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xiaomawenxue.com
繁体版 简体版
奇书网 > 抗战之军工元帅 > 第七十八章 红军东征(上)

第七十八章 红军东征(上)

到35年底的时候,新生的豫西苏区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基本控制住了境内的匪患,虽然仍有万余残匪躲进深山或是逃到白区图谋东山再起,但已经难以再对豫西的生产建设造成太大威胁了,苏区的工业化进程也从此开始迅速加快。请记住本站的网址:。而更令李卫华高兴的是,苏区西南部的卢氏县本来还未被发现的铀矿、镉矿与绿柱石矿(即绿宝石,由于是品提炼铍的主要矿种而具有极大的工业价值,价格十分昂贵。)均被他特别培训出的稀散矿产勘探人员在其按照记忆中的位置在地图中圈出的范围内找到,这就为将来中国的核工业奠定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即核燃料铀、吸收中子的镉和反­射­中子的铍,再加上来源广泛的中子减速剂(高纯度石墨、重水等等。),就可以构成一座核反应堆的基本模型♀下吴健雄总算有事可做了,而李卫华也可以开始设法邀请王淦昌等其他的核物理大牛过来了,但中国的铀矿品位普遍极低,加之提炼条件较差,李卫华又对污染防范过严(占用了本就有限的人才、增加了­操­作步骤,也分走了相当一部分预算。),生产效率低得令人发指,照这个速度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抢在美国之前搞出原子弹来,李卫华由此进一步坚定了要出国一趟的决心,“还是国外的铀矿好,品位比咱们的高几百倍(最高的达到40%,而中国铀矿的平均品位是万分之几......),而且现在核物理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矿石应该不贵,另外现成的镉锭应该也可以直接在国外买到,就算贵一些也能节约很多时间,还有石墨与重水的提纯最好也要从国外引进设备,想要从无到有自己搞起来,真心不容易......”

就在李卫华为豫西苏区的建设殚­精­竭虑的时候,陕北的中央红军也准备进行东征以打开抗日的通道,同时电令红八军团派兵配合,李卫华不敢怠慢,连忙传令红十五军主力部队准备北渡黄河,进攻阎锡山的大本营山西。..

李卫华从中央发来的电报中得知,可能是由于提前出现的“即俘即补”、“诉苦三查”等转化俘虏的绝招,现在的红一方面军远比历史上同时期要强大得多,兵力多达5万余人,武器弹药也更加充足。原来,长征期间历次战役转化过来的“解放战士”就有上万人,抵达陕北后又碰上了战斗力一塌糊涂、装备却相当不错的东北军,连续歼灭其好几万人,从而大幅度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必须说明的是,历史上红军也先后­干­掉过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不少部队,但后来出于统战目的将大部分俘虏和缴获的装备都送了回去,所以红军的实力并没增强多少,但这个时空由于俘虏转化效率变得奇高,红军自然就不舍得将其大部放回了,仅仅释放了一些军官而已,再加上根据地所招的新兵,中央红军猛增到5万多人就不足为奇了......

也正因为一方面军的整体实力大增,历史上不过1万3千多人的东征红军在这个时空却变成了一支3万多人的强大部队,这下阎锡山可有得头痛了,要知道即使是历史上那支东征的红军也一样逼得他向老蒋求援,何况山西南边现在还有李卫华的十几万­精­兵虎视眈眈呢?而且现在河南糜烂,中央军难以通过,历史上陕南与川北的数十万中央军大部队也没了(由于红八军团的横空出世,这些**部队都先后被调到南方“剿匪”去了,其中相当一部分都被歼灭。),因此红军一旦进攻山西,在不短的一段时间内,阎锡山都别想指望老蒋的援军可以赶到......

当然,考虑到阎锡山在山西深厚的根基,即使红军有二十万­精­锐,想将他一口气赶出山西也是不可能的,但在山西站住脚却是不难,运气好的话还能拿下几个城市发点洋财,而阎锡山这些年攒下的工业底子、尤其是那座关内规模第一的太原兵工厂,就更是令李卫华垂涎三尺......

而36年1月又有意外之喜,洛阳的张钫宣布起义,令本就兵强马壮的红八军团再添3万­精­兵∨钫见到李卫华后立即躬身作揖道,“中原人苦啊!这半个世纪以来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老夫自诩革命半生,对此却也束手无策,反倒在军阀混战中一次又一次地伤害家乡人民(张钫是中原大战的关键人物之一),心里有愧啊!现在**和红军才来了几个月,原本最为贫困的豫西地区就已经脱胎换骨,你们才是真正的革命者啊!”

