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两部作品^_^一部是游戏类一部是玄幻类,喜欢的可以看看
张钫不但是同盟会元老,还是国内黑道影响力最大的几个龙头老大之一,连他都投了中国**,自然引得国内舆论一片哗然。请记住本站的网址:。老蒋更是气得七窍生烟,几乎就要下令调遣大军进攻豫西,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有大别山在路上挡着呢。何况论现实威胁,始终还是江南的闽赣浙粤皖苏区与威胁多条重要交通线的大别山苏区对根基在江浙沪地区的南京政府威胁更大,所以在陈诚等人的劝阻下,老蒋最终还是放弃了马上进军河南的打算,决定先解决江南与大别山的威胁再说。..
由于此前几次围剿失败的教训,这次老蒋学乖了,他没有再犯分兵两路的错误,而是集中了几乎所有能够调动的兵力全力围剿江南的闽赣浙粤皖苏区,准备以狮子搏兔之势一个一个地将这些钉子拔除。在围剿**超过五十万的优势兵力面前,江南红军虽然已有5万多人,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巨大的损失,情况最危急的时候苏区有超过十五个县沦陷、正规红军兵力减员至两万左右,但正是有了他们的牺牲,全国其他地区的革命形势才得以飞速发展,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阎锡山的晋绥军虽然也有空军,但总共也不过一个中队的规模,区区十余架飞机而已,还大多为一战时期的旧货,别说与中央军和粤军相比了,即使现在红八军团的空军都比他们强得多。在机群的掩护下,李卫华率领红十五军教导师三万多人自孟津强渡黄河,并很快轻松击浪闻风而来的晋绥军一部,在北岸迅速站稳了脚跟。阎锡山闻讯大惊,急调三个师南下救援,却先后被教导师的精锐击败,折兵一万五千多人,而消灭的红军却还不到一千人,阎锡山终于意识到了红八军团的可怕,在一口气连杀了多个之前抛下部队逃回的部将以整肃军纪的同时,不得不下狠心将大部分军队都派往晋南,并广泛发动当地民团助战,试图依托当地险峻的地形节节抵抗,以拼消耗的笨办法逼退外线作战的教导师。
此举果然给教导师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尽管不计伤亡和弹药消耗的话,是可以一口口咬开晋绥军防线、最终打开通向太原的道路的,但那样做损失未免太大了,李卫华才不会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呢,反正他将晋绥军主力都吸引到晋南就已经完成党中央**交代的任务了。而晋绥军见红军停止了进攻,自然也不会主动去捋红军的虎须,于是在一开始的激战过后,双方进入了奇怪的“静坐战争”状态。晋南防线的总指挥杨爱源不敢大意,但一个月里各路隘口都没有敌军异动的报告,他也就渐渐放下了心......
1936年2月17日,**签发东征宣言,东征红军进入临战状态,而阎锡山这时手中的机动兵力已经捉衿见肘,无力像历史上那样沿河预设坚固防线,结果被东征红军轻松突入晋西北地区,并迅速兵分四路,分别由**、彭德怀、**与徐海东指挥,将整个晋西北搅得天翻地覆,很快就控制了大片乡村并迅速建立起红色政权,其中素以骁勇闻名红军的猛将徐海东更是先后穿越同蒲铁路,突破汾河堡垒防线,转战汾阳、孝义,围困交城、文水,先头骑兵连抵达晋祠、小店,以区区几千红军威胁省城太原。为了避免辛苦建设起来的太原毁于战火,阎锡山几乎将所有能够调动的兵力调往前线抵御红军的进攻,但是已经好几年没有打过大仗的晋绥军又岂是刚刚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的对手?
在三月份这短短一个月中,晋绥军就连败九次,伤亡五万多人,若非阎锡山之前一直十分重视的地方民团很好地承邓预备役的职责,为前线的晋绥军补充兵员3万多人,晋绥军的战线早就崩浪,但即便如此,发现红军似乎越打越多、越打越强的阎锡山还是心急如焚,被迫低声下气地向相邻的几个地方实力派求援,毕竟老蒋那人素无信用不说,就算他真的有心支援,中央军也不是马上能够赶到山西的,远水解不了近渴啊!但无论是宋哲元还是韩复渠,都担心派出太多部队后被日本人或中央军趁虚而入抢了地盘,无奈的阎锡山不得不将消寄托于同为晋绥军一系的两位地方实力派......
首先是河南的商震,但由于红十五军主力仍在豫西,他自保都很吃力,根本无力也不敢救援山西。而且商震虽然出自晋绥军系统,但早就与阎锡山反目成仇,所以他立马就以河南“匪情更重”为由拒绝了阎锡山的求援;另外一路则是驻军绥远的傅作义第35军,名义上来看他现在还算是阎锡山的部下,虽然35军兵力只有3万多,但傅作义擅于用兵,第35军的战斗力也极强,是国内第一等的军级部队,如果傅作义肯南下救援,阎锡山心里就有底了。
然而,傅作义虽然名义上要受阎锡山管辖,但自中原大战之后就已经自成一系,而且傅作义是坚决抗日的爱国将领,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颇为赞同,又担心自己离绥后日伪军乘机生事,所以阎锡山的求援他一开始均以担心日伪趁虚而入为由予以推托。但眼见红军势如破竹、晋绥军一败再败,傅作义的心思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加之心急如焚的阎锡山又痛下血本,一下子拨给了35军50节车皮的武器弹药和一百万大洋的军费,傅作义终于率领35军主力南下进入山西境内,与此时已经挺进到晋东北山区的**红一军团交上了火。
ookid=5,
ookname=《冒牌大神官》]
第七十八章 红军东征(上)
到35年底的时候,新生的豫西苏区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基本控制住了境内的匪患,虽然仍有万余残匪躲进深山或是逃到白区图谋东山再起,但已经难以再对豫西的生产建设造成太大威胁了,苏区的工业化进程也从此开始迅速加快。请记住本站的网址:。而更令李卫华高兴的是,苏区西南部的卢氏县本来还未被发现的铀矿、镉矿与绿柱石矿(即绿宝石,由于是品提炼铍的主要矿种而具有极大的工业价值,价格十分昂贵。)均被他特别培训出的稀散矿产勘探人员在其按照记忆中的位置在地图中圈出的范围内找到,这就为将来中国的核工业奠定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即核燃料铀、吸收中子的镉和反射中子的铍,再加上来源广泛的中子减速剂(高纯度石墨、重水等等。),就可以构成一座核反应堆的基本模型♀下吴健雄总算有事可做了,而李卫华也可以开始设法邀请王淦昌等其他的核物理大牛过来了,但中国的铀矿品位普遍极低,加之提炼条件较差,李卫华又对污染防范过严(占用了本就有限的人才、增加了操作步骤,也分走了相当一部分预算。),生产效率低得令人发指,照这个速度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抢在美国之前搞出原子弹来,李卫华由此进一步坚定了要出国一趟的决心,“还是国外的铀矿好,品位比咱们的高几百倍(最高的达到40%,而中国铀矿的平均品位是万分之几......),而且现在核物理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矿石应该不贵,另外现成的镉锭应该也可以直接在国外买到,就算贵一些也能节约很多时间,还有石墨与重水的提纯最好也要从国外引进设备,想要从无到有自己搞起来,真心不容易......”
