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攻下县城、甚至是城市后独立师还能得到大量钱粮物资,这就更是野战所不能比的了。几乎没几个人知道,李卫华现在手里的现大洋早已经突破了两百万大关,这还是李卫华放弃了以前激进的“打土豪”政策,否则还要多一些(现在独立师基本只抄没官产,迫于形势、残害革命群众的豪强地主已经越来越少了,好在不能抢也可以花钱买,独立师兵工厂还是在迅速发展。)。
此外,攻城能力强大可以更好地调动敌人,如果没有什么攻坚能力,那么“围城打援”时敌人肯定不会急着救援,准备也会更加充分,搞不好就会打成夹生饭,甚至根本不敢交战而撤围退去,情况最糟糕时甚至有被困于坚城之下遭到聚歼的危险。而攻坚能力强大则完全不同,敌人如果不来救援或是动作迟缓,那独立师就干脆将城市打下来,反正也是赚的,而如果急着来救,准备必然不可能太充分,独立师围城打援的把握自然要大得多
另外,攻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目标从一开始就是确定的,可以将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对于目前大战经验还很不足的李卫华来说,指挥的难度无疑比变数较大的野战小得多。当然,如果敌人的行军路线被独立师的电讯员侦知,在有把握的前提下,李卫华也不介于包包饺子,事实上一开始他就是这样干的,只是随着兵力的暴涨,以后这样的机会只怕是越来越少了(注1)
虽然目前来看李卫华这种围绕着“攻城”而创立的打法效果很好,但它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弹药消耗较大,尤其是情报不准确咬到硬骨头或是没油水的穷鬼部队,即便打赢了也会大伤元气,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弹药消耗殆尽——被迫改变打法——部队战力下降——缴获弹药更难,然后恶性循环,一度有十万精兵的四方面军在“南下”过程中之所以并未遭遇大的溃败却锐减到三万余人,就是遇到了这种情况。)。但独立师有自己的兵工厂,而且发展速度快得吓人,对缴获的依赖程度不像那些正牌红军那么高,加之一直以来明显的情报优势,才令这一难以复制的战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俗话说“连胜则骄”,李卫华部下的那些老红军见红都瑞金已经被光复的苏区三面包围,纷纷建议李卫华进军瑞金,光复大家心中的圣地。好在李卫华还保持了必要的冷静,他从情报中得知,瑞金一带现在驻扎着至少一个军,现在的独立师虽然不弱,但想消灭他们却也不易,还不如南下夺取守军相对较弱的寻邬县♀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切断**江西“剿匪”部队东西两路之间的电话联系,使得他们只能全靠电报联系,李卫华就可以通过截获的电报而得到更多的情报,但事前没有任何人想到,攻打寻邬县时李卫华居然差点阴沟翻船
注1:本来战争的规律就是军队规模越大越难围歼,加之李卫华又不擅大兵团作战,战斗规模越大,作战效率越低,想要在野战中歼灭敌人的大兵团,难度就更大了。举例来说,在情报先手下,以李卫华现在的指挥能力,围歼一千敌人只需要一千人、甚至五百人;围歼五千敌军,他就至少需要一万人;而如果是围歼一万人,则至少要五万人;当敌人达到三万人的时候,就算给李卫华三十万人他也拿不下来
第三十五章 统战工作
要破解这个死结,李卫华只能像**指示的那样,让独立师主动攻入国统区,将**的主力引走,苏区的百姓就得救了。请记住本站的网址:。当然,这样做无异于进行一次“东路长征”,或许艰苦程度不如中央红军所走的长征路,但危险程度却犹有过之,一路经过的地带都是老蒋统治的核心区域,而且独立师只要输一次就可能空中解体,但无论如何,为了昔日中央苏区范围内的数百万革命群众,也为了尽早停止内战,李卫华都决意试上一试。当然,在北上之前,李卫华要先将“沦陷区”的上百万革命群众解救出来
1935年3月19日,兵力已经突破五万人的独立师在短暂修整之后,离开兴国向着东南方向挺进,只花了七天时间就先后攻陷了雩都、安远两县。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战果,一方面是这两个县的驻军都是**的三流部队,一方面得益于红军电讯员破译了**电码而获得的巨大情报优势,同时这些县都是以前苏区的地盘,李卫华部队里的那些老红军都是地头蛇,即便是进攻战也和内线作战一样便利,打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李卫华大胆地连续运用了伪装战术,并冒险亲自带领己方尖兵伪装成**深入敌境实施战术欺骗,才能取得如此不可思议的战果
早在当初永丰与新淦之战中,独立师就缴获到了不下百辆汽车,李卫华从萍乡东归后发现这些藏起来的好东西居然还在,顿时萌生了组建一支摩托化部队的想法,反正税警总团的降兵里面会开车的可不在少数,加上其他**降兵里的,合计三五百人还是有的,“解放战士”就是好啊!不过李卫华还是决定抓住一切空闲的时间,教全军的指战员、尤其是特战队员们学习驾驶汽车,免得将来缴获的汽车多了却开不走,结果被敌人抢回去或者炸毁,那可就欲哭无泪了
而敌人又怎么会想到,一支人数接近两千人、几乎人手一把冲锋枪,统一身着整齐的**军装、不但皮靴擦得锃亮、连风纪扣全都一丝不苟地扣上的摩托化步兵竟然会是红军呢?结果这两个县的**主力都在县城被稀里糊涂地缴了械,即便有胆大反抗的,集合在空场上的敌人又如何挡得住上千支冲锋枪打出的金属风暴呢?这根本就不是战斗,完全是变相的屠杀
县城的主力被消灭后,被李卫华以团为单位派到下面乡镇活动的独立师各部纵然还普遍缺乏优秀的军官指挥,也足以轻易清除各乡镇最多不过几百人一支的小股敌人。就这样,独立师不过消耗了几万发子弹和十几发迫击炮弹,伤亡一两百人,就消灭敌军一万多人,其中光是俘虏就抓了8千多个。即俘即补与诉苦运动再次显出了巨大威力,独立师现在即使不算民兵,兵力也超过了六万人,其中一半以上都是“解放战士”,而由于连战连胜所得到的大量缴获,他们的装备甚至已经不逊于**的精锐部队