“哪里哪里,张老您早年就追随国父左右参加革命,一直是我等后辈的楷模,这等大礼我们怎么当得起啊?”,李卫华心里开心死了,但面上还是一副后辈见到长辈的恭敬模样,这种谦虚的姿态无疑进一步赢得了张钫的好感,其麾下三万部属的改编也因此较为顺利。甚至李卫华考虑到张钫战术已经严重落伍,而且年龄偏大,因而劝说他离开军事指挥岗位,改任豫西苏区人民武装部部长,张钫也欣然从命。

张钫所部三万余人大多出自草莽绿林,其中不乏江湖上的好手,官兵普遍身手矫健、作战勇敢,只要纪律有所改善,绝对是国内一等一的­精­锐之师。尤其令李卫华高兴的是,其中很多人都是特种兵和侦察兵的好苗子,特种兵大队也因此新建了三支预备队,总兵力超过五千人,而红八军团侦察兵的总数更是突破了一万人大关,只不过都分散到各个团级单位,编制上没有特种兵大队那样显眼罢了。即便裁汰了老弱,张钫的起义还是令红八军团的兵力骤增两万多人,而其政治意义更是难以估量......

第七十八章 红军东征(上)

到35年底的时候,新生的豫西苏区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基本控制住了境内的匪患,虽然仍有万余残匪躲进深山或是逃到白区图谋东山再起,但已经难以再对豫西的生产建设造成太大威胁了,苏区的工业化进程也从此开始迅速加快。请记住本站的网址:。而更令李卫华高兴的是,苏区西南部的卢氏县本来还未被发现的铀矿、镉矿与绿柱石矿(即绿宝石,由于是品提炼铍的主要矿种而具有极大的工业价值,价格十分昂贵。)均被他特别培训出的稀散矿产勘探人员在其按照记忆中的位置在地图中圈出的范围内找到,这就为将来中国的核工业奠定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即核燃料铀、吸收中子的镉和反­射­中子的铍,再加上来源广泛的中子减速剂(高纯度石墨、重水等等。),就可以构成一座核反应堆的基本模型♀下吴健雄总算有事可做了,而李卫华也可以开始设法邀请王淦昌等其他的核物理大牛过来了,但中国的铀矿品位普遍极低,加之提炼条件较差,李卫华又对污染防范过严(占用了本就有限的人才、增加了­操­作步骤,也分走了相当一部分预算。),生产效率低得令人发指,照这个速度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抢在美国之前搞出原子弹来,李卫华由此进一步坚定了要出国一趟的决心,“还是国外的铀矿好,品位比咱们的高几百倍(最高的达到40%,而中国铀矿的平均品位是万分之几......),而且现在核物理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矿石应该不贵,另外现成的镉锭应该也可以直接在国外买到,就算贵一些也能节约很多时间,还有石墨与重水的提纯最好也要从国外引进设备,想要从无到有自己搞起来,真心不容易......”

就在李卫华为豫西苏区的建设殚­精­竭虑的时候,陕北的中央红军也准备进行东征以打开抗日的通道,同时电令红八军团派兵配合,李卫华不敢怠慢,连忙传令红十五军主力部队准备北渡黄河,进攻阎锡山的大本营山西。..

李卫华从中央发来的电报中得知,可能是由于提前出现的“即俘即补”、“诉苦三查”等转化俘虏的绝招,现在的红一方面军远比历史上同时期要强大得多,兵力多达5万余人,武器弹药也更加充足。原来,长征期间历次战役转化过来的“解放战士”就有上万人,抵达陕北后又碰上了战斗力一塌糊涂、装备却相当不错的东北军,连续歼灭其好几万人,从而大幅度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必须说明的是,历史上红军也先后­干­掉过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不少部队,但后来出于统战目的将大部分俘虏和缴获的装备都送了回去,所以红军的实力并没增强多少,但这个时空由于俘虏转化效率变得奇高,红军自然就不舍得将其大部放回了,仅仅释放了一些军官而已,再加上根据地所招的新兵,中央红军猛增到5万多人就不足为奇了......

也正因为一方面军的整体实力大增,历史上不过1万3千多人的东征红军在这个时空却变成了一支3万多人的强大部队,这下阎锡山可有得头痛了,要知道即使是历史上那支东征的红军也一样逼得他向老蒋求援,何况山西南边现在还有李卫华的十几万­精­兵虎视眈眈呢?而且现在河南糜烂,中央军难以通过,历史上陕南与川北的数十万中央军大部队也没了(由于红八军团的横空出世,这些**部队都先后被调到南方“剿匪”去了,其中相当一部分都被歼灭。),因此红军一旦进攻山西,在不短的一段时间内,阎锡山都别想指望老蒋的援军可以赶到......

当然,考虑到阎锡山在山西深厚的根基,即使红军有二十万­精­锐,想将他一口气赶出山西也是不可能的,但在山西站住脚却是不难,运气好的话还能拿下几个城市发点洋财,而阎锡山这些年攒下的工业底子、尤其是那座关内规模第一的太原兵工厂,就更是令李卫华垂涎三尺......

