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xiaomawenxue.com
繁体版 简体版
奇书网 > 抗战之军工元帅 > 第八十二章 迫击炮

第八十二章 迫击炮

结果红八军团在太原的收获之大令李卫华做梦都傻笑不止,光是金银等硬通货的总价值就超过了一亿大洋,而机器设备方面的收获就更是令李卫华欣喜若狂,其中尤以总装机容量超过2万千瓦的火力发电设备,与设计中可以年产7万5千吨粗钢、4万5千吨钢材的全套钢铁冶炼设备(历史上这座钢铁厂刚刚竣工投产就被日本人占领,没给中国提供哪怕一吨钢铁就全便宜了日本人,想来实在令人唏嘘不已。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和能够生产五十多种合金钢的特种钢生产设备最令李卫华惊喜,只要将这些设备运回苏区,再经过技术革新和科学管理,苏区的热电站装机容量有望突破3万千瓦,粗钢年产量更是可以突破20万吨大关,他记忆中的一些经典合金钢型号也总算可以生产出来了,巩县兵工厂将不再只能生产技术工艺要求较低的超时代枪械,更可以生产出一些后世的经典火炮了,即使为此耽搁数月乃至一年的生产,在李卫华看来也是完全值得的,此外压力容器的制造也成为可能,合成氨、工业制氧乃至煤化工等重要化工产业的建立也便都有了可能,其潜在的联动效应更是难以估量(比如纯氧顶吹转炉技术的推广普及,若非如此,光是拿到太原的炼钢设备,粗钢年产量最多也就10万多吨罢了......)......

此外,完整接管太原兵工厂也令李卫华非常高兴,虽然阎锡山中原大战失败后太原兵工厂被迫毁掉了大量设备并裁员超过八成,但经过这几年来的恢复,如今已经重新成为国内最大的兵工厂之一,每月能够生产6.5mm口径步枪80口径步枪3000枝、捷克式轻机枪600挺、九二式重机枪90挺、一七式山炮40门、一二式山炮200门、野炮150门、重炮24门、迫击炮150门、迫击炮弹8万发、手榴弹30万枚、子弹150万发、**一百多吨。而且阎锡山藉此机会淘汰了原来的一些落后设备,使得太原兵工厂的技术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将太原兵工厂与巩县兵工厂合并后,豫西苏区本就国内领先的军工生产自然更是如虎添翼........

不过,李卫华根本看不上太原兵工厂原来的那些产品,所以除了一部分生产弹药的设备,其他的都得进行多少不等的改进以转产二四式半自动步枪等新产品,这也导致红八军团直到次年才开始享受到兵工厂扩张带来的福利。但不管怎么说,得到太原兵工厂的机器设备后,李卫华终于可以发挥他在制造火炮方面的专业优势了,考虑到抗战在即,从头研发太费时间,李卫华还是如穿越小说里写的那样,直接选用了那些现成的方案,而身为后世顶尖的火炮专家,只要机器设备满足要求,生产出合格的样品仅仅需要十天半个月而已。

李卫华穿越的时候中国的火炮已经堪称世界一流,尤其是在价比、可靠与威力这三个方面更是公认的世界第一。可惜由于这个年代的科技与工艺水平达不到要求,与成本等其他因素的考虑(比如后世铝很便宜,而这个年代很贵,地位更加重要的电力同样如此。),那些最新型号基本都没有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可能,只好往前推一些寻找可行的方案。由于长身管火炮对钢材质量与锻压设备的要求较高,连无缝钢管都不能生产的苏区目前纵使勉强生产出来,经济上也不划算,因此李卫华很自然地将重点放在了迫击炮上,包括60mm、82mm与120mm这三种经典口径,其原型分别为pp89式60mm迫击炮、pp87式82mm迫击炮和86-120mm迫击炮,后两种需要稍作改动,而经典的pp89式60mm迫击炮早就可以生产,只是那时巩县兵工厂生产子弹的任务太重,没有足够的多余产能,少量生产不但成本过高,而且还会导致技术提前泄密,所以不如不造,但现在吃下了产能更大而且同样以迫击炮为主打产品之一的太原兵工厂,那就一切都没有问题了。只是由于设备运输与改造的耽搁,这三种被战士们分别称为“小红星”、“大红星”与“超红星”的“红星”系列迫击炮直到36年下半年才开始批量生产......

