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xiaomawenxue.com
繁体版 简体版
奇书网 > 抗战之军工元帅 > 第七十一章 产品结构

第七十一章 产品结构

另外,油化工、煤化工等工业部门李卫华其实也很想搞起来,但想想现在的条件,他还是无奈地暂时搁置了,转而利用当地资源,发展起了磷肥、钾肥等大大有益于民生的民用工业,至于军工,先将枪炮弹药的生产实现完全国产化再说吧。

第七十章 军工的基础

此外,李卫华还提出了建设“一条龙”军工系统的设想,除了大力建设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采矿、采石、有­色­冶金(主要是铜、铅、锌三样)、石灰、水泥、耐火材料、普通钵等基础工业之外、还要设法解决**、钢材和电力的供应问题。请记住本站的网址:。

其中,制造**所需的化学原料当中,硫酸是重中之重,而巩县兵工厂生产化学品的“新厂”里虽然已经有一个发烟硫酸厂正在建设,但该厂却是以硫磺为原料的,成本高昂不说,而且还得大量外购。李卫华记得这一带盛产黄铁矿,以此替代硫磺作为制造硫酸的材料,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而且成本也会大幅度下降。但是使用黄铁矿作为原料,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沸腾焙烧技术才行,好在这种技术先进是先进,工艺难度却并不大,历史上50年代中国就能自主研发成功,以巩县兵工厂的条件,加上李卫华这个“先知”的指导,立刻上马都没有问题。而沸腾焙烧炉除了可以利用黄铁矿等便宜的含硫矿物作为生产硫酸的原料之外,对燃料的要求也低得惊人,就连一般情况下几乎没用的煤矸石也能在沸腾炉中充分燃烧,因而进一步大大降低了成本,这在后来的火力发电厂的建设中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造沸腾焙烧炉的过程中,李卫华对于后世流态化技术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并将其应用到更加广阔的领域之中,使得­操­作连续,生产强化,过程简化,为后来中国化学、石油、冶金、原子能等众多工业部门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沸腾焙烧技术也有缺点,那就是污染较大、特别是粉尘很多,但李卫华却巧妙地将其全部回收再利用,不但减轻了污染,而且增加了产量,循环利用的理念也因此在中国启蒙。藉着这种新技术的帮助,加之李卫华从备战角度出发,并不盲目追求产品的利润率,主要投资建设生产成本偏高但可以迅速形成产能的中小型硫酸厂,使得豫西苏区的硫酸产量飞速增加,36年便暴增至3万多吨(民国时期最高年产量是18万吨,在37年范旭东的永利宁厂投产之前,更是不过区区几万吨。),到37年抗战爆发时年生产能力更是突破了15万吨,而且全在地下......

但硫酸好办,合成氨就要麻烦得多,主要是所需的压力容器和测量高温的热电偶都得进口,而没有合成氨这个原料,硝酸自主生产也就无从谈起,何况硝酸生产所需的催化剂铂铑合金国内同样很难买到。

不过更麻烦的,还是钢铁与电力工业,合金钢倒反而容易解决,钨等稀有金属红十五军这几个月里已经搜刮到不少,够用很长一段时间了,即便产量增加后不够用,也可以用飞机从江西连续转场运过来,反正用量不多,而江西、大别山与豫西苏区都不产的金属锑也容易解决,除了红十五军之前的收集,贵州曾经大量发行锑质硬币,派人费点工夫大量购进就行了。与之相比,反而是普通的钢材更加麻烦,因为需要量大得多,单单靠抢是根本满足不了的,也不太可能外运这么多进来。

有鉴于此,李卫华又考虑到豫西正好有储量不低的铁矿(后世探明储量1亿多吨,而且品位在国内算是富铁矿。),便决定在苏区大建钢铁厂,尽管因为地下空间毕竟不能与地上相比,这些钢铁厂都不可能造得太大,但因为采用了超越时代的炼焦与高炉煤气的循环利用技术与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实现了炼焦——炼铁——炼钢的一条龙工艺流程,生产效率成倍增加,到了37年豫西苏区的钢产量已经超过了5万吨,占中国关内钢材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但由于苏区缺乏以深冷法大量生产氧气的工业制氧机,很多时候不得不以高压空气代替氧气,严重影响了钢材的质量,这个问题也成为李卫华后来冒险出国的动机之一。