而36年1月又有意外之喜,洛阳的张钫宣布起义,令本就兵强马壮的红八军团再添3万­精­兵∨钫见到李卫华后立即躬身作揖道,“中原人苦啊!这半个世纪以来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老夫自诩革命半生,对此却也束手无策,反倒在军阀混战中一次又一次地伤害家乡人民(张钫是中原大战的关键人物之一),心里有愧啊!现在**和红军才来了几个月,原本最为贫困的豫西地区就已经脱胎换骨,你们才是真正的革命者啊!”

“哪里哪里,张老您早年就追随国父左右参加革命,一直是我等后辈的楷模,这等大礼我们怎么当得起啊?”,李卫华心里开心死了,但面上还是一副后辈见到长辈的恭敬模样,这种谦虚的姿态无疑进一步赢得了张钫的好感,其麾下三万部属的改编也因此较为顺利。甚至李卫华考虑到张钫战术已经严重落伍,而且年龄偏大,因而劝说他离开军事指挥岗位,改任豫西苏区人民武装部部长,张钫也欣然从命。

张钫所部三万余人大多出自草莽绿林,其中不乏江湖上的好手,官兵普遍身手矫健、作战勇敢,只要纪律有所改善,绝对是国内一等一的­精­锐之师。尤其令李卫华高兴的是,其中很多人都是特种兵和侦察兵的好苗子,特种兵大队也因此新建了三支预备队,总兵力超过五千人,而红八军团侦察兵的总数更是突破了一万人大关,只不过都分散到各个团级单位,编制上没有特种兵大队那样显眼罢了。即便裁汰了老弱,张钫的起义还是令红八军团的兵力骤增两万多人,而其政治意义更是难以估量......

第七十七章 公开枪决

而此时的吴芝圃却正意气风发,虽然只是平调,但苏区有实权的县委书记,与只能领导几百甚至区区几十个(几个乃至光杆司令也是有的)地下党的白区县委书记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的。请记住本站的网址:。谁知李卫华却派下了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公粮收缴任务,令吴芝圃顿感压力山大,为了避免被人抓住把柄,李卫华对各县县委是一视同仁的,但与其他的县委领导宁可自承能力不足、请求首长处罚不同,包括吴芝圃在内的几个功名心重的县级­干­部却选择了虚报数字的饮鸩止渴之计,但农民要交的公粮数量是根据各县县委上报的产量计算出来的,这几个县的农民顿时负担大增,引起了他们极大的不满。

豫西民风剽悍,农民受了委屈后第一反应不是上访告状,而是拿起家伙抗粮,这几个县本已平息的局势顿时再次动荡起来,但吴芝圃这人实在胆大包天,他居然说当地农民“匪难改”,将自己的责任推卸给县里的农民,还请求驻县红军协助“剿匪”。但李卫华早就派人盯着吴芝圃了,又岂会被他骗过?证据确凿之下,吴芝圃很快就被苏区法院宣判死刑,另外那几个弄虚作假但还没激起民变的县委­干­部也全被撤职,其间河南省委领导还过来给吴芝圃求情,说他革命有功、对党忠诚、而且人才难得(吴芝圃有大学文化,而且是河南本地人。),仅仅因为这一点小错误(与路线错误相比)就杀掉,实在可惜。..

李卫华越听越是郁闷,很显然这个时期的中国**人根本就没有做好执政的准备(其实历史上解放初期也是如此,都怪老蒋败得太快......),严重缺乏统治经验,对李卫华基于执政党立场提出的种种新要求难以领会不说,甚至连轻重缓急都分不清。像以前那样站在**立场上建立的根据地,苏区政府只需要做好发动群众(含土改)、筹款(包括收公粮)、扩红(征兵)这三方面的工作就行了,高指标、浮夸风之类的问题很少出现,即便出现也因为根据地辖地不断变化、­干­部职务调动频繁而无法泛滥成灾,因此党员­干­部乃至首长领导们对此普遍缺乏应有的重视♀愈发坚定了李卫华的决心,­干­部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如果不尽早打压下去,等到将来泛滥成灾的时候,即使是**这样的伟人都无可奈何(法不责众),要知道历史上这个问题直到二十一世纪都没解决......

“管理地方与在部队带兵说到底其实差不多,假如一个侦察兵看到一百个敌人,回来却报告说只有十个,结果会怎么样?地方­干­部欺上瞒下对上会导致上级领导误判形势而作出错误的决策,对下会恶化­干­群关系,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如果不及早刹住这股歪风,是会亡党亡国的!”,李卫华声­色­俱厉地训斥道,省委领导虽然不敢回嘴,但心里却不以为然,会后立刻就通过电台向中央告状,毕竟与李卫华通过实打实的战绩在军中树立了威望不同,在这些白区­干­部眼中李卫华终究只是一个资历尚浅的毛头小子......

