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xiaomawenxue.com
繁体版 简体版
奇书网 > 抗战之军工元帅 > 第七十七章 公开枪决

第七十七章 公开枪决

而此时的吴芝圃却正意气风发,虽然只是平调,但苏区有实权的县委书记,与只能领导几百甚至区区几十个(几个乃至光杆司令也是有的)地下党的白区县委书记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的。请记住本站的网址:。谁知李卫华却派下了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公粮收缴任务,令吴芝圃顿感压力山大,为了避免被人抓住把柄,李卫华对各县县委是一视同仁的,但与其他的县委领导宁可自承能力不足、请求首长处罚不同,包括吴芝圃在内的几个功名心重的县级­干­部却选择了虚报数字的饮鸩止渴之计,但农民要交的公粮数量是根据各县县委上报的产量计算出来的,这几个县的农民顿时负担大增,引起了他们极大的不满。

豫西民风剽悍,农民受了委屈后第一反应不是上访告状,而是拿起家伙抗粮,这几个县本已平息的局势顿时再次动荡起来,但吴芝圃这人实在胆大包天,他居然说当地农民“匪难改”,将自己的责任推卸给县里的农民,还请求驻县红军协助“剿匪”。但李卫华早就派人盯着吴芝圃了,又岂会被他骗过?证据确凿之下,吴芝圃很快就被苏区法院宣判死刑,另外那几个弄虚作假但还没激起民变的县委­干­部也全被撤职,其间河南省委领导还过来给吴芝圃求情,说他革命有功、对党忠诚、而且人才难得(吴芝圃有大学文化,而且是河南本地人。),仅仅因为这一点小错误(与路线错误相比)就杀掉,实在可惜。..

李卫华越听越是郁闷,很显然这个时期的中国**人根本就没有做好执政的准备(其实历史上解放初期也是如此,都怪老蒋败得太快......),严重缺乏统治经验,对李卫华基于执政党立场提出的种种新要求难以领会不说,甚至连轻重缓急都分不清。像以前那样站在**立场上建立的根据地,苏区政府只需要做好发动群众(含土改)、筹款(包括收公粮)、扩红(征兵)这三方面的工作就行了,高指标、浮夸风之类的问题很少出现,即便出现也因为根据地辖地不断变化、­干­部职务调动频繁而无法泛滥成灾,因此党员­干­部乃至首长领导们对此普遍缺乏应有的重视♀愈发坚定了李卫华的决心,­干­部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如果不尽早打压下去,等到将来泛滥成灾的时候,即使是**这样的伟人都无可奈何(法不责众),要知道历史上这个问题直到二十一世纪都没解决......

“管理地方与在部队带兵说到底其实差不多,假如一个侦察兵看到一百个敌人,回来却报告说只有十个,结果会怎么样?地方­干­部欺上瞒下对上会导致上级领导误判形势而作出错误的决策,对下会恶化­干­群关系,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如果不及早刹住这股歪风,是会亡党亡国的!”,李卫华声­色­俱厉地训斥道,省委领导虽然不敢回嘴,但心里却不以为然,会后立刻就通过电台向中央告状,毕竟与李卫华通过实打实的战绩在军中树立了威望不同,在这些白区­干­部眼中李卫华终究只是一个资历尚浅的毛头小子......

很快中央就电告红八军团军团指挥部与豫西苏区政府,询问是否可以暂时不杀吴芝圃,等到红军会师后再作处置,李卫华很想给中央一个面子,但为了树立法院的权威,还是硬着头皮回复说,法院既然已经作出了判决,就不宜轻易更改,而且红八军团能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的准确可靠,足以说明这么处理是正确的,最终李卫华硬着头皮拒绝了中央的建议,将吴芝圃公开枪决......