电力的重要不在钢铁之下,但想要大幅度增加发电量,难度甚至更大,因为国内根本不产发电机,外国卖到中国的发电机也大都是功率很小的型号,而且河南省工业落后,估计河南其他地区的发电量加起来都比不上巩县兵工厂,就算出去抢也抢不到多少发电机,所以同样只能出国购买。但一直被迫跟着红十五军一路奔波的国立浙江大学电机系主任王国松得知李卫华要建发电厂,顿时两眼放光,当场表态说只要李卫华能够提供铜线、磁铁等必须的材料,他和他的学生就能制造出可用的发电机来,李卫华欣然应允。但一个月后看到那台装机容量不到50千瓦的“发电机”,李卫华不禁一阵无语,但他也知道这并不是王国松无能,而实在是设备材料极其匮乏,同时严重缺乏这方面的技术工人所致,看来还是引进-山寨-自研的路子更加可行一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国松采用的永磁式发电机令李卫华突然想起了后世的稀土永磁材料,尤其是“永磁之王”钕铁硼磁材料,如果这种超时代的永磁材料用到发电机上,那么即使是功率很难做大的永磁式发电机也可以突破3000千瓦,而且体积小、成本低、生产迅速,可以大大加快中国的电气化进程,但想想现在的中国连稀土矿都没人开发,李卫华觉得此事还是暂缓吧,“从无到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军工体系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另外,油化工、煤化工等工业部门李卫华其实也很想搞起来,但想想现在的条件,他还是无奈地暂时搁置了,转而利用当地资源,发展起了磷肥、钾肥等大大有益于民生的民用工业,至于军工,先将枪炮弹药的生产实现完全国产化再说吧。

第七十一章 产品结构

其实早在占领巩县兵工厂的第一天,李卫华就发现该厂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不说别的,光是月产40000多发山炮、野炮等各式榴弹炮所用的钢炮弹(迫击炮弹的弹壳为铸铁),就需要占用多少人工、消耗多少金属和**?而巩县兵工厂却偏偏又不能生产发­射­这些炮弹的榴弹炮(75mm、105mm和150mm三个口径。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这不是浪费吗?当然,老蒋如此安排,或许是出于全国一盘棋的考虑,但一旦对日开战,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多个兵工厂各自负责一部分产品的生产模式就会暴露出巨大的弊端,哪怕只有一个被日本人占据或是摧毁,都会令武器弹药的供应出现巨大缺口,而且短时间内无法找到替代者(所以老蒋开战前后将兵工厂都集中到重庆去了,但运输的费用与路上的损失却着实不是一个小数目,比如广西的那个就毁掉了一半。)。而对只有这一个兵工厂的红八军团来说,这种产品结构就更­操­蛋了,就拿105mm榴弹来说,红八军团现在一门105mm大炮都没有,一月生产14000发炮弹的产能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

此外,巩县兵工厂的很多产品本身也存在问题,比如李卫华居然在“新厂”的生产计划里看到了光气等几种毒气的名字。好吧,就当老蒋是未雨绸缪,这些毒气是准备用来对付日军而不是同胞(注1)的,但这些一战时期的毒气对于装备有防毒面具的日军来说,又能有多大作用呢?再说,以**的装备水平和弹药供给,与其浪费产能来生产毒气,还真不如全力生产常规的枪支弹药........

因此当天李卫华便中止了这些无用项目的生产,让兵工厂集中生产迫击炮弹、手榴弹和枪弹,其中尤以枪弹为重中之重。而令兵工厂上下意外的是,被要求以最快速度生产的,竟然是毛瑟手枪弹的生产线。原来,一方面是在大别山消灭了几千别动队后,红八军团二十响的装备数量已经超过了七千支,子弹的需要量自然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吴运铎通过数十天来的反复思考和数以百计的试验,终于成功地将原本9mm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改为7.63mm,而可以使用在中国更为常见的毛瑟手枪弹,并在不增加造价和工时的前提下,顺便在几处细节上进行了改良,使其无论在­精­度上还是在可靠上都有所提高,最难得的是,新枪型可以使用二十响盒子炮的弹匣,这对减轻后勤压力无疑大有裨益,冲锋枪可是子弹大户,“边区造”冲锋枪生产难度又低得令人发指。

说起来也是万幸,巩县兵工厂大概是国内枪弹质量最好的一家了,早在十年前驳壳枪还没出现连发型号的时候,该厂就已经改造出了使用毛瑟手枪弹的冲锋枪“花机关”,由此也可以看出巩县兵工厂生产的毛瑟手枪弹质量之优异,要知道国内虽然稍大一点的兵工厂都能生产毛瑟手枪弹,但用于连发的二十响或者冲锋枪的话,却是很容易卡壳的(用于捷克式机枪的毛瑟步枪弹同样有这个问题,而巩县所产的也同样质地优良。)。若非巩县兵工厂有这个技术基础,李卫华的改造计划只怕就没有现在这样立竿见影了......