另外,以豫西苏区兵工厂现在的生产条件,后世被欧美列强贬称为“低技术、低价格、低素质人员使用”、但在世界范围却最受士兵、尤其是穷国士兵欢迎的那三种“三低武器”之中除了107mm火箭炮尚需进行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测试外,ak-47系列突击步枪与rpg系列火箭筒都可以很快生产出来。但碍于产能不足,李卫华还是只能暂时放弃,李卫华由此进一步坚定了出国大采购的想法,这个年代的中国虽然不能说是什么都不能造,可对于一心想要建设大工业体系的李卫华来说,那真的是一穷二白啊!

夺取太原后能够有这么大的收获,先期入城的特战队员、太原城里接应的地下党组织和及时赶到太原城下的山地旅功不可没。若没有他们,红八军团就算能够攻下太原,恐怕也将有大量工厂设施毁于战火,城内的财富也肯定来得及转移出去,甚至可能给李卫华来个“焦土抗战”,那样的话收获可就小得多了......

一向论功行赏的李卫华当即宣布会将立功的特战队员与地下党员的名单上报中央请求嘉奖,而山地旅则更是会被升格为山地师,兵力由八千多人扩编至3万多人,兵员大部分从张钫那2万多绿林兵中挑选,剩下的一小部分则由大别山的红二十八军之中抽出,而这个山地师也将划入红二十八军的编制。与此同时,李卫华还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原军团参谋长方永乐改任山地师师长兼政委,重新回到老上级高敬亭的麾下,军团参谋长一职则暂时由粟裕兼任,同时由于这半年来高敬亭再没犯过左倾的错误,也越来越习惯于通过军事法庭来处置那些有嫌疑的部下,李卫华便放心地将张鼎丞调回豫西苏区担任红十五军政委,二十八军政委则还由高敬亭兼任,毕竟只要不犯肃反扩大化的错误,高敬亭在政工方面同样出类拔萃,这个才能不利用起来的话实在是太可惜了......

第八十二章 迫击炮

结果红八军团在太原的收获之大令李卫华做梦都傻笑不止,光是金银等硬通货的总价值就超过了一亿大洋,而机器设备方面的收获就更是令李卫华欣喜若狂,其中尤以总装机容量超过2万千瓦的火力发电设备,与设计中可以年产7万5千吨粗钢、4万5千吨钢材的全套钢铁冶炼设备(历史上这座钢铁厂刚刚竣工投产就被日本人占领,没给中国提供哪怕一吨钢铁就全便宜了日本人,想来实在令人唏嘘不已。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和能够生产五十多种合金钢的特种钢生产设备最令李卫华惊喜,只要将这些设备运回苏区,再经过技术革新和科学管理,苏区的热电站装机容量有望突破3万千瓦,粗钢年产量更是可以突破20万吨大关,他记忆中的一些经典合金钢型号也总算可以生产出来了,巩县兵工厂将不再只能生产技术工艺要求较低的超时代枪械,更可以生产出一些后世的经典火炮了,即使为此耽搁数月乃至一年的生产,在李卫华看来也是完全值得的,此外压力容器的制造也成为可能,合成氨、工业制氧乃至煤化工等重要化工产业的建立也便都有了可能,其潜在的联动效应更是难以估量(比如纯氧顶吹转炉技术的推广普及,若非如此,光是拿到太原的炼钢设备,粗钢年产量最多也就10万多吨罢了......)......

此外,完整接管太原兵工厂也令李卫华非常高兴,虽然阎锡山中原大战失败后太原兵工厂被迫毁掉了大量设备并裁员超过八成,但经过这几年来的恢复,如今已经重新成为国内最大的兵工厂之一,每月能够生产6.5mm口径步枪80口径步枪3000枝、捷克式轻机枪600挺、九二式重机枪90挺、一七式山炮40门、一二式山炮200门、野炮150门、重炮24门、迫击炮150门、迫击炮弹8万发、手榴弹30万枚、子弹150万发、**一百多吨。而且阎锡山藉此机会淘汰了原来的一些落后设备,使得太原兵工厂的技术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将太原兵工厂与巩县兵工厂合并后,豫西苏区本就国内领先的军工生产自然更是如虎添翼........

