儿就是天天躲着我?”
妈妈曾经尝试补偿女儿,想对女儿好一点,可是毕竟女儿还是小孩子,她不懂得要把握机会,甚至臭脸相向。一次、两次之后,妈妈看不到好的响应,心冷了,也就算了。
“如果从小亲自带大,她熟悉你身体的味道,适应你的情绪反应,也知道家里的生活规矩,大家相处起来,自然配合度高、亲密感够;如今,一切要从头来,难怪需要时间和方法来磨合。”我这样告诉她。
经过这样提醒后,妈妈终于明了女儿不是故意的,只因童年的疏离而不知如何和妈妈亲密。
从疏离到亲密
很多研究均显示:与父母疏离的孩子,社交能力较差,产生的问题也越多,例如急躁和暴力倾向等等。这种现象,相信不是那些疏于照顾的父母们所乐意见到的。
解铃还需系铃人。人家常说:不怕慢,只怕站。就从今天开始,每天腾出一段时间,亲密地跟孩子相处,把自己最好的情绪和耐心留下来,和自己的宝贝亲亲,你会见到一个重拾灿烂笑容的儿童,迎着你而来。而这时,一切的疲惫,将一扫而空。
【吴娟瑜老师的温馨叮咛】
? 孩子希望的亲密感,如何建立?
? 爸妈请蹲下来和我说话。
? 爸妈搂抱我的时候,请让我感到放松和被爱的感觉。
? 爸妈喂我吃东西的时候,请更有耐心等候我咀嚼┩瓿伞*
? 爸妈讲故事给我听的时候,请不要哈欠连连。
? 爸妈听到有别人夸奖我的时候,请不要客气地否认。
? 爸妈若要外出,请不要一声不响地突然不见人影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孩子的隔代教养(1)
当三代之间有不一致的教养模式,受害最深的当然还是无知的孩子,因为年纪小无法分辨对错,对自己的行为也缺乏自省的习惯,以致从小在一边宠溺、一边严格的教养缝隙中钻漏洞,有时还成了专挑软柿子吃的小霸王。
隔代教养的看法,尽管见仁见智,但是根据台湾的相关资料整理分析,结果发现:[JP+3]
职业妇女将未满三岁小孩交由祖父母照顾者占百分之六十三点三,其次是交由保姆照顾者占百分之十八点二,由自己或是先生照顾者只有百分之十四点六。其中,能自己带孩子的职业妇女,多半是自己开店或在家帮忙,可就近照顾。
不论收入如何,职业妇女托付三岁以下幼儿的首选都是祖父母,其中,又以月收入二万元以上未满四万元者,由祖父母照顾的比率为最高,超过七成。
月收入低于二万元的妇女,则约有五成八交由祖父母照顾。收入超过四万元以上者,因为较有能力请保姆照顾幼儿,请保姆照顾的比率超过三成五,由祖父母照顾比率约为五成。 相较之下,不在职场的妇女,超过九成五自己照顾未满三岁的小孩,由祖父母及保姆照顾的比率仅有百分之三点八四及百分之零点六。(《自由时报》二○○七年八月一日)
由此可见隔代教养的普遍性。
虽然台湾已通过两性平等法修正草案,将增列育婴留职停薪津贴为保险给付项目,并扩大至所有受雇劳工,成为留职停薪适用对象。但为了现实经济的考虑,以及复职是否仍保有原来的职位,使得这个育婴留职停薪制度,形同望梅止渴。最新调查显示,只有一半的企业设有育婴留职停薪假,且只有不到一成的企业,有人申请育婴留职停薪假。(同前注)
隔代教养好坏处都有
隔代教养有许多的好处,例如:祖父母历练丰富,并且吸取了前次错误的管教经验,因此在教养上会比较得心应手。同时,由于祖父母对孙子的期望不像父母对孩子那么高,因此比较有弹性,能得到小孩子的共鸣,孩子也更敢把心事向祖父母吐露。又因为祖父母一般只带孙子玩,压力比较大的功课学习仍由父母亲承担,因此小孩跟祖父母的相处会比较轻松自在。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现代人比较晚婚,等到祖父母真要带小孩的时候,往往年事已高(一般平均在七十岁),体力已不如前,更何况有些祖父母已经有了关节痛、糖尿病、心肌血管等等毛病,确实有些力不从心。由于祖父母在日常的管教问题上,常比较放任,甚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常造成很多教养上的问题。又由于祖父母、父母两代在养育孩子的观念上有不少的歧见,因此问题层出不穷。
