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友若,你为什么不答应奉孝?”出了驿馆,上了马车,荀彧严厉的质问荀谌。
在这个家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年代,个人必须无条件的服从整体的决定,不存在讨价还价的权利,而在荀家老一代家主荀爽过去后,荀家的新一代家主就是荀彧,在荀彧赞同默许的情况下,荀谌竟然拒绝了郭嘉的邀请,这让荀彧很恼怒。荀家的根基在兖州,可以说荀家这条大船已经几乎全部行驶在曹家的河面上,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一旦曹家崩溃,荀家也得翻船,想东山再起就不知道还要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了,现在有一个分摊风险的机会,却被荀家另一个杰出的子弟给拒绝了,这让荀彧怎么不生气?
荀家的子弟固然很多,但是能像荀彧、荀攸、荀谌一样闻达诸侯,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被奉为上宾的名士却屈指可数,想成为天下知名的名士,那不是有学问就行的,还要看每个人的机遇,哪怕书香世家如荀家,那也不是想捧谁就捧谁,做学问,出成绩,举孝廉,周游天下,必须要有一系列的推销手段,少一个环节都不行。如今这风华正茂的一辈中也只有荀彧、荀攸、荀谌能称之为名士,荀彧、荀攸在兖州位高权重是不能动的,荀谌若不出马,寻常荀家子弟河北怎么看的上眼?
“文若,且勿动怒,先听听友若的解释。”荀攸年纪还大过荀彧,年轻时名声更在荀彧之上,可惜辈份却低了一辈,所以论资排辈在荀家只能屈居荀彧之后。
荀谌嬉皮笑脸的道:“怎么了,我不是与奉孝合作在中原推广火锅吗,难道做生意就不是正经事?”
“你听听他说什么?”荀彧指着荀谌,气不打一处来,“我们荀家书香门第,世代高官显贵,你居然去做商贾的低贱勾当,还大言不惭,简直自甘堕落!”
“商贾就是低贱?文若,你说这话让我很惊讶,你落伍了!”荀谌故做一脸惊讶状,反驳荀彧,“四民平等,士人如人之头脑,商贾如人之血『液』,血『液』流通,人才无病无患,行动自如,难道李晓大将军的学术文若没有参研过吗?”
“读过又如何?”荀彧冷冷的哼了一声,“晋王推行此学说无非意在拉拢下等三民,蛊『惑』人心而已,看今日之河北,朝中大臣还不是士人的天下?若是真的四民平等,那干吗不把那些农夫、工匠套上官服拉到殿上去站班?读书要读透,要究其背后的含义,莫要读傻书,你平时的机灵劲都跑哪去了?”
荀谌辩道:“河北甄家家主甄逸如今可是六部高官,难道他不是商贾?”
荀彧怒道:“甄家有多少财产?河北又有几个甄家?况且『乱』世与太平时节又怎么相提并论,『乱』世重兵,太平时自然重文,今日晋王推行四民平等,等日后天下一统,谁知道又重哪门学术?即便晋王意志坚定,五十年后,等晋王薨,其继承者能如晋王这般雄才大略?这天下权柄还不是要重新回到士人的手中?你怎么如此糊涂?”
荀攸补充了一句:“恐怕河北士人投靠晋王都存了这个心思,或者是等天下一统之后晋王改换门庭,重新推行儒家学术,或者是等晋王薨后再夺权柄。人息政亡,若无晋王,自然也就没有了新政。”
荀谌笑容一敛,正『色』道:“既然你们二人都知河北局势,为什么又还要我去沾这趟混水?”
荀彧、荀攸不解,道:“此话怎讲?”
“河北已是河北士子的天下,若不是晋王在背后支撑,焉有其他地方士子的立足之地?我在袁绍手下可不是一年两年,河北士子如何对待外敌,我比你们更清楚,田家、崔家、沮家、卫家、王家、司马家……皆是数百年大族,与这些豪族作对头,我荀家祸不玄踵矣。”
荀谌侃侃而谈,神采飞扬,“文若、公达莫问,且听我说完。奉孝何以邀我北上,以我之见,便是晋王大将军有引外地士子与河北本地士子抗衡的念头。河北推行科举,或许是引进了一些寒门士子,然寒门士子势单力孤,远不足以与河北士子对抗,如此,我若去河北,何以自处?与田公、沮公作对,那是得罪了全体河北士子,日后一旦河北人掌权,我荀家便难有出头之日,若明哲保身,则必不为晋王所喜。左右皆难,那还去河北干什么?”
荀彧、荀攸都是权利老手,听了这番话不由暗自点头,这个时候的河北在权利上显然是一坑泥潭,谁进去也别想置身事外。可权利上最稳妥的办法是看准了再出手,在适当的时机加入胜利者的一方,提前了就要担风险,落后了就得不到好处,所以一个权利家最重要的两项本领,一是会看风向,连大势都看不清的人谈不上“优秀”两个字,二是能抓时机,抓时机就是检验一个人对政局的判断力,不管是落井下石还是锦上添花,看准了就要下手,具备了以上这两点,不说能在政坛上纵横卑阖,至少也能做个不倒翁。
荀彧迟疑道:“有风险必有收益,若是错过这个时机,等大势已定,新朝中如何还有我荀家立足之地?”是啊,什么时候才是适当的时机呢?道理人人会说,真正能看透时局的人能有几个?人不能预知未来,所以即便是荀彧、荀攸这样的久历政坛的人物也不敢说什么事都能看的准。
“河北数月前发行国债借贷,其发行量高达三十亿钱,其后又追加十亿,不知道文若、公达可知此事?”荀谌突然转移了话题。
“自然知道。”这么大的事,怎么能瞒的过兖州的重权人物,荀彧不满的道:“你要买便买,只要不是家族的公款,你私人的钱爱怎么花谁也管不着。现在是商讨我荀家大事的时候,你把心思收回来行不行?”
荀谌依然故我的道:“二位也知我方从外地游历回来,那么你们知不知道荆、徐、江东等地有多少人对河北的国债趋之若骛?”
荀彧立时神『色』严肃起来,问道:“你知道?”
荀谌慨叹道:“十之五六,供不应求。”
荀彧统揽整个兖州的后勤,立刻就明白了这件事情有多严重。原本得到这个情报后荀彧并不放在心上,有钱人大多吝啬的很,谁肯拿现金去买还不知道能不能兑现的国债,万一河北赖帐岂不是都打了水漂?但是荀谌竟然说购买的人有十之五六,那就必须重视了,这等于是说中原人在拿自己的钱来支援河北的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