李卫华此举引起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是河南省委从此与红八军团交恶,但由于李卫华与红八军团的地位日高,后来双方的纠葛以河南省委重组而划上了句号;二是中央不少领导、尤其是负责白区工作的那几位对李卫华的印象大坏,令他早早卷入了**内部的派系之争,好在大家虽然矛盾不小,但都不会因私废公,比起“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还是要好得多;但在该县、乃至整个豫西苏区,吴芝圃被枪毙一事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原本对于任何政府都抱有强烈敌意的豫西人民终于意识到这个新政府确实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作主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配合政府工作而不是继续顽固地以各种方式与其对抗,而法院权威的逐渐树立也令匪甚重的豫西百姓开始学着遵纪守法,为豫西乃至河南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处决吴芝圃的同时,李卫华还公开对自己下达过高指标的错误进行了检讨,同时对在此期间竟然没有哪个县级­干­部提出质疑这一点而深表遗憾。其后不久,李卫华再次故意犯下小错,这次得了鼓励的下级­干­部之中总算有人站了出来,李卫华当即将他们提升一级并公开表彰,此举顿时轰动了整个豫西苏区,从此以后,苏区上下级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交流日益顺畅,各个职位的权责也愈发明确,不但促进了党内外民主风气的形成,赏罚也更加准确和有效,豫西苏区由此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后来**得知此事后也大加赞赏,并在全党范围大力推广,**党内已经渐渐萌芽的官僚主义作风因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此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党中央**都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情报和信息,中央的命令在下面也得到了更加有力地贯彻。以**的睿智和远见,加之党中央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一旦能够准确地掌握下情并确保传达下去的命令能够不太走样地得到执行,犯错的几率自然大幅度减小,再加上革命与建设的基础也比历史上好了许多,导致一两千万人饿死病死的“大*跃*进”终究没有在这个时空重演,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第七十五章 河南四害

在土地革命时期,**每打下一块新地盘,首先要做的就是土改,但河南的情况却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这里乱了几十年,占地较多的大地主们死的死逃的逃,所以土地兼并的问题倒不严重,真正令当地百姓苦不堪言的主要是四个问题——苛政贪官、兵连祸结、盗匪蜂起、灾害连年。请使用访问本站。

第一个问题红军一到就基本得到了解决,**­干­部之中虽然也有好有坏,但至少在清廉方面,平均水平比现在的国民党­干­部绝对要好得多了。而在各项政策(尤其是兵役制度)上,至少对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来说,也比国府的要好得多........

第二个问题,是指河南作为军阀混战的最主要战场,全省百姓无不深受其害,据不完全统计,光是中原大战期间,河南死于战祸的百姓就多达200余万人。但豫西苏区的地形十分特别,既易守难攻(四面环山)却又交通便利(山不太高而且水运发达),军事价值与经济价值兼具,洛阳历史上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成为帝都也正是为此。虽然比起燕山之险,洛阳四围的山脉只能算是丘陵,但在要害处修筑永固、甚至只是土木工事,都足以令豫西苏区固若金汤,即使日后小鬼子的主力部队打来了也难以越过雷池一步,而那些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在自己力量足够之前,李卫华是不会去碰的,当然洛阳是个例外,碗里的­肉­岂有不吃的道理,只是现在时机还不合适罢了......

第三个问题前文已经详述,就不再废话了......

第四个问题则是重中之重,如今黄泛区还未出现,河南水旱灾害频发一是因为气候问题,比如豫西地区降水就一直偏少,所以动不动就是旱灾,二是因为河南现在的农田水利建设基本为0,因此后世一些根本算不上灾害的降水过多或是过少都会导致田地减产乃至绝收。至于危害更大的蝗灾,一方面是因为旱灾频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农民缺乏农药和各种防治蝗灾的知识,才会频繁为祸。对于气候李卫华是没有什么办法的,但农田水利建设他多少还是懂一点的,而且这种事情其实技术含量不高(因为由于抗战在即,节水灌溉暂时搞不了,而渠灌中国人两千多年前就会了。),只要政府能够出面将农民组织起来,想要做好也不是很难,而组织群众恰恰是**擅长而国民党不擅长的,即使其中稍微麻烦一点的“引黄灌淤”,也只是多耗一些人工和时间而已。而蝗灾等病虫害的防范,李卫华一方面让巩县兵工厂原先生产毒气的“新厂”试制几种他印象中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一方面组织农民多养家禽,同时禁止捕杀各种鸟类、蛙类等有益生物,以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这些后来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李卫华还组织让浙大生物系的老师与学生定期不定期地下乡给农民们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再加上苏区磷肥厂与钾肥厂的陆续投产,令36年的豫西苏区迎来了几十年未遇的大丰收。但考虑到抗战在即,以及历史上1942年那次可怕的中原大饥荒(仅河南就至少饿死300万人),李卫华一直都没停止外购粮食。

