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9.9元支持站长用爱发电
繁体版 简体版
奇书网 > 洪荒之巫族天尊 > 第十七章四御

第十七章四御

《吕氏春秋》、《淮南子》、《礼记》等到书记五方天帝及其佐神,中央土,黄帝,后土为佐神。后土的“土”字与黄帝的“土”德一致,被联系在一起。《淮南子.天文》:“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又《时则》:“中央之极......黄帝、后土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这是后土作为神的第二个阶段。这是凭空编造的,与后土其人无关,而是由后来的土正附会出来的。

后土被奉为社神,时代当在远古时代,与黄帝同列中央之神,时代当在周代后期。汉建“后土祠”,祠黄帝之佐神,与社神的地位不同。皇天后土对称,就是这一观念的体现。公元443年,北魏遗官去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告祭祖先旧墟,刻下祝文,其中有“皇皇帝天,皇皇后土”。天为阳,地为­阴­,帝又与后相对,于是后土成了女神。山西介休有后土庙,祠后土娘娘,这是封建时代后土作为神的又一个分阶段。民间称“土地爷”,仍是男神。玛雅、古希腊地神为地母,而古埃及地神是拉的儿子。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土地”是­阴­­性­,德语“土地”是中­性­,俄语“土地”是­阴­­性­,而今“大地母亲”早已成为人类共同的观念了。

后土原本是道教神名,全称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亦名“承天效法土皇地祗”,这位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4位天帝。中国古代有“皇天后土”的说法,可见主宰大地山川的后土神是相对於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是尊贵的大神。

后土对民间来说,并不是一个不熟悉的神,她其实就是人们俗称的“地母娘娘”。

《礼记·郊特牲》:“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这种对地神崇拜的原因的解释,还是比较朴素。也就是说,古代人类祭祀地神,是为了酬劳它负载万物与生养万物的功劳。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1《后土皇地祗》条所载:“天地未分,混而为一;二仪初判,­阴­阳定位故清气腾而为阳天,浊气降而为­阴­地。为阳天者,五太相传,五天定位,上施日月,参差玄象。为­阴­地者,五黄相乘,五气凝结,负载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世略》所谓‘土者,乃天地初判黄土也,故谓土母焉。’庙在汾阳,宋真宗朝大中祥符5年7月23日,诰封‘后土皇地祗’,其年驾幸华­阴­亲祀之。今扬州玄庙观,后土词也。殿前琼花一株,香­色­柯叶绝异,非世之常品也。真宗皇帝封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

关於后土神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传说。《国语·鲁语》说神明是共工的儿子,能平定九州,成为地神。《左传》又说是神的名称:“土正曰后土”《周礼·大司乐》称“地示”。《礼·月令》称“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如果把一些汉代以前的着作集中就可看到,汉代以前“后土”信仰其实已是一种土地信仰。

《左传》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孔疏:“以地神后土言之。后土着,地之大名也。”

《周礼·大宗伯》曰:“王大封,则先告后土。”郑注:“后土,土神也。”

《礼记·檀弓》曰:“君举而哭於后土。”郑注:“后土,社也。”

《周书·武成》曰:“告於皇天后土。”蔡传:“句龙为后土。”按《五礼通考》曰:“此以后土为人神。”

《礼记·祭法》曰:“共工氏之霸九州,其子曰后土。”孔疏:“共工后世之子孙,好后土之官。”《五礼通考》曰:“此以后土为土官。”

《礼记》:“南郊祀天,则北郊祭地矣。祀天就阳位,则祭地就­阴­位矣。”

当时后土曾是专指由历史产生的神明名字,而且“后土”是一位男神的名字。这位男神有个在中国神话中有名的父亲。他的父亲即是与黄帝争帝,怒触不周山的共工氏。后土又有一个神话中有名的孙子,即曾位锲而不舍追踪太阳的理想家“夸父”。

《左传》昭公29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社。”

《山海经·海内经》:“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同上《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郝懿行注:“后土,共氏之子句龙也见昭公29年《左传》,又见《海内经》。”

《海内经》:“共工生后土。”