至今,我还记得一位年轻妈妈挫折的脸庞。
有一回,我应邀至一家幼儿园演讲,正要离去前,一位妈妈趋身靠近,她说:“昨天我把五岁的儿子从婆家接回来,刚进门,儿子竟然用凶恶的口气对我说:‘还不赶快把我的鞋子脱掉。’这时,儿子把脚伸到我眼前,一副蛮横的模样,让我看了真痛心,当时本想一巴掌打下去,可是又想到我们夫妻为创业而忙碌,根本没空陪他玩,任由公婆管教,也难怪他的行为举止让我无法掌握。”
孩子若态度不对,本来就该管教,这不是用愧疚的心、补偿的物质来解决的。我建议这位妈妈告诉儿子:“自己的鞋子自己脱,你做得到。”也就是废话少说,让儿子自行负责,针对不当的言词一定要有正确的引导。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孩子的隔代教养(2)
另一位妈妈也因为在职场上忙进忙出,尤其在订单交货的大月阶段,几乎每天要加班,造成她答应去接孩子的时间一再延误。去到婆家,只见老公窝在电视机前猛看电视。她说:“都晚上八点钟了,儿子口中含着一口饭,婆婆到处追,儿子还对婆婆说:‘讨厌奶奶,讨厌吃饭。’我痛心极了,真想马上递辞呈,好好留┰诩摇!
正式地坐下来沟通
六岁前的孩子非常需要注意他们的言行举止,如果固定在一个家庭环境,得到一致的管教方式,可以使孩子容易遵守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孩子如果发现在爷爷奶奶处,可以得到比较宽松的尺度,这时孩子开始会有不同的反应,例如:只要多吵闹几声,爷爷奶奶允许看电视的时间可以加长;如果和表弟、表妹吵架争玩具,爷爷会立刻出门去买新的。
有时看到祖父母被小孙子、小孙女顶嘴,在场的年轻父母也不知道是要顺从长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还是需要正式地坐下来沟通,建议长辈配合年轻父母的管教方式?
有位妈妈告诉我:“公婆帮忙带孩子,让我放心去上班,我已经很感激,哪还忍心说东说西。”
另一位妈妈是把孩子交给自己的妈妈带,她说:“我比较敢直接和妈妈讲,平常我也订一些育儿杂志寄到娘家,让妈妈吸收教养新知。”
当三代之间有不一致的教养模式,受害最深的当然还是无知的孩子,因为年纪小无法分辨对错,对自己的行为也缺乏自省的习惯,以致从小在一边宠溺一边严格的教养缝隙中钻漏洞,有时还成了专挑软柿子吃的小霸王。
孩子要有一致的价值观
为了让年幼的孩子从小成长有一致的价值观,年轻父母最好先取得共识,然后再影响长辈配合管教。例如,孩子若对长辈出口不逊,这是不能当成孩子不懂,不该计较;或孩子讲话可爱,大家说说笑笑就算了。
有位年轻妈妈邀先生一起来听我的演讲,原因是她想和公公沟通——不要在儿子闹脾气时还刻意维护,让他们年轻夫妻很难教小孩。
这时我问坐在一旁的年轻爸爸:“这件事你认为重要吗?”
年轻爸爸似乎没有切身的压力,他耸耸肩地说:“我爸爸就是那样的人,我小时候他对我很凶,现在却宠我儿子。”
年轻妈妈听到这里,她立刻补上一句:“我就是怕公公太宠儿子,以后会越来越不听话,我先生却说不会啦!还好啦!可是我已经看出将来会有问题,希望教我们如何去协调。”
听得出来这是一位积极成长的妈妈,为了鼓励先生有共识,她用心良苦地邀他一起成长,幸好她先生也乐于改进,于是我当场“角色扮演”为公公,让他们夫妻模拟如何向公公建言。
“爸,很谢谢你有空帮忙照顾孩子,如果他讲话不礼貌,还请立刻纠正他、告诉他——爷爷没办法接受你这样说;或者针对你刚才的不礼貌,要向爷爷道歉。”
像这样,长辈还是需要在隔代教养上尊重儿子媳妇的意见,适时给予孙儿女正确的机会教育。
这对夫妻由一方向公公明讲后,另一位还要补充说些感谢肯定的话,让长辈看到儿子媳妇的一致共识和诚恳态度,相信老人家也就比较容易接受。
所以要不要向长辈讲开来?我的答案一向是: “Yes!”