独立师声势大振,地方上的工作也就好做了,不但革命群众更加支持,很多的乡绅地主也纷纷开始转变立场。李卫华正好抓住这个机会进行统战工作,他对国民党地方政权和民团实行“攻心为上,攻击为下”的政策。要求各县民主自治政府加强与地方开明人士的联络,甚至提倡建立两面政权,以避免革命群众和无辜百姓遭到**大部队的残酷报复。李卫华同时改变了过去“对地方民团坚决地打”为“三不打”,即:地方民团不先开枪,那么独立师(及各县民兵,后略。)不打;地方民团愿意和独立师联络,独立师不打;在独立师没有走之前,地方民团不去向**报告的,独立师不打;对地方开明人士的生命财产给予保护,即使是一些思想反动的地方政治人物,只要不与独立师为敌,不残害革命群众,独立师也不打不杀;对向独立师提供钱粮帮助的,或给独立师掩护伤病员的,独立师给予保护,并为其保密。
同时,为了减轻那些中立者或者可能中立的势力不安,李卫华决定只在各县濒不脱产的民兵武装,但是其中由基干民兵组成的县大队要有能力对付**用来封锁苏区的碉堡、并足以让营级以下的**正规军或者地方民团不敢胡来,以保证各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李卫华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对各各县大队的干部们进行了反碉堡(不光是靠爆破,也有马蜂窝等阴招)与游击战术(以地雷战为重点,尤其是各种地雷战的高级战术,如子母雷、连环雷、长藤雷、钉子雷和手榴弹改成的诡雷等等,至于麻雀战与钻山沟,不教大家都会)的培训,同时留给他们一部分地雷、手榴弹和爆破筒,并教给他们制造石雷和燃烧瓶的方法,以备不时之需。然后,这些县大队的干部们回去再将其教给辖下区小队的干部们,直至所有的民兵全都学会,到了那时,敌人若还敢来苏区胡作非为,就让他们见识一下什么叫做“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李卫华软硬兼施之下,按照“三三制”原则组成的各县民主自治政府陆续建立起来,成为了独立师可靠的后方基地。但是李卫华并不敢高枕无忧,为了避免遭到**大部队的优势兵力合击,李卫华决心先下手为强,集中了独立师的全部兵力进击会昌县,为此他连雩都县的民兵也带上了,还让随军的大量非战斗人员也都一起虚张声势,摆出了十万大军的架势震慑敌军不敢出城野战,再依仗独立师攻坚的特长一举攻下了有**一个杂牌师驻守的会昌县城。守军一开始的抵抗还算坚决,但独立师装备的几千支快慢机和大量冲锋枪在巷战中表现出了压倒性的优势,仅付出了不到千人的微小伤亡就一举夺取县城,杀敌三千多人,其余的全部投降
第三十六章 风格初现
由此独立师不但队伍进一步壮大,而且已经隐隐对昔日的红都瑞金形成了三面合围之势,全师上下的两千余名老红军都等着李卫华下达光复瑞金的命令,而一直随军行动的特殊战俘孙立人却对李卫华奇怪的打法有些难以理解,“按照军事原则,野战中寻求歼灭敌人的机会才是正道,除非是无法逾越的战略要点,一般都不会选择攻坚,而巷战因为伤亡太大,更是没办法的时候才打。请记住本站的网址:。可这位李将军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宁可攻坚和巷战,甚至还以计策阻止敌人出来野战,居然战果好像还很不错,这真是怪了”
其实李卫华也是有苦自己知,他现在还很不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队伍里还带着数以万计的非战斗人员,严重影响了运动战中至关重要的机动力与隐匿能力,使得野战难度大增,偏偏现在的独立师又一次都输不起,所以他只能扬长避短,选择了大部分指挥官都尽量回避的攻坚与巷战。
现在的独立师不但拥有大量常规的火炮以及先进的炮兵战术,而且炮兵也在李卫华的亲自指导下进步神速,还建立了专门负责爆破攻坚的工兵部队,再加上“没良心炮”等提前出现的土办法,独立师现在的攻坚能力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内的平均水准
而在一般情况下往往会打得十分惨烈的巷战对独立师的指战员来说也反而比野战好打得多,因为巷战实际上是以班排一级为基本作战单位的,李卫华擅长的特种战与小规慕斗正好派上用场,加之巷战中一般以近战与遭遇战为主,装备了不少冲锋枪和连发手枪并很喜欢将其集中使用的李卫华就更是如鱼得水,又哪是以步枪为主要武器的**可以抵挡的?再加上李卫华每次攻城之前都会预先派出特战队进行侦查、有机会的话甚至会直接进行特种作战,而且城内往往本就有地下党作为内应,巷战的难度就更低了,几次攻城战下来,哪怕是不算那些直接端掉了敌人指挥部的战例,敌我伤亡比也一直没有低于3:
一开始李卫华选择这样的打法只是迫于无奈,但用着用着他却意外地发现这种不合兵法的打法其实也有不少好处。首先,仓库里的武器弹药一般都比出战部队随身携带的要多,尤其对手还是几乎从不毁坏武器弹药的**,因此攻城所得的缴获一般都比野战获胜要多得多。
另外,攻下县城、甚至是城市后独立师还能得到大量钱粮物资,这就更是野战所不能比的了。几乎没几个人知道,李卫华现在手里的现大洋早已经突破了两百万大关,这还是李卫华放弃了以前激进的“打土豪”政策,否则还要多一些(现在独立师基本只抄没官产,迫于形势、残害革命群众的豪强地主已经越来越少了,好在不能抢也可以花钱买,独立师兵工厂还是在迅速发展。)。
此外,攻城能力强大可以更好地调动敌人,如果没有什么攻坚能力,那么“围城打援”时敌人肯定不会急着救援,准备也会更加充分,搞不好就会打成夹生饭,甚至根本不敢交战而撤围退去,情况最糟糕时甚至有被困于坚城之下遭到聚歼的危险。而攻坚能力强大则完全不同,敌人如果不来救援或是动作迟缓,那独立师就干脆将城市打下来,反正也是赚的,而如果急着来救,准备必然不可能太充分,独立师围城打援的把握自然要大得多
