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后世顶尖的弹药专家,李卫华对于增程效果更好的底排、火箭助推、枣核型炮弹设计及其全膛弹改型等效果更加明显的增程技术也都了如指掌,真想搞也未必搞不出来,但考虑到那些技术都会严重影响精度与炮弹杀伤力(增程效果越明显,副作用也就越大。请记住本站的网址:。),现在还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红军根本用不起,李卫华就只好暂时放弃了......
巩县兵工厂的脱胎换骨令以毛毅可为代表的原兵工厂技术骨干们心悦诚服,而各种基础工业的从无到有或是升级换代,则让那些之前对李卫华霸道做法心怀怨恚的专家学者们心潮澎湃,对于李卫华的态度立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而那些年轻的大学生与学员们更是对李卫华崇拜得五体投地。李卫华当即不失时机地进行了一番热情洋溢的演讲,“我知道,大家对我之前的做法颇有微词,但不如此,便没有今天的巩县工业区。我相信,在座的诸位都有能力成为世界一流的专家,但为什么中国连铁钉都要进口呢?因为我们的蒋委员长、以及他身后的江浙财阀,说白了就是一群买办!买办出身令他们凡事都本能地依靠外国,总是想着‘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从来都没想过建设自己的基干工业,只要中国是由他们当家,钢铁、化工、汽车、飞机制造这样的重工业一样都别想发展起来!而我们的**,一直都坚持‘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深知只有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达了,中国才不会继续被外国人欺负,中国才能重新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就算将裤子当掉,也要将中国的大工业搞起来!”..
台下的那些专家自发地鼓起掌来,一位留洋归来的专家想起当初宋子文对他说的“外国货用也用不完,何必自己造?”,心中顿生感慨,忘形地脱口而出道,“得天下者,必**也!”
这时李卫华却突然对台下深深地鞠了一躬,认真地说道,“在此我要为之前的无礼向大家道歉,但我并不后悔内疚,永远也不会。因为若没有你们这些杰出人才的参与,我们的工业化便难以起步,而没有实证,我们就算讲得天花乱坠,也不会有几个人相信,所以就只好委屈你们一下了,如果你们觉得还没解气,那么尽可以骂我、啐我......”
台下沉默了一会儿,突然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掌声,之前一直对李卫华横眉冷对的电气专家束星北主动走上前台,向李卫华鞠躬道,“(为国)死难者易、蒙冤者难,请原谅我之前的无礼......”
“道歉有什么用呢?”,李卫华故意将脸一板道,“有这工夫,还不如早点将那几个项目(雷达、步话机、机载电台以及无线电近炸引信。)搞成功,到时候我每天给你擦皮鞋都心甘情愿。”
台下众人这才知道李卫华是在开玩笑,顿时一片哄笑,但束星北却认真地回答道,“放心,就算少活十年、二十年,我也会将它们搞出来!”
李卫华见笑声渐止,才继续开口说道,“虽然我们的工业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世界上的先进国家相比,我们还差得很远,如果我们不能奋勇争先,就会被列强拉得更远,为此我们这里需要更多的科技人才,所以还请各位向你们的老师、同学和弟子写信,请他们来到这里一起为中国的工业化努力奋斗!我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为勤劳和智慧的民族,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一代人一代人地努力下去,将来总有一天,外国人能造的,我们都能造,他们不能造的,我们也能造!”
台下再次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后来这些专家果然纷纷写信,为苏区的工业化招来了大量优秀人才。李卫华也不再似之前那样霸道,毕竟现在实证已经有了,真正有心投身于中国工业化的仁人志士只要得知消息自然会蜂拥而来,而那些心思不在这上面的他也不会强求(工业区急需的、以及那些世界级专家则另当别论,李卫华从来都不是一个不懂变通之人。),毕竟强扭的瓜不甜。
抵达巩县以后,李卫华终于可以给绝大部分专家安排合适的科研项目了,比如束星北的四大科研课题、苏步青与陈建功合作的弹道计算机与自动译码机(电子计算机暂时还搞不了,光是电子管计算机恐怖的用电量就是现在的苏区无法满足的,只能先搞机械计算机。)、王国松的发电机与电动机项目、李寿恒的青霉素分离提纯项目、贝时璋的青霉菌株紫外诱变与优选课题等等,此外李卫华还请心理学家黄翼给党员干部、尤其是政工与宣传人员教授心理学。
而继续无事可做的吴健雄也开始向着李卫华所期望的方向转变,来到河南这个国民党政权最不得人心的省份之后,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给了吴健雄这个一直活在象牙塔里的少女很大震撼,她终于意识到那位她最敬仰的胡适先生所言也并非全都正确,反而是李卫华的话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她的认同,“自由是很可贵,但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胡先生说国民党治下比我们苏区更自由,那是因为他只考虑到了有钱人,如果将这些食不果腹却还要忍受沉重的苛捐杂税的贫民百姓也算进去,情况就要完全反过来了,在那位蒋委员长的统治下,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中国人只有逃荒和饿死的自由......”