虽然农业迅速恢复和发展,但河南人口实在太过稠密,35年时人均耕地不过2亩出头,即使为了追求总产量而­精­耕细作,农业劳动力也严重过仕,毕竟即使用牛耕,在不影响单产的前提下,一个熟练的壮劳力也足以耕种30亩的单作物田地或是15亩的多作物田地。为了利用这些闲置下来的劳动力,李卫华在大搞农村合作化(注1)与民兵建设的同时,大量招雇青壮年农民进入工矿企业工作或是兴建公共工程,另外那些保密级数不高的军事建筑也都由这些“农民工”来完成,在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劳动力、加速各项建设的同时,无形中壮大了产业工人的队伍,影响相当深远......

要做好这些工作,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相对安定的环境,二是较为充裕的资金。前者由于红十五军实力强大,河南的**根本就不敢过来找死,而其他地方的**又都过不来或者没那个心思,加上匪患也渐渐被平定下来,豫西总算是迎来了难得的一段和平发展时期;至于后者,红八军团现在也同样不缺,除了之前战斗中收缴来的钱财和物资,李卫华还充分发挥其穿越者的先天优势,提前“发明”了一些有着巨大潜在市场价值、苏区现在又有条件研发和生产的新商品,其中最受李卫华重视的项目莫过于几乎每部近现代穿越小说里都不会漏掉的青霉素了......

由于李卫华定准了研究方向,纵然苏区并没有专业的药物化学家,李寿恒等客串的化工专家还是很快就试验摸索出了青霉素分离提纯和盐化­干­燥(即现在常用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粉针剂,天然状态的青霉素极易分解失效,而其钠盐与钾盐只要保持­干­燥,化学质要稳定得多。)的方法,而此时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仍对如何分离提纯一筹莫展,而与弗莱明落后的菌株自然选择法相比,李卫华让生物学家贝时璋采用的紫外线诱变选育法其效率无疑要高了千百倍,而且原初菌种的选择也是直接从瓜类表皮上的点青霉菌株开始筛选,少走了很多弯路,研究效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由于李卫华对青霉素的药理学特征十分熟悉,动物实验等一系列的测试全都跳过不做,直接就用于临床,这无疑又节约了大把时间,反正那些数据弗莱明都在做,有机会将其买来就行了,而在国内频繁使用、获得了大量的临床数据之后,即便少了动物实验这一环节,青霉素进入国际市场也不会有什么阻力。

注1:要让农民摆脱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者思想,这一步是必须走的,而且在水利设施严重匮乏、战祸连年导致人口年龄与别结构失衡的民国时期,合作社对于防灾减灾与救助老弱­妇­孺大有裨益,只要不搞过头就好。

第七十五章 河南四害

在土地革命时期,**每打下一块新地盘,首先要做的就是土改,但河南的情况却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这里乱了几十年,占地较多的大地主们死的死逃的逃,所以土地兼并的问题倒不严重,真正令当地百姓苦不堪言的主要是四个问题——苛政贪官、兵连祸结、盗匪蜂起、灾害连年。请使用访问本站。

第一个问题红军一到就基本得到了解决,**­干­部之中虽然也有好有坏,但至少在清廉方面,平均水平比现在的国民党­干­部绝对要好得多了。而在各项政策(尤其是兵役制度)上,至少对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来说,也比国府的要好得多........

第二个问题,是指河南作为军阀混战的最主要战场,全省百姓无不深受其害,据不完全统计,光是中原大战期间,河南死于战祸的百姓就多达200余万人。但豫西苏区的地形十分特别,既易守难攻(四面环山)却又交通便利(山不太高而且水运发达),军事价值与经济价值兼具,洛阳历史上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成为帝都也正是为此。虽然比起燕山之险,洛阳四围的山脉只能算是丘陵,但在要害处修筑永固、甚至只是土木工事,都足以令豫西苏区固若金汤,即使日后小鬼子的主力部队打来了也难以越过雷池一步,而那些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在自己力量足够之前,李卫华是不会去碰的,当然洛阳是个例外,碗里的­肉­岂有不吃的道理,只是现在时机还不合适罢了......