另外,攻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目标从一开始就是确定的,可以将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对于目前大战经验还很不足的李卫华来说,指挥的难度无疑比变数较大的野战小得多。当然,如果敌人的行军路线被独立师的电讯员侦知,在有把握的前提下,李卫华也不介于包包饺子,事实上一开始他就是这样干的,只是随着兵力的暴涨,以后这样的机会只怕是越来越少了(注1)
虽然目前来看李卫华这种围绕着“攻城”而创立的打法效果很好,但它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弹药消耗较大,尤其是情报不准确咬到硬骨头或是没油水的穷鬼部队,即便打赢了也会大伤元气,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弹药消耗殆尽——被迫改变打法——部队战力下降——缴获弹药更难,然后恶性循环,一度有十万精兵的四方面军在“南下”过程中之所以并未遭遇大的溃败却锐减到三万余人,就是遇到了这种情况。)。但独立师有自己的兵工厂,而且发展速度快得吓人,对缴获的依赖程度不像那些正牌红军那么高,加之一直以来明显的情报优势,才令这一难以复制的战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俗话说“连胜则骄”,李卫华部下的那些老红军见红都瑞金已经被光复的苏区三面包围,纷纷建议李卫华进军瑞金,光复大家心中的圣地。好在李卫华还保持了必要的冷静,他从情报中得知,瑞金一带现在驻扎着至少一个军,现在的独立师虽然不弱,但想消灭他们却也不易,还不如南下夺取守军相对较弱的寻邬县♀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切断**江西“剿匪”部队东西两路之间的电话联系,使得他们只能全靠电报联系,李卫华就可以通过截获的电报而得到更多的情报,但事前没有任何人想到,攻打寻邬县时李卫华居然差点阴沟翻船
注1:本来战争的规律就是军队规模越大越难围歼,加之李卫华又不擅大兵团作战,战斗规模越大,作战效率越低,想要在野战中歼灭敌人的大兵团,难度就更大了。举例来说,在情报先手下,以李卫华现在的指挥能力,围歼一千敌人只需要一千人、甚至五百人;围歼五千敌军,他就至少需要一万人;而如果是围歼一万人,则至少要五万人;当敌人达到三万人的时候,就算给李卫华三十万人他也拿不下来
第三十五章 统战工作
要破解这个死结,李卫华只能像**指示的那样,让独立师主动攻入国统区,将**的主力引走,苏区的百姓就得救了。请记住本站的网址:。当然,这样做无异于进行一次“东路长征”,或许艰苦程度不如中央红军所走的长征路,但危险程度却犹有过之,一路经过的地带都是老蒋统治的核心区域,而且独立师只要输一次就可能空中解体,但无论如何,为了昔日中央苏区范围内的数百万革命群众,也为了尽早停止内战,李卫华都决意试上一试。当然,在北上之前,李卫华要先将“沦陷区”的上百万革命群众解救出来
1935年3月19日,兵力已经突破五万人的独立师在短暂修整之后,离开兴国向着东南方向挺进,只花了七天时间就先后攻陷了雩都、安远两县。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战果,一方面是这两个县的驻军都是**的三流部队,一方面得益于红军电讯员破译了**电码而获得的巨大情报优势,同时这些县都是以前苏区的地盘,李卫华部队里的那些老红军都是地头蛇,即便是进攻战也和内线作战一样便利,打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李卫华大胆地连续运用了伪装战术,并冒险亲自带领己方尖兵伪装成**深入敌境实施战术欺骗,才能取得如此不可思议的战果
早在当初永丰与新淦之战中,独立师就缴获到了不下百辆汽车,李卫华从萍乡东归后发现这些藏起来的好东西居然还在,顿时萌生了组建一支摩托化部队的想法,反正税警总团的降兵里面会开车的可不在少数,加上其他**降兵里的,合计三五百人还是有的,“解放战士”就是好啊!不过李卫华还是决定抓住一切空闲的时间,教全军的指战员、尤其是特战队员们学习驾驶汽车,免得将来缴获的汽车多了却开不走,结果被敌人抢回去或者炸毁,那可就欲哭无泪了
而敌人又怎么会想到,一支人数接近两千人、几乎人手一把冲锋枪,统一身着整齐的**军装、不但皮靴擦得锃亮、连风纪扣全都一丝不苟地扣上的摩托化步兵竟然会是红军呢?结果这两个县的**主力都在县城被稀里糊涂地缴了械,即便有胆大反抗的,集合在空场上的敌人又如何挡得住上千支冲锋枪打出的金属风暴呢?这根本就不是战斗,完全是变相的屠杀
县城的主力被消灭后,被李卫华以团为单位派到下面乡镇活动的独立师各部纵然还普遍缺乏优秀的军官指挥,也足以轻易清除各乡镇最多不过几百人一支的小股敌人。就这样,独立师不过消耗了几万发子弹和十几发迫击炮弹,伤亡一两百人,就消灭敌军一万多人,其中光是俘虏就抓了8千多个。即俘即补与诉苦运动再次显出了巨大威力,独立师现在即使不算民兵,兵力也超过了六万人,其中一半以上都是“解放战士”,而由于连战连胜所得到的大量缴获,他们的装备甚至已经不逊于**的精锐部队
独立师声势大振,地方上的工作也就好做了,不但革命群众更加支持,很多的乡绅地主也纷纷开始转变立场。李卫华正好抓住这个机会进行统战工作,他对国民党地方政权和民团实行“攻心为上,攻击为下”的政策。要求各县民主自治政府加强与地方开明人士的联络,甚至提倡建立两面政权,以避免革命群众和无辜百姓遭到**大部队的残酷报复。李卫华同时改变了过去“对地方民团坚决地打”为“三不打”,即:地方民团不先开枪,那么独立师(及各县民兵,后略。)不打;地方民团愿意和独立师联络,独立师不打;在独立师没有走之前,地方民团不去向**报告的,独立师不打;对地方开明人士的生命财产给予保护,即使是一些思想反动的地方政治人物,只要不与独立师为敌,不残害革命群众,独立师也不打不杀;对向独立师提供钱粮帮助的,或给独立师掩护伤病员的,独立师给予保护,并为其保密。