而7.92mm毛瑟步机枪弹的生产线却全都暂时停产进行技改,原来为了降低成本和节约铜铅,李卫华打算效仿历史上新中**工系统的经验,以钢芯弹取代普通枪弹、以覆铜钢取代铜质弹壳。由于李卫华对此技术十分了解,在他的指导下,巩县兵工厂只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所有步机枪弹和炮弹(不含迫击炮弹)生产线的技改,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产量也因此大幅增加。

另外,包括像中正式步枪、捷克式机枪这样的抗战名枪在内的几乎所有枪械也都被李卫华下令停产,因为这些枪械工艺繁琐,与历史上后来的那些大量使用冲压技术生产出来的新式枪械相比,成本要高得多,而能却反而差了一截(二战最好的机枪mg42的成本仅有捷克式机枪的三分之一),还不如等到物美价廉的新式枪械研发成功后再重启枪械的生产.....

在李卫华的亲自领导下,巩县兵工厂产品结构的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次年该厂全年生产各种子弹2亿多发、手榴弹二十多万颗)、爆破筒5万余支、迫击炮弹2万余发、75mm炮弹5万多发、被取名为二四(民国二十四年)式半自动步枪的56式半自动步枪2万多支、最终定型的二四式冲锋枪(改成7.63mm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5万多支、地雷10万多颗、枪榴筒1万多具、枪榴弹十万余发......

而身管火炮炮弹的产量却锐减八成以上,这一方面是因为红八军团暂时没那么大的需求,要节约人力和材料优先生产子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卫华对巩县兵工厂所产的炮弹进行了一番改进,因此生产线自然也得跟着调整,前后花掉了大半年的时间,产量自然大受影响。所谓的改进其实十分简单,就是将炮弹尾部做成凹形,即弹药学术语中的“底凹”,这种弹形能在不明显降低火炮­精­度的前提下明显降低炮弹飞行过程中的涡流阻力,从而增加火炮的­射­程,尤其是敌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往往会以原先的­射­程来进行防范,红军就很可能占到出其不意的便宜.....

注1:个人觉得倒是后者的可能更大,因为历史上连日军的档案里也没提到**使用毒气,而红军虽然同样没“享受”过毒气,但历史上三种毒气的第一批成品是到36年2月份,要变成可用的毒气弹则只会更晚,没来得及对中央红军使用而已。至于那些一直被**剿到抗战爆发的红军游击队,以他们的作战方式,毒气弹根本就没有使用的机会。而且从合理上来说,巩县兵工厂所产的三种毒气对鬼子基本没用,对付红军以及地方军阀倒是可能收到奇效,老蒋不至于这点都想不到吧?

第七十一章 产品结构

其实早在占领巩县兵工厂的第一天,李卫华就发现该厂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不说别的,光是月产40000多发山炮、野炮等各式榴弹炮所用的钢炮弹(迫击炮弹的弹壳为铸铁),就需要占用多少人工、消耗多少金属和**?而巩县兵工厂却偏偏又不能生产发­射­这些炮弹的榴弹炮(75mm、105mm和150mm三个口径。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这不是浪费吗?当然,老蒋如此安排,或许是出于全国一盘棋的考虑,但一旦对日开战,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多个兵工厂各自负责一部分产品的生产模式就会暴露出巨大的弊端,哪怕只有一个被日本人占据或是摧毁,都会令武器弹药的供应出现巨大缺口,而且短时间内无法找到替代者(所以老蒋开战前后将兵工厂都集中到重庆去了,但运输的费用与路上的损失却着实不是一个小数目,比如广西的那个就毁掉了一半。)。而对只有这一个兵工厂的红八军团来说,这种产品结构就更­操­蛋了,就拿105mm榴弹来说,红八军团现在一门105mm大炮都没有,一月生产14000发炮弹的产能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

此外,巩县兵工厂的很多产品本身也存在问题,比如李卫华居然在“新厂”的生产计划里看到了光气等几种毒气的名字。好吧,就当老蒋是未雨绸缪,这些毒气是准备用来对付日军而不是同胞(注1)的,但这些一战时期的毒气对于装备有防毒面具的日军来说,又能有多大作用呢?再说,以**的装备水平和弹药供给,与其浪费产能来生产毒气,还真不如全力生产常规的枪支弹药........