就在李卫华为豫西苏区的建设殚精竭虑的时候,陕北的中央红军也准备进行东征以打开抗日的通道,同时电令红八军团派兵配合,李卫华不敢怠慢,连忙传令红十五军主力部队准备北渡黄河,进攻阎锡山的大本营山西。..
李卫华从中央发来的电报中得知,可能是由于提前出现的“即俘即补”、“诉苦三查”等转化俘虏的绝招,现在的红一方面军远比历史上同时期要强大得多,兵力多达5万余人,武器弹药也更加充足。原来,长征期间历次战役转化过来的“解放战士”就有上万人,抵达陕北后又碰上了战斗力一塌糊涂、装备却相当不错的东北军,连续歼灭其好几万人,从而大幅度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必须说明的是,历史上红军也先后干掉过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不少部队,但后来出于统战目的将大部分俘虏和缴获的装备都送了回去,所以红军的实力并没增强多少,但这个时空由于俘虏转化效率变得奇高,红军自然就不舍得将其大部放回了,仅仅释放了一些军官而已,再加上根据地所招的新兵,中央红军猛增到5万多人就不足为奇了......
也正因为一方面军的整体实力大增,历史上不过1万3千多人的东征红军在这个时空却变成了一支3万多人的强大部队,这下阎锡山可有得头痛了,要知道即使是历史上那支东征的红军也一样逼得他向老蒋求援,何况山西南边现在还有李卫华的十几万精兵虎视眈眈呢?而且现在河南糜烂,中央军难以通过,历史上陕南与川北的数十万中央军大部队也没了(由于红八军团的横空出世,这些**部队都先后被调到南方“剿匪”去了,其中相当一部分都被歼灭。),因此红军一旦进攻山西,在不短的一段时间内,阎锡山都别想指望老蒋的援军可以赶到......
当然,考虑到阎锡山在山西深厚的根基,即使红军有二十万精锐,想将他一口气赶出山西也是不可能的,但在山西站住脚却是不难,运气好的话还能拿下几个城市发点洋财,而阎锡山这些年攒下的工业底子、尤其是那座关内规模第一的太原兵工厂,就更是令李卫华垂涎三尺......
而36年1月又有意外之喜,洛阳的张钫宣布起义,令本就兵强马壮的红八军团再添3万精兵∨钫见到李卫华后立即躬身作揖道,“中原人苦啊!这半个世纪以来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老夫自诩革命半生,对此却也束手无策,反倒在军阀混战中一次又一次地伤害家乡人民(张钫是中原大战的关键人物之一),心里有愧啊!现在**和红军才来了几个月,原本最为贫困的豫西地区就已经脱胎换骨,你们才是真正的革命者啊!”
“哪里哪里,张老您早年就追随国父左右参加革命,一直是我等后辈的楷模,这等大礼我们怎么当得起啊?”,李卫华心里开心死了,但面上还是一副后辈见到长辈的恭敬模样,这种谦虚的姿态无疑进一步赢得了张钫的好感,其麾下三万部属的改编也因此较为顺利。甚至李卫华考虑到张钫战术已经严重落伍,而且年龄偏大,因而劝说他离开军事指挥岗位,改任豫西苏区人民武装部部长,张钫也欣然从命。
张钫所部三万余人大多出自草莽绿林,其中不乏江湖上的好手,官兵普遍身手矫健、作战勇敢,只要纪律有所改善,绝对是国内一等一的精锐之师。尤其令李卫华高兴的是,其中很多人都是特种兵和侦察兵的好苗子,特种兵大队也因此新建了三支预备队,总兵力超过五千人,而红八军团侦察兵的总数更是突破了一万人大关,只不过都分散到各个团级单位,编制上没有特种兵大队那样显眼罢了。即便裁汰了老弱,张钫的起义还是令红八军团的兵力骤增两万多人,而其政治意义更是难以估量......
第七十七章 公开枪决
而此时的吴芝圃却正意气风发,虽然只是平调,但苏区有实权的县委书记,与只能领导几百甚至区区几十个(几个乃至光杆司令也是有的)地下党的白区县委书记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的。请记住本站的网址:。谁知李卫华却派下了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公粮收缴任务,令吴芝圃顿感压力山大,为了避免被人抓住把柄,李卫华对各县县委是一视同仁的,但与其他的县委领导宁可自承能力不足、请求首长处罚不同,包括吴芝圃在内的几个功名心重的县级干部却选择了虚报数字的饮鸩止渴之计,但农民要交的公粮数量是根据各县县委上报的产量计算出来的,这几个县的农民顿时负担大增,引起了他们极大的不满。
豫西民风剽悍,农民受了委屈后第一反应不是上访告状,而是拿起家伙抗粮,这几个县本已平息的局势顿时再次动荡起来,但吴芝圃这人实在胆大包天,他居然说当地农民“匪难改”,将自己的责任推卸给县里的农民,还请求驻县红军协助“剿匪”。但李卫华早就派人盯着吴芝圃了,又岂会被他骗过?证据确凿之下,吴芝圃很快就被苏区法院宣判死刑,另外那几个弄虚作假但还没激起民变的县委干部也全被撤职,其间河南省委领导还过来给吴芝圃求情,说他革命有功、对党忠诚、而且人才难得(吴芝圃有大学文化,而且是河南本地人。),仅仅因为这一点小错误(与路线错误相比)就杀掉,实在可惜。..
李卫华越听越是郁闷,很显然这个时期的中国**人根本就没有做好执政的准备(其实历史上解放初期也是如此,都怪老蒋败得太快......),严重缺乏统治经验,对李卫华基于执政党立场提出的种种新要求难以领会不说,甚至连轻重缓急都分不清。像以前那样站在**立场上建立的根据地,苏区政府只需要做好发动群众(含土改)、筹款(包括收公粮)、扩红(征兵)这三方面的工作就行了,高指标、浮夸风之类的问题很少出现,即便出现也因为根据地辖地不断变化、干部职务调动频繁而无法泛滥成灾,因此党员干部乃至首长领导们对此普遍缺乏应有的重视♀愈发坚定了李卫华的决心,干部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如果不尽早打压下去,等到将来泛滥成灾的时候,即使是**这样的伟人都无可奈何(法不责众),要知道历史上这个问题直到二十一世纪都没解决......