不过,李卫华根本看不上太原兵工厂原来的那些产品,所以除了一部分生产弹药的设备,其他的都得进行多少不等的改进以转产二四式半自动步枪等新产品,这也导致红八军团直到次年才开始享受到兵工厂扩张带来的福利。但不管怎么说,得到太原兵工厂的机器设备后,李卫华终于可以发挥他在制造火炮方面的专业优势了,考虑到抗战在即,从头研发太费时间,李卫华还是如穿越小说里写的那样,直接选用了那些现成的方案,而身为后世顶尖的火炮专家,只要机器设备满足要求,生产出合格的样品仅仅需要十天半个月而已。

李卫华穿越的时候中国的火炮已经堪称世界一流,尤其是在价比、可靠与威力这三个方面更是公认的世界第一。可惜由于这个年代的科技与工艺水平达不到要求,与成本等其他因素的考虑(比如后世铝很便宜,而这个年代很贵,地位更加重要的电力同样如此。),那些最新型号基本都没有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可能,只好往前推一些寻找可行的方案。由于长身管火炮对钢材质量与锻压设备的要求较高,连无缝钢管都不能生产的苏区目前纵使勉强生产出来,经济上也不划算,因此李卫华很自然地将重点放在了迫击炮上,包括60mm、82mm与120mm这三种经典口径,其原型分别为pp89式60mm迫击炮、pp87式82mm迫击炮和86-120mm迫击炮,后两种需要稍作改动,而经典的pp89式60mm迫击炮早就可以生产,只是那时巩县兵工厂生产子弹的任务太重,没有足够的多余产能,少量生产不但成本过高,而且还会导致技术提前泄密,所以不如不造,但现在吃下了产能更大而且同样以迫击炮为主打产品之一的太原兵工厂,那就一切都没有问题了。只是由于设备运输与改造的耽搁,这三种被战士们分别称为“小红星”、“大红星”与“超红星”的“红星”系列迫击炮直到36年下半年才开始批量生产......

另外,以豫西苏区兵工厂现在的生产条件,后世被欧美列强贬称为“低技术、低价格、低素质人员使用”、但在世界范围却最受士兵、尤其是穷国士兵欢迎的那三种“三低武器”之中除了107mm火箭炮尚需进行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测试外,ak-47系列突击步枪与rpg系列火箭筒都可以很快生产出来。但碍于产能不足,李卫华还是只能暂时放弃,李卫华由此进一步坚定了出国大采购的想法,这个年代的中国虽然不能说是什么都不能造,可对于一心想要建设大工业体系的李卫华来说,那真的是一穷二白啊!

夺取太原后能够有这么大的收获,先期入城的特战队员、太原城里接应的地下党组织和及时赶到太原城下的山地旅功不可没。若没有他们,红八军团就算能够攻下太原,恐怕也将有大量工厂设施毁于战火,城内的财富也肯定来得及转移出去,甚至可能给李卫华来个“焦土抗战”,那样的话收获可就小得多了......

一向论功行赏的李卫华当即宣布会将立功的特战队员与地下党员的名单上报中央请求嘉奖,而山地旅则更是会被升格为山地师,兵力由八千多人扩编至3万多人,兵员大部分从张钫那2万多绿林兵中挑选,剩下的一小部分则由大别山的红二十八军之中抽出,而这个山地师也将划入红二十八军的编制。与此同时,李卫华还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原军团参谋长方永乐改任山地师师长兼政委,重新回到老上级高敬亭的麾下,军团参谋长一职则暂时由粟裕兼任,同时由于这半年来高敬亭再没犯过左倾的错误,也越来越习惯于通过军事法庭来处置那些有嫌疑的部下,李卫华便放心地将张鼎丞调回豫西苏区担任红十五军政委,二十八军政委则还由高敬亭兼任,毕竟只要不犯肃反扩大化的错误,高敬亭在政工方面同样出类拔萃,这个才能不利用起来的话实在是太可惜了......

第七十九章 红军东征(下)

推荐两部作品^_^一部是游戏类一部是玄幻类,喜欢的可以看看

张钫不但是同盟会元老,还是国内黑道影响力最大的几个龙头老大之一,连他都投了中国**,自然引得国内舆论一片哗然。请记住本站的网址:。老蒋更是气得七窍生烟,几乎就要下令调遣大军进攻豫西,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有大别山在路上挡着呢。何况论现实威胁,始终还是江南的闽赣浙粤皖苏区与威胁多条重要交通线的大别山苏区对根基在江浙沪地区的南京政府威胁更大,所以在陈诚等人的劝阻下,老蒋最终还是放弃了马上进军河南的打算,决定先解决江南与大别山的威胁再说。..