很快中央就电告红八军团军团指挥部与豫西苏区政府,询问是否可以暂时不杀吴芝圃,等到红军会师后再作处置,李卫华很想给中央一个面子,但为了树立法院的权威,还是硬着头皮回复说,法院既然已经作出了判决,就不宜轻易更改,而且红八军团能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的准确可靠,足以说明这么处理是正确的,最终李卫华硬着头皮拒绝了中央的建议,将吴芝圃公开枪决......

李卫华此举引起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是河南省委从此与红八军团交恶,但由于李卫华与红八军团的地位日高,后来双方的纠葛以河南省委重组而划上了句号;二是中央不少领导、尤其是负责白区工作的那几位对李卫华的印象大坏,令他早早卷入了**内部的派系之争,好在大家虽然矛盾不小,但都不会因私废公,比起“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还是要好得多;但在该县、乃至整个豫西苏区,吴芝圃被枪毙一事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原本对于任何政府都抱有强烈敌意的豫西人民终于意识到这个新政府确实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作主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配合政府工作而不是继续顽固地以各种方式与其对抗,而法院权威的逐渐树立也令匪甚重的豫西百姓开始学着遵纪守法,为豫西乃至河南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处决吴芝圃的同时,李卫华还公开对自己下达过高指标的错误进行了检讨,同时对在此期间竟然没有哪个县级­干­部提出质疑这一点而深表遗憾。其后不久,李卫华再次故意犯下小错,这次得了鼓励的下级­干­部之中总算有人站了出来,李卫华当即将他们提升一级并公开表彰,此举顿时轰动了整个豫西苏区,从此以后,苏区上下级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交流日益顺畅,各个职位的权责也愈发明确,不但促进了党内外民主风气的形成,赏罚也更加准确和有效,豫西苏区由此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后来**得知此事后也大加赞赏,并在全党范围大力推广,**党内已经渐渐萌芽的官僚主义作风因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此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党中央**都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情报和信息,中央的命令在下面也得到了更加有力地贯彻。以**的睿智和远见,加之党中央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一旦能够准确地掌握下情并确保传达下去的命令能够不太走样地得到执行,犯错的几率自然大幅度减小,再加上革命与建设的基础也比历史上好了许多,导致一两千万人饿死病死的“大*跃*进”终究没有在这个时空重演,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第七十六章 赚钱大计

不过,青霉素固然是绝对的暴利商品,但如果技术泄密的话,哪怕只有一次,都会损失至少十亿美元的可观利润,这超过了包括老蒋南京政府、所有军阀、乃至各个苏区政府在内的中国内地所有政府三年的财政总收入。请记住本站的网址:。为了预防这一不测,李卫华制定了极为苛刻的保密条例,一旦违犯,轻则受到监视、重则失去自由乃至枪毙,不管有意无意,即使是那些科学家也不例外。李卫华的这一极端做法虽然令很多专家暗中骂他“酷吏”,但对于中国人保密意识极差的严重痼疾,或许还非得这么做才行。后来中国一些更加重大的科研项目保密工作一直做得极好,历史上景泰蓝工艺外泄之类的遗憾也得以避免,不能不说是李卫华这番“辣手”的功劳......

发现保密条例收效良好后,李卫华就决定不为青霉素生产工艺与菌株选育方法等等申请专利了,而像传说中的可口可乐配方一样予以严格保密,要知道即使在号称最重视知识产权的美国,专利法也一样是可以钻空子的,特别是专利持有者是小公司、外国人,而盗用者是美国大财团的情况下。而青霉素的利润实在太大,李卫华自然不敢冒哪怕一点可以不冒的风险,但碱电池、圆珠笔之类容易仿制的商品,李卫华还是要申请专利的,既然保密也没用,李卫华就只能寄消于西方国家真的尊重知识产权了,再不济多少总能讨回一点钱吧?总比白白被人山寨,一点好处都没捞回来的好........

除了历史上二战后期的第一暴利商品青霉素(军火总利润肯定更大,但种类也多,单独一个品种拿出来应该没哪一样能与青霉素相比。),李卫华选择的其他商品潜在利润也都大得吓人,即使是圆珠笔这种小玩意,想想后世那恐怖的用量,积少成多之下也很可观,再加上红八军团时不时会出去弄点外块,李卫华现在完全可以自信地说一句“咱们不差钱”......

李卫华现在有强大的军队、也有充足的财力,想将豫西这块不算很大的地盘治理好,只需要再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足够数量的合格地方­干­部。如果是一般的根据地,基本只有农业经济,那么情况还好,即使能力平平,只要听话肯­干­、清廉公正,当个乡村一级、乃至县级领导都是没问题的,但李卫华打算将豫西苏区建设成一个新兴的工业区,这对­干­部的要求可就高多了,甚至那些在城市搞工人运动出身的­干­部也未必能够胜任。管理城市本身就要比农村复杂得多,何况在李卫华的规划中,未来五年里豫西苏区将有上百万的农民转为产业工人,同时有选择地吸纳外来移民,这种人口比例的剧烈变化就进一步增大了管理的难度。

好在随着**在党中央的权威日益增大,中央对李卫华的支持也在不断增加,早在豫西苏区刚刚建立、范围才不过三个县的时候,中央就授权李卫华可以任意从河南的地方党组织中调人♀可帮了李卫华的大忙,但在河南省委递交的­干­部名单中,他却看到了一个令他瞳孔猛然收缩的名字——吴芝圃......

