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再遇
黑木崖下小镇旁的村庄里有户姓杨的人家,人口不多,身为鳏夫的杨秀才一个人养着一子一女,勉强维持温饱。
杨家的两个孩子杨莲亭和杨诗诗是一对龙凤胎,他们的父亲念过几年书,颇有几分书生的酸腐气,孩子的名字也尽往诗情画意上靠拢。原想着男孩叫做莲亭,女孩叫做诗诗,不想妻子一胞双胎,两个名字都用上了。
然而毕竟是穷苦人家,妻子连生两个孩子大伤元气,又没能好好调养,最终在孩子六岁的时候撒手人寰。杨秀才缅怀爱妻,数年不曾再娶,靠着在村子里教书赚的束脩一个人将孩子拉扯长大。
自小生长在在贫困的家庭中,两个孩子虽然才十二岁,却都很少年老成。作为姐姐的诗诗很小就学会了刺绣女红,手艺在普通人看来已经很不错;莲亭则跟着父亲自小种地,大些后便一个人上山担柴,一部分留待家用,剩下的则担去集市。
而自从半年前邂逅了某个人,他的任务又多了一项。
“小弟,这就走了?”
看着弟弟捆好薪柴,杨诗诗放下手中的棚架,漂亮的双眼一眨不眨的望过去。
“嗯。”
杨莲亭应了一声,借着旁边的木架之力将木柴放到了爬犁上。昨日下了雪,外面道路大半都是冰雪,爬犁这会儿便派上了用场。
杨诗诗进屋拿了件棉袄出来:“天儿冷,添件衣服。”
“嗯。”
将毡帽扣在头上,杨莲亭伸手扯了扯爬犁的麻绳,往肩上一挎,又接过姐姐递来的衣服穿上,道了句“我走了”就出发向着黑木崖方向走去。
这条路他进来已经走得烂熟,自从开始往黑木崖下送柴,他隔三岔五就要走上一趟。旁人倒是曾问过他,何苦这样一趟趟过去,可惜小杨莲亭什么都不说,过了几天,就又会跑去一趟。
因为下雪的关系,路不似平日好走,不过爬犁减低了负重,比较之下,除却冰冷的寒风外,倒是这会儿更省力一些。
走了大约一个时辰,过了猩猩滩,前方已经能看到隐约的炊烟升起。阴沉沉的天空中稀稀落落的又开始飘起雪花,杨莲亭紧了紧肩上的麻绳,将头上的帽子正了正,辨明方向向着童百熊家一路走去,轻车熟路的到了那家后门外。
不同于第一次来此的情形,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守门的侍卫已经熟悉了这个几天来一次的男孩,一见面就友好的打了招呼。
杨莲亭向两人招呼完毕,照例便要卸下干柴离开,其中一个侍卫忽然道:“小孩儿,你等等,我们总管说要见见你。”
总管?
杨莲亭并不记得自己认识什么总管,一时之间也不知当做什么反应。侍卫却已经拉着他进了后门,指着前方道:“看见那条路没?尽头那间屋子就是柴房,平时你带来的柴都放在那里的。你先跟我去将柴火放好,然后我带你去见总管。”
“嗯。”
应了一声,杨莲亭拉起爬犁随着侍卫去了柴房,又将爬犁暂时放在门口,这才在那个侍卫的带领下走到后院一个偏门的房间里。
这是一间空着的下房,原本的住着仆役刚刚升迁,现下并无人居住。进了门,他便迅速将沾满雪的帽子脱下来抖了抖,以免雪化成水弄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