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孩子,借助 MSN、借助在线游戏,他们很容易交到网友,也很容易学到一些国际信息,这对父母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爸妈可能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可以在短时间内和陌生网友聊得这么熟悉,却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爸妈也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可以在计算机世界里乐此不疲,可是叫他们好好学习却相应不理。
当爸妈不理解时,火气大了,口气也不好了,这时,这些得天“独”厚的孩子不好受,自然也就产生让爸妈看来是“逆反行为”的表现了。
在这种情况下,为人父母多少要接触一下网络世界,多少要理解子女的兴趣,这样,在有共同话题、共同学习的前提下,孩子不至于因为被批判、被指责而和爸妈关系紧张。
迷思之五
错误:独生子女“三千宠爱集一身”,要什么有什么。
正确:不劳而获,往往让孩子失去“自力更生”的动力;父母给得慢、给得少,掌握“够就好了”的原则,孩子就会有力争上游,凡事靠自己的认知。
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爸妈由于生活在物质比较缺乏的环境,如今,条件好多了,各方面都比较有能力,不知不觉会想给孩子更多、更好的东西,例如买昂贵的玩具、海外旅游,或上名贵的私校等等。
这是因为自己童年无法拥有,就会想补偿孩子;加上孩子只有一个,不给他(她),又要给谁呢?于是不知不觉“三千宠爱集一身”,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没有让孩子学到“努力才能拥有”的过程。
甚至我还看到有些独生子女的爸妈,自个儿穿着打扮是极尽俭朴,可是孩子却穿名牌、上名校,他们就是要让孩子拥有最好的一切。一方面我心疼这些爸爸妈妈的努力付出,一方面我也为他们的付出捏了一把冷汗。
因为长期习惯享受的独生子女,当有一天资源不足的时候,当必须独当一面完全靠自己的时候,他们难免会怨怪爸爸妈妈给得太少,或者怨怪周遭一切对不起他(她)。
所以,建议掌握“够就好了”的原则,让孩子学到“延迟享乐”的习惯,让孩子得到“感恩惜福”的学习,这样爸爸妈妈创造的基业才能留得到,独生子女也不至于予取予求了。
找对方向 教养孩子(4)
迷思之六
错误:独生子女问题特别多。
正确: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成长环境,孩子会有不同需要面对的“挑战”。
常听到有些爸爸妈妈问到:“吴老师,是不是我的孩子是独生孩子,所以问题特别多?这应该是说——过去老一代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是比较传统的、权威的,或因为忙碌而让孩子凡事自个儿来;如今,大家生活条件好多了,社会上能提供给独生子女进名校、到好企业上班的机会却又僧多粥少,这也是为什么独生子女的爸妈拼命想栽培自家孩子,希望他(她)一帆风顺,一生幸福快乐。
关注多了,要求多了,看起来就显得“独生子女的问题特别多”。其实,每个时代、每个阶段,本来就会有各种不同的孩子教育问题、身体调养问题、生活环境问题等等。爸爸妈妈需要有“个人成长”“夫妻成长”“亲子成长”和“家庭成长”诸如此类的成长意识,才能快速修正过去不合时宜的教养观念和方法,同时“接受”所有从亲子互动所衍生的“问题”,这些看似“问题”,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应该视为帮助全家更和谐相处,更能共同成长的“挑战”。
每一个家庭都有着无形的互动模式,如果能透过深入的觉察,可以让我们找到家人相处的盲点。好比疏远的关系需要回归亲密的引导;过分紧密的关系需要独立自主的空间。只有“有点黏又不太黏”才是最舒服的家人关系,因为在需要支持的时候,家人必定会靠近鼓励,而需要各自发展的时候,彼此虽然分离,但心灵仍相属相知。
以下是一些家庭关系的简要示意图,希望能为你今后的家庭人际关系提供一份助力。尽管是独生子女家庭,人口简单,但仍需要重视其中的平衡互动关系。
家庭成长的图形思考
祖孙三代关系图
三代血脉相连,却各自为政,互不来电。