因此当天李卫华便中止了这些无用项目的生产,让兵工厂集中生产迫击炮弹、手榴弹和枪弹,其中尤以枪弹为重中之重。而令兵工厂上下意外的是,被要求以最快速度生产的,竟然是毛瑟手枪弹的生产线。原来,一方面是在大别山消灭了几千别动队后,红八军团二十响的装备数量已经超过了七千支,子弹的需要量自然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吴运铎通过数十天来的反复思考和数以百计的试验,终于成功地将原本9mm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改为7.63mm,而可以使用在中国更为常见的毛瑟手枪弹,并在不增加造价和工时的前提下,顺便在几处细节上进行了改良,使其无论在­精­度上还是在可靠上都有所提高,最难得的是,新枪型可以使用二十响盒子炮的弹匣,这对减轻后勤压力无疑大有裨益,冲锋枪可是子弹大户,“边区造”冲锋枪生产难度又低得令人发指。

说起来也是万幸,巩县兵工厂大概是国内枪弹质量最好的一家了,早在十年前驳壳枪还没出现连发型号的时候,该厂就已经改造出了使用毛瑟手枪弹的冲锋枪“花机关”,由此也可以看出巩县兵工厂生产的毛瑟手枪弹质量之优异,要知道国内虽然稍大一点的兵工厂都能生产毛瑟手枪弹,但用于连发的二十响或者冲锋枪的话,却是很容易卡壳的(用于捷克式机枪的毛瑟步枪弹同样有这个问题,而巩县所产的也同样质地优良。)。若非巩县兵工厂有这个技术基础,李卫华的改造计划只怕就没有现在这样立竿见影了......

而7.92mm毛瑟步机枪弹的生产线却全都暂时停产进行技改,原来为了降低成本和节约铜铅,李卫华打算效仿历史上新中**工系统的经验,以钢芯弹取代普通枪弹、以覆铜钢取代铜质弹壳。由于李卫华对此技术十分了解,在他的指导下,巩县兵工厂只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所有步机枪弹和炮弹(不含迫击炮弹)生产线的技改,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产量也因此大幅增加。

另外,包括像中正式步枪、捷克式机枪这样的抗战名枪在内的几乎所有枪械也都被李卫华下令停产,因为这些枪械工艺繁琐,与历史上后来的那些大量使用冲压技术生产出来的新式枪械相比,成本要高得多,而能却反而差了一截(二战最好的机枪mg42的成本仅有捷克式机枪的三分之一),还不如等到物美价廉的新式枪械研发成功后再重启枪械的生产.....

在李卫华的亲自领导下,巩县兵工厂产品结构的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次年该厂全年生产各种子弹2亿多发、手榴弹二十多万颗)、爆破筒5万余支、迫击炮弹2万余发、75mm炮弹5万多发、被取名为二四(民国二十四年)式半自动步枪的56式半自动步枪2万多支、最终定型的二四式冲锋枪(改成7.63mm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5万多支、地雷10万多颗、枪榴筒1万多具、枪榴弹十万余发......

而身管火炮炮弹的产量却锐减八成以上,这一方面是因为红八军团暂时没那么大的需求,要节约人力和材料优先生产子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卫华对巩县兵工厂所产的炮弹进行了一番改进,因此生产线自然也得跟着调整,前后花掉了大半年的时间,产量自然大受影响。所谓的改进其实十分简单,就是将炮弹尾部做成凹形,即弹药学术语中的“底凹”,这种弹形能在不明显降低火炮­精­度的前提下明显降低炮弹飞行过程中的涡流阻力,从而增加火炮的­射­程,尤其是敌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往往会以原先的­射­程来进行防范,红军就很可能占到出其不意的便宜.....

注1:个人觉得倒是后者的可能更大,因为历史上连日军的档案里也没提到**使用毒气,而红军虽然同样没“享受”过毒气,但历史上三种毒气的第一批成品是到36年2月份,要变成可用的毒气弹则只会更晚,没来得及对中央红军使用而已。至于那些一直被**剿到抗战爆发的红军游击队,以他们的作战方式,毒气弹根本就没有使用的机会。而且从合理上来说,巩县兵工厂所产的三种毒气对鬼子基本没用,对付红军以及地方军阀倒是可能收到奇效,老蒋不至于这点都想不到吧?