李卫华可以依靠特战大队的奇袭占据巩县兵工厂,却不可能靠这么一点人守得住,好在大部队很快就赶到巩县会合,并在粟裕的指挥下连续夺取数县,进一步扩大了豫西苏区。而老蒋得知巩县失陷后虽然大惊失色,一时半会儿却拿红十五军没有办法,因为大别山根据地横在中间,不先将这颗钉子拔除,进剿豫西的**大部队就有被截断补给线的危险。此外,拥兵数万的闽赣浙粤皖苏区占据了江西相当一部分钨矿产区,令国府难以履行向德国供应足量净钨砂的协议,再加上该苏区离老蒋的核心统治区江浙沪一带太近了,又是昔日朱毛红军的发家之地,战略意义十分重要,老蒋对其同样十分重视,巩县兵工厂虽然也很重要,但暂时也只能缓缓了,反正中央军的武器弹药主要还是依靠外购,而且老蒋手上还有另外三个大型兵工厂呢。
第七十一章 产品结构
其实早在占领巩县兵工厂的第一天,李卫华就发现该厂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不说别的,光是月产40000多发山炮、野炮等各式榴弹炮所用的钢炮弹(迫击炮弹的弹壳为铸铁),就需要占用多少人工、消耗多少金属和**?而巩县兵工厂却偏偏又不能生产发射这些炮弹的榴弹炮(75mm、105mm和150mm三个口径。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这不是浪费吗?当然,老蒋如此安排,或许是出于全国一盘棋的考虑,但一旦对日开战,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多个兵工厂各自负责一部分产品的生产模式就会暴露出巨大的弊端,哪怕只有一个被日本人占据或是摧毁,都会令武器弹药的供应出现巨大缺口,而且短时间内无法找到替代者(所以老蒋开战前后将兵工厂都集中到重庆去了,但运输的费用与路上的损失却着实不是一个小数目,比如广西的那个就毁掉了一半。)。而对只有这一个兵工厂的红八军团来说,这种产品结构就更操蛋了,就拿105mm榴弹来说,红八军团现在一门105mm大炮都没有,一月生产14000发炮弹的产能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
此外,巩县兵工厂的很多产品本身也存在问题,比如李卫华居然在“新厂”的生产计划里看到了光气等几种毒气的名字。好吧,就当老蒋是未雨绸缪,这些毒气是准备用来对付日军而不是同胞(注1)的,但这些一战时期的毒气对于装备有防毒面具的日军来说,又能有多大作用呢?再说,以**的装备水平和弹药供给,与其浪费产能来生产毒气,还真不如全力生产常规的枪支弹药........
因此当天李卫华便中止了这些无用项目的生产,让兵工厂集中生产迫击炮弹、手榴弹和枪弹,其中尤以枪弹为重中之重。而令兵工厂上下意外的是,被要求以最快速度生产的,竟然是毛瑟手枪弹的生产线。原来,一方面是在大别山消灭了几千别动队后,红八军团二十响的装备数量已经超过了七千支,子弹的需要量自然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吴运铎通过数十天来的反复思考和数以百计的试验,终于成功地将原本9mm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改为7.63mm,而可以使用在中国更为常见的毛瑟手枪弹,并在不增加造价和工时的前提下,顺便在几处细节上进行了改良,使其无论在精度上还是在可靠上都有所提高,最难得的是,新枪型可以使用二十响盒子炮的弹匣,这对减轻后勤压力无疑大有裨益,冲锋枪可是子弹大户,“边区造”冲锋枪生产难度又低得令人发指。
说起来也是万幸,巩县兵工厂大概是国内枪弹质量最好的一家了,早在十年前驳壳枪还没出现连发型号的时候,该厂就已经改造出了使用毛瑟手枪弹的冲锋枪“花机关”,由此也可以看出巩县兵工厂生产的毛瑟手枪弹质量之优异,要知道国内虽然稍大一点的兵工厂都能生产毛瑟手枪弹,但用于连发的二十响或者冲锋枪的话,却是很容易卡壳的(用于捷克式机枪的毛瑟步枪弹同样有这个问题,而巩县所产的也同样质地优良。)。若非巩县兵工厂有这个技术基础,李卫华的改造计划只怕就没有现在这样立竿见影了......
而7.92mm毛瑟步机枪弹的生产线却全都暂时停产进行技改,原来为了降低成本和节约铜铅,李卫华打算效仿历史上新中**工系统的经验,以钢芯弹取代普通枪弹、以覆铜钢取代铜质弹壳。由于李卫华对此技术十分了解,在他的指导下,巩县兵工厂只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所有步机枪弹和炮弹(不含迫击炮弹)生产线的技改,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产量也因此大幅增加。
另外,包括像中正式步枪、捷克式机枪这样的抗战名枪在内的几乎所有枪械也都被李卫华下令停产,因为这些枪械工艺繁琐,与历史上后来的那些大量使用冲压技术生产出来的新式枪械相比,成本要高得多,而能却反而差了一截(二战最好的机枪mg42的成本仅有捷克式机枪的三分之一),还不如等到物美价廉的新式枪械研发成功后再重启枪械的生产.....
在李卫华的亲自领导下,巩县兵工厂产品结构的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次年该厂全年生产各种子弹2亿多发、手榴弹二十多万颗)、爆破筒5万余支、迫击炮弹2万余发、75mm炮弹5万多发、被取名为二四(民国二十四年)式半自动步枪的56式半自动步枪2万多支、最终定型的二四式冲锋枪(改成7.63mm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5万多支、地雷10万多颗、枪榴筒1万多具、枪榴弹十万余发......