三代亲密相处,却因为过度唇齿相依而彼此牵绊。
三代不见得同堂共处,却在互助中找到彼此关怀、共同こ沙さ那酌芸占洹
夫妻关系图
←夫妻→ 夫妻均向外发展,不能照顾家庭。
←夫←妻 丈夫的心不在家庭,只知向外发展。妻子固守家庭。
夫→妻→ 和前者相反。妻子全心向外发展,丈夫照顾家庭。
夫→←妻 夫妻同心协力照顾家庭。这是比较好的家庭模式,但是却因为夫妻两人的学识、经济能力、性格、年龄等诸多因素影响,又可发展出四种夫妻关系图形。
两个几乎重叠的圆。显示夫妻相处关系过度互は嘁览担缺乏个人自我发展。
丈夫是家庭中的君王,唯我独尊,妻子必须服从。夫妻之间虽有重叠(协调与沟通)的部分,さ是妻子的地位,明显比丈夫卑微许多。
妻子是家中的决策者,凡事由妻子安排,丈夫在家中没有什么发言权。
夫妻是平行、平等的关系,可以有沟通协调的部分,也可以有自主发展的机会。这是较符合现代潮流又尊重个体的关系模式。若要达到这个阶段,可以借由夫妻任何一方先成长,然后带动另一方,进而使家庭共同成长。这个图形的发展对子女也会有比较好的影响。
亲子关系图
亲>子大于型,即“权威型”。一切要孩子百依百顺,使孩子心生畏惧,或时而反抗。
亲<子 小于型,即“孝子型”(比喻“孝顺子女”,这是反讽的说法)。过分宠爱孩子,使孩子不明是非,唯我独尊。
亲=子 等于型,即“朋友型”。相当*,但过于“平行”,可能使独生子女没大没小,不知尊重。
亲≧子大于等于型,即“亦师亦友型”。这是“大于”和“等于”并行的状态。视情况、气氛、问题来和孩子相处,使孩子得到尊重和适性成长,并懂得尊重父母的智慧和经验。对华人的家庭而言,这个形态是我个人认为较理想的相处方式。
看了以上祖父孙、夫妻和亲子关系图形,请你想一想,你们是属于那一类型呢?自己满意吗?如果不满意,又应该如何改进呢?
“要有什么收获,就要看怎么栽种”这句古来名言,到独生子女时代仍然管用,最近在阅读《养儿育女的六*宝》这本书时,看到作者——家庭心理学家约翰?洛斯门说到:“养育子女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帮助他们脱离我们的生活,并且成功地进入他们自己的生活。”让我感受很深。
回想当初孩子呱呱坠地来到这世界,我们是多么欢天喜地;当他开始会说话了,会笑了,会玩了,我们又有多么疼爱和珍惜;然而,当孩子一天天长大,开始有不同的意见,会对爸爸妈妈的要求说“不”,我们是多么的惊讶和失望。
我们会觉得孩子变了,孩子不乖了,甚至有时看到孩子摔玩具、丢画本,简直气坏了,“我们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孩子?”“这孩子的脾气怎么啦?”“这孩子将来怎么进社会?”我们的担心和不满一个一个冒出来了。
在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的时日里,其实大人从接受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在改变。
改变些什么呢?
有的爸爸妈妈改变了言语表达的口气,有时需要坚定果断,有时需要柔软温和。
有的爸爸妈妈改变了个人的行为风格,不再严厉批判孩子,或是不再对孩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他胡乱作为。
有的爸爸妈妈改变了心灵上对孩子的期待,没有高标准的要求,也不会一定要孩子完成爸爸妈妈的梦想。
让孩子做自己,做他最棒的自己!
我们做爸爸妈妈的大人,就是跟随在孩子的四周,有时给点暗示,有时给点掌声;有时沉默观照,有时热切引导。
在收放自如的引导中,看到孩子一点一滴在调整、在成长,这不就是我们要的吗?
记住!
只要爸爸妈妈有方法,孩子就有机会成为快乐的自己!
只要爸爸妈妈不放弃,孩子就有机会成为优质的人才!
书包 网 想看书来
孩子的听觉启发(1)
小baby虽然不会讲话,但他的听力已然具备,他能从大人的对话中学得语言、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为他将来的沟通预作准备。
皮皮有一双骨碌骨碌转的大眼睛,和他的爸爸一样。
皮爸是我的第二个儿子,自从结婚娶了皮妈,后来皮皮又加入阵容后,日子变得更加有趣和忙碌。
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四处演说,经常受邀上电台、电视节目的人,如何做到成为皮皮贴身保姆之一?还有,又如何从实际地参与教养,对“育儿经”有了新的领悟?