此人现在不过是**河南考城县委书记,但解放后却堪称是一代风云人物,尤其是其在担任河南省长和省委第一书记(这个位子是他将深受百姓好评的原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赶下台后抢到手的)期间,带头搞“浮夸风”、“放卫星”,更在省内残酷迫害说真话的同志,并严禁农民离乡逃荒,以极力隐瞒真相,即使在党中央**察觉后他仍然百般狡辩,最终导致河南至少200万百姓死于饥荒......

虽然犯下了这么大的错误,但吴芝圃却由于朝中有人,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惩处,直到文革开始后才被打倒。但令人惊异的是,文革结束后“小平同志”竟然亲自为吴芝圃平反并主持追悼会。悼词中宣布:“对于强加给吴芝圃同志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应予全部推倒,彻底为吴芝圃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说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更离奇的是,三年困难时期罪责最大的另外4个省级­干­部(注1)的遭遇与吴芝圃几乎如出一辙,同样是直到文革时期才遭到清算,同样是邓上台后立即平反,对此有人说这是因为邓上台后坚持“凡是毛赞成的,我都要反对。”原则,也有人说其实邓就是吴芝圃的那个后台,而毛身为党和国家的领袖、却连犯下重罪的省级­干­部都免不掉,也难怪他会认为江山变­色­,而要发动文革了......

到底“小平同志”当时是怎么想的,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李卫华至少明确一点,就是这吴芝圃绝对是罪该万死,不过他现在还没有犯下那般罪孽,李卫华于情于理都无法对其下手,但根据历史上吴芝圃其人的格缺点,设套让他来钻,却并不是一件难事......

注1:即四川、安徽、甘肃、山东,加上吴芝圃主政的河南,一共是5个省,而那三年里饿死的人数有八成以上出自这五个省(贵州也不少,但集中于遵义等几个县,责任主要在地县级­干­部身上。),这也导致后来三年困难时期的亲历者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一派认为当时其实没死多少人,而指责后来的中央出于政治目的而夸大了数字;另一派则认为中央统计的数字偏低,应该有3000万、甚至是5000万人饿死。其实双方都没错,那五个省(尤其是四川、河南与安徽。)人的将本省的死亡率换算到全国,饿死的人数自然暴增,而别的省基本没几个人饿死,同样拿本省的情况换算到全国范围后,就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果......

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三年困难时期中央的错误决策固然责任重大,但如果有好的地方官,灾难是可以减轻甚至避免的......

第七十六章 赚钱大计

不过,青霉素固然是绝对的暴利商品,但如果技术泄密的话,哪怕只有一次,都会损失至少十亿美元的可观利润,这超过了包括老蒋南京政府、所有军阀、乃至各个苏区政府在内的中国内地所有政府三年的财政总收入。请记住本站的网址:。为了预防这一不测,李卫华制定了极为苛刻的保密条例,一旦违犯,轻则受到监视、重则失去自由乃至枪毙,不管有意无意,即使是那些科学家也不例外。李卫华的这一极端做法虽然令很多专家暗中骂他“酷吏”,但对于中国人保密意识极差的严重痼疾,或许还非得这么做才行。后来中国一些更加重大的科研项目保密工作一直做得极好,历史上景泰蓝工艺外泄之类的遗憾也得以避免,不能不说是李卫华这番“辣手”的功劳......

发现保密条例收效良好后,李卫华就决定不为青霉素生产工艺与菌株选育方法等等申请专利了,而像传说中的可口可乐配方一样予以严格保密,要知道即使在号称最重视知识产权的美国,专利法也一样是可以钻空子的,特别是专利持有者是小公司、外国人,而盗用者是美国大财团的情况下。而青霉素的利润实在太大,李卫华自然不敢冒哪怕一点可以不冒的风险,但碱电池、圆珠笔之类容易仿制的商品,李卫华还是要申请专利的,既然保密也没用,李卫华就只能寄消于西方国家真的尊重知识产权了,再不济多少总能讨回一点钱吧?总比白白被人山寨,一点好处都没捞回来的好........

除了历史上二战后期的第一暴利商品青霉素(军火总利润肯定更大,但种类也多,单独一个品种拿出来应该没哪一样能与青霉素相比。),李卫华选择的其他商品潜在利润也都大得吓人,即使是圆珠笔这种小玩意,想想后世那恐怖的用量,积少成多之下也很可观,再加上红八军团时不时会出去弄点外块,李卫华现在完全可以自信地说一句“咱们不差钱”......