《国语·鲁语》云:“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看来即《山海经》“共工生后土”神话之历史化。

在所有这些有关后土的记载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经》的记载。根据这一记载,“后土”掌管的是死者的世界。

山海经的原始版本应是周朝官府所收藏的地理档案。早在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茅盾以“玄殊”为笔名写作《中国神话研究abc》,即曾以《山海经》的内容与《楚辞》互相对证,发现到在春秋时代。根据《楚辞》的《招魂》一篇,后土是主治地下幽都之神。

《山海经》的《海内经》说:“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郭注:言丘上人物尽也),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郭注:膝以下尽赤­色­)。”

茅盾以为这里所说“幽都”之内,凡物皆黑,颇与希腊神话中说的冥国内­阴­惨无光相仿。原始人对於死后世界的观念大都是惨厉的。但《山海经》的“幽都”神话并不完全。茅盾还是要引用王逸注《招魂》的内容,才能说明后土是幽都之王:

“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王逸注:地下幽冥,故称幽都。)土伯九约,(王逸注:土伯,后土之侯伯也。约,屈也。)觺觺些。(王逸注:言地下有土伯执卫门户,其身九屈,有角,主触害人也。觺,利貌)敦肱血拇,(敦,厚也;肱,背也;拇,手拇指也。)逐人骀骀些。(骀骀,走貌。)参目虎首,其身若牛些。”

考察周代至汉代有关“后土”的说法,发现到后汉朝之前,当时把后土当成男神的说法,似乎和古制不符合。它尤其与中国自周代以来把天地的­性­质视为“乾坤”或“­阴­阳”将两者相对互合的看法很不相同,而且也超乎了周代之后人们对“后”字的理解。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之,《段公先王考》经过考证后,认为卜辞中的“毓”、“育”、“后”,乃源於同一个字,并且提出了“女”字说。郭沫若又在这种说法上作进一步的考证,以为“后土”与“先后”的“后”有崇拜生殖之意(《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册,47页)。

这表明了古人以为土地生育万物、养育人类,所以农业民族极崇拜土地。实质上也是如此。《礼记·郊特牲》说:“社,祭土而主­阴­气也。”。《淮南子·说山川》高诱注:“江淮谓母为社”。《后汉书·隗嚣传》:“地为母。”。这些记载都表明社神为女祖先。在古人看来,­妇­女能生儿育女,大地也能生产各种生物,两者都有生育能力;大地也让死者安息在它怀中,如母亲怀抱儿女,所以社神才能称地母。把它和巨人共工联想在一起反而不亲切,也似乎不合古字义了。

这一“后土”是男是女之混淆似乎是古人的误会。我们参考杨宽着《中国上古史导论》,第二篇《论古史传说演变之规律­性­》其中第一部份《殷周之宗教观念与古史传说》,其文字可提供很好的参考。

关於“帝”与“后”称号的演变过程,杨宽先生据梁玉绳、于省吾2家之说,曾明确指出:“周人虽神视先王,初多仅以地祗相比拟,犹不取常以上帝尊重之也。”又据唐兰、森谷克己2家考证,进一步指出:“‘后’初为庙主之称,盛行於殷周2代,后亦渐变为人王之称,……‘帝’之为庙主之称,虽曾一度见之殷代末年,入周以后,则未见盛行,及周末此制始盛,如《战国策》称秦、赵之先王为先帝,是其例。”

“后”之庙号盛行於前,而“帝”之庙号盛行於后,古史传说亦先见有了“后”之传说而后见“帝”之传说;由此可见,先王庙号与神祗称号之混同,实为神话演变为古史之最要关键。

在殷周之际,先王既多称之为“后”,以土地之神的称号去比拟他们的地位,就会使人王与社神之称互相混同。正如春秋战国之世,先王又多称“帝”,与上帝称“帝”相混同,所以上帝神话又混淆而为先王。

看来,把共工之子称为“后土”,可能亦是由於把这位“后土”当成如后羿等神话的历史人物,混淆了人间神话化的“后土”非神明“后土”。结果女神的身份和真正的历史人物身份互相混淆了。