而身管火炮炮弹的产量却锐减八成以上,这一方面是因为红八军团暂时没那么大的需求,要节约人力和材料优先生产子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卫华对巩县兵工厂所产的炮弹进行了一番改进,因此生产线自然也得跟着调整,前后花掉了大半年的时间,产量自然大受影响。所谓的改进其实十分简单,就是将炮弹尾部做成凹形,即弹药学术语中的“底凹”,这种弹形能在不明显降低火炮精度的前提下明显降低炮弹飞行过程中的涡流阻力,从而增加火炮的射程,尤其是敌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往往会以原先的射程来进行防范,红军就很可能占到出其不意的便宜.....
注1:个人觉得倒是后者的可能更大,因为历史上连日军的档案里也没提到**使用毒气,而红军虽然同样没“享受”过毒气,但历史上三种毒气的第一批成品是到36年2月份,要变成可用的毒气弹则只会更晚,没来得及对中央红军使用而已。至于那些一直被**剿到抗战爆发的红军游击队,以他们的作战方式,毒气弹根本就没有使用的机会。而且从合理上来说,巩县兵工厂所产的三种毒气对鬼子基本没用,对付红军以及地方军阀倒是可能收到奇效,老蒋不至于这点都想不到吧?
第七十一章 产品结构
其实早在占领巩县兵工厂的第一天,李卫华就发现该厂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不说别的,光是月产40000多发山炮、野炮等各式榴弹炮所用的钢炮弹(迫击炮弹的弹壳为铸铁),就需要占用多少人工、消耗多少金属和**?而巩县兵工厂却偏偏又不能生产发射这些炮弹的榴弹炮(75mm、105mm和150mm三个口径。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这不是浪费吗?当然,老蒋如此安排,或许是出于全国一盘棋的考虑,但一旦对日开战,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多个兵工厂各自负责一部分产品的生产模式就会暴露出巨大的弊端,哪怕只有一个被日本人占据或是摧毁,都会令武器弹药的供应出现巨大缺口,而且短时间内无法找到替代者(所以老蒋开战前后将兵工厂都集中到重庆去了,但运输的费用与路上的损失却着实不是一个小数目,比如广西的那个就毁掉了一半。)。而对只有这一个兵工厂的红八军团来说,这种产品结构就更操蛋了,就拿105mm榴弹来说,红八军团现在一门105mm大炮都没有,一月生产14000发炮弹的产能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
此外,巩县兵工厂的很多产品本身也存在问题,比如李卫华居然在“新厂”的生产计划里看到了光气等几种毒气的名字。好吧,就当老蒋是未雨绸缪,这些毒气是准备用来对付日军而不是同胞(注1)的,但这些一战时期的毒气对于装备有防毒面具的日军来说,又能有多大作用呢?再说,以**的装备水平和弹药供给,与其浪费产能来生产毒气,还真不如全力生产常规的枪支弹药........
因此当天李卫华便中止了这些无用项目的生产,让兵工厂集中生产迫击炮弹、手榴弹和枪弹,其中尤以枪弹为重中之重。而令兵工厂上下意外的是,被要求以最快速度生产的,竟然是毛瑟手枪弹的生产线。原来,一方面是在大别山消灭了几千别动队后,红八军团二十响的装备数量已经超过了七千支,子弹的需要量自然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吴运铎通过数十天来的反复思考和数以百计的试验,终于成功地将原本9mm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改为7.63mm,而可以使用在中国更为常见的毛瑟手枪弹,并在不增加造价和工时的前提下,顺便在几处细节上进行了改良,使其无论在精度上还是在可靠上都有所提高,最难得的是,新枪型可以使用二十响盒子炮的弹匣,这对减轻后勤压力无疑大有裨益,冲锋枪可是子弹大户,“边区造”冲锋枪生产难度又低得令人发指。
说起来也是万幸,巩县兵工厂大概是国内枪弹质量最好的一家了,早在十年前驳壳枪还没出现连发型号的时候,该厂就已经改造出了使用毛瑟手枪弹的冲锋枪“花机关”,由此也可以看出巩县兵工厂生产的毛瑟手枪弹质量之优异,要知道国内虽然稍大一点的兵工厂都能生产毛瑟手枪弹,但用于连发的二十响或者冲锋枪的话,却是很容易卡壳的(用于捷克式机枪的毛瑟步枪弹同样有这个问题,而巩县所产的也同样质地优良。)。若非巩县兵工厂有这个技术基础,李卫华的改造计划只怕就没有现在这样立竿见影了......
而7.92mm毛瑟步机枪弹的生产线却全都暂时停产进行技改,原来为了降低成本和节约铜铅,李卫华打算效仿历史上新中**工系统的经验,以钢芯弹取代普通枪弹、以覆铜钢取代铜质弹壳。由于李卫华对此技术十分了解,在他的指导下,巩县兵工厂只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所有步机枪弹和炮弹(不含迫击炮弹)生产线的技改,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产量也因此大幅增加。
另外,包括像中正式步枪、捷克式机枪这样的抗战名枪在内的几乎所有枪械也都被李卫华下令停产,因为这些枪械工艺繁琐,与历史上后来的那些大量使用冲压技术生产出来的新式枪械相比,成本要高得多,而能却反而差了一截(二战最好的机枪mg42的成本仅有捷克式机枪的三分之一),还不如等到物美价廉的新式枪械研发成功后再重启枪械的生产.....