由于此前几次围剿失败的教训,这次老蒋学乖了,他没有再犯分兵两路的错误,而是集中了几乎所有能够调动的兵力全力围剿江南的闽赣浙粤皖苏区,准备以狮子搏兔之势一个一个地将这些钉子拔除。在围剿**超过五十万的优势兵力面前,江南红军虽然已有5万多人,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巨大的损失,情况最危急的时候苏区有超过十五个县沦陷、正规红军兵力减员至两万左右,但正是有了他们的牺牲,全国其他地区的革命形势才得以飞速发展,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阎锡山的晋绥军虽然也有空军,但总共也不过一个中队的规模,区区十余架飞机而已,还大多为一战时期的旧货,别说与中央军和粤军相比了,即使现在红八军团的空军都比他们强得多。在机群的掩护下,李卫华率领红十五军教导师三万多人自孟津强渡黄河,并很快轻松击浪闻风而来的晋绥军一部,在北岸迅速站稳了脚跟。阎锡山闻讯大惊,急调三个师南下救援,却先后被教导师的­精­锐击败,折兵一万五千多人,而消灭的红军却还不到一千人,阎锡山终于意识到了红八军团的可怕,在一口气连杀了多个之前抛下部队逃回的部将以整肃军纪的同时,不得不下狠心将大部分军队都派往晋南,并广泛发动当地民团助战,试图依托当地险峻的地形节节抵抗,以拼消耗的笨办法逼退外线作战的教导师。

此举果然给教导师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尽管不计伤亡和弹药消耗的话,是可以一口口咬开晋绥军防线、最终打开通向太原的道路的,但那样做损失未免太大了,李卫华才不会­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呢,反正他将晋绥军主力都吸引到晋南就已经完成党中央**交代的任务了。而晋绥军见红军停止了进攻,自然也不会主动去捋红军的虎须,于是在一开始的激战过后,双方进入了奇怪的“静坐战争”状态。晋南防线的总指挥杨爱源不敢大意,但一个月里各路隘口都没有敌军异动的报告,他也就渐渐放下了心......

1936年2月17日,**签发东征宣言,东征红军进入临战状态,而阎锡山这时手中的机动兵力已经捉衿见肘,无力像历史上那样沿河预设坚固防线,结果被东征红军轻松突入晋西北地区,并迅速兵分四路,分别由**、彭德怀、**与徐海东指挥,将整个晋西北搅得天翻地覆,很快就控制了大片乡村并迅速建立起红­色­政权,其中素以骁勇闻名红军的猛将徐海东更是先后穿越同蒲铁路,突破汾河堡垒防线,转战汾阳、孝义,围困交城、文水,先头骑兵连抵达晋祠、小店,以区区几千红军威胁省城太原。为了避免辛苦建设起来的太原毁于战火,阎锡山几乎将所有能够调动的兵力调往前线抵御红军的进攻,但是已经好几年没有打过大仗的晋绥军又岂是刚刚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的对手?

在三月份这短短一个月中,晋绥军就连败九次,伤亡五万多人,若非阎锡山之前一直十分重视的地方民团很好地承邓预备役的职责,为前线的晋绥军补充兵员3万多人,晋绥军的战线早就崩浪,但即便如此,发现红军似乎越打越多、越打越强的阎锡山还是心急如焚,被迫低声下气地向相邻的几个地方实力派求援,毕竟老蒋那人素无信用不说,就算他真的有心支援,中央军也不是马上能够赶到山西的,远水解不了近渴啊!但无论是宋哲元还是韩复渠,都担心派出太多部队后被日本人或中央军趁虚而入抢了地盘,无奈的阎锡山不得不将消寄托于同为晋绥军一系的两位地方实力派......

首先是河南的商震,但由于红十五军主力仍在豫西,他自保都很吃力,根本无力也不敢救援山西。而且商震虽然出自晋绥军系统,但早就与阎锡山反目成仇,所以他立马就以河南“匪情更重”为由拒绝了阎锡山的求援;另外一路则是驻军绥远的傅作义第35军,名义上来看他现在还算是阎锡山的部下,虽然35军兵力只有3万多,但傅作义擅于用兵,第35军的战斗力也极强,是国内第一等的军级部队,如果傅作义肯南下救援,阎锡山心里就有底了。

然而,傅作义虽然名义上要受阎锡山管辖,但自中原大战之后就已经自成一系,而且傅作义是坚决抗日的爱国将领,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颇为赞同,又担心自己离绥后日伪军乘机生事,所以阎锡山的求援他一开始均以担心日伪趁虚而入为由予以推托。但眼见红军势如破竹、晋绥军一败再败,傅作义的心思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加之心急如焚的阎锡山又痛下血本,一下子拨给了35军50节车皮的武器弹药和一百万大洋的军费,傅作义终于率领35军主力南下进入山西境内,与此时已经挺进到晋东北山区的**红一军团交上了火。

ookid=5,

ookname=《冒牌大神官》]

第七十九章 红军东征(下)

推荐两部作品^_^一部是游戏类一部是玄幻类,喜欢的可以看看

张钫不但是同盟会元老,还是国内黑道影响力最大的几个龙头老大之一,连他都投了中国**,自然引得国内舆论一片哗然。请记住本站的网址:。老蒋更是气得七窍生烟,几乎就要下令调遣大军进攻豫西,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有大别山在路上挡着呢。何况论现实威胁,始终还是江南的闽赣浙粤皖苏区与威胁多条重要交通线的大别山苏区对根基在江浙沪地区的南京政府威胁更大,所以在陈诚等人的劝阻下,老蒋最终还是放弃了马上进军河南的打算,决定先解决江南与大别山的威胁再说。..