第三个问题前文已经详述,就不再废话了......

第四个问题则是重中之重,如今黄泛区还未出现,河南水旱灾害频发一是因为气候问题,比如豫西地区降水就一直偏少,所以动不动就是旱灾,二是因为河南现在的农田水利建设基本为0,因此后世一些根本算不上灾害的降水过多或是过少都会导致田地减产乃至绝收。至于危害更大的蝗灾,一方面是因为旱灾频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农民缺乏农药和各种防治蝗灾的知识,才会频繁为祸。对于气候李卫华是没有什么办法的,但农田水利建设他多少还是懂一点的,而且这种事情其实技术含量不高(因为由于抗战在即,节水灌溉暂时搞不了,而渠灌中国人两千多年前就会了。),只要政府能够出面将农民组织起来,想要做好也不是很难,而组织群众恰恰是**擅长而国民党不擅长的,即使其中稍微麻烦一点的“引黄灌淤”,也只是多耗一些人工和时间而已。而蝗灾等病虫害的防范,李卫华一方面让巩县兵工厂原先生产毒气的“新厂”试制几种他印象中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一方面组织农民多养家禽,同时禁止捕杀各种鸟类、蛙类等有益生物,以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这些后来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李卫华还组织让浙大生物系的老师与学生定期不定期地下乡给农民们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再加上苏区磷肥厂与钾肥厂的陆续投产,令36年的豫西苏区迎来了几十年未遇的大丰收。但考虑到抗战在即,以及历史上1942年那次可怕的中原大饥荒(仅河南就至少饿死300万人),李卫华一直都没停止外购粮食。

虽然农业迅速恢复和发展,但河南人口实在太过稠密,35年时人均耕地不过2亩出头,即使为了追求总产量而­精­耕细作,农业劳动力也严重过仕,毕竟即使用牛耕,在不影响单产的前提下,一个熟练的壮劳力也足以耕种30亩的单作物田地或是15亩的多作物田地。为了利用这些闲置下来的劳动力,李卫华在大搞农村合作化(注1)与民兵建设的同时,大量招雇青壮年农民进入工矿企业工作或是兴建公共工程,另外那些保密级数不高的军事建筑也都由这些“农民工”来完成,在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劳动力、加速各项建设的同时,无形中壮大了产业工人的队伍,影响相当深远......

要做好这些工作,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相对安定的环境,二是较为充裕的资金。前者由于红十五军实力强大,河南的**根本就不敢过来找死,而其他地方的**又都过不来或者没那个心思,加上匪患也渐渐被平定下来,豫西总算是迎来了难得的一段和平发展时期;至于后者,红八军团现在也同样不缺,除了之前战斗中收缴来的钱财和物资,李卫华还充分发挥其穿越者的先天优势,提前“发明”了一些有着巨大潜在市场价值、苏区现在又有条件研发和生产的新商品,其中最受李卫华重视的项目莫过于几乎每部近现代穿越小说里都不会漏掉的青霉素了......

由于李卫华定准了研究方向,纵然苏区并没有专业的药物化学家,李寿恒等客串的化工专家还是很快就试验摸索出了青霉素分离提纯和盐化­干­燥(即现在常用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粉针剂,天然状态的青霉素极易分解失效,而其钠盐与钾盐只要保持­干­燥,化学质要稳定得多。)的方法,而此时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仍对如何分离提纯一筹莫展,而与弗莱明落后的菌株自然选择法相比,李卫华让生物学家贝时璋采用的紫外线诱变选育法其效率无疑要高了千百倍,而且原初菌种的选择也是直接从瓜类表皮上的点青霉菌株开始筛选,少走了很多弯路,研究效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由于李卫华对青霉素的药理学特征十分熟悉,动物实验等一系列的测试全都跳过不做,直接就用于临床,这无疑又节约了大把时间,反正那些数据弗莱明都在做,有机会将其买来就行了,而在国内频繁使用、获得了大量的临床数据之后,即便少了动物实验这一环节,青霉素进入国际市场也不会有什么阻力。