在李卫华的亲自领导下,巩县兵工厂产品结构的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次年该厂全年生产各种子弹2亿多发、手榴弹二十多万颗)、爆破筒5万余支、迫击炮弹2万余发、75mm炮弹5万多发、被取名为二四(民国二十四年)式半自动步枪的56式半自动步枪2万多支、最终定型的二四式冲锋枪(改成7.63mm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5万多支、地雷10万多颗、枪榴筒1万多具、枪榴弹十万余发......
而身管火炮炮弹的产量却锐减八成以上,这一方面是因为红八军团暂时没那么大的需求,要节约人力和材料优先生产子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卫华对巩县兵工厂所产的炮弹进行了一番改进,因此生产线自然也得跟着调整,前后花掉了大半年的时间,产量自然大受影响。所谓的改进其实十分简单,就是将炮弹尾部做成凹形,即弹药学术语中的“底凹”,这种弹形能在不明显降低火炮精度的前提下明显降低炮弹飞行过程中的涡流阻力,从而增加火炮的射程,尤其是敌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往往会以原先的射程来进行防范,红军就很可能占到出其不意的便宜.....
注1:个人觉得倒是后者的可能更大,因为历史上连日军的档案里也没提到**使用毒气,而红军虽然同样没“享受”过毒气,但历史上三种毒气的第一批成品是到36年2月份,要变成可用的毒气弹则只会更晚,没来得及对中央红军使用而已。至于那些一直被**剿到抗战爆发的红军游击队,以他们的作战方式,毒气弹根本就没有使用的机会。而且从合理上来说,巩县兵工厂所产的三种毒气对鬼子基本没用,对付红军以及地方军阀倒是可能收到奇效,老蒋不至于这点都想不到吧?
第七十一章 产品结构
其实早在占领巩县兵工厂的第一天,李卫华就发现该厂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不说别的,光是月产40000多发山炮、野炮等各式榴弹炮所用的钢炮弹(迫击炮弹的弹壳为铸铁),就需要占用多少人工、消耗多少金属和**?而巩县兵工厂却偏偏又不能生产发射这些炮弹的榴弹炮(75mm、105mm和150mm三个口径。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这不是浪费吗?当然,老蒋如此安排,或许是出于全国一盘棋的考虑,但一旦对日开战,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多个兵工厂各自负责一部分产品的生产模式就会暴露出巨大的弊端,哪怕只有一个被日本人占据或是摧毁,都会令武器弹药的供应出现巨大缺口,而且短时间内无法找到替代者(所以老蒋开战前后将兵工厂都集中到重庆去了,但运输的费用与路上的损失却着实不是一个小数目,比如广西的那个就毁掉了一半。)。而对只有这一个兵工厂的红八军团来说,这种产品结构就更操蛋了,就拿105mm榴弹来说,红八军团现在一门105mm大炮都没有,一月生产14000发炮弹的产能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
此外,巩县兵工厂的很多产品本身也存在问题,比如李卫华居然在“新厂”的生产计划里看到了光气等几种毒气的名字。好吧,就当老蒋是未雨绸缪,这些毒气是准备用来对付日军而不是同胞(注1)的,但这些一战时期的毒气对于装备有防毒面具的日军来说,又能有多大作用呢?再说,以**的装备水平和弹药供给,与其浪费产能来生产毒气,还真不如全力生产常规的枪支弹药........
因此当天李卫华便中止了这些无用项目的生产,让兵工厂集中生产迫击炮弹、手榴弹和枪弹,其中尤以枪弹为重中之重。而令兵工厂上下意外的是,被要求以最快速度生产的,竟然是毛瑟手枪弹的生产线。原来,一方面是在大别山消灭了几千别动队后,红八军团二十响的装备数量已经超过了七千支,子弹的需要量自然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吴运铎通过数十天来的反复思考和数以百计的试验,终于成功地将原本9mm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改为7.63mm,而可以使用在中国更为常见的毛瑟手枪弹,并在不增加造价和工时的前提下,顺便在几处细节上进行了改良,使其无论在精度上还是在可靠上都有所提高,最难得的是,新枪型可以使用二十响盒子炮的弹匣,这对减轻后勤压力无疑大有裨益,冲锋枪可是子弹大户,“边区造”冲锋枪生产难度又低得令人发指。
说起来也是万幸,巩县兵工厂大概是国内枪弹质量最好的一家了,早在十年前驳壳枪还没出现连发型号的时候,该厂就已经改造出了使用毛瑟手枪弹的冲锋枪“花机关”,由此也可以看出巩县兵工厂生产的毛瑟手枪弹质量之优异,要知道国内虽然稍大一点的兵工厂都能生产毛瑟手枪弹,但用于连发的二十响或者冲锋枪的话,却是很容易卡壳的(用于捷克式机枪的毛瑟步枪弹同样有这个问题,而巩县所产的也同样质地优良。)。若非巩县兵工厂有这个技术基础,李卫华的改造计划只怕就没有现在这样立竿见影了......
而7.92mm毛瑟步机枪弹的生产线却全都暂时停产进行技改,原来为了降低成本和节约铜铅,李卫华打算效仿历史上新中**工系统的经验,以钢芯弹取代普通枪弹、以覆铜钢取代铜质弹壳。由于李卫华对此技术十分了解,在他的指导下,巩县兵工厂只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所有步机枪弹和炮弹(不含迫击炮弹)生产线的技改,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产量也因此大幅增加。
另外,包括像中正式步枪、捷克式机枪这样的抗战名枪在内的几乎所有枪械也都被李卫华下令停产,因为这些枪械工艺繁琐,与历史上后来的那些大量使用冲压技术生产出来的新式枪械相比,成本要高得多,而能却反而差了一截(二战最好的机枪mg42的成本仅有捷克式机枪的三分之一),还不如等到物美价廉的新式枪械研发成功后再重启枪械的生产.....