由于此前几次围剿失败的教训,这次老蒋学乖了,他没有再犯分兵两路的错误,而是集中了几乎所有能够调动的兵力全力围剿江南的闽赣浙粤皖苏区,准备以狮子搏兔之势一个一个地将这些钉子拔除。在围剿**超过五十万的优势兵力面前,江南红军虽然已有5万多人,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巨大的损失,情况最危急的时候苏区有超过十五个县沦陷、正规红军兵力减员至两万左右,但正是有了他们的牺牲,全国其他地区的革命形势才得以飞速发展,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阎锡山的晋绥军虽然也有空军,但总共也不过一个中队的规模,区区十余架飞机而已,还大多为一战时期的旧货,别说与中央军和粤军相比了,即使现在红八军团的空军都比他们强得多。在机群的掩护下,李卫华率领红十五军教导师三万多人自孟津强渡黄河,并很快轻松击浪闻风而来的晋绥军一部,在北岸迅速站稳了脚跟。阎锡山闻讯大惊,急调三个师南下救援,却先后被教导师的­精­锐击败,折兵一万五千多人,而消灭的红军却还不到一千人,阎锡山终于意识到了红八军团的可怕,在一口气连杀了多个之前抛下部队逃回的部将以整肃军纪的同时,不得不下狠心将大部分军队都派往晋南,并广泛发动当地民团助战,试图依托当地险峻的地形节节抵抗,以拼消耗的笨办法逼退外线作战的教导师。

此举果然给教导师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尽管不计伤亡和弹药消耗的话,是可以一口口咬开晋绥军防线、最终打开通向太原的道路的,但那样做损失未免太大了,李卫华才不会­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呢,反正他将晋绥军主力都吸引到晋南就已经完成党中央**交代的任务了。而晋绥军见红军停止了进攻,自然也不会主动去捋红军的虎须,于是在一开始的激战过后,双方进入了奇怪的“静坐战争”状态。晋南防线的总指挥杨爱源不敢大意,但一个月里各路隘口都没有敌军异动的报告,他也就渐渐放下了心......

1936年2月17日,**签发东征宣言,东征红军进入临战状态,而阎锡山这时手中的机动兵力已经捉衿见肘,无力像历史上那样沿河预设坚固防线,结果被东征红军轻松突入晋西北地区,并迅速兵分四路,分别由**、彭德怀、**与徐海东指挥,将整个晋西北搅得天翻地覆,很快就控制了大片乡村并迅速建立起红­色­政权,其中素以骁勇闻名红军的猛将徐海东更是先后穿越同蒲铁路,突破汾河堡垒防线,转战汾阳、孝义,围困交城、文水,先头骑兵连抵达晋祠、小店,以区区几千红军威胁省城太原。为了避免辛苦建设起来的太原毁于战火,阎锡山几乎将所有能够调动的兵力调往前线抵御红军的进攻,但是已经好几年没有打过大仗的晋绥军又岂是刚刚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的对手?

在三月份这短短一个月中,晋绥军就连败九次,伤亡五万多人,若非阎锡山之前一直十分重视的地方民团很好地承邓预备役的职责,为前线的晋绥军补充兵员3万多人,晋绥军的战线早就崩浪,但即便如此,发现红军似乎越打越多、越打越强的阎锡山还是心急如焚,被迫低声下气地向相邻的几个地方实力派求援,毕竟老蒋那人素无信用不说,就算他真的有心支援,中央军也不是马上能够赶到山西的,远水解不了近渴啊!但无论是宋哲元还是韩复渠,都担心派出太多部队后被日本人或中央军趁虚而入抢了地盘,无奈的阎锡山不得不将消寄托于同为晋绥军一系的两位地方实力派......