李卫华现在有强大的军队、也有充足的财力,想将豫西这块不算很大的地盘治理好,只需要再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足够数量的合格地方­干­部。如果是一般的根据地,基本只有农业经济,那么情况还好,即使能力平平,只要听话肯­干­、清廉公正,当个乡村一级、乃至县级领导都是没问题的,但李卫华打算将豫西苏区建设成一个新兴的工业区,这对­干­部的要求可就高多了,甚至那些在城市搞工人运动出身的­干­部也未必能够胜任。管理城市本身就要比农村复杂得多,何况在李卫华的规划中,未来五年里豫西苏区将有上百万的农民转为产业工人,同时有选择地吸纳外来移民,这种人口比例的剧烈变化就进一步增大了管理的难度。

好在随着**在党中央的权威日益增大,中央对李卫华的支持也在不断增加,早在豫西苏区刚刚建立、范围才不过三个县的时候,中央就授权李卫华可以任意从河南的地方党组织中调人♀可帮了李卫华的大忙,但在河南省委递交的­干­部名单中,他却看到了一个令他瞳孔猛然收缩的名字——吴芝圃......

此人现在不过是**河南考城县委书记,但解放后却堪称是一代风云人物,尤其是其在担任河南省长和省委第一书记(这个位子是他将深受百姓好评的原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赶下台后抢到手的)期间,带头搞“浮夸风”、“放卫星”,更在省内残酷迫害说真话的同志,并严禁农民离乡逃荒,以极力隐瞒真相,即使在党中央**察觉后他仍然百般狡辩,最终导致河南至少200万百姓死于饥荒......

虽然犯下了这么大的错误,但吴芝圃却由于朝中有人,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惩处,直到文革开始后才被打倒。但令人惊异的是,文革结束后“小平同志”竟然亲自为吴芝圃平反并主持追悼会。悼词中宣布:“对于强加给吴芝圃同志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应予全部推倒,彻底为吴芝圃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说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更离奇的是,三年困难时期罪责最大的另外4个省级­干­部(注1)的遭遇与吴芝圃几乎如出一辙,同样是直到文革时期才遭到清算,同样是邓上台后立即平反,对此有人说这是因为邓上台后坚持“凡是毛赞成的,我都要反对。”原则,也有人说其实邓就是吴芝圃的那个后台,而毛身为党和国家的领袖、却连犯下重罪的省级­干­部都免不掉,也难怪他会认为江山变­色­,而要发动文革了......

到底“小平同志”当时是怎么想的,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李卫华至少明确一点,就是这吴芝圃绝对是罪该万死,不过他现在还没有犯下那般罪孽,李卫华于情于理都无法对其下手,但根据历史上吴芝圃其人的格缺点,设套让他来钻,却并不是一件难事......

注1:即四川、安徽、甘肃、山东,加上吴芝圃主政的河南,一共是5个省,而那三年里饿死的人数有八成以上出自这五个省(贵州也不少,但集中于遵义等几个县,责任主要在地县级­干­部身上。),这也导致后来三年困难时期的亲历者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一派认为当时其实没死多少人,而指责后来的中央出于政治目的而夸大了数字;另一派则认为中央统计的数字偏低,应该有3000万、甚至是5000万人饿死。其实双方都没错,那五个省(尤其是四川、河南与安徽。)人的将本省的死亡率换算到全国,饿死的人数自然暴增,而别的省基本没几个人饿死,同样拿本省的情况换算到全国范围后,就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果......

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三年困难时期中央的错误决策固然责任重大,但如果有好的地方官,灾难是可以减轻甚至避免的......

第七十八章 红军东征(上)

到35年底的时候,新生的豫西苏区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基本控制住了境内的匪患,虽然仍有万余残匪躲进深山或是逃到白区图谋东山再起,但已经难以再对豫西的生产建设造成太大威胁了,苏区的工业化进程也从此开始迅速加快。请记住本站的网址:。而更令李卫华高兴的是,苏区西南部的卢氏县本来还未被发现的铀矿、镉矿与绿柱石矿(即绿宝石,由于是品提炼铍的主要矿种而具有极大的工业价值,价格十分昂贵。)均被他特别培训出的稀散矿产勘探人员在其按照记忆中的位置在地图中圈出的范围内找到,这就为将来中国的核工业奠定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即核燃料铀、吸收中子的镉和反­射­中子的铍,再加上来源广泛的中子减速剂(高纯度石墨、重水等等。),就可以构成一座核反应堆的基本模型♀下吴健雄总算有事可做了,而李卫华也可以开始设法邀请王淦昌等其他的核物理大牛过来了,但中国的铀矿品位普遍极低,加之提炼条件较差,李卫华又对污染防范过严(占用了本就有限的人才、增加了­操­作步骤,也分走了相当一部分预算。),生产效率低得令人发指,照这个速度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抢在美国之前搞出原子弹来,李卫华由此进一步坚定了要出国一趟的决心,“还是国外的铀矿好,品位比咱们的高几百倍(最高的达到40%,而中国铀矿的平均品位是万分之几......),而且现在核物理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矿石应该不贵,另外现成的镉锭应该也可以直接在国外买到,就算贵一些也能节约很多时间,还有石墨与重水的提纯最好也要从国外引进设备,想要从无到有自己搞起来,真心不容易......”