中国古代的观念认为天阳地­阴­,又男­性­为阳,女­性­为­阴­,所以后土神在汉代以后逐渐演变恢复成为女神。据唐代杜祜的《通典》记载,当时汾阳的后土祠已是­妇­人打扮的塑像。因此民间又称之为“后土娘娘”。

到了宋代,后土的女神身份再一次重新确定。

《宋史·礼志七》:北宋政和6年(1116年)宋徽宗封后土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享受同玉皇大帝一样的仪礼规格。南宋吕元素《道门定制》卷2注:“后土即朝廷祀皇地祗於方止是也。王者所尊。合上帝为天父的地母焉。”宋代以后,道教列为“四御”尊神之一,宣称后土神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有些道观专门建有后土殿。

在民间多建有后土娘娘祠,每於农历3月18日(相传是后土神的诞生日),祭祀后土。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54:“金元好问《承天镇悬泉诗》注曰:杜氏《通典》:汾阳后土祠,为­妇­人塑像,武太后时移河西梁山神塑像就祠中配焉。开元11年,有司迁粱山神像於祠外之别室。夫以山川之神而人为之配合,其渎乱不经尤甚矣。”

平陆和芮城两县交界处,有个后土庙。庙内敬奉两位正神,她们是尧帝的女儿,也是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后土庙偏东二里许有庙叫“龙首观”,供奉的是祖师神。说起这两个庙来,还有个故事:

且说后土庙北枕条山、南临大河,地脉雄厚,川塬广衍,庙址方圆十多亩,树森荫翳,庙宇辉煌,为两县接境之胜地。两位娘娘,两位各奉其一,平陆供奉的娘娘是娥皇,芮城供奉是娘娘是女英。传说­阴­历三月十八日是这对姊妹的生日,每年到了这一天,两县附近十村九社的群众,都要大张旗鼙地迎神赛社,除了唱对台戏,还要执事锣鼓迎送,特别是把很多骡马身上披红扎彩,戴铃结缨,銮辔齐全,打扮得花团锦簇,由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紧挽笼头,在高高的献台地跑上跑下,在紧拐弯的山门里跑进跑出,兴高采烈达于极点。两位娘娘的塑像被轿抬到庙外行宫暂住,然后又抬回庙里,出尽了风头。

这一天,也是农事活动的分界线,在此以前是农闲季节,每天只吃两顿饭,从这一天起,进入农忙季节,开始吃三顿饭。因此,当地群众对这个日子,象对待二十四节气一样重视。庙内有两棵参天的古柏,也是两县各有其一,远远站在中条山的斜岭头上,亦能看得很清楚。人们都为娘娘庙这一优越地势而赞不绝口。

传说这个地方本来是祖师神最先选中的,却被娘娘用计给骗走了。祖师神为了选择一处理想的地方作庙宇,曾到各处采寻,当他云游到中条山上空时,一眼就看中这里的地脉,便拔出宝剑Сhā到这里,作为标记。娘娘姊妹同样为选择庙地跑了很多地方,也看中了这块宝地,无奈已被祖师神宝剑所号,放弃了又不甘心,遂起了争夺的念头,耍了一个手段。乘祖师神尚未动工时,悄悄把宝剑抽出来,将自己一只绣鞋埋到地里,再把宝剑从鞋上Сhā下去。当祖师神要在这里动工时,娘娘便双双阻挡,说她们占在先,祖师神占在后,有埋鞋为记。祖师神­性­情直爽,襟怀坦白,光明磊落,没想到娘娘会捉弄自己,见到宝剑果然Сhā在鞋上,便不再相争,而另找地方去了。娘娘就这样把宝地据为已有。祖师神另选了距离这里以东约二里远的“龙首观”。虽然比不上娘娘庙的地势,却也颇具规模,有山门、正殿、后楼、禅院等建筑,四周高墙围绕,另有一番气象。当地群众每当谈起娘娘计骗祖师的故事,都说:“怪道世人勾心斗角矛盾,连神仙也有使心眼的时候呢!”

,!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