注1:要让农民摆脱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者思想,这一步是必须走的,而且在水利设施严重匮乏、战祸连年导致人口年龄与别结构失衡的民国时期,合作社对于防灾减灾与救助老弱­妇­孺大有裨益,只要不搞过头就好。

第七十五章 河南四害

在土地革命时期,**每打下一块新地盘,首先要做的就是土改,但河南的情况却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这里乱了几十年,占地较多的大地主们死的死逃的逃,所以土地兼并的问题倒不严重,真正令当地百姓苦不堪言的主要是四个问题——苛政贪官、兵连祸结、盗匪蜂起、灾害连年。请使用访问本站。

第一个问题红军一到就基本得到了解决,**­干­部之中虽然也有好有坏,但至少在清廉方面,平均水平比现在的国民党­干­部绝对要好得多了。而在各项政策(尤其是兵役制度)上,至少对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来说,也比国府的要好得多........

第二个问题,是指河南作为军阀混战的最主要战场,全省百姓无不深受其害,据不完全统计,光是中原大战期间,河南死于战祸的百姓就多达200余万人。但豫西苏区的地形十分特别,既易守难攻(四面环山)却又交通便利(山不太高而且水运发达),军事价值与经济价值兼具,洛阳历史上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成为帝都也正是为此。虽然比起燕山之险,洛阳四围的山脉只能算是丘陵,但在要害处修筑永固、甚至只是土木工事,都足以令豫西苏区固若金汤,即使日后小鬼子的主力部队打来了也难以越过雷池一步,而那些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在自己力量足够之前,李卫华是不会去碰的,当然洛阳是个例外,碗里的­肉­岂有不吃的道理,只是现在时机还不合适罢了......

第三个问题前文已经详述,就不再废话了......

第四个问题则是重中之重,如今黄泛区还未出现,河南水旱灾害频发一是因为气候问题,比如豫西地区降水就一直偏少,所以动不动就是旱灾,二是因为河南现在的农田水利建设基本为0,因此后世一些根本算不上灾害的降水过多或是过少都会导致田地减产乃至绝收。至于危害更大的蝗灾,一方面是因为旱灾频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农民缺乏农药和各种防治蝗灾的知识,才会频繁为祸。对于气候李卫华是没有什么办法的,但农田水利建设他多少还是懂一点的,而且这种事情其实技术含量不高(因为由于抗战在即,节水灌溉暂时搞不了,而渠灌中国人两千多年前就会了。),只要政府能够出面将农民组织起来,想要做好也不是很难,而组织群众恰恰是**擅长而国民党不擅长的,即使其中稍微麻烦一点的“引黄灌淤”,也只是多耗一些人工和时间而已。而蝗灾等病虫害的防范,李卫华一方面让巩县兵工厂原先生产毒气的“新厂”试制几种他印象中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一方面组织农民多养家禽,同时禁止捕杀各种鸟类、蛙类等有益生物,以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这些后来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李卫华还组织让浙大生物系的老师与学生定期不定期地下乡给农民们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再加上苏区磷肥厂与钾肥厂的陆续投产,令36年的豫西苏区迎来了几十年未遇的大丰收。但考虑到抗战在即,以及历史上1942年那次可怕的中原大饥荒(仅河南就至少饿死300万人),李卫华一直都没停止外购粮食。

虽然农业迅速恢复和发展,但河南人口实在太过稠密,35年时人均耕地不过2亩出头,即使为了追求总产量而­精­耕细作,农业劳动力也严重过仕,毕竟即使用牛耕,在不影响单产的前提下,一个熟练的壮劳力也足以耕种30亩的单作物田地或是15亩的多作物田地。为了利用这些闲置下来的劳动力,李卫华在大搞农村合作化(注1)与民兵建设的同时,大量招雇青壮年农民进入工矿企业工作或是兴建公共工程,另外那些保密级数不高的军事建筑也都由这些“农民工”来完成,在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劳动力、加速各项建设的同时,无形中壮大了产业工人的队伍,影响相当深远......