在李卫华的亲自领导下,巩县兵工厂产品结构的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次年该厂全年生产各种子弹2亿多发、手榴弹二十多万颗)、爆破筒5万余支、迫击炮弹2万余发、75mm炮弹5万多发、被取名为二四(民国二十四年)式半自动步枪的56式半自动步枪2万多支、最终定型的二四式冲锋枪(改成7.63mm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5万多支、地雷10万多颗、枪榴筒1万多具、枪榴弹十万余发......
而身管火炮炮弹的产量却锐减八成以上,这一方面是因为红八军团暂时没那么大的需求,要节约人力和材料优先生产子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卫华对巩县兵工厂所产的炮弹进行了一番改进,因此生产线自然也得跟着调整,前后花掉了大半年的时间,产量自然大受影响。所谓的改进其实十分简单,就是将炮弹尾部做成凹形,即弹药学术语中的“底凹”,这种弹形能在不明显降低火炮精度的前提下明显降低炮弹飞行过程中的涡流阻力,从而增加火炮的射程,尤其是敌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往往会以原先的射程来进行防范,红军就很可能占到出其不意的便宜.....
注1:个人觉得倒是后者的可能更大,因为历史上连日军的档案里也没提到**使用毒气,而红军虽然同样没“享受”过毒气,但历史上三种毒气的第一批成品是到36年2月份,要变成可用的毒气弹则只会更晚,没来得及对中央红军使用而已。至于那些一直被**剿到抗战爆发的红军游击队,以他们的作战方式,毒气弹根本就没有使用的机会。而且从合理上来说,巩县兵工厂所产的三种毒气对鬼子基本没用,对付红军以及地方军阀倒是可能收到奇效,老蒋不至于这点都想不到吧?
第七十一章 产品结构
其实早在占领巩县兵工厂的第一天,李卫华就发现该厂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不说别的,光是月产40000多发山炮、野炮等各式榴弹炮所用的钢炮弹(迫击炮弹的弹壳为铸铁),就需要占用多少人工、消耗多少金属和**?而巩县兵工厂却偏偏又不能生产发射这些炮弹的榴弹炮(75mm、105mm和150mm三个口径。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这不是浪费吗?当然,老蒋如此安排,或许是出于全国一盘棋的考虑,但一旦对日开战,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多个兵工厂各自负责一部分产品的生产模式就会暴露出巨大的弊端,哪怕只有一个被日本人占据或是摧毁,都会令武器弹药的供应出现巨大缺口,而且短时间内无法找到替代者(所以老蒋开战前后将兵工厂都集中到重庆去了,但运输的费用与路上的损失却着实不是一个小数目,比如广西的那个就毁掉了一半。)。而对只有这一个兵工厂的红八军团来说,这种产品结构就更操蛋了,就拿105mm榴弹来说,红八军团现在一门105mm大炮都没有,一月生产14000发炮弹的产能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
此外,巩县兵工厂的很多产品本身也存在问题,比如李卫华居然在“新厂”的生产计划里看到了光气等几种毒气的名字。好吧,就当老蒋是未雨绸缪,这些毒气是准备用来对付日军而不是同胞(注1)的,但这些一战时期的毒气对于装备有防毒面具的日军来说,又能有多大作用呢?再说,以**的装备水平和弹药供给,与其浪费产能来生产毒气,还真不如全力生产常规的枪支弹药........
因此当天李卫华便中止了这些无用项目的生产,让兵工厂集中生产迫击炮弹、手榴弹和枪弹,其中尤以枪弹为重中之重。而令兵工厂上下意外的是,被要求以最快速度生产的,竟然是毛瑟手枪弹的生产线。原来,一方面是在大别山消灭了几千别动队后,红八军团二十响的装备数量已经超过了七千支,子弹的需要量自然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吴运铎通过数十天来的反复思考和数以百计的试验,终于成功地将原本9mm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改为7.63mm,而可以使用在中国更为常见的毛瑟手枪弹,并在不增加造价和工时的前提下,顺便在几处细节上进行了改良,使其无论在精度上还是在可靠上都有所提高,最难得的是,新枪型可以使用二十响盒子炮的弹匣,这对减轻后勤压力无疑大有裨益,冲锋枪可是子弹大户,“边区造”冲锋枪生产难度又低得令人发指。
说起来也是万幸,巩县兵工厂大概是国内枪弹质量最好的一家了,早在十年前驳壳枪还没出现连发型号的时候,该厂就已经改造出了使用毛瑟手枪弹的冲锋枪“花机关”,由此也可以看出巩县兵工厂生产的毛瑟手枪弹质量之优异,要知道国内虽然稍大一点的兵工厂都能生产毛瑟手枪弹,但用于连发的二十响或者冲锋枪的话,却是很容易卡壳的(用于捷克式机枪的毛瑟步枪弹同样有这个问题,而巩县所产的也同样质地优良。)。若非巩县兵工厂有这个技术基础,李卫华的改造计划只怕就没有现在这样立竿见影了......