同时,为了减轻那些中立者或者可能中立的势力不安,李卫华决定只在各县濒不脱产的民兵武装,但是其中由基干民兵组成的县大队要有能力对付**用来封锁苏区的碉堡、并足以让营级以下的**正规军或者地方民团不敢胡来,以保证各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李卫华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对各各县大队的干部们进行了反碉堡(不光是靠爆破,也有马蜂窝等阴招)与游击战术(以地雷战为重点,尤其是各种地雷战的高级战术,如子母雷、连环雷、长藤雷、钉子雷和手榴弹改成的诡雷等等,至于麻雀战与钻山沟,不教大家都会)的培训,同时留给他们一部分地雷、手榴弹和爆破筒,并教给他们制造石雷和燃烧瓶的方法,以备不时之需。然后,这些县大队的干部们回去再将其教给辖下区小队的干部们,直至所有的民兵全都学会,到了那时,敌人若还敢来苏区胡作非为,就让他们见识一下什么叫做“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李卫华软硬兼施之下,按照“三三制”原则组成的各县民主自治政府陆续建立起来,成为了独立师可靠的后方基地。但是李卫华并不敢高枕无忧,为了避免遭到**大部队的优势兵力合击,李卫华决心先下手为强,集中了独立师的全部兵力进击会昌县,为此他连雩都县的民兵也带上了,还让随军的大量非战斗人员也都一起虚张声势,摆出了十万大军的架势震慑敌军不敢出城野战,再依仗独立师攻坚的特长一举攻下了有**一个杂牌师驻守的会昌县城。守军一开始的抵抗还算坚决,但独立师装备的几千支快慢机和大量冲锋枪在巷战中表现出了压倒性的优势,仅付出了不到千人的微小伤亡就一举夺取县城,杀敌三千多人,其余的全部投降
第三十六章 风格初现
由此独立师不但队伍进一步壮大,而且已经隐隐对昔日的红都瑞金形成了三面合围之势,全师上下的两千余名老红军都等着李卫华下达光复瑞金的命令,而一直随军行动的特殊战俘孙立人却对李卫华奇怪的打法有些难以理解,“按照军事原则,野战中寻求歼灭敌人的机会才是正道,除非是无法逾越的战略要点,一般都不会选择攻坚,而巷战因为伤亡太大,更是没办法的时候才打。请记住本站的网址:。可这位李将军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宁可攻坚和巷战,甚至还以计策阻止敌人出来野战,居然战果好像还很不错,这真是怪了”
其实李卫华也是有苦自己知,他现在还很不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队伍里还带着数以万计的非战斗人员,严重影响了运动战中至关重要的机动力与隐匿能力,使得野战难度大增,偏偏现在的独立师又一次都输不起,所以他只能扬长避短,选择了大部分指挥官都尽量回避的攻坚与巷战。
现在的独立师不但拥有大量常规的火炮以及先进的炮兵战术,而且炮兵也在李卫华的亲自指导下进步神速,还建立了专门负责爆破攻坚的工兵部队,再加上“没良心炮”等提前出现的土办法,独立师现在的攻坚能力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内的平均水准
而在一般情况下往往会打得十分惨烈的巷战对独立师的指战员来说也反而比野战好打得多,因为巷战实际上是以班排一级为基本作战单位的,李卫华擅长的特种战与小规慕斗正好派上用场,加之巷战中一般以近战与遭遇战为主,装备了不少冲锋枪和连发手枪并很喜欢将其集中使用的李卫华就更是如鱼得水,又哪是以步枪为主要武器的**可以抵挡的?再加上李卫华每次攻城之前都会预先派出特战队进行侦查、有机会的话甚至会直接进行特种作战,而且城内往往本就有地下党作为内应,巷战的难度就更低了,几次攻城战下来,哪怕是不算那些直接端掉了敌人指挥部的战例,敌我伤亡比也一直没有低于3:
一开始李卫华选择这样的打法只是迫于无奈,但用着用着他却意外地发现这种不合兵法的打法其实也有不少好处。首先,仓库里的武器弹药一般都比出战部队随身携带的要多,尤其对手还是几乎从不毁坏武器弹药的**,因此攻城所得的缴获一般都比野战获胜要多得多。
另外,攻下县城、甚至是城市后独立师还能得到大量钱粮物资,这就更是野战所不能比的了。几乎没几个人知道,李卫华现在手里的现大洋早已经突破了两百万大关,这还是李卫华放弃了以前激进的“打土豪”政策,否则还要多一些(现在独立师基本只抄没官产,迫于形势、残害革命群众的豪强地主已经越来越少了,好在不能抢也可以花钱买,独立师兵工厂还是在迅速发展。)。
此外,攻城能力强大可以更好地调动敌人,如果没有什么攻坚能力,那么“围城打援”时敌人肯定不会急着救援,准备也会更加充分,搞不好就会打成夹生饭,甚至根本不敢交战而撤围退去,情况最糟糕时甚至有被困于坚城之下遭到聚歼的危险。而攻坚能力强大则完全不同,敌人如果不来救援或是动作迟缓,那独立师就干脆将城市打下来,反正也是赚的,而如果急着来救,准备必然不可能太充分,独立师围城打援的把握自然要大得多
另外,攻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目标从一开始就是确定的,可以将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对于目前大战经验还很不足的李卫华来说,指挥的难度无疑比变数较大的野战小得多。当然,如果敌人的行军路线被独立师的电讯员侦知,在有把握的前提下,李卫华也不介于包包饺子,事实上一开始他就是这样干的,只是随着兵力的暴涨,以后这样的机会只怕是越来越少了(注1)
