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苏惠的日子,窦滔和赵阳台过着两情相悦的生活,赵阳台的缓歌慢舞,加之她“专伺苏氏之短,谗毁交至”,很快就使窦滔忘记了苏惠。看着眼前载歌载舞的赵阳台,他还哪有心思去回想苏惠曾经的柔情百转,更无闲暇去体会苏惠现今的心碎肠断。
苏惠独居长安的日子却是充满了孤独和心碎,终日里只能看着陌上的秋草,望着楼外的夕阳。时光有时候非但不能抚平心底的创伤,反而会徒增思念的重量,触目的日暮寒鸦,充耳的鼓角吹寒,都化作了心头的凄苦。她偶尔也会以织锦来排遣心中的寂寞,可织到心动处,回想此前的林林种种,她还是不禁悲从中来“怅然停梭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最终,苏惠意识到自己如此这般的悲切,对于已经离去的爱情于事无补,她不能在感情中继续去扮演被动接受伤害的角色了,她要用行动来挽回窦滔的心,于是苏惠给窦滔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用五彩丝线织在了锦上,这张织锦就是被后世传诵千年的《璇玑图》。
这张锦上,苏惠共织了八百四十一个字,二十九行,二十九列,里面写满了苏惠的心绪,这八百余字,纵横反覆,皆可成诗。武则天对她的评价是“才情之妙,超古迈今”,足见《璇玑图》的精妙。
苏惠费尽心血织下《璇玑图》的同时,也为后世织下了一个无法破解的谜题,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穷其一生来研究它,据说明朝有人从中整理出了七千多首诗,但里面究竟蕴含了多少首诗,却无人能说得清楚,《璇玑图》无疑成为了中国古代回文诗作中登峰造极的作品。
《璇玑图》既成,在寄予窦滔前,很多人读到了它,在惊讶于作者才华的同时,却又无法悉通其中的含义。苏惠便对众人说“徘徊宛转,自为语言,非我佳人,莫之能解”。古人不是说“女为悦己者容”吗?这《璇玑图》就是我苏惠的容貌,这里面既有我处于甜蜜之中的花容月貌,也有我处于思念之中的形容枯槁,不是我的知己,不了解我的内心,又怎能读懂它。
当窦滔手捧《璇玑图》的时候,他震惊了,伤感了,悔恨了,他抚摸着这纹路清晰的织锦,仿佛触到了她滴泪的双眼,碰到了她泣血的内心。苏惠那早已模糊了的音容笑貌,这一瞬,都涌到了自己的眼前,回想着往事的点滴,品读着眼前的诗句,他为自己的薄情寡义喜新厌旧而感到羞愧。
后来窦滔“送阳台之关中,而具车从盛礼迎苏氏归于汉南,恩好愈重”。
史书上说苏惠“其着文字五千余言,世久湮没,独是图犹存”。可见除了《璇玑图》外,苏惠还是写过很多诗文的,只是在纷乱的历史更迭中,悉数散佚了,对于后人来说,这不失为一种遗憾。
后世无数文人捧着苏惠惟一留下的作品《璇玑图》推敲赏玩,又有几人能细数她当时的心境。苏惠不会知道,千年之后,有位与她时空交错的女子读懂了她心底的寂寞,这位女子就是集悲剧之美于一身的林黛玉,她为苏惠写下了一首诗:
雕弓万里射飞沙,万里情思枕落霞。
五色回文随雁远,璇玑着梦共天涯。
不同的时间、空间里,同样的心绪,让她们透过浩渺的时空,读懂了彼此的寂寞。今天的我们,再次翻读《璇玑图》时,可曾看到了隐于字里行间的那一滴滴尚未干涸的泪渍。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