第七十一章 产品结构

其实早在占领巩县兵工厂的第一天,李卫华就发现该厂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不说别的,光是月产40000多发山炮、野炮等各式榴弹炮所用的钢炮弹(迫击炮弹的弹壳为铸铁),就需要占用多少人工、消耗多少金属和**?而巩县兵工厂却偏偏又不能生产发­射­这些炮弹的榴弹炮(75mm、105mm和150mm三个口径。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这不是浪费吗?当然,老蒋如此安排,或许是出于全国一盘棋的考虑,但一旦对日开战,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多个兵工厂各自负责一部分产品的生产模式就会暴露出巨大的弊端,哪怕只有一个被日本人占据或是摧毁,都会令武器弹药的供应出现巨大缺口,而且短时间内无法找到替代者(所以老蒋开战前后将兵工厂都集中到重庆去了,但运输的费用与路上的损失却着实不是一个小数目,比如广西的那个就毁掉了一半。)。而对只有这一个兵工厂的红八军团来说,这种产品结构就更­操­蛋了,就拿105mm榴弹来说,红八军团现在一门105mm大炮都没有,一月生产14000发炮弹的产能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

此外,巩县兵工厂的很多产品本身也存在问题,比如李卫华居然在“新厂”的生产计划里看到了光气等几种毒气的名字。好吧,就当老蒋是未雨绸缪,这些毒气是准备用来对付日军而不是同胞(注1)的,但这些一战时期的毒气对于装备有防毒面具的日军来说,又能有多大作用呢?再说,以**的装备水平和弹药供给,与其浪费产能来生产毒气,还真不如全力生产常规的枪支弹药........

因此当天李卫华便中止了这些无用项目的生产,让兵工厂集中生产迫击炮弹、手榴弹和枪弹,其中尤以枪弹为重中之重。而令兵工厂上下意外的是,被要求以最快速度生产的,竟然是毛瑟手枪弹的生产线。原来,一方面是在大别山消灭了几千别动队后,红八军团二十响的装备数量已经超过了七千支,子弹的需要量自然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吴运铎通过数十天来的反复思考和数以百计的试验,终于成功地将原本9mm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改为7.63mm,而可以使用在中国更为常见的毛瑟手枪弹,并在不增加造价和工时的前提下,顺便在几处细节上进行了改良,使其无论在­精­度上还是在可靠上都有所提高,最难得的是,新枪型可以使用二十响盒子炮的弹匣,这对减轻后勤压力无疑大有裨益,冲锋枪可是子弹大户,“边区造”冲锋枪生产难度又低得令人发指。

说起来也是万幸,巩县兵工厂大概是国内枪弹质量最好的一家了,早在十年前驳壳枪还没出现连发型号的时候,该厂就已经改造出了使用毛瑟手枪弹的冲锋枪“花机关”,由此也可以看出巩县兵工厂生产的毛瑟手枪弹质量之优异,要知道国内虽然稍大一点的兵工厂都能生产毛瑟手枪弹,但用于连发的二十响或者冲锋枪的话,却是很容易卡壳的(用于捷克式机枪的毛瑟步枪弹同样有这个问题,而巩县所产的也同样质地优良。)。若非巩县兵工厂有这个技术基础,李卫华的改造计划只怕就没有现在这样立竿见影了......

而7.92mm毛瑟步机枪弹的生产线却全都暂时停产进行技改,原来为了降低成本和节约铜铅,李卫华打算效仿历史上新中**工系统的经验,以钢芯弹取代普通枪弹、以覆铜钢取代铜质弹壳。由于李卫华对此技术十分了解,在他的指导下,巩县兵工厂只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所有步机枪弹和炮弹(不含迫击炮弹)生产线的技改,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产量也因此大幅增加。

另外,包括像中正式步枪、捷克式机枪这样的抗战名枪在内的几乎所有枪械也都被李卫华下令停产,因为这些枪械工艺繁琐,与历史上后来的那些大量使用冲压技术生产出来的新式枪械相比,成本要高得多,而能却反而差了一截(二战最好的机枪mg42的成本仅有捷克式机枪的三分之一),还不如等到物美价廉的新式枪械研发成功后再重启枪械的生产.....