让宝宝“听”表演
皮妈是一个注重孩子身心均衡发展的好妈妈,早在怀孕期间,她已经认真阅读过许多育儿书籍。当皮皮出生后,她更是身体力行地和儿子互动。比如,她常用愉悦的声音和皮皮对话,她笑得咯咯作响,让皮皮感觉到放松的情绪空间。
记得当年我带养两个儿子时,虽然也是充满爱心和关怀,但似乎少了点“从容”,我习惯去催促,我难免不耐烦。如今,见识到皮妈的耐心,我决定从头学起。
每当轮到我照顾皮皮时,我总是有说有笑,尽管当时他只是刚出生的baby,我把他当成听得懂的小娃娃,我会对他说:“你现在刚起床,你对一切充满好奇心,你听,窗外有小鸟吱吱喳喳在唱歌;你听,床边有闹钟正滴滴答答在走路。哇!好棒哦!这里有好喝的牛奶正摇摇摇——啊——又摇摇摇,喝起来一定营养、可口又快乐。”
我一边讲,又一边表演动作,再加强声效。例如讲到小鸟时,我会嘟起尖尖的嘴,发出唧唧啾啾的声音,右手还把五根指头开开合合,仿佛小鸟正开口唱歌;提到闹钟时,我就把食指左右晃动,让皮皮感觉到规律而有趣的节奏;讲到牛奶时,奶瓶早已在他面前跳舞般地靠近了。
从刚出生时的喂奶过程到如今,我从不吝于开口出声,让他感到饮食时间的有趣,同时加上各种的表演,让他更清楚“听到”的意思。
皮皮的爷爷在带他出去走的时候,会指着新鲜的事物,告诉皮皮:“这是狗狗——”“这是猫咪——”“这是照相机,——camera——”……一边引起他的好奇,一边丰富他的声音。
小baby虽然不会讲话,但他的听力已然具备,他能从大人的对话中学得语言、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为他将来的沟通预作准备。
婴儿的听敏度接近成|人
根据专家的说法,“初生婴儿遇见突然大声时所表现两手抖动及呼吸急促反射动作,即表示初生婴儿已有听觉。此种反射现象称为莫洛反射(Mora reflex)。初生婴儿的听觉已相当完备,其听敏度(auditory acuity)已接近成|人。”(《教育心理学》,张春兴著,台湾东华书局出版)
按照这样的说法,加上初生婴儿的视敏度(visual acuity)(对物体细部辨别的能力)较弱,适时适量地开发小宝宝的听觉能力,便是顺理成章的┦铝恕*
听觉的启发来源包括了听音乐、鼓掌、口技、敲打、雨声、小鸟鸣叫、汽车引擎声、拍球声、吹口哨等,小宝宝要学习聆听、分辨、反应,其实最主要还是透过身旁相处的照顾者。 在我们家里,皮皮有一台小型的CD收音机,他习惯去拍打、去按按钮。当音乐出来时,尤其是节奏清楚的儿歌或舞曲,他很自然地跟着手舞足蹈,大人在旁也是一起哼唱,一起舞动。
有时听到歌曲里有猫狗或小鸟的叫声,他也常眼睛为之一亮,指着收音机,跟着发出喵喵或咯(指狗)之类虽含糊却有趣的语音。
孩子的听觉启发(2)
从声音建立正面身心
一般而言,照顾者所表达出的语词或声调,是丰富还是单调,是轻松还是疲倦,是镇定还是紧张,多少都会影响到宝宝对这个陌生世界的感受。
相信我们都希望小宝宝对周遭充满安全感,对世界充满好奇感,对自己也开始一点一滴地探索和接受。
这时,身为大人、身为照顾者的你,该如何开放心灵,并透过“语词”和“声调”建立起宝宝的灵敏听觉和自信心呢?