虽然目前来看李卫华这种围绕着“攻城”而创立的打法效果很好,但它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弹药消耗较大,尤其是情报不准确咬到硬骨头或是没油水的穷鬼部队,即便打赢了也会大伤元气,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弹药消耗殆尽——被迫改变打法——部队战力下降——缴获弹药更难,然后恶性循环,一度有十万精兵的四方面军在“南下”过程中之所以并未遭遇大的溃败却锐减到三万余人,就是遇到了这种情况。)。但独立师有自己的兵工厂,而且发展速度快得吓人,对缴获的依赖程度不像那些正牌红军那么高,加之一直以来明显的情报优势,才令这一难以复制的战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俗话说“连胜则骄”,李卫华部下的那些老红军见红都瑞金已经被光复的苏区三面包围,纷纷建议李卫华进军瑞金,光复大家心中的圣地。好在李卫华还保持了必要的冷静,他从情报中得知,瑞金一带现在驻扎着至少一个军,现在的独立师虽然不弱,但想消灭他们却也不易,还不如南下夺取守军相对较弱的寻邬县♀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切断**江西“剿匪”部队东西两路之间的电话联系,使得他们只能全靠电报联系,李卫华就可以通过截获的电报而得到更多的情报,但事前没有任何人想到,攻打寻邬县时李卫华居然差点阴沟翻船
注1:本来战争的规律就是军队规模越大越难围歼,加之李卫华又不擅大兵团作战,战斗规模越大,作战效率越低,想要在野战中歼灭敌人的大兵团,难度就更大了。举例来说,在情报先手下,以李卫华现在的指挥能力,围歼一千敌人只需要一千人、甚至五百人;围歼五千敌军,他就至少需要一万人;而如果是围歼一万人,则至少要五万人;当敌人达到三万人的时候,就算给李卫华三十万人他也拿不下来
第三十六章 风格初现
由此独立师不但队伍进一步壮大,而且已经隐隐对昔日的红都瑞金形成了三面合围之势,全师上下的两千余名老红军都等着李卫华下达光复瑞金的命令,而一直随军行动的特殊战俘孙立人却对李卫华奇怪的打法有些难以理解,“按照军事原则,野战中寻求歼灭敌人的机会才是正道,除非是无法逾越的战略要点,一般都不会选择攻坚,而巷战因为伤亡太大,更是没办法的时候才打。请记住本站的网址:。可这位李将军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宁可攻坚和巷战,甚至还以计策阻止敌人出来野战,居然战果好像还很不错,这真是怪了”
其实李卫华也是有苦自己知,他现在还很不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队伍里还带着数以万计的非战斗人员,严重影响了运动战中至关重要的机动力与隐匿能力,使得野战难度大增,偏偏现在的独立师又一次都输不起,所以他只能扬长避短,选择了大部分指挥官都尽量回避的攻坚与巷战。
现在的独立师不但拥有大量常规的火炮以及先进的炮兵战术,而且炮兵也在李卫华的亲自指导下进步神速,还建立了专门负责爆破攻坚的工兵部队,再加上“没良心炮”等提前出现的土办法,独立师现在的攻坚能力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内的平均水准
而在一般情况下往往会打得十分惨烈的巷战对独立师的指战员来说也反而比野战好打得多,因为巷战实际上是以班排一级为基本作战单位的,李卫华擅长的特种战与小规慕斗正好派上用场,加之巷战中一般以近战与遭遇战为主,装备了不少冲锋枪和连发手枪并很喜欢将其集中使用的李卫华就更是如鱼得水,又哪是以步枪为主要武器的**可以抵挡的?再加上李卫华每次攻城之前都会预先派出特战队进行侦查、有机会的话甚至会直接进行特种作战,而且城内往往本就有地下党作为内应,巷战的难度就更低了,几次攻城战下来,哪怕是不算那些直接端掉了敌人指挥部的战例,敌我伤亡比也一直没有低于3:
一开始李卫华选择这样的打法只是迫于无奈,但用着用着他却意外地发现这种不合兵法的打法其实也有不少好处。首先,仓库里的武器弹药一般都比出战部队随身携带的要多,尤其对手还是几乎从不毁坏武器弹药的**,因此攻城所得的缴获一般都比野战获胜要多得多。
另外,攻下县城、甚至是城市后独立师还能得到大量钱粮物资,这就更是野战所不能比的了。几乎没几个人知道,李卫华现在手里的现大洋早已经突破了两百万大关,这还是李卫华放弃了以前激进的“打土豪”政策,否则还要多一些(现在独立师基本只抄没官产,迫于形势、残害革命群众的豪强地主已经越来越少了,好在不能抢也可以花钱买,独立师兵工厂还是在迅速发展。)。
此外,攻城能力强大可以更好地调动敌人,如果没有什么攻坚能力,那么“围城打援”时敌人肯定不会急着救援,准备也会更加充分,搞不好就会打成夹生饭,甚至根本不敢交战而撤围退去,情况最糟糕时甚至有被困于坚城之下遭到聚歼的危险。而攻坚能力强大则完全不同,敌人如果不来救援或是动作迟缓,那独立师就干脆将城市打下来,反正也是赚的,而如果急着来救,准备必然不可能太充分,独立师围城打援的把握自然要大得多
另外,攻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目标从一开始就是确定的,可以将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对于目前大战经验还很不足的李卫华来说,指挥的难度无疑比变数较大的野战小得多。当然,如果敌人的行军路线被独立师的电讯员侦知,在有把握的前提下,李卫华也不介于包包饺子,事实上一开始他就是这样干的,只是随着兵力的暴涨,以后这样的机会只怕是越来越少了(注1)
虽然目前来看李卫华这种围绕着“攻城”而创立的打法效果很好,但它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弹药消耗较大,尤其是情报不准确咬到硬骨头或是没油水的穷鬼部队,即便打赢了也会大伤元气,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弹药消耗殆尽——被迫改变打法——部队战力下降——缴获弹药更难,然后恶性循环,一度有十万精兵的四方面军在“南下”过程中之所以并未遭遇大的溃败却锐减到三万余人,就是遇到了这种情况。)。但独立师有自己的兵工厂,而且发展速度快得吓人,对缴获的依赖程度不像那些正牌红军那么高,加之一直以来明显的情报优势,才令这一难以复制的战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俗话说“连胜则骄”,李卫华部下的那些老红军见红都瑞金已经被光复的苏区三面包围,纷纷建议李卫华进军瑞金,光复大家心中的圣地。好在李卫华还保持了必要的冷静,他从情报中得知,瑞金一带现在驻扎着至少一个军,现在的独立师虽然不弱,但想消灭他们却也不易,还不如南下夺取守军相对较弱的寻邬县♀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切断**江西“剿匪”部队东西两路之间的电话联系,使得他们只能全靠电报联系,李卫华就可以通过截获的电报而得到更多的情报,但事前没有任何人想到,攻打寻邬县时李卫华居然差点阴沟翻船