在李卫华的亲自领导下,巩县兵工厂产品结构的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次年该厂全年生产各种子弹2亿多发、手榴弹二十多万颗)、爆破筒5万余支、迫击炮弹2万余发、75mm炮弹5万多发、被取名为二四(民国二十四年)式半自动步枪的56式半自动步枪2万多支、最终定型的二四式冲锋枪(改成7.63mm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5万多支、地雷10万多颗、枪榴筒1万多具、枪榴弹十万余发......

而身管火炮炮弹的产量却锐减八成以上,这一方面是因为红八军团暂时没那么大的需求,要节约人力和材料优先生产子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卫华对巩县兵工厂所产的炮弹进行了一番改进,因此生产线自然也得跟着调整,前后花掉了大半年的时间,产量自然大受影响。所谓的改进其实十分简单,就是将炮弹尾部做成凹形,即弹药学术语中的“底凹”,这种弹形能在不明显降低火炮­精­度的前提下明显降低炮弹飞行过程中的涡流阻力,从而增加火炮的­射­程,尤其是敌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往往会以原先的­射­程来进行防范,红军就很可能占到出其不意的便宜.....

注1:个人觉得倒是后者的可能更大,因为历史上连日军的档案里也没提到**使用毒气,而红军虽然同样没“享受”过毒气,但历史上三种毒气的第一批成品是到36年2月份,要变成可用的毒气弹则只会更晚,没来得及对中央红军使用而已。至于那些一直被**剿到抗战爆发的红军游击队,以他们的作战方式,毒气弹根本就没有使用的机会。而且从合理上来说,巩县兵工厂所产的三种毒气对鬼子基本没用,对付红军以及地方军阀倒是可能收到奇效,老蒋不至于这点都想不到吧?

第七十一章 产品结构

其实早在占领巩县兵工厂的第一天,李卫华就发现该厂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不说别的,光是月产40000多发山炮、野炮等各式榴弹炮所用的钢炮弹(迫击炮弹的弹壳为铸铁),就需要占用多少人工、消耗多少金属和**?而巩县兵工厂却偏偏又不能生产发­射­这些炮弹的榴弹炮(75mm、105mm和150mm三个口径。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这不是浪费吗?当然,老蒋如此安排,或许是出于全国一盘棋的考虑,但一旦对日开战,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多个兵工厂各自负责一部分产品的生产模式就会暴露出巨大的弊端,哪怕只有一个被日本人占据或是摧毁,都会令武器弹药的供应出现巨大缺口,而且短时间内无法找到替代者(所以老蒋开战前后将兵工厂都集中到重庆去了,但运输的费用与路上的损失却着实不是一个小数目,比如广西的那个就毁掉了一半。)。而对只有这一个兵工厂的红八军团来说,这种产品结构就更­操­蛋了,就拿105mm榴弹来说,红八军团现在一门105mm大炮都没有,一月生产14000发炮弹的产能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

此外,巩县兵工厂的很多产品本身也存在问题,比如李卫华居然在“新厂”的生产计划里看到了光气等几种毒气的名字。好吧,就当老蒋是未雨绸缪,这些毒气是准备用来对付日军而不是同胞(注1)的,但这些一战时期的毒气对于装备有防毒面具的日军来说,又能有多大作用呢?再说,以**的装备水平和弹药供给,与其浪费产能来生产毒气,还真不如全力生产常规的枪支弹药........

因此当天李卫华便中止了这些无用项目的生产,让兵工厂集中生产迫击炮弹、手榴弹和枪弹,其中尤以枪弹为重中之重。而令兵工厂上下意外的是,被要求以最快速度生产的,竟然是毛瑟手枪弹的生产线。原来,一方面是在大别山消灭了几千别动队后,红八军团二十响的装备数量已经超过了七千支,子弹的需要量自然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吴运铎通过数十天来的反复思考和数以百计的试验,终于成功地将原本9mm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改为7.63mm,而可以使用在中国更为常见的毛瑟手枪弹,并在不增加造价和工时的前提下,顺便在几处细节上进行了改良,使其无论在­精­度上还是在可靠上都有所提高,最难得的是,新枪型可以使用二十响盒子炮的弹匣,这对减轻后勤压力无疑大有裨益,冲锋枪可是子弹大户,“边区造”冲锋枪生产难度又低得令人发指。

说起来也是万幸,巩县兵工厂大概是国内枪弹质量最好的一家了,早在十年前驳壳枪还没出现连发型号的时候,该厂就已经改造出了使用毛瑟手枪弹的冲锋枪“花机关”,由此也可以看出巩县兵工厂生产的毛瑟手枪弹质量之优异,要知道国内虽然稍大一点的兵工厂都能生产毛瑟手枪弹,但用于连发的二十响或者冲锋枪的话,却是很容易卡壳的(用于捷克式机枪的毛瑟步枪弹同样有这个问题,而巩县所产的也同样质地优良。)。若非巩县兵工厂有这个技术基础,李卫华的改造计划只怕就没有现在这样立竿见影了......