“管理地方与在部队带兵说到底其实差不多,假如一个侦察兵看到一百个敌人,回来却报告说只有十个,结果会怎么样?地方干部欺上瞒下对上会导致上级领导误判形势而作出错误的决策,对下会恶化干群关系,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如果不及早刹住这股歪风,是会亡党亡国的!”,李卫华声色俱厉地训斥道,省委领导虽然不敢回嘴,但心里却不以为然,会后立刻就通过电台向中央告状,毕竟与李卫华通过实打实的战绩在军中树立了威望不同,在这些白区干部眼中李卫华终究只是一个资历尚浅的毛头小子......
很快中央就电告红八军团军团指挥部与豫西苏区政府,询问是否可以暂时不杀吴芝圃,等到红军会师后再作处置,李卫华很想给中央一个面子,但为了树立法院的权威,还是硬着头皮回复说,法院既然已经作出了判决,就不宜轻易更改,而且红八军团能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的准确可靠,足以说明这么处理是正确的,最终李卫华硬着头皮拒绝了中央的建议,将吴芝圃公开枪决......
李卫华此举引起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是河南省委从此与红八军团交恶,但由于李卫华与红八军团的地位日高,后来双方的纠葛以河南省委重组而划上了句号;二是中央不少领导、尤其是负责白区工作的那几位对李卫华的印象大坏,令他早早卷入了**内部的派系之争,好在大家虽然矛盾不小,但都不会因私废公,比起“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还是要好得多;但在该县、乃至整个豫西苏区,吴芝圃被枪毙一事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原本对于任何政府都抱有强烈敌意的豫西人民终于意识到这个新政府确实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作主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配合政府工作而不是继续顽固地以各种方式与其对抗,而法院权威的逐渐树立也令匪甚重的豫西百姓开始学着遵纪守法,为豫西乃至河南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处决吴芝圃的同时,李卫华还公开对自己下达过高指标的错误进行了检讨,同时对在此期间竟然没有哪个县级干部提出质疑这一点而深表遗憾。其后不久,李卫华再次故意犯下小错,这次得了鼓励的下级干部之中总算有人站了出来,李卫华当即将他们提升一级并公开表彰,此举顿时轰动了整个豫西苏区,从此以后,苏区上下级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交流日益顺畅,各个职位的权责也愈发明确,不但促进了党内外民主风气的形成,赏罚也更加准确和有效,豫西苏区由此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后来**得知此事后也大加赞赏,并在全党范围大力推广,**党内已经渐渐萌芽的官僚主义作风因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此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党中央**都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情报和信息,中央的命令在下面也得到了更加有力地贯彻。以**的睿智和远见,加之党中央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一旦能够准确地掌握下情并确保传达下去的命令能够不太走样地得到执行,犯错的几率自然大幅度减小,再加上革命与建设的基础也比历史上好了许多,导致一两千万人饿死病死的“大*跃*进”终究没有在这个时空重演,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第七十七章 公开枪决
而此时的吴芝圃却正意气风发,虽然只是平调,但苏区有实权的县委书记,与只能领导几百甚至区区几十个(几个乃至光杆司令也是有的)地下党的白区县委书记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的。请记住本站的网址:。谁知李卫华却派下了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公粮收缴任务,令吴芝圃顿感压力山大,为了避免被人抓住把柄,李卫华对各县县委是一视同仁的,但与其他的县委领导宁可自承能力不足、请求首长处罚不同,包括吴芝圃在内的几个功名心重的县级干部却选择了虚报数字的饮鸩止渴之计,但农民要交的公粮数量是根据各县县委上报的产量计算出来的,这几个县的农民顿时负担大增,引起了他们极大的不满。
豫西民风剽悍,农民受了委屈后第一反应不是上访告状,而是拿起家伙抗粮,这几个县本已平息的局势顿时再次动荡起来,但吴芝圃这人实在胆大包天,他居然说当地农民“匪难改”,将自己的责任推卸给县里的农民,还请求驻县红军协助“剿匪”。但李卫华早就派人盯着吴芝圃了,又岂会被他骗过?证据确凿之下,吴芝圃很快就被苏区法院宣判死刑,另外那几个弄虚作假但还没激起民变的县委干部也全被撤职,其间河南省委领导还过来给吴芝圃求情,说他革命有功、对党忠诚、而且人才难得(吴芝圃有大学文化,而且是河南本地人。),仅仅因为这一点小错误(与路线错误相比)就杀掉,实在可惜。..
李卫华越听越是郁闷,很显然这个时期的中国**人根本就没有做好执政的准备(其实历史上解放初期也是如此,都怪老蒋败得太快......),严重缺乏统治经验,对李卫华基于执政党立场提出的种种新要求难以领会不说,甚至连轻重缓急都分不清。像以前那样站在**立场上建立的根据地,苏区政府只需要做好发动群众(含土改)、筹款(包括收公粮)、扩红(征兵)这三方面的工作就行了,高指标、浮夸风之类的问题很少出现,即便出现也因为根据地辖地不断变化、干部职务调动频繁而无法泛滥成灾,因此党员干部乃至首长领导们对此普遍缺乏应有的重视♀愈发坚定了李卫华的决心,干部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如果不尽早打压下去,等到将来泛滥成灾的时候,即使是**这样的伟人都无可奈何(法不责众),要知道历史上这个问题直到二十一世纪都没解决......
“管理地方与在部队带兵说到底其实差不多,假如一个侦察兵看到一百个敌人,回来却报告说只有十个,结果会怎么样?地方干部欺上瞒下对上会导致上级领导误判形势而作出错误的决策,对下会恶化干群关系,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如果不及早刹住这股歪风,是会亡党亡国的!”,李卫华声色俱厉地训斥道,省委领导虽然不敢回嘴,但心里却不以为然,会后立刻就通过电台向中央告状,毕竟与李卫华通过实打实的战绩在军中树立了威望不同,在这些白区干部眼中李卫华终究只是一个资历尚浅的毛头小子......
很快中央就电告红八军团军团指挥部与豫西苏区政府,询问是否可以暂时不杀吴芝圃,等到红军会师后再作处置,李卫华很想给中央一个面子,但为了树立法院的权威,还是硬着头皮回复说,法院既然已经作出了判决,就不宜轻易更改,而且红八军团能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的准确可靠,足以说明这么处理是正确的,最终李卫华硬着头皮拒绝了中央的建议,将吴芝圃公开枪决......