注1:本来战争的规律就是军队规模越大越难围歼,加之李卫华又不擅大兵团作战,战斗规模越大,作战效率越低,想要在野战中歼灭敌人的大兵团,难度就更大了。举例来说,在情报先手下,以李卫华现在的指挥能力,围歼一千敌人只需要一千人、甚至五百人;围歼五千敌军,他就至少需要一万人;而如果是围歼一万人,则至少要五万人;当敌人达到三万人的时候,就算给李卫华三十万人他也拿不下来
第三十六章 风格初现
由此独立师不但队伍进一步壮大,而且已经隐隐对昔日的红都瑞金形成了三面合围之势,全师上下的两千余名老红军都等着李卫华下达光复瑞金的命令,而一直随军行动的特殊战俘孙立人却对李卫华奇怪的打法有些难以理解,“按照军事原则,野战中寻求歼灭敌人的机会才是正道,除非是无法逾越的战略要点,一般都不会选择攻坚,而巷战因为伤亡太大,更是没办法的时候才打。请记住本站的网址:。可这位李将军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宁可攻坚和巷战,甚至还以计策阻止敌人出来野战,居然战果好像还很不错,这真是怪了”
其实李卫华也是有苦自己知,他现在还很不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队伍里还带着数以万计的非战斗人员,严重影响了运动战中至关重要的机动力与隐匿能力,使得野战难度大增,偏偏现在的独立师又一次都输不起,所以他只能扬长避短,选择了大部分指挥官都尽量回避的攻坚与巷战。
现在的独立师不但拥有大量常规的火炮以及先进的炮兵战术,而且炮兵也在李卫华的亲自指导下进步神速,还建立了专门负责爆破攻坚的工兵部队,再加上“没良心炮”等提前出现的土办法,独立师现在的攻坚能力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内的平均水准
而在一般情况下往往会打得十分惨烈的巷战对独立师的指战员来说也反而比野战好打得多,因为巷战实际上是以班排一级为基本作战单位的,李卫华擅长的特种战与小规慕斗正好派上用场,加之巷战中一般以近战与遭遇战为主,装备了不少冲锋枪和连发手枪并很喜欢将其集中使用的李卫华就更是如鱼得水,又哪是以步枪为主要武器的**可以抵挡的?再加上李卫华每次攻城之前都会预先派出特战队进行侦查、有机会的话甚至会直接进行特种作战,而且城内往往本就有地下党作为内应,巷战的难度就更低了,几次攻城战下来,哪怕是不算那些直接端掉了敌人指挥部的战例,敌我伤亡比也一直没有低于3:
一开始李卫华选择这样的打法只是迫于无奈,但用着用着他却意外地发现这种不合兵法的打法其实也有不少好处。首先,仓库里的武器弹药一般都比出战部队随身携带的要多,尤其对手还是几乎从不毁坏武器弹药的**,因此攻城所得的缴获一般都比野战获胜要多得多。
另外,攻下县城、甚至是城市后独立师还能得到大量钱粮物资,这就更是野战所不能比的了。几乎没几个人知道,李卫华现在手里的现大洋早已经突破了两百万大关,这还是李卫华放弃了以前激进的“打土豪”政策,否则还要多一些(现在独立师基本只抄没官产,迫于形势、残害革命群众的豪强地主已经越来越少了,好在不能抢也可以花钱买,独立师兵工厂还是在迅速发展。)。
此外,攻城能力强大可以更好地调动敌人,如果没有什么攻坚能力,那么“围城打援”时敌人肯定不会急着救援,准备也会更加充分,搞不好就会打成夹生饭,甚至根本不敢交战而撤围退去,情况最糟糕时甚至有被困于坚城之下遭到聚歼的危险。而攻坚能力强大则完全不同,敌人如果不来救援或是动作迟缓,那独立师就干脆将城市打下来,反正也是赚的,而如果急着来救,准备必然不可能太充分,独立师围城打援的把握自然要大得多
另外,攻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目标从一开始就是确定的,可以将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对于目前大战经验还很不足的李卫华来说,指挥的难度无疑比变数较大的野战小得多。当然,如果敌人的行军路线被独立师的电讯员侦知,在有把握的前提下,李卫华也不介于包包饺子,事实上一开始他就是这样干的,只是随着兵力的暴涨,以后这样的机会只怕是越来越少了(注1)
虽然目前来看李卫华这种围绕着“攻城”而创立的打法效果很好,但它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弹药消耗较大,尤其是情报不准确咬到硬骨头或是没油水的穷鬼部队,即便打赢了也会大伤元气,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弹药消耗殆尽——被迫改变打法——部队战力下降——缴获弹药更难,然后恶性循环,一度有十万精兵的四方面军在“南下”过程中之所以并未遭遇大的溃败却锐减到三万余人,就是遇到了这种情况。)。但独立师有自己的兵工厂,而且发展速度快得吓人,对缴获的依赖程度不像那些正牌红军那么高,加之一直以来明显的情报优势,才令这一难以复制的战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俗话说“连胜则骄”,李卫华部下的那些老红军见红都瑞金已经被光复的苏区三面包围,纷纷建议李卫华进军瑞金,光复大家心中的圣地。好在李卫华还保持了必要的冷静,他从情报中得知,瑞金一带现在驻扎着至少一个军,现在的独立师虽然不弱,但想消灭他们却也不易,还不如南下夺取守军相对较弱的寻邬县♀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切断**江西“剿匪”部队东西两路之间的电话联系,使得他们只能全靠电报联系,李卫华就可以通过截获的电报而得到更多的情报,但事前没有任何人想到,攻打寻邬县时李卫华居然差点阴沟翻船