而7.92mm毛瑟步机枪弹的生产线却全都暂时停产进行技改,原来为了降低成本和节约铜铅,李卫华打算效仿历史上新中**工系统的经验,以钢芯弹取代普通枪弹、以覆铜钢取代铜质弹壳。由于李卫华对此技术十分了解,在他的指导下,巩县兵工厂只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所有步机枪弹和炮弹(不含迫击炮弹)生产线的技改,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产量也因此大幅增加。

另外,包括像中正式步枪、捷克式机枪这样的抗战名枪在内的几乎所有枪械也都被李卫华下令停产,因为这些枪械工艺繁琐,与历史上后来的那些大量使用冲压技术生产出来的新式枪械相比,成本要高得多,而能却反而差了一截(二战最好的机枪mg42的成本仅有捷克式机枪的三分之一),还不如等到物美价廉的新式枪械研发成功后再重启枪械的生产.....

在李卫华的亲自领导下,巩县兵工厂产品结构的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次年该厂全年生产各种子弹2亿多发、手榴弹二十多万颗)、爆破筒5万余支、迫击炮弹2万余发、75mm炮弹5万多发、被取名为二四(民国二十四年)式半自动步枪的56式半自动步枪2万多支、最终定型的二四式冲锋枪(改成7.63mm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5万多支、地雷10万多颗、枪榴筒1万多具、枪榴弹十万余发......

而身管火炮炮弹的产量却锐减八成以上,这一方面是因为红八军团暂时没那么大的需求,要节约人力和材料优先生产子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卫华对巩县兵工厂所产的炮弹进行了一番改进,因此生产线自然也得跟着调整,前后花掉了大半年的时间,产量自然大受影响。所谓的改进其实十分简单,就是将炮弹尾部做成凹形,即弹药学术语中的“底凹”,这种弹形能在不明显降低火炮­精­度的前提下明显降低炮弹飞行过程中的涡流阻力,从而增加火炮的­射­程,尤其是敌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往往会以原先的­射­程来进行防范,红军就很可能占到出其不意的便宜.....

注1:个人觉得倒是后者的可能更大,因为历史上连日军的档案里也没提到**使用毒气,而红军虽然同样没“享受”过毒气,但历史上三种毒气的第一批成品是到36年2月份,要变成可用的毒气弹则只会更晚,没来得及对中央红军使用而已。至于那些一直被**剿到抗战爆发的红军游击队,以他们的作战方式,毒气弹根本就没有使用的机会。而且从合理上来说,巩县兵工厂所产的三种毒气对鬼子基本没用,对付红军以及地方军阀倒是可能收到奇效,老蒋不至于这点都想不到吧?

第七十一章 产品结构

其实早在占领巩县兵工厂的第一天,李卫华就发现该厂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不说别的,光是月产40000多发山炮、野炮等各式榴弹炮所用的钢炮弹(迫击炮弹的弹壳为铸铁),就需要占用多少人工、消耗多少金属和**?而巩县兵工厂却偏偏又不能生产发­射­这些炮弹的榴弹炮(75mm、105mm和150mm三个口径。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这不是浪费吗?当然,老蒋如此安排,或许是出于全国一盘棋的考虑,但一旦对日开战,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多个兵工厂各自负责一部分产品的生产模式就会暴露出巨大的弊端,哪怕只有一个被日本人占据或是摧毁,都会令武器弹药的供应出现巨大缺口,而且短时间内无法找到替代者(所以老蒋开战前后将兵工厂都集中到重庆去了,但运输的费用与路上的损失却着实不是一个小数目,比如广西的那个就毁掉了一半。)。而对只有这一个兵工厂的红八军团来说,这种产品结构就更­操­蛋了,就拿105mm榴弹来说,红八军团现在一门105mm大炮都没有,一月生产14000发炮弹的产能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

此外,巩县兵工厂的很多产品本身也存在问题,比如李卫华居然在“新厂”的生产计划里看到了光气等几种毒气的名字。好吧,就当老蒋是未雨绸缪,这些毒气是准备用来对付日军而不是同胞(注1)的,但这些一战时期的毒气对于装备有防毒面具的日军来说,又能有多大作用呢?再说,以**的装备水平和弹药供给,与其浪费产能来生产毒气,还真不如全力生产常规的枪支弹药........