李卫华此举引起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是河南省委从此与红八军团交恶,但由于李卫华与红八军团的地位日高,后来双方的纠葛以河南省委重组而划上了句号;二是中央不少领导、尤其是负责白区工作的那几位对李卫华的印象大坏,令他早早卷入了**内部的派系之争,好在大家虽然矛盾不小,但都不会因私废公,比起“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还是要好得多;但在该县、乃至整个豫西苏区,吴芝圃被枪毙一事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原本对于任何政府都抱有强烈敌意的豫西人民终于意识到这个新政府确实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作主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配合政府工作而不是继续顽固地以各种方式与其对抗,而法院权威的逐渐树立也令匪甚重的豫西百姓开始学着遵纪守法,为豫西乃至河南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处决吴芝圃的同时,李卫华还公开对自己下达过高指标的错误进行了检讨,同时对在此期间竟然没有哪个县级干部提出质疑这一点而深表遗憾。其后不久,李卫华再次故意犯下小错,这次得了鼓励的下级干部之中总算有人站了出来,李卫华当即将他们提升一级并公开表彰,此举顿时轰动了整个豫西苏区,从此以后,苏区上下级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交流日益顺畅,各个职位的权责也愈发明确,不但促进了党内外民主风气的形成,赏罚也更加准确和有效,豫西苏区由此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后来**得知此事后也大加赞赏,并在全党范围大力推广,**党内已经渐渐萌芽的官僚主义作风因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此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党中央**都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情报和信息,中央的命令在下面也得到了更加有力地贯彻。以**的睿智和远见,加之党中央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一旦能够准确地掌握下情并确保传达下去的命令能够不太走样地得到执行,犯错的几率自然大幅度减小,再加上革命与建设的基础也比历史上好了许多,导致一两千万人饿死病死的“大*跃*进”终究没有在这个时空重演,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第七十八章 红军东征(上)
到35年底的时候,新生的豫西苏区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基本控制住了境内的匪患,虽然仍有万余残匪躲进深山或是逃到白区图谋东山再起,但已经难以再对豫西的生产建设造成太大威胁了,苏区的工业化进程也从此开始迅速加快。请记住本站的网址:。而更令李卫华高兴的是,苏区西南部的卢氏县本来还未被发现的铀矿、镉矿与绿柱石矿(即绿宝石,由于是品提炼铍的主要矿种而具有极大的工业价值,价格十分昂贵。)均被他特别培训出的稀散矿产勘探人员在其按照记忆中的位置在地图中圈出的范围内找到,这就为将来中国的核工业奠定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即核燃料铀、吸收中子的镉和反射中子的铍,再加上来源广泛的中子减速剂(高纯度石墨、重水等等。),就可以构成一座核反应堆的基本模型♀下吴健雄总算有事可做了,而李卫华也可以开始设法邀请王淦昌等其他的核物理大牛过来了,但中国的铀矿品位普遍极低,加之提炼条件较差,李卫华又对污染防范过严(占用了本就有限的人才、增加了操作步骤,也分走了相当一部分预算。),生产效率低得令人发指,照这个速度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抢在美国之前搞出原子弹来,李卫华由此进一步坚定了要出国一趟的决心,“还是国外的铀矿好,品位比咱们的高几百倍(最高的达到40%,而中国铀矿的平均品位是万分之几......),而且现在核物理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矿石应该不贵,另外现成的镉锭应该也可以直接在国外买到,就算贵一些也能节约很多时间,还有石墨与重水的提纯最好也要从国外引进设备,想要从无到有自己搞起来,真心不容易......”
就在李卫华为豫西苏区的建设殚精竭虑的时候,陕北的中央红军也准备进行东征以打开抗日的通道,同时电令红八军团派兵配合,李卫华不敢怠慢,连忙传令红十五军主力部队准备北渡黄河,进攻阎锡山的大本营山西。..
李卫华从中央发来的电报中得知,可能是由于提前出现的“即俘即补”、“诉苦三查”等转化俘虏的绝招,现在的红一方面军远比历史上同时期要强大得多,兵力多达5万余人,武器弹药也更加充足。原来,长征期间历次战役转化过来的“解放战士”就有上万人,抵达陕北后又碰上了战斗力一塌糊涂、装备却相当不错的东北军,连续歼灭其好几万人,从而大幅度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必须说明的是,历史上红军也先后干掉过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不少部队,但后来出于统战目的将大部分俘虏和缴获的装备都送了回去,所以红军的实力并没增强多少,但这个时空由于俘虏转化效率变得奇高,红军自然就不舍得将其大部放回了,仅仅释放了一些军官而已,再加上根据地所招的新兵,中央红军猛增到5万多人就不足为奇了......
也正因为一方面军的整体实力大增,历史上不过1万3千多人的东征红军在这个时空却变成了一支3万多人的强大部队,这下阎锡山可有得头痛了,要知道即使是历史上那支东征的红军也一样逼得他向老蒋求援,何况山西南边现在还有李卫华的十几万精兵虎视眈眈呢?而且现在河南糜烂,中央军难以通过,历史上陕南与川北的数十万中央军大部队也没了(由于红八军团的横空出世,这些**部队都先后被调到南方“剿匪”去了,其中相当一部分都被歼灭。),因此红军一旦进攻山西,在不短的一段时间内,阎锡山都别想指望老蒋的援军可以赶到......
当然,考虑到阎锡山在山西深厚的根基,即使红军有二十万精锐,想将他一口气赶出山西也是不可能的,但在山西站住脚却是不难,运气好的话还能拿下几个城市发点洋财,而阎锡山这些年攒下的工业底子、尤其是那座关内规模第一的太原兵工厂,就更是令李卫华垂涎三尺......
而36年1月又有意外之喜,洛阳的张钫宣布起义,令本就兵强马壮的红八军团再添3万精兵∨钫见到李卫华后立即躬身作揖道,“中原人苦啊!这半个世纪以来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老夫自诩革命半生,对此却也束手无策,反倒在军阀混战中一次又一次地伤害家乡人民(张钫是中原大战的关键人物之一),心里有愧啊!现在**和红军才来了几个月,原本最为贫困的豫西地区就已经脱胎换骨,你们才是真正的革命者啊!”
“哪里哪里,张老您早年就追随国父左右参加革命,一直是我等后辈的楷模,这等大礼我们怎么当得起啊?”,李卫华心里开心死了,但面上还是一副后辈见到长辈的恭敬模样,这种谦虚的姿态无疑进一步赢得了张钫的好感,其麾下三万部属的改编也因此较为顺利。甚至李卫华考虑到张钫战术已经严重落伍,而且年龄偏大,因而劝说他离开军事指挥岗位,改任豫西苏区人民武装部部长,张钫也欣然从命。
张钫所部三万余人大多出自草莽绿林,其中不乏江湖上的好手,官兵普遍身手矫健、作战勇敢,只要纪律有所改善,绝对是国内一等一的精锐之师。尤其令李卫华高兴的是,其中很多人都是特种兵和侦察兵的好苗子,特种兵大队也因此新建了三支预备队,总兵力超过五千人,而红八军团侦察兵的总数更是突破了一万人大关,只不过都分散到各个团级单位,编制上没有特种兵大队那样显眼罢了。即便裁汰了老弱,张钫的起义还是令红八军团的兵力骤增两万多人,而其政治意义更是难以估量......