注1:本来战争的规律就是军队规模越大越难围歼,加之李卫华又不擅大兵团作战,战斗规模越大,作战效率越低,想要在野战中歼灭敌人的大兵团,难度就更大了。举例来说,在情报先手下,以李卫华现在的指挥能力,围歼一千敌人只需要一千人、甚至五百人;围歼五千敌军,他就至少需要一万人;而如果是围歼一万人,则至少要五万人;当敌人达到三万人的时候,就算给李卫华三十万人他也拿不下来
第三十六章 风格初现
由此独立师不但队伍进一步壮大,而且已经隐隐对昔日的红都瑞金形成了三面合围之势,全师上下的两千余名老红军都等着李卫华下达光复瑞金的命令,而一直随军行动的特殊战俘孙立人却对李卫华奇怪的打法有些难以理解,“按照军事原则,野战中寻求歼灭敌人的机会才是正道,除非是无法逾越的战略要点,一般都不会选择攻坚,而巷战因为伤亡太大,更是没办法的时候才打。请记住本站的网址:。可这位李将军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宁可攻坚和巷战,甚至还以计策阻止敌人出来野战,居然战果好像还很不错,这真是怪了”
其实李卫华也是有苦自己知,他现在还很不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队伍里还带着数以万计的非战斗人员,严重影响了运动战中至关重要的机动力与隐匿能力,使得野战难度大增,偏偏现在的独立师又一次都输不起,所以他只能扬长避短,选择了大部分指挥官都尽量回避的攻坚与巷战。
现在的独立师不但拥有大量常规的火炮以及先进的炮兵战术,而且炮兵也在李卫华的亲自指导下进步神速,还建立了专门负责爆破攻坚的工兵部队,再加上“没良心炮”等提前出现的土办法,独立师现在的攻坚能力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内的平均水准
而在一般情况下往往会打得十分惨烈的巷战对独立师的指战员来说也反而比野战好打得多,因为巷战实际上是以班排一级为基本作战单位的,李卫华擅长的特种战与小规慕斗正好派上用场,加之巷战中一般以近战与遭遇战为主,装备了不少冲锋枪和连发手枪并很喜欢将其集中使用的李卫华就更是如鱼得水,又哪是以步枪为主要武器的**可以抵挡的?再加上李卫华每次攻城之前都会预先派出特战队进行侦查、有机会的话甚至会直接进行特种作战,而且城内往往本就有地下党作为内应,巷战的难度就更低了,几次攻城战下来,哪怕是不算那些直接端掉了敌人指挥部的战例,敌我伤亡比也一直没有低于3:
一开始李卫华选择这样的打法只是迫于无奈,但用着用着他却意外地发现这种不合兵法的打法其实也有不少好处。首先,仓库里的武器弹药一般都比出战部队随身携带的要多,尤其对手还是几乎从不毁坏武器弹药的**,因此攻城所得的缴获一般都比野战获胜要多得多。
另外,攻下县城、甚至是城市后独立师还能得到大量钱粮物资,这就更是野战所不能比的了。几乎没几个人知道,李卫华现在手里的现大洋早已经突破了两百万大关,这还是李卫华放弃了以前激进的“打土豪”政策,否则还要多一些(现在独立师基本只抄没官产,迫于形势、残害革命群众的豪强地主已经越来越少了,好在不能抢也可以花钱买,独立师兵工厂还是在迅速发展。)。
此外,攻城能力强大可以更好地调动敌人,如果没有什么攻坚能力,那么“围城打援”时敌人肯定不会急着救援,准备也会更加充分,搞不好就会打成夹生饭,甚至根本不敢交战而撤围退去,情况最糟糕时甚至有被困于坚城之下遭到聚歼的危险。而攻坚能力强大则完全不同,敌人如果不来救援或是动作迟缓,那独立师就干脆将城市打下来,反正也是赚的,而如果急着来救,准备必然不可能太充分,独立师围城打援的把握自然要大得多
另外,攻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目标从一开始就是确定的,可以将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对于目前大战经验还很不足的李卫华来说,指挥的难度无疑比变数较大的野战小得多。当然,如果敌人的行军路线被独立师的电讯员侦知,在有把握的前提下,李卫华也不介于包包饺子,事实上一开始他就是这样干的,只是随着兵力的暴涨,以后这样的机会只怕是越来越少了(注1)
虽然目前来看李卫华这种围绕着“攻城”而创立的打法效果很好,但它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弹药消耗较大,尤其是情报不准确咬到硬骨头或是没油水的穷鬼部队,即便打赢了也会大伤元气,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弹药消耗殆尽——被迫改变打法——部队战力下降——缴获弹药更难,然后恶性循环,一度有十万精兵的四方面军在“南下”过程中之所以并未遭遇大的溃败却锐减到三万余人,就是遇到了这种情况。)。但独立师有自己的兵工厂,而且发展速度快得吓人,对缴获的依赖程度不像那些正牌红军那么高,加之一直以来明显的情报优势,才令这一难以复制的战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俗话说“连胜则骄”,李卫华部下的那些老红军见红都瑞金已经被光复的苏区三面包围,纷纷建议李卫华进军瑞金,光复大家心中的圣地。好在李卫华还保持了必要的冷静,他从情报中得知,瑞金一带现在驻扎着至少一个军,现在的独立师虽然不弱,但想消灭他们却也不易,还不如南下夺取守军相对较弱的寻邬县♀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切断**江西“剿匪”部队东西两路之间的电话联系,使得他们只能全靠电报联系,李卫华就可以通过截获的电报而得到更多的情报,但事前没有任何人想到,攻打寻邬县时李卫华居然差点阴沟翻船