而7.92mm毛瑟步机枪弹的生产线却全都暂时停产进行技改,原来为了降低成本和节约铜铅,李卫华打算效仿历史上新中**工系统的经验,以钢芯弹取代普通枪弹、以覆铜钢取代铜质弹壳。由于李卫华对此技术十分了解,在他的指导下,巩县兵工厂只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所有步机枪弹和炮弹(不含迫击炮弹)生产线的技改,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产量也因此大幅增加。
另外,包括像中正式步枪、捷克式机枪这样的抗战名枪在内的几乎所有枪械也都被李卫华下令停产,因为这些枪械工艺繁琐,与历史上后来的那些大量使用冲压技术生产出来的新式枪械相比,成本要高得多,而能却反而差了一截(二战最好的机枪mg42的成本仅有捷克式机枪的三分之一),还不如等到物美价廉的新式枪械研发成功后再重启枪械的生产.....
在李卫华的亲自领导下,巩县兵工厂产品结构的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次年该厂全年生产各种子弹2亿多发、手榴弹二十多万颗)、爆破筒5万余支、迫击炮弹2万余发、75mm炮弹5万多发、被取名为二四(民国二十四年)式半自动步枪的56式半自动步枪2万多支、最终定型的二四式冲锋枪(改成7.63mm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5万多支、地雷10万多颗、枪榴筒1万多具、枪榴弹十万余发......
而身管火炮炮弹的产量却锐减八成以上,这一方面是因为红八军团暂时没那么大的需求,要节约人力和材料优先生产子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卫华对巩县兵工厂所产的炮弹进行了一番改进,因此生产线自然也得跟着调整,前后花掉了大半年的时间,产量自然大受影响。所谓的改进其实十分简单,就是将炮弹尾部做成凹形,即弹药学术语中的“底凹”,这种弹形能在不明显降低火炮精度的前提下明显降低炮弹飞行过程中的涡流阻力,从而增加火炮的射程,尤其是敌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往往会以原先的射程来进行防范,红军就很可能占到出其不意的便宜.....
注1:个人觉得倒是后者的可能更大,因为历史上连日军的档案里也没提到**使用毒气,而红军虽然同样没“享受”过毒气,但历史上三种毒气的第一批成品是到36年2月份,要变成可用的毒气弹则只会更晚,没来得及对中央红军使用而已。至于那些一直被**剿到抗战爆发的红军游击队,以他们的作战方式,毒气弹根本就没有使用的机会。而且从合理上来说,巩县兵工厂所产的三种毒气对鬼子基本没用,对付红军以及地方军阀倒是可能收到奇效,老蒋不至于这点都想不到吧?
第七十一章 产品结构
其实早在占领巩县兵工厂的第一天,李卫华就发现该厂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不说别的,光是月产40000多发山炮、野炮等各式榴弹炮所用的钢炮弹(迫击炮弹的弹壳为铸铁),就需要占用多少人工、消耗多少金属和**?而巩县兵工厂却偏偏又不能生产发射这些炮弹的榴弹炮(75mm、105mm和150mm三个口径。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这不是浪费吗?当然,老蒋如此安排,或许是出于全国一盘棋的考虑,但一旦对日开战,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多个兵工厂各自负责一部分产品的生产模式就会暴露出巨大的弊端,哪怕只有一个被日本人占据或是摧毁,都会令武器弹药的供应出现巨大缺口,而且短时间内无法找到替代者(所以老蒋开战前后将兵工厂都集中到重庆去了,但运输的费用与路上的损失却着实不是一个小数目,比如广西的那个就毁掉了一半。)。而对只有这一个兵工厂的红八军团来说,这种产品结构就更操蛋了,就拿105mm榴弹来说,红八军团现在一门105mm大炮都没有,一月生产14000发炮弹的产能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
此外,巩县兵工厂的很多产品本身也存在问题,比如李卫华居然在“新厂”的生产计划里看到了光气等几种毒气的名字。好吧,就当老蒋是未雨绸缪,这些毒气是准备用来对付日军而不是同胞(注1)的,但这些一战时期的毒气对于装备有防毒面具的日军来说,又能有多大作用呢?再说,以**的装备水平和弹药供给,与其浪费产能来生产毒气,还真不如全力生产常规的枪支弹药........
因此当天李卫华便中止了这些无用项目的生产,让兵工厂集中生产迫击炮弹、手榴弹和枪弹,其中尤以枪弹为重中之重。而令兵工厂上下意外的是,被要求以最快速度生产的,竟然是毛瑟手枪弹的生产线。原来,一方面是在大别山消灭了几千别动队后,红八军团二十响的装备数量已经超过了七千支,子弹的需要量自然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吴运铎通过数十天来的反复思考和数以百计的试验,终于成功地将原本9mm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改为7.63mm,而可以使用在中国更为常见的毛瑟手枪弹,并在不增加造价和工时的前提下,顺便在几处细节上进行了改良,使其无论在精度上还是在可靠上都有所提高,最难得的是,新枪型可以使用二十响盒子炮的弹匣,这对减轻后勤压力无疑大有裨益,冲锋枪可是子弹大户,“边区造”冲锋枪生产难度又低得令人发指。
说起来也是万幸,巩县兵工厂大概是国内枪弹质量最好的一家了,早在十年前驳壳枪还没出现连发型号的时候,该厂就已经改造出了使用毛瑟手枪弹的冲锋枪“花机关”,由此也可以看出巩县兵工厂生产的毛瑟手枪弹质量之优异,要知道国内虽然稍大一点的兵工厂都能生产毛瑟手枪弹,但用于连发的二十响或者冲锋枪的话,却是很容易卡壳的(用于捷克式机枪的毛瑟步枪弹同样有这个问题,而巩县所产的也同样质地优良。)。若非巩县兵工厂有这个技术基础,李卫华的改造计划只怕就没有现在这样立竿见影了......