就在李卫华为豫西苏区的建设殚­精­竭虑的时候,陕北的中央红军也准备进行东征以打开抗日的通道,同时电令红八军团派兵配合,李卫华不敢怠慢,连忙传令红十五军主力部队准备北渡黄河,进攻阎锡山的大本营山西。..

李卫华从中央发来的电报中得知,可能是由于提前出现的“即俘即补”、“诉苦三查”等转化俘虏的绝招,现在的红一方面军远比历史上同时期要强大得多,兵力多达5万余人,武器弹药也更加充足。原来,长征期间历次战役转化过来的“解放战士”就有上万人,抵达陕北后又碰上了战斗力一塌糊涂、装备却相当不错的东北军,连续歼灭其好几万人,从而大幅度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必须说明的是,历史上红军也先后­干­掉过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不少部队,但后来出于统战目的将大部分俘虏和缴获的装备都送了回去,所以红军的实力并没增强多少,但这个时空由于俘虏转化效率变得奇高,红军自然就不舍得将其大部放回了,仅仅释放了一些军官而已,再加上根据地所招的新兵,中央红军猛增到5万多人就不足为奇了......

也正因为一方面军的整体实力大增,历史上不过1万3千多人的东征红军在这个时空却变成了一支3万多人的强大部队,这下阎锡山可有得头痛了,要知道即使是历史上那支东征的红军也一样逼得他向老蒋求援,何况山西南边现在还有李卫华的十几万­精­兵虎视眈眈呢?而且现在河南糜烂,中央军难以通过,历史上陕南与川北的数十万中央军大部队也没了(由于红八军团的横空出世,这些**部队都先后被调到南方“剿匪”去了,其中相当一部分都被歼灭。),因此红军一旦进攻山西,在不短的一段时间内,阎锡山都别想指望老蒋的援军可以赶到......

当然,考虑到阎锡山在山西深厚的根基,即使红军有二十万­精­锐,想将他一口气赶出山西也是不可能的,但在山西站住脚却是不难,运气好的话还能拿下几个城市发点洋财,而阎锡山这些年攒下的工业底子、尤其是那座关内规模第一的太原兵工厂,就更是令李卫华垂涎三尺......

而36年1月又有意外之喜,洛阳的张钫宣布起义,令本就兵强马壮的红八军团再添3万­精­兵∨钫见到李卫华后立即躬身作揖道,“中原人苦啊!这半个世纪以来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老夫自诩革命半生,对此却也束手无策,反倒在军阀混战中一次又一次地伤害家乡人民(张钫是中原大战的关键人物之一),心里有愧啊!现在**和红军才来了几个月,原本最为贫困的豫西地区就已经脱胎换骨,你们才是真正的革命者啊!”

“哪里哪里,张老您早年就追随国父左右参加革命,一直是我等后辈的楷模,这等大礼我们怎么当得起啊?”,李卫华心里开心死了,但面上还是一副后辈见到长辈的恭敬模样,这种谦虚的姿态无疑进一步赢得了张钫的好感,其麾下三万部属的改编也因此较为顺利。甚至李卫华考虑到张钫战术已经严重落伍,而且年龄偏大,因而劝说他离开军事指挥岗位,改任豫西苏区人民武装部部长,张钫也欣然从命。

张钫所部三万余人大多出自草莽绿林,其中不乏江湖上的好手,官兵普遍身手矫健、作战勇敢,只要纪律有所改善,绝对是国内一等一的­精­锐之师。尤其令李卫华高兴的是,其中很多人都是特种兵和侦察兵的好苗子,特种兵大队也因此新建了三支预备队,总兵力超过五千人,而红八军团侦察兵的总数更是突破了一万人大关,只不过都分散到各个团级单位,编制上没有特种兵大队那样显眼罢了。即便裁汰了老弱,张钫的起义还是令红八军团的兵力骤增两万多人,而其政治意义更是难以估量......