和婴儿沟通时的声音最好维持在α波的频率里。α波声调是一种温和、愉悦、不疾不徐的声音,不会因为高亢紧张而让孩子受惊害怕,也不会因为低缓无力而让孩子提不起劲。α波声调来自于照顾者,若能身体健康,生活步调不要太紧凑,也懂得情绪调适,脑波自然可以维持在α波状态(一秒/10—12周次),声调自然也能得到最好的呼应,当顺势开口时,受益最大的当然就是身旁的宝┍α恕*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皮皮成长到七八个月前还能安稳地躺在怀里*牛奶,当时我很习惯望着他的眼睛,用笑嘻嘻的表情对他说:“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宝宝,你现在正充满喜悦和感谢的心情,把牛奶一口一口慢慢地吸进身体内,因为你知道这样喝下去,对身体健康有帮助;而且你也喜欢这样的口味,感觉喝起来很顺畅,很愉快……”
如果碰到他把奶嘴顶出口外时,我试着为他轻轻拍气,或换个让他舒服的姿势,再把奶嘴顺势放入他的口中,接着告诉他:“你休息了一会儿,现在你决定继续把牛奶喝光,哦!现在只剩50cc了,不错,你表现良好,你一口一口又开始吸进牛奶了。”我试着在对话中提供皮皮接受正面的心理暗示。
在皮皮已经进入三餐随着大人一起进食的阶段,当他坐在婴儿车里,一会儿抓胡萝卜,一会儿咬花椰菜,照样可以听到他妈妈或我的鼓励声音:“哇!好棒,吃进去了,好好吃哦!这个叫做胡萝卜,那个叫做花椰菜,这里还有……”
我们深信适时地让“讲话声音有表情”“讲话内容有变化”可以增进小宝宝的食欲。你看,皮皮正拿着汤匙敲打餐车,他也在制造“音效”呢!
【吴娟瑜老师的温馨叮咛】
启发孩子听觉的5招
? 第1招:和孩子对话的时候,大人一边说,还要一边表演动作,再加强音效,孩子的听觉就被开发了。
? 第2招:让孩子接触丰富的声音,例如:音乐、鼓掌、口技、敲打、雨声、小鸟鸣叫、汽车引擎声、拍球声、吹口┥诘取*
? 第3招:和孩子沟通的声音最好维持在α波的频率里。α波声调(让脑波维持在1秒╱10—12周次)是一种让孩子感到温和、愉悦、有安全感的声音。
? 第4招:大人和孩子对话时,要提供正面字句、正面信息,让孩子从小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
? 第5招:大人讲话声音有表情、讲话内容有变化,可以让孩子从小对声调、语言有灵敏的反应。
孩子的情绪引导
情绪的满足对任何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我们从小很自然地向周边的人索取关注和疼爱,而大人适时适量地回应正好衔接了baby的害怕和无助。
小宝宝会有情绪吗?需要从小做好情绪引导吗?
由于常在以EQ为主题的讲座上被询问类似问题,也因为当年在两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曾有过不当的情绪处理,因此到了孙子皮皮日渐长大时,除了吃喝拉撒睡之外,情绪管理成了我们全家共同关注的课业。
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皮皮刚满六个月时,有一天中午,皮爸从公司返家,由于急着进入卧室脱换衣物,因而忽略了趴在地板上的小朋友的感受。
这时的皮皮还不会爬动,更不会东奔西跑,因此当爸爸转身入内而不见身影时,他竟然情急地哭了。
“哭”应该是婴儿在这个时候最能表达的方式,幸好皮爸听到哭声后,警觉到自己的疏忽,于是赶紧走出来。有趣的是皮爸祼着上半身,还特别优先洗净左边的肩膀,说是要让儿子有个舒服干净的地方来依靠。哈!这时只见泪珠已滚到颊边的皮皮,温馨地躺在爸爸的怀抱里,脸也笑开了,他还用右手很有节奏地轻拍皮爸的后背,仿佛说:“爸爸,你做对了,这就是我需要的,来,给你一点鼓励!”
看到一位还不会用语言表达,也不知道大人会有什么反应的baby如此真实地索取关心,身旁的我忍不住赞叹、也自我提醒——情绪的满足对任何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从小我们很自然地向周边的人索取关注和疼爱,而大人适时适量地回应正好衔接了baby的害怕和无助,哪怕是刚进门的动作。为人父母是先和子女打个爱的招呼,还是自顾自地做自己的事,都会引起孩子的情绪波动呢!