要做好这些工作,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相对安定的环境,二是较为充裕的资金。前者由于红十五军实力强大,河南的**根本就不敢过来找死,而其他地方的**又都过不来或者没那个心思,加上匪患也渐渐被平定下来,豫西总算是迎来了难得的一段和平发展时期;至于后者,红八军团现在也同样不缺,除了之前战斗中收缴来的钱财和物资,李卫华还充分发挥其穿越者的先天优势,提前“发明”了一些有着巨大潜在市场价值、苏区现在又有条件研发和生产的新商品,其中最受李卫华重视的项目莫过于几乎每部近现代穿越小说里都不会漏掉的青霉素了......

由于李卫华定准了研究方向,纵然苏区并没有专业的药物化学家,李寿恒等客串的化工专家还是很快就试验摸索出了青霉素分离提纯和盐化­干­燥(即现在常用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粉针剂,天然状态的青霉素极易分解失效,而其钠盐与钾盐只要保持­干­燥,化学质要稳定得多。)的方法,而此时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仍对如何分离提纯一筹莫展,而与弗莱明落后的菌株自然选择法相比,李卫华让生物学家贝时璋采用的紫外线诱变选育法其效率无疑要高了千百倍,而且原初菌种的选择也是直接从瓜类表皮上的点青霉菌株开始筛选,少走了很多弯路,研究效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由于李卫华对青霉素的药理学特征十分熟悉,动物实验等一系列的测试全都跳过不做,直接就用于临床,这无疑又节约了大把时间,反正那些数据弗莱明都在做,有机会将其买来就行了,而在国内频繁使用、获得了大量的临床数据之后,即便少了动物实验这一环节,青霉素进入国际市场也不会有什么阻力。

注1:要让农民摆脱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者思想,这一步是必须走的,而且在水利设施严重匮乏、战祸连年导致人口年龄与别结构失衡的民国时期,合作社对于防灾减灾与救助老弱­妇­孺大有裨益,只要不搞过头就好。

第七十五章 河南四害

在土地革命时期,**每打下一块新地盘,首先要做的就是土改,但河南的情况却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这里乱了几十年,占地较多的大地主们死的死逃的逃,所以土地兼并的问题倒不严重,真正令当地百姓苦不堪言的主要是四个问题——苛政贪官、兵连祸结、盗匪蜂起、灾害连年。请使用访问本站。

第一个问题红军一到就基本得到了解决,**­干­部之中虽然也有好有坏,但至少在清廉方面,平均水平比现在的国民党­干­部绝对要好得多了。而在各项政策(尤其是兵役制度)上,至少对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来说,也比国府的要好得多........

第二个问题,是指河南作为军阀混战的最主要战场,全省百姓无不深受其害,据不完全统计,光是中原大战期间,河南死于战祸的百姓就多达200余万人。但豫西苏区的地形十分特别,既易守难攻(四面环山)却又交通便利(山不太高而且水运发达),军事价值与经济价值兼具,洛阳历史上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成为帝都也正是为此。虽然比起燕山之险,洛阳四围的山脉只能算是丘陵,但在要害处修筑永固、甚至只是土木工事,都足以令豫西苏区固若金汤,即使日后小鬼子的主力部队打来了也难以越过雷池一步,而那些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在自己力量足够之前,李卫华是不会去碰的,当然洛阳是个例外,碗里的­肉­岂有不吃的道理,只是现在时机还不合适罢了......

第三个问题前文已经详述,就不再废话了......