因此当天李卫华便中止了这些无用项目的生产,让兵工厂集中生产迫击炮弹、手榴弹和枪弹,其中尤以枪弹为重中之重。而令兵工厂上下意外的是,被要求以最快速度生产的,竟然是毛瑟手枪弹的生产线。原来,一方面是在大别山消灭了几千别动队后,红八军团二十响的装备数量已经超过了七千支,子弹的需要量自然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吴运铎通过数十天来的反复思考和数以百计的试验,终于成功地将原本9mm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改为7.63mm,而可以使用在中国更为常见的毛瑟手枪弹,并在不增加造价和工时的前提下,顺便在几处细节上进行了改良,使其无论在­精­度上还是在可靠上都有所提高,最难得的是,新枪型可以使用二十响盒子炮的弹匣,这对减轻后勤压力无疑大有裨益,冲锋枪可是子弹大户,“边区造”冲锋枪生产难度又低得令人发指。

说起来也是万幸,巩县兵工厂大概是国内枪弹质量最好的一家了,早在十年前驳壳枪还没出现连发型号的时候,该厂就已经改造出了使用毛瑟手枪弹的冲锋枪“花机关”,由此也可以看出巩县兵工厂生产的毛瑟手枪弹质量之优异,要知道国内虽然稍大一点的兵工厂都能生产毛瑟手枪弹,但用于连发的二十响或者冲锋枪的话,却是很容易卡壳的(用于捷克式机枪的毛瑟步枪弹同样有这个问题,而巩县所产的也同样质地优良。)。若非巩县兵工厂有这个技术基础,李卫华的改造计划只怕就没有现在这样立竿见影了......

而7.92mm毛瑟步机枪弹的生产线却全都暂时停产进行技改,原来为了降低成本和节约铜铅,李卫华打算效仿历史上新中**工系统的经验,以钢芯弹取代普通枪弹、以覆铜钢取代铜质弹壳。由于李卫华对此技术十分了解,在他的指导下,巩县兵工厂只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所有步机枪弹和炮弹(不含迫击炮弹)生产线的技改,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产量也因此大幅增加。

另外,包括像中正式步枪、捷克式机枪这样的抗战名枪在内的几乎所有枪械也都被李卫华下令停产,因为这些枪械工艺繁琐,与历史上后来的那些大量使用冲压技术生产出来的新式枪械相比,成本要高得多,而能却反而差了一截(二战最好的机枪mg42的成本仅有捷克式机枪的三分之一),还不如等到物美价廉的新式枪械研发成功后再重启枪械的生产.....

在李卫华的亲自领导下,巩县兵工厂产品结构的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次年该厂全年生产各种子弹2亿多发、手榴弹二十多万颗)、爆破筒5万余支、迫击炮弹2万余发、75mm炮弹5万多发、被取名为二四(民国二十四年)式半自动步枪的56式半自动步枪2万多支、最终定型的二四式冲锋枪(改成7.63mm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5万多支、地雷10万多颗、枪榴筒1万多具、枪榴弹十万余发......

而身管火炮炮弹的产量却锐减八成以上,这一方面是因为红八军团暂时没那么大的需求,要节约人力和材料优先生产子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卫华对巩县兵工厂所产的炮弹进行了一番改进,因此生产线自然也得跟着调整,前后花掉了大半年的时间,产量自然大受影响。所谓的改进其实十分简单,就是将炮弹尾部做成凹形,即弹药学术语中的“底凹”,这种弹形能在不明显降低火炮­精­度的前提下明显降低炮弹飞行过程中的涡流阻力,从而增加火炮的­射­程,尤其是敌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往往会以原先的­射­程来进行防范,红军就很可能占到出其不意的便宜.....

注1:个人觉得倒是后者的可能更大,因为历史上连日军的档案里也没提到**使用毒气,而红军虽然同样没“享受”过毒气,但历史上三种毒气的第一批成品是到36年2月份,要变成可用的毒气弹则只会更晚,没来得及对中央红军使用而已。至于那些一直被**剿到抗战爆发的红军游击队,以他们的作战方式,毒气弹根本就没有使用的机会。而且从合理上来说,巩县兵工厂所产的三种毒气对鬼子基本没用,对付红军以及地方军阀倒是可能收到奇效,老蒋不至于这点都想不到吧?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