【吴娟瑜老师的温馨叮咛】
当孩子蛮横不讲理时
当孩子对爷爷奶奶大声顶嘴或怒目相视时,有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建议年轻父母运用:
——如果是两三岁的孩子,要立刻正式地说:“不可这样,要跟爷爷奶奶说对不起。”再轻拉他的手走向爷爷奶奶,大人先示范如何正确地敬礼和说出来,也让孩子学习跟着做。
——如果是四—六岁的孩子,像这些已经有幼儿园经验的孩子,则需要让他坐在椅子上,问他:“针对刚才的不礼貌,你现在应该去跟爷爷奶奶说什么?”当孩子静坐椅子上三分钟,学习反省的习惯,让他冷静下来,然后懂得去道歉,这样,对今后的不当言词和行为会比较有自我规范的能力。
爷爷奶奶这时也要正式地响应:“好!爷爷奶奶接受你的道歉,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年轻父母也要及时向父母长辈说:“谢谢爸妈肯原谅小龙(代名),相信小龙下次不敢了。”像这样大人也有响应,整个事件才有明确和完整的教养过程。
总之,孩子的蛮横不讲理不可轻忽,如果孩子从小专挑软柿子吃,等于养成是非不明、欺善怕恶的习惯。只有周边的大人尽快协调出一致的教养理念,孩子才有路可循,学会活泼快乐,同时礼貌懂事的人生态度。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孩子的分离安全感(1)
孩子的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需要别的“爱”去取代。如果他们因此而哭,也千万不能责骂或甚至取笑;责骂或取笑,往往会伤害他的自尊心,或甚至打击他的信心。
任何一个baby都曾经历“分离焦虑”的过程。
和妈妈温暖的怀抱、熟悉的体味和轻柔的话语分开,任谁也难以忍受,更何况是对这世界完全陌生的小娃娃呢?
皮皮一岁十个月前,皮爸、皮妈若外出,皮皮已显现紧扒不放的情形,他多么希望整天绕在爸妈身旁玩耍。
“爸爸,bye瞓ye!妈妈,bye瞓ye!”当我或皮爷抱着皮皮靠在二楼窗台,向楼下的皮爸、皮妈摇手,一开始皮皮把这个举动当做游戏,所以开心地晃着小手,等到皮爸、皮妈转身离去时,皮皮就哇哇大哭了。
这时,为了安抚他的情绪,皮嬷、皮爷就会使出浑身解数,一下子抱着他看鱼缸的鱼儿游来游去,一下子抱他打开房门或拉开衣橱,然后逗趣地说:“哇!没有,没有看到!”但一岁十个月后,以上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就不管用了。
两段EQ带动过程
由于皮妈在小学任教,担任高年级导师,往往清晨就得出门,待皮皮睡醒,见不到妈妈踪影时,他常三步并两步,蹬蹬地跑向门口,然后对着木板门,伸开双臂说:“妈妈,抱抱!”这时,用哄骗、用吓阻都不宜。
好吧!这是学习“面对”的好时机,让阿嬷陪你处理分离焦虑的情┬靼桑—
我通常是采取两段EQ带动过程:
一、接受宝宝的情绪。哭啦、闹啦、害怕啦,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所以,不阻止他掉泪,也不制止他出声。
二、重建宝宝的安全感。有时抱着他,以同理心的言词响应他的需求。如:“好想找妈妈哦!”或“皮皮爱妈妈哦!”接着告诉他:“还有阿公、阿嬷陪你玩!”让他感受到身旁仍有可信靠的大人围绕着。
像这样处理了约三五分钟,皮皮就可以安心地喝牛奶或跑到录音机旁听儿歌了。
皮妈生了皮弟,除了需要做产后调养,多多休息,还需要半夜哺|乳皮弟,所以让皮皮轮流和我或和皮爷睡觉。有一段时间,睡前常听到皮皮站在爸妈房门口,面对着紧闭的门板,小心翼翼地问:“妈妈,可以进来吗?可以吗?”
后来当我们把他抱开,他立刻放声大哭。为了让皮弟有恬静的睡眠,变成有时皮妈和他在另一房间的床上聊天讲故事,有时就更早带入另外的卧室谈天说地,让他忘了找妈妈。
可是,妙得很,隔天一早,皮皮睁开眼睛立刻又跑到爸妈房门,对着门板问:“妈妈,可以进来吗?可以吗?”有时连半夜睡梦中,我也听过他喃喃呓语:“妈妈,可以吗?”