他正在表达怒气
有些人生气时习惯跺脚,这是从何时养成的呢?最早一次又是为什么而跺?又为什么有人会持续到进入社会,还会对员工、对客户、对子女跺┙拍兀开
二○○三年八月二十二日,皮皮正好满一岁四个月,由于暑假大热天,皮皮想进浴室玩大澡盆的水,皮妈认为刚才已玩过一次而不答应,结果我见识到皮皮第一次发脾气。
皮皮站在房门口走来走去,又甩转身子又跺脚的,他正在表达怒气呢!这时皮妈坐在客厅的椅子上,两个人相距约五步远,皮妈用坚定但温和的语调说:“对,我们现在不玩水了!”
皮皮这时还听不懂大人说话的意思,但是光看妈妈摇头,又不靠过去开门,他大约知道没有玩水的机会了,因此前后发了约一分钟脾气,后来知道再吵也没有用,于是跑向妈妈,寻求抱抱。皮妈这时仍坚定如山地坐在原位,不过她已笑开脸、张着双臂迎接儿子了。
接下来,皮妈没有继续教训儿子,也没有啰唆地解释为什么不能再玩水,当皮皮坐到皮妈腿上玩起唱儿歌的游戏时,他好像已经忘掉刚才的怒气了。
建设性愤怒的沟通模式
许多小朋友在画不出自己喜欢的图样或做不到满意的劳作时,往往会把笔摔在地上,或把纸捏成一团,然后嚎啕大哭,这时有的爸妈直接责骂子女没耐心,有的则是为了哄孩子而接手完成作品。
小朋友多少都要经过眼高手低的重新调整过程,一岁半左右的皮皮也曾经想把玩具车放入小盒子,结果因为装不下,气得哭了。这时候我拿起另外两三辆小玩具车重新示范,一边解释这个盒子只能装小车子,大车子需要更大的盒子,就这样来回重复地把小车子放入小盒子、大车子放入大盒子,皮皮的注意力转移到观察不同的容器,并且试着自己放看看,他的挫折感减少了。
一般而言,小朋友最明显看得到的情绪就是“生气”,父母在这个时刻千万不要立刻贴上标签,说他:“你就是没耐心”“你的脾气很坏”“你不乖,你很吵”。在孩子稚嫩心灵里渴望亲手达成一些目标时,最需要得到的是鼓励和引导。这时,父母只需要花个五分钟左右来聆听和模拟示范,小朋友明白了,情绪就自然安┒了。
针对小朋友的生气行为,我建议大家用一套“建设性愤怒”的沟通模式。有话大家敞开而说,针对小朋友则是顺着三个流程来走:
一、容许有生气、不满、愤怒的表情;
二、容许有情绪发泄表达的机会;
三、容许有自我反省、自我调适的学习。
其中,第三项,需要大人引导“下一次该怎么做会更好?”的成长。
“想办法试试看!”我常听到皮妈如此对皮皮说,似懂非懂的皮皮在玩玩具或玩游戏时,似乎多了一份耐心。
大人的EQ省思
大人的情绪不知不觉都会影响到宝宝的身心发展,而通常超过一定时间的单独照顾会令人感到疲累或紧张,所以其他家人的主动支持非常重要,让主要照顾者喘口气、喝口水、听点音乐,或是小睡片刻都好,当有了至少十五分钟的真正放松,这时回头照顾宝宝,才可能情绪愉悦!