而7.92mm毛瑟步机枪弹的生产线却全都暂时停产进行技改,原来为了降低成本和节约铜铅,李卫华打算效仿历史上新中**工系统的经验,以钢芯弹取代普通枪弹、以覆铜钢取代铜质弹壳。由于李卫华对此技术十分了解,在他的指导下,巩县兵工厂只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所有步机枪弹和炮弹(不含迫击炮弹)生产线的技改,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产量也因此大幅增加。
另外,包括像中正式步枪、捷克式机枪这样的抗战名枪在内的几乎所有枪械也都被李卫华下令停产,因为这些枪械工艺繁琐,与历史上后来的那些大量使用冲压技术生产出来的新式枪械相比,成本要高得多,而能却反而差了一截(二战最好的机枪mg42的成本仅有捷克式机枪的三分之一),还不如等到物美价廉的新式枪械研发成功后再重启枪械的生产.....
在李卫华的亲自领导下,巩县兵工厂产品结构的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次年该厂全年生产各种子弹2亿多发、手榴弹二十多万颗)、爆破筒5万余支、迫击炮弹2万余发、75mm炮弹5万多发、被取名为二四(民国二十四年)式半自动步枪的56式半自动步枪2万多支、最终定型的二四式冲锋枪(改成7.63mm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5万多支、地雷10万多颗、枪榴筒1万多具、枪榴弹十万余发......
而身管火炮炮弹的产量却锐减八成以上,这一方面是因为红八军团暂时没那么大的需求,要节约人力和材料优先生产子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卫华对巩县兵工厂所产的炮弹进行了一番改进,因此生产线自然也得跟着调整,前后花掉了大半年的时间,产量自然大受影响。所谓的改进其实十分简单,就是将炮弹尾部做成凹形,即弹药学术语中的“底凹”,这种弹形能在不明显降低火炮精度的前提下明显降低炮弹飞行过程中的涡流阻力,从而增加火炮的射程,尤其是敌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往往会以原先的射程来进行防范,红军就很可能占到出其不意的便宜.....
注1:个人觉得倒是后者的可能更大,因为历史上连日军的档案里也没提到**使用毒气,而红军虽然同样没“享受”过毒气,但历史上三种毒气的第一批成品是到36年2月份,要变成可用的毒气弹则只会更晚,没来得及对中央红军使用而已。至于那些一直被**剿到抗战爆发的红军游击队,以他们的作战方式,毒气弹根本就没有使用的机会。而且从合理上来说,巩县兵工厂所产的三种毒气对鬼子基本没用,对付红军以及地方军阀倒是可能收到奇效,老蒋不至于这点都想不到吧?
第七十一章 产品结构
其实早在占领巩县兵工厂的第一天,李卫华就发现该厂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不说别的,光是月产40000多发山炮、野炮等各式榴弹炮所用的钢炮弹(迫击炮弹的弹壳为铸铁),就需要占用多少人工、消耗多少金属和**?而巩县兵工厂却偏偏又不能生产发射这些炮弹的榴弹炮(75mm、105mm和150mm三个口径。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这不是浪费吗?当然,老蒋如此安排,或许是出于全国一盘棋的考虑,但一旦对日开战,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多个兵工厂各自负责一部分产品的生产模式就会暴露出巨大的弊端,哪怕只有一个被日本人占据或是摧毁,都会令武器弹药的供应出现巨大缺口,而且短时间内无法找到替代者(所以老蒋开战前后将兵工厂都集中到重庆去了,但运输的费用与路上的损失却着实不是一个小数目,比如广西的那个就毁掉了一半。)。而对只有这一个兵工厂的红八军团来说,这种产品结构就更操蛋了,就拿105mm榴弹来说,红八军团现在一门105mm大炮都没有,一月生产14000发炮弹的产能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
此外,巩县兵工厂的很多产品本身也存在问题,比如李卫华居然在“新厂”的生产计划里看到了光气等几种毒气的名字。好吧,就当老蒋是未雨绸缪,这些毒气是准备用来对付日军而不是同胞(注1)的,但这些一战时期的毒气对于装备有防毒面具的日军来说,又能有多大作用呢?再说,以**的装备水平和弹药供给,与其浪费产能来生产毒气,还真不如全力生产常规的枪支弹药........