首先是河南的商震,但由于红十五军主力仍在豫西,他自保都很吃力,根本无力也不敢救援山西。而且商震虽然出自晋绥军系统,但早就与阎锡山反目成仇,所以他立马就以河南“匪情更重”为由拒绝了阎锡山的求援;另外一路则是驻军绥远的傅作义第35军,名义上来看他现在还算是阎锡山的部下,虽然35军兵力只有3万多,但傅作义擅于用兵,第35军的战斗力也极强,是国内第一等的军级部队,如果傅作义肯南下救援,阎锡山心里就有底了。

然而,傅作义虽然名义上要受阎锡山管辖,但自中原大战之后就已经自成一系,而且傅作义是坚决抗日的爱国将领,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颇为赞同,又担心自己离绥后日伪军乘机生事,所以阎锡山的求援他一开始均以担心日伪趁虚而入为由予以推托。但眼见红军势如破竹、晋绥军一败再败,傅作义的心思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加之心急如焚的阎锡山又痛下血本,一下子拨给了35军50节车皮的武器弹药和一百万大洋的军费,傅作义终于率领35军主力南下进入山西境内,与此时已经挺进到晋东北山区的**红一军团交上了火。

ookid=5,

ookname=《冒牌大神官》]

第八十章 到处求援

若论军事才能与部队实力,**和他指挥的红一军团都不逊于傅作义一方,然而进入山西以来所向披靡的经历令**不可避免地有些自满,对晋绥军的战斗力更是极度轻视,殊不知傅作义的35军恰恰是晋绥军中唯一的另类,加之傅作义部又是突然南下打了**一个冷不防,结果一军团顿时吃了大亏,在短短几天内就伤亡了三千多人。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但**也不是吃素的,他很快就集结一军团主力发起了反击,而这时初战告捷的35军先头部队也同样犯了轻敌的错误,结果一不小心钻进了**设下的陷阱,只有不足一千人逃了回去〗战下来双方基本扯平,但由于转化俘虏这一法宝,一军团实际上是占了便宜,但战后**还是受到了党中央**的严肃批评......

原来,虽然从伤亡数字上来看一军团没有吃亏,但或许是由于35军老兵较多,对战场保命的种种技巧十分娴熟,因而大大延长了战斗时间,结果红一军团两战足足消耗了二十多万发子弹,却只缴获到了不足五万发,这以红军的传统来看无疑是大大亏本了,此战过后,红一军团平均下来每人只有不到八发子弹。要是这时傅作义大举进攻,一军团可就难打了,担心**有失的**连忙命令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前去增援,自己也亲率部队赶去晋东北与其会合,而变得孤立无援的徐海东部只得北退进入新开辟的晋西北根据地,以保护好东征的成果和红军主力的后路。^//^..

傅作义堪称是这个年代国内第一流的名将,但苦于部队兵力有限,实在是承受不起太大的损失,在领教了红军的真正实力后也不敢再战,只是占据有利地形固守,这样一来红军即使是**亲自指挥,一时也攻不下来,再加上傅作义因其坚定的抗日立场和不算强烈**的政治倾向、一直都是**重要的统战对象,与其拼个你死我活在政治上也没有太大好处。**很快就作出了正确的决策,他抽出一万多­精­锐部队看住35军,而将其他的部队和人员分散下去,在晋察冀三省交界处的广大山村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并就地扩红,迅速扩大了红军的队伍和影响。

眼见面对的红军越来越强,加之阎锡山许诺的报酬已经收到,绥远那边又传来日伪军蠢蠢欲动的消息,傅作义就再也不愿和红军继续对峙下去了,在发表了一道呼吁国内各大势力放下私怨、共御外侮的通电后率领南下的一万余人返回了绥远。阎锡山得知后自然气得半死,但傅作义至少为他多争取了一个月的时间,比起拒绝派兵增援的宋哲元与韩复渠这两位来总要够意思得多了,老部下毕竟是老部下,但阎锡山素来心胸狭窄,由此愈发深恨傅作义这个“叛徒”......

与华北的两位军阀相比,老蒋倒是一早就答应派兵增援了,一是担心他最忌惮的朱毛红军重新坐大,二来这等于是给了老蒋一个名正言顺大规模派兵进入北方的机会,他又岂会放过?至于江南的残余红军,老蒋觉得留下十万人应该也足以剿灭了,却不曾想薛岳与大部队一走,本已大大缩小的闽赣浙粤皖苏区很快就又重新开始向外扩张......