注1:本来战争的规律就是军队规模越大越难围歼,加之李卫华又不擅大兵团作战,战斗规模越大,作战效率越低,想要在野战中歼灭敌人的大兵团,难度就更大了。举例来说,在情报先手下,以李卫华现在的指挥能力,围歼一千敌人只需要一千人、甚至五百人;围歼五千敌军,他就至少需要一万人;而如果是围歼一万人,则至少要五万人;当敌人达到三万人的时候,就算给李卫华三十万人他也拿不下来
第三十六章 风格初现
由此独立师不但队伍进一步壮大,而且已经隐隐对昔日的红都瑞金形成了三面合围之势,全师上下的两千余名老红军都等着李卫华下达光复瑞金的命令,而一直随军行动的特殊战俘孙立人却对李卫华奇怪的打法有些难以理解,“按照军事原则,野战中寻求歼灭敌人的机会才是正道,除非是无法逾越的战略要点,一般都不会选择攻坚,而巷战因为伤亡太大,更是没办法的时候才打。请记住本站的网址:。可这位李将军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宁可攻坚和巷战,甚至还以计策阻止敌人出来野战,居然战果好像还很不错,这真是怪了”
其实李卫华也是有苦自己知,他现在还很不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队伍里还带着数以万计的非战斗人员,严重影响了运动战中至关重要的机动力与隐匿能力,使得野战难度大增,偏偏现在的独立师又一次都输不起,所以他只能扬长避短,选择了大部分指挥官都尽量回避的攻坚与巷战。
现在的独立师不但拥有大量常规的火炮以及先进的炮兵战术,而且炮兵也在李卫华的亲自指导下进步神速,还建立了专门负责爆破攻坚的工兵部队,再加上“没良心炮”等提前出现的土办法,独立师现在的攻坚能力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内的平均水准
而在一般情况下往往会打得十分惨烈的巷战对独立师的指战员来说也反而比野战好打得多,因为巷战实际上是以班排一级为基本作战单位的,李卫华擅长的特种战与小规慕斗正好派上用场,加之巷战中一般以近战与遭遇战为主,装备了不少冲锋枪和连发手枪并很喜欢将其集中使用的李卫华就更是如鱼得水,又哪是以步枪为主要武器的**可以抵挡的?再加上李卫华每次攻城之前都会预先派出特战队进行侦查、有机会的话甚至会直接进行特种作战,而且城内往往本就有地下党作为内应,巷战的难度就更低了,几次攻城战下来,哪怕是不算那些直接端掉了敌人指挥部的战例,敌我伤亡比也一直没有低于3:
一开始李卫华选择这样的打法只是迫于无奈,但用着用着他却意外地发现这种不合兵法的打法其实也有不少好处。首先,仓库里的武器弹药一般都比出战部队随身携带的要多,尤其对手还是几乎从不毁坏武器弹药的**,因此攻城所得的缴获一般都比野战获胜要多得多。
另外,攻下县城、甚至是城市后独立师还能得到大量钱粮物资,这就更是野战所不能比的了。几乎没几个人知道,李卫华现在手里的现大洋早已经突破了两百万大关,这还是李卫华放弃了以前激进的“打土豪”政策,否则还要多一些(现在独立师基本只抄没官产,迫于形势、残害革命群众的豪强地主已经越来越少了,好在不能抢也可以花钱买,独立师兵工厂还是在迅速发展。)。
此外,攻城能力强大可以更好地调动敌人,如果没有什么攻坚能力,那么“围城打援”时敌人肯定不会急着救援,准备也会更加充分,搞不好就会打成夹生饭,甚至根本不敢交战而撤围退去,情况最糟糕时甚至有被困于坚城之下遭到聚歼的危险。而攻坚能力强大则完全不同,敌人如果不来救援或是动作迟缓,那独立师就干脆将城市打下来,反正也是赚的,而如果急着来救,准备必然不可能太充分,独立师围城打援的把握自然要大得多
另外,攻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目标从一开始就是确定的,可以将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对于目前大战经验还很不足的李卫华来说,指挥的难度无疑比变数较大的野战小得多。当然,如果敌人的行军路线被独立师的电讯员侦知,在有把握的前提下,李卫华也不介于包包饺子,事实上一开始他就是这样干的,只是随着兵力的暴涨,以后这样的机会只怕是越来越少了(注1)
虽然目前来看李卫华这种围绕着“攻城”而创立的打法效果很好,但它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弹药消耗较大,尤其是情报不准确咬到硬骨头或是没油水的穷鬼部队,即便打赢了也会大伤元气,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弹药消耗殆尽——被迫改变打法——部队战力下降——缴获弹药更难,然后恶性循环,一度有十万精兵的四方面军在“南下”过程中之所以并未遭遇大的溃败却锐减到三万余人,就是遇到了这种情况。)。但独立师有自己的兵工厂,而且发展速度快得吓人,对缴获的依赖程度不像那些正牌红军那么高,加之一直以来明显的情报优势,才令这一难以复制的战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俗话说“连胜则骄”,李卫华部下的那些老红军见红都瑞金已经被光复的苏区三面包围,纷纷建议李卫华进军瑞金,光复大家心中的圣地。好在李卫华还保持了必要的冷静,他从情报中得知,瑞金一带现在驻扎着至少一个军,现在的独立师虽然不弱,但想消灭他们却也不易,还不如南下夺取守军相对较弱的寻邬县♀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切断**江西“剿匪”部队东西两路之间的电话联系,使得他们只能全靠电报联系,李卫华就可以通过截获的电报而得到更多的情报,但事前没有任何人想到,攻打寻邬县时李卫华居然差点阴沟翻船
注1:本来战争的规律就是军队规模越大越难围歼,加之李卫华又不擅大兵团作战,战斗规模越大,作战效率越低,想要在野战中歼灭敌人的大兵团,难度就更大了。举例来说,在情报先手下,以李卫华现在的指挥能力,围歼一千敌人只需要一千人、甚至五百人;围歼五千敌军,他就至少需要一万人;而如果是围歼一万人,则至少要五万人;当敌人达到三万人的时候,就算给李卫华三十万人他也拿不下来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