在坐月子到尾声时,皮妈已调养得差不多,爸妈的房门又可以为皮皮随时打开了,这种害怕分离、渴望亲密的呼唤就减少了。
有妈妈味道的棉被和录音机
“我要妈妈的棉被!”皮皮不论晚上睡觉或午睡,他最珍贵和亲近的棉被是一条彩色被单。
所谓“妈妈的棉被”,应该是指“有妈妈味道的棉被”,对我而言,并没有闻出什么名堂,可是对一个稚龄的宝宝,那可是“人生美味”,因为其中糅杂了妈妈的各种气味,对宝宝有安定情绪、建立联系的妙用。
因此,每当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妈妈的棉被”就成了皮皮最好的朋友,皮皮往往抓紧着它睡得满身大汗,这时,只能轻轻松开他的手心,才能把棉被慢慢移开。
孩子的分离安全感(2)
尽管皮皮不知道“妈妈的棉被”不在手中,然而,还不能挪到嗅觉的范围之外,因为那充满安全、亲近、熟悉的气味,仍不知不觉传递着一份安全感,让一个宝宝适时享受了甜美的午睡时光。
皮皮约两岁半,经历暑假期间和妈妈亲密粘腻的日夜相处后,他很不能适应开学后,妈妈一早就去学校,直到下课才回来。
对他而言,早上睡醒找不到妈妈是生命里的一个冲突,任凭大人如何解释和劝告,都不能补足他因“找不到”所产生的害怕。后来有一天,皮妈把小型录音机摆在她和皮皮之间,一边对话一边录音。“皮皮早上起床看不到妈妈,妈妈去哪里呢?”“学校。”“上次妈妈带你去学校,你有没有看到许多大哥哥、大姐姐?对,妈妈就是他们的老师,以后你长更大一点,要不要去学校上课?”
就在这样共同经验的回想和“妈妈究竟去哪里?做什么?”的清楚表明后,每当皮皮问起妈妈的去向,录音机就成了贴心的保姆,只要妈妈耐心分享的声音放出来,皮皮通常听完一遍,就笑嘻嘻地去找玩具玩了。
他的感觉没有发泄完毕
皮弟从小和皮妈的黏结很深,他常像小猴子一样紧抓着妈妈的背膀,也像小袋鼠一样紧贴着妈妈的胸部。
由于黏得紧,皮弟的“分离焦虑”比皮皮拉的时间还长,皮皮从小就适应身边有皮爸、皮妈、皮爷、皮嬷、皮舅们,如果一时找不到妈妈,至少还有其他大人。
然而皮弟就不一样了。
皮弟就是习惯只找皮妈,认定妈妈是他唯一的“最爱”。所以,从小他的眼神就是紧追着妈妈不放,也像跟屁虫一般,妈妈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
因为如此黏人,皮妈有时必须赶时间出门,只好在其他大人的遮掩下,才能顺利脱身。
然而卡通总有时间到的时刻,玩具总有玩腻的时刻,这时,往往听到皮弟焦虑地询问:“妈妈呢?”
当他一发现妈妈不在身边,屋子里又四处找不到妈妈的身影,于是就放声大哭。
皮弟的放声大哭不像哥哥一般,皮皮在三分钟内发现“事实就是如此”,往往在大人转移注意的引导下,就挂着眼泪跑去玩耍了。而皮弟的哭就不一样了,简直可以用“惊天动地”来形容。
皮弟的哭声里有着紧张、有着焦虑,还有着深沉的愤怒。
有一回皮弟转身见不到妈妈,他很生气地跑来对着皮爷和我说:“我不要妈妈了。”
过去,我们可能会限制他不准讲批评妈妈的话,后来发现越是阻止,他越是愤怒,因为他的感觉还没有发泄完毕,这时怎么引导都无效。
所以,当皮弟生气地说“我不要妈妈”时,皮爷和我对望一眼,我们很有默契地回问他:“为什么不要妈妈呢?”