第四个问题则是重中之重,如今黄泛区还未出现,河南水旱灾害频发一是因为气候问题,比如豫西地区降水就一直偏少,所以动不动就是旱灾,二是因为河南现在的农田水利建设基本为0,因此后世一些根本算不上灾害的降水过多或是过少都会导致田地减产乃至绝收。至于危害更大的蝗灾,一方面是因为旱灾频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农民缺乏农药和各种防治蝗灾的知识,才会频繁为祸。对于气候李卫华是没有什么办法的,但农田水利建设他多少还是懂一点的,而且这种事情其实技术含量不高(因为由于抗战在即,节水灌溉暂时搞不了,而渠灌中国人两千多年前就会了。),只要政府能够出面将农民组织起来,想要做好也不是很难,而组织群众恰恰是**擅长而国民党不擅长的,即使其中稍微麻烦一点的“引黄灌淤”,也只是多耗一些人工和时间而已。而蝗灾等病虫害的防范,李卫华一方面让巩县兵工厂原先生产毒气的“新厂”试制几种他印象中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一方面组织农民多养家禽,同时禁止捕杀各种鸟类、蛙类等有益生物,以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这些后来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李卫华还组织让浙大生物系的老师与学生定期不定期地下乡给农民们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再加上苏区磷肥厂与钾肥厂的陆续投产,令36年的豫西苏区迎来了几十年未遇的大丰收。但考虑到抗战在即,以及历史上1942年那次可怕的中原大饥荒(仅河南就至少饿死300万人),李卫华一直都没停止外购粮食。

虽然农业迅速恢复和发展,但河南人口实在太过稠密,35年时人均耕地不过2亩出头,即使为了追求总产量而­精­耕细作,农业劳动力也严重过仕,毕竟即使用牛耕,在不影响单产的前提下,一个熟练的壮劳力也足以耕种30亩的单作物田地或是15亩的多作物田地。为了利用这些闲置下来的劳动力,李卫华在大搞农村合作化(注1)与民兵建设的同时,大量招雇青壮年农民进入工矿企业工作或是兴建公共工程,另外那些保密级数不高的军事建筑也都由这些“农民工”来完成,在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劳动力、加速各项建设的同时,无形中壮大了产业工人的队伍,影响相当深远......

要做好这些工作,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相对安定的环境,二是较为充裕的资金。前者由于红十五军实力强大,河南的**根本就不敢过来找死,而其他地方的**又都过不来或者没那个心思,加上匪患也渐渐被平定下来,豫西总算是迎来了难得的一段和平发展时期;至于后者,红八军团现在也同样不缺,除了之前战斗中收缴来的钱财和物资,李卫华还充分发挥其穿越者的先天优势,提前“发明”了一些有着巨大潜在市场价值、苏区现在又有条件研发和生产的新商品,其中最受李卫华重视的项目莫过于几乎每部近现代穿越小说里都不会漏掉的青霉素了......

由于李卫华定准了研究方向,纵然苏区并没有专业的药物化学家,李寿恒等客串的化工专家还是很快就试验摸索出了青霉素分离提纯和盐化­干­燥(即现在常用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粉针剂,天然状态的青霉素极易分解失效,而其钠盐与钾盐只要保持­干­燥,化学质要稳定得多。)的方法,而此时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仍对如何分离提纯一筹莫展,而与弗莱明落后的菌株自然选择法相比,李卫华让生物学家贝时璋采用的紫外线诱变选育法其效率无疑要高了千百倍,而且原初菌种的选择也是直接从瓜类表皮上的点青霉菌株开始筛选,少走了很多弯路,研究效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由于李卫华对青霉素的药理学特征十分熟悉,动物实验等一系列的测试全都跳过不做,直接就用于临床,这无疑又节约了大把时间,反正那些数据弗莱明都在做,有机会将其买来就行了,而在国内频繁使用、获得了大量的临床数据之后,即便少了动物实验这一环节,青霉素进入国际市场也不会有什么阻力。

注1:要让农民摆脱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者思想,这一步是必须走的,而且在水利设施严重匮乏、战祸连年导致人口年龄与别结构失衡的民国时期,合作社对于防灾减灾与救助老弱­妇­孺大有裨益,只要不搞过头就好。

第七十六章 赚钱大计

不过,青霉素固然是绝对的暴利商品,但如果技术泄密的话,哪怕只有一次,都会损失至少十亿美元的可观利润,这超过了包括老蒋南京政府、所有军阀、乃至各个苏区政府在内的中国内地所有政府三年的财政总收入。请记住本站的网址:。为了预防这一不测,李卫华制定了极为苛刻的保密条例,一旦违犯,轻则受到监视、重则失去自由乃至枪毙,不管有意无意,即使是那些科学家也不例外。李卫华的这一极端做法虽然令很多专家暗中骂他“酷吏”,但对于中国人保密意识极差的严重痼疾,或许还非得这么做才行。后来中国一些更加重大的科研项目保密工作一直做得极好,历史上景泰蓝工艺外泄之类的遗憾也得以避免,不能不说是李卫华这番“辣手”的功劳......