第七十七章 公开枪决
而此时的吴芝圃却正意气风发,虽然只是平调,但苏区有实权的县委书记,与只能领导几百甚至区区几十个(几个乃至光杆司令也是有的)地下党的白区县委书记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的。请记住本站的网址:。谁知李卫华却派下了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公粮收缴任务,令吴芝圃顿感压力山大,为了避免被人抓住把柄,李卫华对各县县委是一视同仁的,但与其他的县委领导宁可自承能力不足、请求首长处罚不同,包括吴芝圃在内的几个功名心重的县级干部却选择了虚报数字的饮鸩止渴之计,但农民要交的公粮数量是根据各县县委上报的产量计算出来的,这几个县的农民顿时负担大增,引起了他们极大的不满。
豫西民风剽悍,农民受了委屈后第一反应不是上访告状,而是拿起家伙抗粮,这几个县本已平息的局势顿时再次动荡起来,但吴芝圃这人实在胆大包天,他居然说当地农民“匪难改”,将自己的责任推卸给县里的农民,还请求驻县红军协助“剿匪”。但李卫华早就派人盯着吴芝圃了,又岂会被他骗过?证据确凿之下,吴芝圃很快就被苏区法院宣判死刑,另外那几个弄虚作假但还没激起民变的县委干部也全被撤职,其间河南省委领导还过来给吴芝圃求情,说他革命有功、对党忠诚、而且人才难得(吴芝圃有大学文化,而且是河南本地人。),仅仅因为这一点小错误(与路线错误相比)就杀掉,实在可惜。..
李卫华越听越是郁闷,很显然这个时期的中国**人根本就没有做好执政的准备(其实历史上解放初期也是如此,都怪老蒋败得太快......),严重缺乏统治经验,对李卫华基于执政党立场提出的种种新要求难以领会不说,甚至连轻重缓急都分不清。像以前那样站在**立场上建立的根据地,苏区政府只需要做好发动群众(含土改)、筹款(包括收公粮)、扩红(征兵)这三方面的工作就行了,高指标、浮夸风之类的问题很少出现,即便出现也因为根据地辖地不断变化、干部职务调动频繁而无法泛滥成灾,因此党员干部乃至首长领导们对此普遍缺乏应有的重视♀愈发坚定了李卫华的决心,干部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如果不尽早打压下去,等到将来泛滥成灾的时候,即使是**这样的伟人都无可奈何(法不责众),要知道历史上这个问题直到二十一世纪都没解决......
“管理地方与在部队带兵说到底其实差不多,假如一个侦察兵看到一百个敌人,回来却报告说只有十个,结果会怎么样?地方干部欺上瞒下对上会导致上级领导误判形势而作出错误的决策,对下会恶化干群关系,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如果不及早刹住这股歪风,是会亡党亡国的!”,李卫华声色俱厉地训斥道,省委领导虽然不敢回嘴,但心里却不以为然,会后立刻就通过电台向中央告状,毕竟与李卫华通过实打实的战绩在军中树立了威望不同,在这些白区干部眼中李卫华终究只是一个资历尚浅的毛头小子......
很快中央就电告红八军团军团指挥部与豫西苏区政府,询问是否可以暂时不杀吴芝圃,等到红军会师后再作处置,李卫华很想给中央一个面子,但为了树立法院的权威,还是硬着头皮回复说,法院既然已经作出了判决,就不宜轻易更改,而且红八军团能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的准确可靠,足以说明这么处理是正确的,最终李卫华硬着头皮拒绝了中央的建议,将吴芝圃公开枪决......
李卫华此举引起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是河南省委从此与红八军团交恶,但由于李卫华与红八军团的地位日高,后来双方的纠葛以河南省委重组而划上了句号;二是中央不少领导、尤其是负责白区工作的那几位对李卫华的印象大坏,令他早早卷入了**内部的派系之争,好在大家虽然矛盾不小,但都不会因私废公,比起“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还是要好得多;但在该县、乃至整个豫西苏区,吴芝圃被枪毙一事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原本对于任何政府都抱有强烈敌意的豫西人民终于意识到这个新政府确实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作主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配合政府工作而不是继续顽固地以各种方式与其对抗,而法院权威的逐渐树立也令匪甚重的豫西百姓开始学着遵纪守法,为豫西乃至河南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处决吴芝圃的同时,李卫华还公开对自己下达过高指标的错误进行了检讨,同时对在此期间竟然没有哪个县级干部提出质疑这一点而深表遗憾。其后不久,李卫华再次故意犯下小错,这次得了鼓励的下级干部之中总算有人站了出来,李卫华当即将他们提升一级并公开表彰,此举顿时轰动了整个豫西苏区,从此以后,苏区上下级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交流日益顺畅,各个职位的权责也愈发明确,不但促进了党内外民主风气的形成,赏罚也更加准确和有效,豫西苏区由此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后来**得知此事后也大加赞赏,并在全党范围大力推广,**党内已经渐渐萌芽的官僚主义作风因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此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党中央**都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情报和信息,中央的命令在下面也得到了更加有力地贯彻。以**的睿智和远见,加之党中央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一旦能够准确地掌握下情并确保传达下去的命令能够不太走样地得到执行,犯错的几率自然大幅度减小,再加上革命与建设的基础也比历史上好了许多,导致一两千万人饿死病死的“大*跃*进”终究没有在这个时空重演,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第七十八章 红军东征(上)
到35年底的时候,新生的豫西苏区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基本控制住了境内的匪患,虽然仍有万余残匪躲进深山或是逃到白区图谋东山再起,但已经难以再对豫西的生产建设造成太大威胁了,苏区的工业化进程也从此开始迅速加快。请记住本站的网址:。而更令李卫华高兴的是,苏区西南部的卢氏县本来还未被发现的铀矿、镉矿与绿柱石矿(即绿宝石,由于是品提炼铍的主要矿种而具有极大的工业价值,价格十分昂贵。)均被他特别培训出的稀散矿产勘探人员在其按照记忆中的位置在地图中圈出的范围内找到,这就为将来中国的核工业奠定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即核燃料铀、吸收中子的镉和反射中子的铍,再加上来源广泛的中子减速剂(高纯度石墨、重水等等。),就可以构成一座核反应堆的基本模型♀下吴健雄总算有事可做了,而李卫华也可以开始设法邀请王淦昌等其他的核物理大牛过来了,但中国的铀矿品位普遍极低,加之提炼条件较差,李卫华又对污染防范过严(占用了本就有限的人才、增加了操作步骤,也分走了相当一部分预算。),生产效率低得令人发指,照这个速度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抢在美国之前搞出原子弹来,李卫华由此进一步坚定了要出国一趟的决心,“还是国外的铀矿好,品位比咱们的高几百倍(最高的达到40%,而中国铀矿的平均品位是万分之几......),而且现在核物理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矿石应该不贵,另外现成的镉锭应该也可以直接在国外买到,就算贵一些也能节约很多时间,还有石墨与重水的提纯最好也要从国外引进设备,想要从无到有自己搞起来,真心不容易......”