因此当天李卫华便中止了这些无用项目的生产,让兵工厂集中生产迫击炮弹、手榴弹和枪弹,其中尤以枪弹为重中之重。而令兵工厂上下意外的是,被要求以最快速度生产的,竟然是毛瑟手枪弹的生产线。原来,一方面是在大别山消灭了几千别动队后,红八军团二十响的装备数量已经超过了七千支,子弹的需要量自然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吴运铎通过数十天来的反复思考和数以百计的试验,终于成功地将原本9mm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改为7.63mm,而可以使用在中国更为常见的毛瑟手枪弹,并在不增加造价和工时的前提下,顺便在几处细节上进行了改良,使其无论在精度上还是在可靠上都有所提高,最难得的是,新枪型可以使用二十响盒子炮的弹匣,这对减轻后勤压力无疑大有裨益,冲锋枪可是子弹大户,“边区造”冲锋枪生产难度又低得令人发指。
说起来也是万幸,巩县兵工厂大概是国内枪弹质量最好的一家了,早在十年前驳壳枪还没出现连发型号的时候,该厂就已经改造出了使用毛瑟手枪弹的冲锋枪“花机关”,由此也可以看出巩县兵工厂生产的毛瑟手枪弹质量之优异,要知道国内虽然稍大一点的兵工厂都能生产毛瑟手枪弹,但用于连发的二十响或者冲锋枪的话,却是很容易卡壳的(用于捷克式机枪的毛瑟步枪弹同样有这个问题,而巩县所产的也同样质地优良。)。若非巩县兵工厂有这个技术基础,李卫华的改造计划只怕就没有现在这样立竿见影了......
而7.92mm毛瑟步机枪弹的生产线却全都暂时停产进行技改,原来为了降低成本和节约铜铅,李卫华打算效仿历史上新中**工系统的经验,以钢芯弹取代普通枪弹、以覆铜钢取代铜质弹壳。由于李卫华对此技术十分了解,在他的指导下,巩县兵工厂只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所有步机枪弹和炮弹(不含迫击炮弹)生产线的技改,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产量也因此大幅增加。
另外,包括像中正式步枪、捷克式机枪这样的抗战名枪在内的几乎所有枪械也都被李卫华下令停产,因为这些枪械工艺繁琐,与历史上后来的那些大量使用冲压技术生产出来的新式枪械相比,成本要高得多,而能却反而差了一截(二战最好的机枪mg42的成本仅有捷克式机枪的三分之一),还不如等到物美价廉的新式枪械研发成功后再重启枪械的生产.....
在李卫华的亲自领导下,巩县兵工厂产品结构的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次年该厂全年生产各种子弹2亿多发、手榴弹二十多万颗)、爆破筒5万余支、迫击炮弹2万余发、75mm炮弹5万多发、被取名为二四(民国二十四年)式半自动步枪的56式半自动步枪2万多支、最终定型的二四式冲锋枪(改成7.63mm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5万多支、地雷10万多颗、枪榴筒1万多具、枪榴弹十万余发......
而身管火炮炮弹的产量却锐减八成以上,这一方面是因为红八军团暂时没那么大的需求,要节约人力和材料优先生产子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卫华对巩县兵工厂所产的炮弹进行了一番改进,因此生产线自然也得跟着调整,前后花掉了大半年的时间,产量自然大受影响。所谓的改进其实十分简单,就是将炮弹尾部做成凹形,即弹药学术语中的“底凹”,这种弹形能在不明显降低火炮精度的前提下明显降低炮弹飞行过程中的涡流阻力,从而增加火炮的射程,尤其是敌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往往会以原先的射程来进行防范,红军就很可能占到出其不意的便宜.....
注1:个人觉得倒是后者的可能更大,因为历史上连日军的档案里也没提到**使用毒气,而红军虽然同样没“享受”过毒气,但历史上三种毒气的第一批成品是到36年2月份,要变成可用的毒气弹则只会更晚,没来得及对中央红军使用而已。至于那些一直被**剿到抗战爆发的红军游击队,以他们的作战方式,毒气弹根本就没有使用的机会。而且从合理上来说,巩县兵工厂所产的三种毒气对鬼子基本没用,对付红军以及地方军阀倒是可能收到奇效,老蒋不至于这点都想不到吧?
第七十二章 谅 解
身为后世顶尖的弹药专家,李卫华对于增程效果更好的底排、火箭助推、枣核型炮弹设计及其全膛弹改型等效果更加明显的增程技术也都了如指掌,真想搞也未必搞不出来,但考虑到那些技术都会严重影响精度与炮弹杀伤力(增程效果越明显,副作用也就越大。请记住本站的网址:。),现在还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红军根本用不起,李卫华就只好暂时放弃了......
巩县兵工厂的脱胎换骨令以毛毅可为代表的原兵工厂技术骨干们心悦诚服,而各种基础工业的从无到有或是升级换代,则让那些之前对李卫华霸道做法心怀怨恚的专家学者们心潮澎湃,对于李卫华的态度立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而那些年轻的大学生与学员们更是对李卫华崇拜得五体投地。李卫华当即不失时机地进行了一番热情洋溢的演讲,“我知道,大家对我之前的做法颇有微词,但不如此,便没有今天的巩县工业区。我相信,在座的诸位都有能力成为世界一流的专家,但为什么中国连铁钉都要进口呢?因为我们的蒋委员长、以及他身后的江浙财阀,说白了就是一群买办!买办出身令他们凡事都本能地依靠外国,总是想着‘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从来都没想过建设自己的基干工业,只要中国是由他们当家,钢铁、化工、汽车、飞机制造这样的重工业一样都别想发展起来!而我们的**,一直都坚持‘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深知只有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达了,中国才不会继续被外国人欺负,中国才能重新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就算将裤子当掉,也要将中国的大工业搞起来!”..
台下的那些专家自发地鼓起掌来,一位留洋归来的专家想起当初宋子文对他说的“外国货用也用不完,何必自己造?”,心中顿生感慨,忘形地脱口而出道,“得天下者,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