第七十七章 公开枪决

而此时的吴芝圃却正意气风发,虽然只是平调,但苏区有实权的县委书记,与只能领导几百甚至区区几十个(几个乃至光杆司令也是有的)地下党的白区县委书记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的。请记住本站的网址:。谁知李卫华却派下了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公粮收缴任务,令吴芝圃顿感压力山大,为了避免被人抓住把柄,李卫华对各县县委是一视同仁的,但与其他的县委领导宁可自承能力不足、请求首长处罚不同,包括吴芝圃在内的几个功名心重的县级­干­部却选择了虚报数字的饮鸩止渴之计,但农民要交的公粮数量是根据各县县委上报的产量计算出来的,这几个县的农民顿时负担大增,引起了他们极大的不满。

豫西民风剽悍,农民受了委屈后第一反应不是上访告状,而是拿起家伙抗粮,这几个县本已平息的局势顿时再次动荡起来,但吴芝圃这人实在胆大包天,他居然说当地农民“匪难改”,将自己的责任推卸给县里的农民,还请求驻县红军协助“剿匪”。但李卫华早就派人盯着吴芝圃了,又岂会被他骗过?证据确凿之下,吴芝圃很快就被苏区法院宣判死刑,另外那几个弄虚作假但还没激起民变的县委­干­部也全被撤职,其间河南省委领导还过来给吴芝圃求情,说他革命有功、对党忠诚、而且人才难得(吴芝圃有大学文化,而且是河南本地人。),仅仅因为这一点小错误(与路线错误相比)就杀掉,实在可惜。..

李卫华越听越是郁闷,很显然这个时期的中国**人根本就没有做好执政的准备(其实历史上解放初期也是如此,都怪老蒋败得太快......),严重缺乏统治经验,对李卫华基于执政党立场提出的种种新要求难以领会不说,甚至连轻重缓急都分不清。像以前那样站在**立场上建立的根据地,苏区政府只需要做好发动群众(含土改)、筹款(包括收公粮)、扩红(征兵)这三方面的工作就行了,高指标、浮夸风之类的问题很少出现,即便出现也因为根据地辖地不断变化、­干­部职务调动频繁而无法泛滥成灾,因此党员­干­部乃至首长领导们对此普遍缺乏应有的重视♀愈发坚定了李卫华的决心,­干­部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如果不尽早打压下去,等到将来泛滥成灾的时候,即使是**这样的伟人都无可奈何(法不责众),要知道历史上这个问题直到二十一世纪都没解决......

“管理地方与在部队带兵说到底其实差不多,假如一个侦察兵看到一百个敌人,回来却报告说只有十个,结果会怎么样?地方­干­部欺上瞒下对上会导致上级领导误判形势而作出错误的决策,对下会恶化­干­群关系,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如果不及早刹住这股歪风,是会亡党亡国的!”,李卫华声­色­俱厉地训斥道,省委领导虽然不敢回嘴,但心里却不以为然,会后立刻就通过电台向中央告状,毕竟与李卫华通过实打实的战绩在军中树立了威望不同,在这些白区­干­部眼中李卫华终究只是一个资历尚浅的毛头小子......

很快中央就电告红八军团军团指挥部与豫西苏区政府,询问是否可以暂时不杀吴芝圃,等到红军会师后再作处置,李卫华很想给中央一个面子,但为了树立法院的权威,还是硬着头皮回复说,法院既然已经作出了判决,就不宜轻易更改,而且红八军团能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的准确可靠,足以说明这么处理是正确的,最终李卫华硬着头皮拒绝了中央的建议,将吴芝圃公开枪决......

李卫华此举引起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是河南省委从此与红八军团交恶,但由于李卫华与红八军团的地位日高,后来双方的纠葛以河南省委重组而划上了句号;二是中央不少领导、尤其是负责白区工作的那几位对李卫华的印象大坏,令他早早卷入了**内部的派系之争,好在大家虽然矛盾不小,但都不会因私废公,比起“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还是要好得多;但在该县、乃至整个豫西苏区,吴芝圃被枪毙一事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原本对于任何政府都抱有强烈敌意的豫西人民终于意识到这个新政府确实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作主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配合政府工作而不是继续顽固地以各种方式与其对抗,而法院权威的逐渐树立也令匪甚重的豫西百姓开始学着遵纪守法,为豫西乃至河南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处决吴芝圃的同时,李卫华还公开对自己下达过高指标的错误进行了检讨,同时对在此期间竟然没有哪个县级­干­部提出质疑这一点而深表遗憾。其后不久,李卫华再次故意犯下小错,这次得了鼓励的下级­干­部之中总算有人站了出来,李卫华当即将他们提升一级并公开表彰,此举顿时轰动了整个豫西苏区,从此以后,苏区上下级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交流日益顺畅,各个职位的权责也愈发明确,不但促进了党内外民主风气的形成,赏罚也更加准确和有效,豫西苏区由此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后来**得知此事后也大加赞赏,并在全党范围大力推广,**党内已经渐渐萌芽的官僚主义作风因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此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党中央**都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情报和信息,中央的命令在下面也得到了更加有力地贯彻。以**的睿智和远见,加之党中央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一旦能够准确地掌握下情并确保传达下去的命令能够不太走样地得到执行,犯错的几率自然大幅度减小,再加上革命与建设的基础也比历史上好了许多,导致一两千万人饿死病死的“大*跃*进”终究没有在这个时空重演,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