“我不要妈妈去上课。”皮弟发出了小朋友最自然的心声,但是接着他有了“暴力”字眼。他说:“我要打妈妈。”
听到“打”字,我不免心生惊吓,但是这就是大人要适度引导小朋友的重要时刻。他们可能不知道“打”这种字眼的负面感觉,但想要消弭这种字词的威力,至少不是“以暴制暴”,又把他们骂回去。所以只有耐心聆听和正面引导。
“我们不打妈妈,我们要爱妈妈。那你跟阿公、阿嬷玩,好不好?”我们又追问。
“不要。”皮弟回答得斩钉截铁。尽管他“拒绝”了我们,但是我们明了这是他正在发泄情绪,并不是真的“不要”我们。所以,接着又问他:“那你现在最想做什么?”
“我去跟哥哥玩变形金刚大战!”说完,他转身跑到客厅找哥哥,手上还捏着他最爱的“柯博文”(他的好人变形金刚)。
情绪发泄完了,引导的过程也完成了,只见他又开开心心跑去跟哥哥玩了。
用别的“爱”去取代
孩子的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需要用别的“爱”去取代。如果他们因此而哭,也千万不能责骂或甚至取笑,例如:“你都长这么大了,还为这种事在哭,会笑死人了!”这一类的话;这一类的话,往往会伤害他的自尊心,或甚至打击他的信心。
【吴娟瑜老师的温馨叮咛】
孩子为什么有“分离焦虑”?
出生后的宝宝几乎和妈妈朝夕相处,“妈妈”等于是宝宝的“全世界”,睁开眼睛就看得到妈妈慈爱的微笑;尿布湿了,就看得到妈妈耐心的协助;肚子饿了,就看得到妈妈来喂他……
长久之后,孩子和妈妈形成了情感的依附关系;妈妈是带给他快乐的源泉,妈妈是带给他安全感的保障;但是,从一岁多开始,妈妈需要逐渐培养孩子“短暂分开也很安全”的经验。
例如,在同一屋内,但在不同房间,由别的大人来陪伴孩子,从两三分钟、到约五分钟、到约十分钟,渐渐地,孩子习惯不在妈妈身边也很安全的感觉时,他才有能力处理妈妈不在同一个屋子里的“分离焦虑”。
家中如果大人多,孩子也习惯和不同的大人有互动,那么,和妈妈依附的情形会减弱,自然就比较少有“分离焦虑”现象。
适应“分离焦虑”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比较能适应离家去念书,或爱人移情别恋的情形。
孩子的童年经验(1)
大抵而言,我们无法从记忆库去一一检视,但是童年以来成长过程的经验,的确在我们性格的形态上烙下了脉络可寻的痕迹。这是为什么此时此刻,爸妈对孩子的言行举止,绝不可怠忽。
有一回,我应邀到美国洛杉矶演讲,当我坐在飞往美国的飞机上,前座是一对美国籍年轻夫妇,他们带着约两岁的儿子同行,由于长程飞行,对一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而言,实在是不好玩。
因此,不时听到年轻爸爸出言制止,或是抢走小男孩的小枕头,甚至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伸出拳头揍他两下,等到小男孩痛得哇哇大叫,爸爸又举起手掌,怒目而视……
其实这幕景象不只是出现在这对美国父子身上,相信在世界各国角落,随时都可能发生类似的情形。如果超越他们的角色来看,显然是一个脆弱无助的小男孩,正在被一个强壮有力的大人欺负;然而从父子关系的角度来看,则是一个严厉而不得法的爸爸,正在塑造儿子易怒、对抗的性格。
脉络可寻的性格
想想看,我们有可能巨细靡遗地记住出生后的所有遭遇吗?我们知道是哪一次误会,让我们对爸妈心存排斥吗?或者是哪一回因为被欺侮而个性变得退缩了?
大抵而言,我们无法从记忆库去一一检视,但是童年以来成长过程的经验,的确在我们性格的形态上烙下了脉络可寻的痕迹。这是为什么此时刻,爸妈对孩子的言行举止,绝不可怠忽。
有位老师,她每天面对教室一位一问三不答,也面无表情的小学生感到很挫折。后来,她到学生的家庭做访视,才发现学生的爸妈也是一问三不答,同样的也面无表情。可以说,这个小朋友从小不论在情绪的表达、在性格的发展上,都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和学习,这样他又如何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做到积极的拓展呢?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性格形成,甚至在胎儿阶段即已受影响,比如说,有自杀倾向的小孩,他们的妈妈在怀孕时,就曾经有过“不想要小baby”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现代重视胎教的爸妈,很懂得在孕育孩子的过程尽量让母体舒适,让胎儿享受身心愉悦的成长。
啼哭的孩子,抱不抱?