河南这条路不通,而且要想打开绝非一两个月可以办到,所以老蒋想要救援阎锡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从陕南、甘肃、宁夏等地出兵攻打陕甘宁边区来个“围魏救赵”,但是效果却令老蒋无比失望,张学良与杨虎城对他的命令虚与委蛇就不说了,即使一向都站在老蒋一边的西北马家军在进攻陕甘宁边区连遭败绩(注1)后也不再像一开始那样积极了,毕竟对于军阀来说,保存实力永远都是第一位的。而老蒋虽然也向陕南派出了中央军,但河南这条路走不了,只能走四川与湖北两省北部的崎岖山区绕路过去,没有一两个月时间根本无法到位,那时阎锡山只怕早完蛋了。

因此老蒋想来想去,还是决定让“剿匪”战绩最为突出的薛岳率领三十万大军走“苏北-山东”路线进入山西,顺便还可以将一直都跟自己不对路的韩复渠给做了,反正这种事薛岳同样是很擅长的......

但有贵州王家烈的例子在先,韩复渠又怎么肯再犯同样的错误?结果薛岳原定的巧取不得不变成了强攻,好在老蒋擅长的封官塞钱策略再次收到奇效,韩军最为­精­锐的手枪旅旅长吴化文被老蒋派人收买,在薛岳攻打济南城的时候突然临阵倒戈,导致韩复渠的部队瞬间崩溃,薛岳没费多大力气就拿下了整个山东,并接收了数万山东地方部队,倒是各地因为政权更迭而重新猖獗起来的匪患令他有些焦头烂额。

但即便如此,薛岳还是以最快的速度向局势糜烂的山西派出了足足二十万“援军”,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由于傅作义引走了东征红军主力,阎锡山压力大减,薛岳除掉韩复渠的手段又令其心生忌惮,阎锡山竟突然改了主意,严辞拒绝中央军入境了,将薛岳与南京的老蒋气得够呛,但以阎锡山在山西深厚的根基和在国内的影响,老蒋也不敢在理由不充分的情况下强行下手,只好命令薛岳暂时退回山东,但薛岳才刚刚回到济南,就听到了一个令他吐血的消息,太原竟然失陷了......

注1:马家军其实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强大,即使在历史上西路军覆灭一役过程中,兵力十倍于西路军(光算骑兵也有西路军的好几倍)、而且对方犯下无数错误的情况下,马家军战死的人数却依然比红军更多,可见单论战斗力而言,马家军是明显弱于红军主力部队的,毕竟马家军的武器和战术都十分落后,光靠勇敢是不够的。何况骑兵又不利于攻坚,在进攻作战中缺乏重火力的马家军就更加不足为惧了,历史上马家军也曾多次侵入陕甘宁边区,基本都没占到什么便宜,何况是红军更加强大的现在?当然,如果是野战,马家军骑兵还是不可小觑的。

第八十章 到处求援

若论军事才能与部队实力,**和他指挥的红一军团都不逊于傅作义一方,然而进入山西以来所向披靡的经历令**不可避免地有些自满,对晋绥军的战斗力更是极度轻视,殊不知傅作义的35军恰恰是晋绥军中唯一的另类,加之傅作义部又是突然南下打了**一个冷不防,结果一军团顿时吃了大亏,在短短几天内就伤亡了三千多人。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但**也不是吃素的,他很快就集结一军团主力发起了反击,而这时初战告捷的35军先头部队也同样犯了轻敌的错误,结果一不小心钻进了**设下的陷阱,只有不足一千人逃了回去〗战下来双方基本扯平,但由于转化俘虏这一法宝,一军团实际上是占了便宜,但战后**还是受到了党中央**的严肃批评......

原来,虽然从伤亡数字上来看一军团没有吃亏,但或许是由于35军老兵较多,对战场保命的种种技巧十分娴熟,因而大大延长了战斗时间,结果红一军团两战足足消耗了二十多万发子弹,却只缴获到了不足五万发,这以红军的传统来看无疑是大大亏本了,此战过后,红一军团平均下来每人只有不到八发子弹。要是这时傅作义大举进攻,一军团可就难打了,担心**有失的**连忙命令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前去增援,自己也亲率部队赶去晋东北与其会合,而变得孤立无援的徐海东部只得北退进入新开辟的晋西北根据地,以保护好东征的成果和红军主力的后路。^//^..