就在李卫华为豫西苏区的建设殚精竭虑的时候,陕北的中央红军也准备进行东征以打开抗日的通道,同时电令红八军团派兵配合,李卫华不敢怠慢,连忙传令红十五军主力部队准备北渡黄河,进攻阎锡山的大本营山西。..
李卫华从中央发来的电报中得知,可能是由于提前出现的“即俘即补”、“诉苦三查”等转化俘虏的绝招,现在的红一方面军远比历史上同时期要强大得多,兵力多达5万余人,武器弹药也更加充足。原来,长征期间历次战役转化过来的“解放战士”就有上万人,抵达陕北后又碰上了战斗力一塌糊涂、装备却相当不错的东北军,连续歼灭其好几万人,从而大幅度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必须说明的是,历史上红军也先后干掉过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不少部队,但后来出于统战目的将大部分俘虏和缴获的装备都送了回去,所以红军的实力并没增强多少,但这个时空由于俘虏转化效率变得奇高,红军自然就不舍得将其大部放回了,仅仅释放了一些军官而已,再加上根据地所招的新兵,中央红军猛增到5万多人就不足为奇了......
也正因为一方面军的整体实力大增,历史上不过1万3千多人的东征红军在这个时空却变成了一支3万多人的强大部队,这下阎锡山可有得头痛了,要知道即使是历史上那支东征的红军也一样逼得他向老蒋求援,何况山西南边现在还有李卫华的十几万精兵虎视眈眈呢?而且现在河南糜烂,中央军难以通过,历史上陕南与川北的数十万中央军大部队也没了(由于红八军团的横空出世,这些**部队都先后被调到南方“剿匪”去了,其中相当一部分都被歼灭。),因此红军一旦进攻山西,在不短的一段时间内,阎锡山都别想指望老蒋的援军可以赶到......
当然,考虑到阎锡山在山西深厚的根基,即使红军有二十万精锐,想将他一口气赶出山西也是不可能的,但在山西站住脚却是不难,运气好的话还能拿下几个城市发点洋财,而阎锡山这些年攒下的工业底子、尤其是那座关内规模第一的太原兵工厂,就更是令李卫华垂涎三尺......
而36年1月又有意外之喜,洛阳的张钫宣布起义,令本就兵强马壮的红八军团再添3万精兵∨钫见到李卫华后立即躬身作揖道,“中原人苦啊!这半个世纪以来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老夫自诩革命半生,对此却也束手无策,反倒在军阀混战中一次又一次地伤害家乡人民(张钫是中原大战的关键人物之一),心里有愧啊!现在**和红军才来了几个月,原本最为贫困的豫西地区就已经脱胎换骨,你们才是真正的革命者啊!”
“哪里哪里,张老您早年就追随国父左右参加革命,一直是我等后辈的楷模,这等大礼我们怎么当得起啊?”,李卫华心里开心死了,但面上还是一副后辈见到长辈的恭敬模样,这种谦虚的姿态无疑进一步赢得了张钫的好感,其麾下三万部属的改编也因此较为顺利。甚至李卫华考虑到张钫战术已经严重落伍,而且年龄偏大,因而劝说他离开军事指挥岗位,改任豫西苏区人民武装部部长,张钫也欣然从命。
张钫所部三万余人大多出自草莽绿林,其中不乏江湖上的好手,官兵普遍身手矫健、作战勇敢,只要纪律有所改善,绝对是国内一等一的精锐之师。尤其令李卫华高兴的是,其中很多人都是特种兵和侦察兵的好苗子,特种兵大队也因此新建了三支预备队,总兵力超过五千人,而红八军团侦察兵的总数更是突破了一万人大关,只不过都分散到各个团级单位,编制上没有特种兵大队那样显眼罢了。即便裁汰了老弱,张钫的起义还是令红八军团的兵力骤增两万多人,而其政治意义更是难以估量......
第七十八章 红军东征(上)
到35年底的时候,新生的豫西苏区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基本控制住了境内的匪患,虽然仍有万余残匪躲进深山或是逃到白区图谋东山再起,但已经难以再对豫西的生产建设造成太大威胁了,苏区的工业化进程也从此开始迅速加快。请记住本站的网址:。而更令李卫华高兴的是,苏区西南部的卢氏县本来还未被发现的铀矿、镉矿与绿柱石矿(即绿宝石,由于是品提炼铍的主要矿种而具有极大的工业价值,价格十分昂贵。)均被他特别培训出的稀散矿产勘探人员在其按照记忆中的位置在地图中圈出的范围内找到,这就为将来中国的核工业奠定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即核燃料铀、吸收中子的镉和反射中子的铍,再加上来源广泛的中子减速剂(高纯度石墨、重水等等。),就可以构成一座核反应堆的基本模型♀下吴健雄总算有事可做了,而李卫华也可以开始设法邀请王淦昌等其他的核物理大牛过来了,但中国的铀矿品位普遍极低,加之提炼条件较差,李卫华又对污染防范过严(占用了本就有限的人才、增加了操作步骤,也分走了相当一部分预算。),生产效率低得令人发指,照这个速度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抢在美国之前搞出原子弹来,李卫华由此进一步坚定了要出国一趟的决心,“还是国外的铀矿好,品位比咱们的高几百倍(最高的达到40%,而中国铀矿的平均品位是万分之几......),而且现在核物理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矿石应该不贵,另外现成的镉锭应该也可以直接在国外买到,就算贵一些也能节约很多时间,还有石墨与重水的提纯最好也要从国外引进设备,想要从无到有自己搞起来,真心不容易......”
就在李卫华为豫西苏区的建设殚精竭虑的时候,陕北的中央红军也准备进行东征以打开抗日的通道,同时电令红八军团派兵配合,李卫华不敢怠慢,连忙传令红十五军主力部队准备北渡黄河,进攻阎锡山的大本营山西。..