有个心理实验发现,在摇篮床上啼哭的小婴儿,如果大人完全不理不睬,甚至怒骂,小婴儿将逐渐缩短哭闹的时间;但这并不代表孩子懂得配合,反而是小婴儿正逐渐关闭情绪空间。而像这样的小婴儿到了青春期,性格也会明显地变得退缩、消极而且不合群。
相反的,当小婴儿在啼哭时,虽不见得要立刻抱起来,但至少要靠到婴儿旁边与他说说话,这时,这个得到情感支持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将成为开朗、积极,同时人际关系良好的青少年了。
在我们家中,自从有了皮皮和皮弟的加入,所有的大人更加亲密团结,因为我们有一个共识——孩子的童年只有这么一次,如果错过这个七岁前的教养黄金时刻,恐怕今后要努力改正、用心规劝,是难上加难,还不如珍惜孩子仿如白纸的童年,大家同心一致,从性格塑造,从习惯养成,从能力培训等方面提供最正面的┮导。
记得有一回,我带着皮皮搭出租车准备从南京东路返家,就在车上,我每讲一句话,他就是唱反调地顶嘴。弄到后来,车上的气氛弄僵了,出租车司机不好说什么,但也忍不住地说:“小朋友不乖哦!”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孩子的童年经验(2)
而一向自认耐心十足,专业有余的“超级阿嬷”——我,却只能对司机先生苦笑地说:“长大一定会更懂事啦!”
果不其然,正在皮弟经常吵闹的阶段,皮皮已经逐步上轨道了。
这其中,我们大人有时用“冷处理”,有时用“热处理”来纠正他的不当行为。例如,我们到便利商店,他看到冰淇淋、看到糖果就是吵着要吃,这时,我买了该买的东西,就会告诉他:“刚才进来这家店之前,我们已经说好,你只是陪我进来一下,不买任何东西,你现在可以看看玩具,我在门外等你了。”
约三五分钟,他在里面待久了,觉得无聊,就会到门外来找我,当我们手牵着手,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不再说任何指责或批评的话,这时就会看到一个冷静下来、正在自我调适的小朋友。
“冷处理”的“冷”,并不是“冷淡”“冷漠”地对待小朋友,而是“暂停处理”“中止对话”,让小朋友弄懂大人的游戏规则,知所分寸,懂得改善行为。
另外,有关“热处理”,我们家也常用,比如说,四五岁阶段的皮皮就是喜欢故意激恼皮弟,当时皮弟只有两三岁,比体力、比身材,比表达能力,都不如哥哥,因而只要皮皮冲口而出:“弟弟最笨了!”“弟弟最坏了!”类似这种攻击性语言,皮弟就会气得跳脚。
这时大人要制止皮皮的不当言词都来不及,只见两兄弟吵成一团。后来皮妈就会用“热处理”方式,大声问皮皮:“你这样说对吗?”“如果有人用同样的句子来讥笑你,你会有什么感觉?”
“热处理”的过程讲求快速制止,让孩子的行为不至于一错再错,但也必须注意大人的言词、口气不要变成恶意攻击,以免造成小朋友的自信心受挫,也不懂得反省。
总之,皮皮令人头痛的行为,在大人“冷处理”“热处理”的方式之下,真的有了很大的改变。
如今二○○八年十二月,六岁半多的皮皮已逐渐步入自动自发阶段。
例如,从来没有对上学感到排斥,每天早上起床后,在大人的陪伴下,高高兴兴地到教室。
例如,老师规定的功课再也不用一边掉着泪,一边吃力地写着,甚至有时候自动在教室内写完才回家。
例如,到了晚上约八点,就会听到他开开心心地对皮爷说:“阿公,我要复习功课了。”
复习功课通常在十五分钟内完成,他把书包整理好,推开房门,快快乐乐地说:“读好了,我可以看卡通了!”
可见,大人真要有耐心、有方法来跟着小朋友一起成长,来共同创造他快乐的童年经验。
我不可能要求他们毕恭毕敬地和我相处,我也不可能要求他们俩可以一天不争吵,我只能说服自己:“我们家碰到的状况,别人家一定也会碰到,所以,这是老天爷给我的一个新的人生功课,何乐而不为呢?”
目前看来,皮皮、皮弟的童年经验算是相当快乐,没有体罚,但有规劝;没有忽略,但有关怀;没有约束,但有纪律,一切以“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原则来教导。
【吴娟瑜老师的温馨叮咛】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