发现保密条例收效良好后,李卫华就决定不为青霉素生产工艺与菌株选育方法等等申请专利了,而像传说中的可口可乐配方一样予以严格保密,要知道即使在号称最重视知识产权的美国,专利法也一样是可以钻空子的,特别是专利持有者是小公司、外国人,而盗用者是美国大财团的情况下。而青霉素的利润实在太大,李卫华自然不敢冒哪怕一点可以不冒的风险,但碱电池、圆珠笔之类容易仿制的商品,李卫华还是要申请专利的,既然保密也没用,李卫华就只能寄消于西方国家真的尊重知识产权了,再不济多少总能讨回一点钱吧?总比白白被人山寨,一点好处都没捞回来的好........

除了历史上二战后期的第一暴利商品青霉素(军火总利润肯定更大,但种类也多,单独一个品种拿出来应该没哪一样能与青霉素相比。),李卫华选择的其他商品潜在利润也都大得吓人,即使是圆珠笔这种小玩意,想想后世那恐怖的用量,积少成多之下也很可观,再加上红八军团时不时会出去弄点外块,李卫华现在完全可以自信地说一句“咱们不差钱”......

李卫华现在有强大的军队、也有充足的财力,想将豫西这块不算很大的地盘治理好,只需要再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足够数量的合格地方­干­部。如果是一般的根据地,基本只有农业经济,那么情况还好,即使能力平平,只要听话肯­干­、清廉公正,当个乡村一级、乃至县级领导都是没问题的,但李卫华打算将豫西苏区建设成一个新兴的工业区,这对­干­部的要求可就高多了,甚至那些在城市搞工人运动出身的­干­部也未必能够胜任。管理城市本身就要比农村复杂得多,何况在李卫华的规划中,未来五年里豫西苏区将有上百万的农民转为产业工人,同时有选择地吸纳外来移民,这种人口比例的剧烈变化就进一步增大了管理的难度。

好在随着**在党中央的权威日益增大,中央对李卫华的支持也在不断增加,早在豫西苏区刚刚建立、范围才不过三个县的时候,中央就授权李卫华可以任意从河南的地方党组织中调人♀可帮了李卫华的大忙,但在河南省委递交的­干­部名单中,他却看到了一个令他瞳孔猛然收缩的名字——吴芝圃......

此人现在不过是**河南考城县委书记,但解放后却堪称是一代风云人物,尤其是其在担任河南省长和省委第一书记(这个位子是他将深受百姓好评的原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赶下台后抢到手的)期间,带头搞“浮夸风”、“放卫星”,更在省内残酷迫害说真话的同志,并严禁农民离乡逃荒,以极力隐瞒真相,即使在党中央**察觉后他仍然百般狡辩,最终导致河南至少200万百姓死于饥荒......

虽然犯下了这么大的错误,但吴芝圃却由于朝中有人,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惩处,直到文革开始后才被打倒。但令人惊异的是,文革结束后“小平同志”竟然亲自为吴芝圃平反并主持追悼会。悼词中宣布:“对于强加给吴芝圃同志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应予全部推倒,彻底为吴芝圃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说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更离奇的是,三年困难时期罪责最大的另外4个省级­干­部(注1)的遭遇与吴芝圃几乎如出一辙,同样是直到文革时期才遭到清算,同样是邓上台后立即平反,对此有人说这是因为邓上台后坚持“凡是毛赞成的,我都要反对。”原则,也有人说其实邓就是吴芝圃的那个后台,而毛身为党和国家的领袖、却连犯下重罪的省级­干­部都免不掉,也难怪他会认为江山变­色­,而要发动文革了......

到底“小平同志”当时是怎么想的,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李卫华至少明确一点,就是这吴芝圃绝对是罪该万死,不过他现在还没有犯下那般罪孽,李卫华于情于理都无法对其下手,但根据历史上吴芝圃其人的格缺点,设套让他来钻,却并不是一件难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