李卫华从中央发来的电报中得知,可能是由于提前出现的“即俘即补”、“诉苦三查”等转化俘虏的绝招,现在的红一方面军远比历史上同时期要强大得多,兵力多达5万余人,武器弹药也更加充足。原来,长征期间历次战役转化过来的“解放战士”就有上万人,抵达陕北后又碰上了战斗力一塌糊涂、装备却相当不错的东北军,连续歼灭其好几万人,从而大幅度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必须说明的是,历史上红军也先后干掉过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不少部队,但后来出于统战目的将大部分俘虏和缴获的装备都送了回去,所以红军的实力并没增强多少,但这个时空由于俘虏转化效率变得奇高,红军自然就不舍得将其大部放回了,仅仅释放了一些军官而已,再加上根据地所招的新兵,中央红军猛增到5万多人就不足为奇了......
也正因为一方面军的整体实力大增,历史上不过1万3千多人的东征红军在这个时空却变成了一支3万多人的强大部队,这下阎锡山可有得头痛了,要知道即使是历史上那支东征的红军也一样逼得他向老蒋求援,何况山西南边现在还有李卫华的十几万精兵虎视眈眈呢?而且现在河南糜烂,中央军难以通过,历史上陕南与川北的数十万中央军大部队也没了(由于红八军团的横空出世,这些**部队都先后被调到南方“剿匪”去了,其中相当一部分都被歼灭。),因此红军一旦进攻山西,在不短的一段时间内,阎锡山都别想指望老蒋的援军可以赶到......
当然,考虑到阎锡山在山西深厚的根基,即使红军有二十万精锐,想将他一口气赶出山西也是不可能的,但在山西站住脚却是不难,运气好的话还能拿下几个城市发点洋财,而阎锡山这些年攒下的工业底子、尤其是那座关内规模第一的太原兵工厂,就更是令李卫华垂涎三尺......
而36年1月又有意外之喜,洛阳的张钫宣布起义,令本就兵强马壮的红八军团再添3万精兵∨钫见到李卫华后立即躬身作揖道,“中原人苦啊!这半个世纪以来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老夫自诩革命半生,对此却也束手无策,反倒在军阀混战中一次又一次地伤害家乡人民(张钫是中原大战的关键人物之一),心里有愧啊!现在**和红军才来了几个月,原本最为贫困的豫西地区就已经脱胎换骨,你们才是真正的革命者啊!”
“哪里哪里,张老您早年就追随国父左右参加革命,一直是我等后辈的楷模,这等大礼我们怎么当得起啊?”,李卫华心里开心死了,但面上还是一副后辈见到长辈的恭敬模样,这种谦虚的姿态无疑进一步赢得了张钫的好感,其麾下三万部属的改编也因此较为顺利。甚至李卫华考虑到张钫战术已经严重落伍,而且年龄偏大,因而劝说他离开军事指挥岗位,改任豫西苏区人民武装部部长,张钫也欣然从命。
张钫所部三万余人大多出自草莽绿林,其中不乏江湖上的好手,官兵普遍身手矫健、作战勇敢,只要纪律有所改善,绝对是国内一等一的精锐之师。尤其令李卫华高兴的是,其中很多人都是特种兵和侦察兵的好苗子,特种兵大队也因此新建了三支预备队,总兵力超过五千人,而红八军团侦察兵的总数更是突破了一万人大关,只不过都分散到各个团级单位,编制上没有特种兵大队那样显眼罢了。即便裁汰了老弱,张钫的起义还是令红八军团的兵力骤增两万多人,而其政治意义更是难以估量......
第七十九章 红军东征(下)
推荐两部作品^_^一部是游戏类一部是玄幻类,喜欢的可以看看
张钫不但是同盟会元老,还是国内黑道影响力最大的几个龙头老大之一,连他都投了中国**,自然引得国内舆论一片哗然。请记住本站的网址:。老蒋更是气得七窍生烟,几乎就要下令调遣大军进攻豫西,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有大别山在路上挡着呢。何况论现实威胁,始终还是江南的闽赣浙粤皖苏区与威胁多条重要交通线的大别山苏区对根基在江浙沪地区的南京政府威胁更大,所以在陈诚等人的劝阻下,老蒋最终还是放弃了马上进军河南的打算,决定先解决江南与大别山的威胁再说。..
由于此前几次围剿失败的教训,这次老蒋学乖了,他没有再犯分兵两路的错误,而是集中了几乎所有能够调动的兵力全力围剿江南的闽赣浙粤皖苏区,准备以狮子搏兔之势一个一个地将这些钉子拔除。在围剿**超过五十万的优势兵力面前,江南红军虽然已有5万多人,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巨大的损失,情况最危急的时候苏区有超过十五个县沦陷、正规红军兵力减员至两万左右,但正是有了他们的牺牲,全国其他地区的革命形势才得以飞速发展,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阎锡山的晋绥军虽然也有空军,但总共也不过一个中队的规模,区区十余架飞机而已,还大多为一战时期的旧货,别说与中央军和粤军相比了,即使现在红八军团的空军都比他们强得多。在机群的掩护下,李卫华率领红十五军教导师三万多人自孟津强渡黄河,并很快轻松击浪闻风而来的晋绥军一部,在北岸迅速站稳了脚跟。阎锡山闻讯大惊,急调三个师南下救援,却先后被教导师的精锐击败,折兵一万五千多人,而消灭的红军却还不到一千人,阎锡山终于意识到了红八军团的可怕,在一口气连杀了多个之前抛下部队逃回的部将以整肃军纪的同时,不得不下狠心将大部分军队都派往晋南,并广泛发动当地民团助战,试图依托当地险峻的地形节节抵抗,以拼消耗的笨办法逼退外线作战的教导师。
此举果然给教导师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尽管不计伤亡和弹药消耗的话,是可以一口口咬开晋绥军防线、最终打开通向太原的道路的,但那样做损失未免太大了,李卫华才不会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呢,反正他将晋绥军主力都吸引到晋南就已经完成党中央**交代的任务了。而晋绥军见红军停止了进攻,自然也不会主动去捋红军的虎须,于是在一开始的激战过后,双方进入了奇怪的“静坐战争”状态。晋南防线的总指挥杨爱源不敢大意,但一个月里各路隘口都没有敌军异动的报告,他也就渐渐放下了心......
1936年2月17日,**签发东征宣言,东征红军进入临战状态,而阎锡山这时手中的机动兵力已经捉衿见肘,无力像历史上那样沿河预设坚固防线,结果被东征红军轻松突入晋西北地区,并迅速兵分四路,分别由**、彭德怀、**与徐海东指挥,将整个晋西北搅得天翻地覆,很快就控制了大片乡村并迅速建立起红色政权,其中素以骁勇闻名红军的猛将徐海东更是先后穿越同蒲铁路,突破汾河堡垒防线,转战汾阳、孝义,围困交城、文水,先头骑兵连抵达晋祠、小店,以区区几千红军威胁省城太原。为了避免辛苦建设起来的太原毁于战火,阎锡山几乎将所有能够调动的兵力调往前线抵御红军的进攻,但是已经好几年没有打过大仗的晋绥军又岂是刚刚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的对手?
