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能接受自己的变化,但对赵鹿的哀愁心酸难忍。
赵鹿本该一如既往地意气风发的。换个时间,她要和她好好说说话。这是她生命里最难忘的光阴的见证人,她很看重。
康乔从备忘簿上圈去“拍女王”,新增一条“陪扣父母拜访顾医生”。方扣去火车站接父母了,她已给顾医生打了电话,约在第二天晚上登门拜访。顾医生是从德国回来的,医术昌明,在心脏外科方面很有建树,若能把方扣父亲的病情交给他诊断,成功几率将会很高。
方扣回来时,康乔还没睡,父母舟车劳顿,简单地洗漱后就睡下了。方扣抱了铺盖来康乔房间:“你要是不习惯跟人合睡,我就睡客厅沙发吧。”
康乔是已不习惯跟人共枕眠了,但克服克服也没问题。她特意换了新床单,把旧的团起来扔到洗衣机里,方扣在房间里喊:“电话!”
手机响了,方扣怜悯不已:“我这没工作的倒挺同情你的,又是你们老板找你啊,这都凌晨1点了。”
康乔任手机又响了几声:“我只听出了幸灾乐祸之意。”
老板才不管现在是凌晨1点还是3点呢,他是工作狂,任何时候脑门一拍灵机一动想了个点子,就要找康乔讨论:“康乔,我有个主意,《女王派》不是要出来了吗,我想啊,干脆趁大改之际,我们把《星期八》也改改?”
康乔装出睡意矇眬的声音,打着呵欠道:“怎么改?”
老板半点都不内疚,滔滔不绝道:“前几天,市场部做了一次会员调查,12岁到17岁这个年龄层的读者普遍反映我们杂志太大了,还没看完就动不动被老师缴去了,建议缩小开本。22岁到28岁的读者也提出我们杂志不精致,卷起来塞到包里也不方便。”
康乔一度很好奇到底是哪些人在为《星期八》的发行量做贡献,明明是难看得她连翻都不想翻的杂志。网上八卦应有尽有,大可不必每期花上元买一本。方扣说:“《星期八》啊,*专用杂志!客人等位和做头发时,它可是杀时间的最佳伴侣,看得不费劲,逗乐解闷,谁不看啊。”
《星期八》的文字没有障碍,通篇大白话,不挑读者,但会员调查的结果出来,她傻眼了,中学生居然是杂志最庞大的阅读群。她不免有些心虚,不论客观还是主观,她一手操办的杂志,的确算是一棵大毒草,不,期期都在卖,根本是一片毒瘴缭绕的原始森林。
但仔细想来也没错,学生的钱最好赚,小职员们未必舍得在阅读上花几十块钱,她们的一分一毫都是自己赚的辛苦钱,宁可花在吃和穿上。要补充文化,上网看看新闻,月末看看电影,所以康乔一个跳槽到图书公司的前同事经常在网上哀叹:“夕阳啊!夕阳啊!图书业日薄西山啊!”
别说是一般的流行读物了,就算是经典名著,创造的利润很难比过一部电影的票房。公众会嫌一本定价28块的书太贵,但35块一张的半价电影票很抢手,前同事发愁:“我们这行的人全都傻了,简直黔驴技穷。”
杂志社的同行也在为世道发愁,《星期八》能稳定销量,已令业内瞩目了。有家杂志做了一期策划“公众,你为什么不读书”,采访过各行各业的人,得到的回答大同小异:大部分书不好看,不想看,没时间看,看不进去书了……不胜枚举。但即使是好书,花了大力气去推,销量也就那回事。
这个时代很浮躁,教人发家致富的书才能卖得稍微像样,但这种像样,仍无法和电影匹敌。被访者康乔作为成功杂志的主编介绍经验,答道:“我们的杂志卖得还行,是因为载体略好。杂志是书中的杂技,内容够通俗,读者可以不费劲地看完,不动脑子,图个热闹,顺带还减了压。所谓的,八卦轻松了生活。”编辑在下面悲哀地点评:能静下心去阅读文字的人,越来越少了。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