【吴娟瑜老师的温馨叮咛】
宝宝发脾气时,大人3“要”
? 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当宝宝吵闹不休时,代表了他有被误解或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大人需要先自我调整情绪,或者暂时离开那个情境,等情绪调整好了再重新处理孩子的需求,这时,你会看到孩子也学到了你的冷静和客观。
? 要尊重另一位家人的处理方法
当一位大人正在处理宝宝的问题时,另一位大人不要立刻Сhā手,否则宝宝看到大人之间的争执对立,他会无所适从,甚至误以为“吵吵闹闹”才是表达情绪的正确┓椒ā*
? 要协助家人控制情绪
如果我们不赞成爱人或长辈处理宝宝的情绪问题,不妨在私下先请教对方为什么会如此处理?(注意,不是“质问”,是“请教”,这样才可以避免对方又动怒了)
聆听之余,再以正面引导方式进一步请教:“下次有更好的教导方式吗?”这样可以让当事人学习自我情绪管理,也减少对宝宝有不当的情绪伤害。
孩子的饮食
自己做菜的母亲,比较了解孩子的饮食,比较重视营养的均衡;营养均衡,自然比较健康;比较健康,自然各方面会表现得比较优异。同时,因为母亲自己做菜,自然而然地大家一起坐着吃,亲子之间也有较多交流的机会。
每一个人都需要均衡的营养,小孩也一样。
总是还有些小孩有着偏食的习惯。有的小孩不吃青菜,有的小孩不吃肉,有的小孩不喝牛奶,有的小孩对蛋类没有胃口。
不吃不喝某样食物,有的是体质过敏,如有的小孩喝某种厂牌的牛奶会过敏,有的小孩喝所有的|乳制品都过敏;有的是某些食物不容易消化,如纤维质较高的蔬菜;有的是小孩不喜欢那个食物的味道,如有九层塔、芫荽、咖喱等调味料的食物;有些小孩不吃某种食物,是因为受家族的影响,如某些务农的人,不吃牛肉,因为牛在很早以前,曾替他们家辛苦地耕田;有些小孩偏食,是因为父母亲也偏食……
自己偏食不要影响小孩
父母亲偏食,又对某些食物露出厌恶的表情,很自然就会影响小孩对某种食物的喜恶;有的家长对某种食物不喜欢,就不去买,这样孩子自然吃不到,形同变相的偏食。
我们家皮爷也有不吃的东西,那是我最近才知道的事。原来他家原先务农,家里养猪,猪吃人的剩菜剩饭,也吃甘薯叶、胡萝卜……皮爷认为甘薯叶、胡萝卜两样菜是猪食,因此他不吃。
但他为了怕影响小孩,每次碰到家里有这两道菜,他都会很认真地吃,并且鼓励孩子多吃,附和我多吃有益健康的话。
皮妈也有不少东西不吃,但她从不对不喜欢的食物表态,皮皮、皮弟因此不受影响,榴莲、苦瓜、纳豆都不排斥。
找类似的营养取代
我建议,有偏食的小孩,大人尽可能找类似营养的食物取代,例如:不吃青菜的小孩,可以用水果、萝卜、海苔等替代;不吃鱼肉的小孩,可以用猪肉、牛肉、鸡肉取代;什么肉都不吃的小孩,可以用植物性蛋白质取代……
国际知名的日本棒球选手铃木一朗的偏食是非常有名的,他从小就接受棒球训练,且训练量极大,需要很多的营养,但他讨厌青菜、水果。幸好他喜欢寿司、萝卜,于是,寿司外层的海苔、内层的芥末,或差可弥补他蔬菜的不足吧。(参考“球魂网站”:《铃木一朗小传》)
还有,有些小孩不喜欢蔬菜水果,但如果把它们打成蔬果汁,他又喜欢喝;有些小孩不喜欢煮熟的蔬菜,但可以接受生菜色拉,大人可以变通一下,不必勉强他一定要怎样。当然,生菜一定要卫生安全。
菜单要多变
小孩的饮食习惯,常常变来变去,大人在设计菜单上,最好也要跟着变,不可以小孩喜欢咖喱饭,就每天供应,这样过不了多久,他就不再吃咖喱的食物了。
不得不常外食的小朋友,父母也要注意他外食的质量和种类,最好不要完全投其所好,因为小朋友经常吃一样的快餐,以换取玩具。这样一来油脂淀粉太多,营养也不够均衡。
我不喜欢以孩子的成绩,当成孩子学习成果的唯一指标,但以下的统计却可提供家长参考:根据日本文化学习研究所十宝岛社在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五—十二月二十七日所作的网络调查显示,成绩越好的孩子,母亲越喜欢做菜;成绩越差的孩子,越依赖便利商店的食物。(转引自三浦展著、萧云菁译《阶级是会遗传的》,二○○七年十二月二十日,台湾三采文化公司)