在三月份这短短一个月中,晋绥军就连败九次,伤亡五万多人,若非阎锡山之前一直十分重视的地方民团很好地承邓预备役的职责,为前线的晋绥军补充兵员3万多人,晋绥军的战线早就崩浪,但即便如此,发现红军似乎越打越多、越打越强的阎锡山还是心急如焚,被迫低声下气地向相邻的几个地方实力派求援,毕竟老蒋那人素无信用不说,就算他真的有心支援,中央军也不是马上能够赶到山西的,远水解不了近渴啊!但无论是宋哲元还是韩复渠,都担心派出太多部队后被日本人或中央军趁虚而入抢了地盘,无奈的阎锡山不得不将消寄托于同为晋绥军一系的两位地方实力派......
首先是河南的商震,但由于红十五军主力仍在豫西,他自保都很吃力,根本无力也不敢救援山西。而且商震虽然出自晋绥军系统,但早就与阎锡山反目成仇,所以他立马就以河南“匪情更重”为由拒绝了阎锡山的求援;另外一路则是驻军绥远的傅作义第35军,名义上来看他现在还算是阎锡山的部下,虽然35军兵力只有3万多,但傅作义擅于用兵,第35军的战斗力也极强,是国内第一等的军级部队,如果傅作义肯南下救援,阎锡山心里就有底了。
然而,傅作义虽然名义上要受阎锡山管辖,但自中原大战之后就已经自成一系,而且傅作义是坚决抗日的爱国将领,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颇为赞同,又担心自己离绥后日伪军乘机生事,所以阎锡山的求援他一开始均以担心日伪趁虚而入为由予以推托。但眼见红军势如破竹、晋绥军一败再败,傅作义的心思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加之心急如焚的阎锡山又痛下血本,一下子拨给了35军50节车皮的武器弹药和一百万大洋的军费,傅作义终于率领35军主力南下进入山西境内,与此时已经挺进到晋东北山区的**红一军团交上了火。
ookid=5,
ookname=《冒牌大神官》]
第七十八章 红军东征(上)
到35年底的时候,新生的豫西苏区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基本控制住了境内的匪患,虽然仍有万余残匪躲进深山或是逃到白区图谋东山再起,但已经难以再对豫西的生产建设造成太大威胁了,苏区的工业化进程也从此开始迅速加快。请记住本站的网址:。而更令李卫华高兴的是,苏区西南部的卢氏县本来还未被发现的铀矿、镉矿与绿柱石矿(即绿宝石,由于是品提炼铍的主要矿种而具有极大的工业价值,价格十分昂贵。)均被他特别培训出的稀散矿产勘探人员在其按照记忆中的位置在地图中圈出的范围内找到,这就为将来中国的核工业奠定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即核燃料铀、吸收中子的镉和反射中子的铍,再加上来源广泛的中子减速剂(高纯度石墨、重水等等。),就可以构成一座核反应堆的基本模型♀下吴健雄总算有事可做了,而李卫华也可以开始设法邀请王淦昌等其他的核物理大牛过来了,但中国的铀矿品位普遍极低,加之提炼条件较差,李卫华又对污染防范过严(占用了本就有限的人才、增加了操作步骤,也分走了相当一部分预算。),生产效率低得令人发指,照这个速度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抢在美国之前搞出原子弹来,李卫华由此进一步坚定了要出国一趟的决心,“还是国外的铀矿好,品位比咱们的高几百倍(最高的达到40%,而中国铀矿的平均品位是万分之几......),而且现在核物理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矿石应该不贵,另外现成的镉锭应该也可以直接在国外买到,就算贵一些也能节约很多时间,还有石墨与重水的提纯最好也要从国外引进设备,想要从无到有自己搞起来,真心不容易......”
就在李卫华为豫西苏区的建设殚精竭虑的时候,陕北的中央红军也准备进行东征以打开抗日的通道,同时电令红八军团派兵配合,李卫华不敢怠慢,连忙传令红十五军主力部队准备北渡黄河,进攻阎锡山的大本营山西。..
李卫华从中央发来的电报中得知,可能是由于提前出现的“即俘即补”、“诉苦三查”等转化俘虏的绝招,现在的红一方面军远比历史上同时期要强大得多,兵力多达5万余人,武器弹药也更加充足。原来,长征期间历次战役转化过来的“解放战士”就有上万人,抵达陕北后又碰上了战斗力一塌糊涂、装备却相当不错的东北军,连续歼灭其好几万人,从而大幅度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必须说明的是,历史上红军也先后干掉过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不少部队,但后来出于统战目的将大部分俘虏和缴获的装备都送了回去,所以红军的实力并没增强多少,但这个时空由于俘虏转化效率变得奇高,红军自然就不舍得将其大部放回了,仅仅释放了一些军官而已,再加上根据地所招的新兵,中央红军猛增到5万多人就不足为奇了......
也正因为一方面军的整体实力大增,历史上不过1万3千多人的东征红军在这个时空却变成了一支3万多人的强大部队,这下阎锡山可有得头痛了,要知道即使是历史上那支东征的红军也一样逼得他向老蒋求援,何况山西南边现在还有李卫华的十几万精兵虎视眈眈呢?而且现在河南糜烂,中央军难以通过,历史上陕南与川北的数十万中央军大部队也没了(由于红八军团的横空出世,这些**部队都先后被调到南方“剿匪”去了,其中相当一部分都被歼灭。),因此红军一旦进攻山西,在不短的一段时间内,阎锡山都别想指望老蒋的援军可以赶到......
当然,考虑到阎锡山在山西深厚的根基,即使红军有二十万精锐,想将他一口气赶出山西也是不可能的,但在山西站住脚却是不难,运气好的话还能拿下几个城市发点洋财,而阎锡山这些年攒下的工业底子、尤其是那座关内规模第一的太原兵工厂,就更是令李卫华垂涎三尺......
而36年1月又有意外之喜,洛阳的张钫宣布起义,令本就兵强马壮的红八军团再添3万精兵∨钫见到李卫华后立即躬身作揖道,“中原人苦啊!这半个世纪以来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老夫自诩革命半生,对此却也束手无策,反倒在军阀混战中一次又一次地伤害家乡人民(张钫是中原大战的关键人物之一),心里有愧啊!现在**和红军才来了几个月,原本最为贫困的豫西地区就已经脱胎换骨,你们才是真正的革命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