傅作义堪称是这个年代国内第一流的名将,但苦于部队兵力有限,实在是承受不起太大的损失,在领教了红军的真正实力后也不敢再战,只是占据有利地形固守,这样一来红军即使是**亲自指挥,一时也攻不下来,再加上傅作义因其坚定的抗日立场和不算强烈**的政治倾向、一直都是**重要的统战对象,与其拼个你死我活在政治上也没有太大好处。**很快就作出了正确的决策,他抽出一万多­精­锐部队看住35军,而将其他的部队和人员分散下去,在晋察冀三省交界处的广大山村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并就地扩红,迅速扩大了红军的队伍和影响。

眼见面对的红军越来越强,加之阎锡山许诺的报酬已经收到,绥远那边又传来日伪军蠢蠢欲动的消息,傅作义就再也不愿和红军继续对峙下去了,在发表了一道呼吁国内各大势力放下私怨、共御外侮的通电后率领南下的一万余人返回了绥远。阎锡山得知后自然气得半死,但傅作义至少为他多争取了一个月的时间,比起拒绝派兵增援的宋哲元与韩复渠这两位来总要够意思得多了,老部下毕竟是老部下,但阎锡山素来心胸狭窄,由此愈发深恨傅作义这个“叛徒”......

与华北的两位军阀相比,老蒋倒是一早就答应派兵增援了,一是担心他最忌惮的朱毛红军重新坐大,二来这等于是给了老蒋一个名正言顺大规模派兵进入北方的机会,他又岂会放过?至于江南的残余红军,老蒋觉得留下十万人应该也足以剿灭了,却不曾想薛岳与大部队一走,本已大大缩小的闽赣浙粤皖苏区很快就又重新开始向外扩张......

河南这条路不通,而且要想打开绝非一两个月可以办到,所以老蒋想要救援阎锡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从陕南、甘肃、宁夏等地出兵攻打陕甘宁边区来个“围魏救赵”,但是效果却令老蒋无比失望,张学良与杨虎城对他的命令虚与委蛇就不说了,即使一向都站在老蒋一边的西北马家军在进攻陕甘宁边区连遭败绩(注1)后也不再像一开始那样积极了,毕竟对于军阀来说,保存实力永远都是第一位的。而老蒋虽然也向陕南派出了中央军,但河南这条路走不了,只能走四川与湖北两省北部的崎岖山区绕路过去,没有一两个月时间根本无法到位,那时阎锡山只怕早完蛋了。

因此老蒋想来想去,还是决定让“剿匪”战绩最为突出的薛岳率领三十万大军走“苏北-山东”路线进入山西,顺便还可以将一直都跟自己不对路的韩复渠给做了,反正这种事薛岳同样是很擅长的......

但有贵州王家烈的例子在先,韩复渠又怎么肯再犯同样的错误?结果薛岳原定的巧取不得不变成了强攻,好在老蒋擅长的封官塞钱策略再次收到奇效,韩军最为­精­锐的手枪旅旅长吴化文被老蒋派人收买,在薛岳攻打济南城的时候突然临阵倒戈,导致韩复渠的部队瞬间崩溃,薛岳没费多大力气就拿下了整个山东,并接收了数万山东地方部队,倒是各地因为政权更迭而重新猖獗起来的匪患令他有些焦头烂额。

但即便如此,薛岳还是以最快的速度向局势糜烂的山西派出了足足二十万“援军”,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由于傅作义引走了东征红军主力,阎锡山压力大减,薛岳除掉韩复渠的手段又令其心生忌惮,阎锡山竟突然改了主意,严辞拒绝中央军入境了,将薛岳与南京的老蒋气得够呛,但以阎锡山在山西深厚的根基和在国内的影响,老蒋也不敢在理由不充分的情况下强行下手,只好命令薛岳暂时退回山东,但薛岳才刚刚回到济南,就听到了一个令他吐血的消息,太原竟然失陷了......

注1:马家军其实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强大,即使在历史上西路军覆灭一役过程中,兵力十倍于西路军(光算骑兵也有西路军的好几倍)、而且对方犯下无数错误的情况下,马家军战死的人数却依然比红军更多,可见单论战斗力而言,马家军是明显弱于红军主力部队的,毕竟马家军的武器和战术都十分落后,光靠勇敢是不够的。何况骑兵又不利于攻坚,在进攻作战中缺乏重火力的马家军就更加不足为惧了,历史上马家军也曾多次侵入陕甘宁边区,基本都没占到什么便宜,何况是红军更加强大的现在?当然,如果是野战,马家军骑兵还是不可小觑的。

第八十一章 奇袭太原

原来,李卫华带教导师大部在中条山中与晋绥军主力对峙只是他的瞒天过海之计,教导师山地旅八千多­精­锐早在军团参谋长方永乐的指挥下避开大路上敌军的阻截、依靠他们矫健的身手与李卫华为其特制的一些专用装备成功地穿越在一般人眼中堪称天险的中条山脉,突然杀到了太原城下,而此时李卫华在数月之前就派到太原城内的几百名特战队员也突然发难,奇袭了阎锡山的心头­肉­太原兵工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