三浦展的解释,认为做菜与工作很像,都需要事先搜集情报、预订计划,并在预定的时间里执行完这项任务。因此喜欢做菜、很会做菜的母亲,当然比较容易养育出在自己所决定的时间内,依序念完该念的书的孩子。
我则认为,自己做菜的母亲,比较了解孩子的饮食,比较重视营养的均衡;营养均衡,自然比较健康;比较健康,自然各方面会表现得比较优异。
同时,因为母亲自己做菜,自然而然地大家一起坐着吃,亲子之间也有较多交流的机会。而亲子沟通顺畅的孩子,显然表现就好多了。
【吴娟瑜老师的温馨叮咛】
3—6岁孩子,每周该吃40种以上的食物
台湾林口长庚儿童营养门诊于二○○七年,进行了3—6岁偏食儿童的饮食种类、摄取热量与营养指标研究,结果发现长期偏食的儿童比没有偏食的儿童容易出现体重过轻、营养素缺乏的现象。医师指出,3—6岁孩子,一周应该摄取40种以上的食物,如果低于20种,就算是重度偏食了。
此外,根据148位偏食儿童完成的研究分析与导正教育的结果发现,偏食来自于家长不当的饮食现象与行为、经济能力不足、缺乏对儿童正确的营养信息、家长对儿童不当的饮食态度(如强迫喂食、过度奖赏或责骂、常喂零食等),或孩童本身因素(不喜欢咀嚼、厌奶或对食物恐惧等)。医师和营养师建议,爸妈应先建立对饮食内容与饮食行为的正确观念,并改善在饮食时与孩子的互动行为,以鼓励方式代替过度奖赏或责骂,饮食过程尽量心平气和,并减少接触电视、玩具、计算机等,方可改善孩子的偏食行为。
[资料来源/林口长庚医院(取材自《学前月刊》二○○八年八月)]
孩子的健康
小孩虽然很可爱,但也很脆弱,会考验他们的疾病很多,需要大人全神贯注地照顾,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一时的疏忽,有时会造成无可弥补的遗憾。这是要谨记在心、预防在先的。
如何让小宝宝健康快乐地长大?如何拿捏每一个小宝宝不同的照顾需求?
在健儿门诊的候诊室、在森林公园的游乐场、在幼儿园的校门口,常可见到年轻爸爸妈妈焦急的表情、开心的面容、期待的眼神……每个宝宝都是爸爸妈妈心目中的小可爱,谁不希望子女得到最好的照顾?谁不希望自己每天精力充沛,随时接受挑战?
小朋友要急救!
“让路!让路!这里有小朋友要急救!”
二○○四年一月七日,黄昏时刻,我抱着皮皮坐在出租车里,由于他发烧(我以为是感冒),刚看过医生,所以神情略显疲惫,但不减调皮本性,坐在我怀里钻来钻去。
正当皮皮指着鞋子,要我帮他脱掉时,才数秒之间,发生了令我终生难忘的一刻。他突然两眼翻白、口吐白沫,全身不停地抖动……我吓坏了,我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会拼命呼唤皮皮的名字,又大叫司机先生:“快!快!到台大医院急诊室。”
出租车正陷在车阵里,下班的车辆四处蜂拥而出,好不容易冲过了新生南路口,出租车仍在仁爱路上动弹不得,怀里的皮皮抖动一会儿后,变得全身软绵绵,这时我顾不了许多,头部探出车窗外,对着摩托车骑士、对着轿车大喊:“让路!让路!这里有小朋友要急救!”
只见车阵里各种车辆发出恼人的引擎声,没有人让路。不,应该说没有人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也没有人见义勇为出来排开车道,只见分分秒秒的时间漫长地度过,而红灯依然还亮在那里。
好心的司机按了按喇叭,还是不见前面的车辆让开,好不容易绿灯亮了,出租车快速地向台大医院急诊室奔窜。
平时我是镇定自若的人,可是在不明情况、护孙心切的紧急情况下,我也变得六神无主、紧张冲动。就当我抱着皮皮快速跑进急诊室时,一位有经验的护士立刻大声地对我说:“这是热痉挛,马上就会好。”
这位护士小姐看来年轻,见怪不怪的她很肯定地对我说:“这是良性发作,你可以放心。”
全家一起来关心
当我把皮皮放到床上,已得到通知的皮爸、皮妈、皮爷都在赶来的路上,医师也来检查,这时皮皮逐渐苏醒,我才安了心。
安心归安心,但看到护士小姐在皮皮细小的手掌上,重复地找静脉打点滴,惹得他泪眼直流;又看到他呕吐,弄脏了妈妈全身,我心里非常疼惜。
之后,皮皮逐渐稳定。但是紧接着在反省的过程,也在和皮爸、皮妈、皮爷讨论事情发生的前后经过,我不免有着自责的情绪,怎么让皮皮发生这种事?
不过自责于事无补,我以自己教导EQ的经验,尽快调回正面思考,我开始积极寻找什么是热痉挛的数据,以后应如何避免才是。
皮妈从网络上找到相关信息,我才更明白,热性痉挛一般发生在六个月到五岁的孩童,高峰期约在一岁半,是发烧时合并出现的抽搐现象,而发烧的因素又有许多种……
在急诊室待上十二个小时的观察后,皮皮可以回到家休息了,这时还不知道发烧的真正原因,直到一月九日在换尿布时看到了小红疹,请教医师后,才明白原来是得了“玫瑰疹”,小红疹慢慢出现在腹部、手脚,直到过了两天,小红疹渐渐消失踪影了。
为了真正放心,医院还安排皮皮做脑波检查,当检验报告出来,医师说“放心!一切正常”时,我心里直呼感谢,也回家分享这个好消息。
带养小宝宝是多么不容易的事,稍微一点疏忽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后遗症,从那天开始,皮爸、皮妈、皮爷、我,还有皮伯,大家互相提醒,用轻松愉快的心情和皮皮共同成长,但是生活起居的规律和卫生等各方面,大家需要更加强注意和┕芾怼*
以我为例,我先做好自我健康管理,例如:
一、因为四处演说,经常需要接触人群,所以注意和感冒的人保持距离,有时明说致歉,也就不失礼。
二、回到家,我多半用免洗餐具,以确保宝宝不受感染,家中餐具也有固定消毒过程。
三、我若有打喷嚏、喉咙痛,立刻注意休息、多喝水,避开面对面太靠近皮皮。
四、我每天注重充分的休息和运动。养生不为个人,也为全家,尤其是年幼的小宝宝。
宝宝的生活规律
至于皮皮,从那次之后,全家就谨守让“宝宝生活规律”的重要原则。除了饮食均衡、晚上睡眠充足、适度补充水分,还有就是午睡的好习惯,我们相信当宝宝生活起居有了好习惯时,身体的抵抗力自然就会增强了。
皮皮的这次生病,给了我们最好的警讯:小孩虽然很可爱,但也很脆弱,会考验他们的疾病很多,如肠病毒啦、肺炎啦……需要大人全神贯注地照顾,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一时的疏忽,有时会造成无可弥补的遗憾。这是要谨记在心、预防在先的。
【吴娟瑜老师的温馨叮咛】
照顾孩子健康的3项黄金定律
? 抓对黄金时刻的照顾
孩子的身体有异样到真正发病,是有它的潜伏期、有它的前期征兆的。大人要提前注意,例如发现孩子有点咳嗽,就注意让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多喝温开水,或补充一些蔬果汁,增强抵抗力。由于孩子体内有自身的免疫力,有些状况
是可以不药而愈的。若需要医治,至少也掌握了黄金时刻。
? 确立黄金心态的成长
小孩生病时,大人要避免过度焦虑紧张,尽快配合医师指示来照顾孩子,同时确立黄金心态:“孩子难免生个病,这是为了建立他体内更好的免疫系统。”“生病,是为了让身体更健康。”“大人平日有责任把自己身体保持健康,孩子的身体才能得到更好的照顾。”
? 维持黄金信息的学习
大人除了注意孩子是否打好预防针、是否有均衡的饮食、运动、休息照顾,平日,也需要从请教亲朋好友、上网查询、多阅读书报杂志上的医疗信息和出席医疗保健讲座等,多方充实正确的、如黄金般历久不变的儿童保健常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孩子的哭
不管什么类型的哭,大人一定要容许他们可以哭出来,千万不可以用威胁的口吻要他们停止哭,否则哭声虽然停止,饮泣却依然存在,对解决他们的问题并没有帮助。需知哭泣也是一种治疗的方式,人在哭过以后,心灵可以慢慢沉淀,情绪也可以慢慢抚平。重要的是适时拉拔他们一下。
小孩子都会哭。人呱呱落地,第一件事情就是哭。
小婴儿不会用语言来表达需求,只会用哭声、用表情、用动作来显示。因此哭是很正常的。
小婴儿的哭,有多种意涵:有肚子饿的哭,有不舒服的哭,有生病的哭,有害怕的哭……
一般而言,婴儿如果刚喝过奶、也刚换过尿片,却发出哭声,大人通常会认为:千万不要去抱他,以免把孩子宠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