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没过几天,日本俘虏就少掉了一大半,李卫华也不后悔,反正他只需要有战俘就行了,数量多少无所谓,俘虏之后才开始大开杀戒,只是为了遴选出比较容易改造的罢了,要不然杀得只剩几个却都是刺头,那可就成鸡肋了。请使用访问本站。等到日本战俘知道害怕了,李卫华让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邓子恢管理和教育日本战俘,再实行**“优待俘虏”的传统政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后来,日俘中的相当一部分都在**强大的政治攻势下转变了立场,甚至有十几个战士最终拿起武器向对外侵略、对内却残酷压迫人民的日本军阀宣战,成为了后来“日本人民解放军”的先驱,其他的日本战俘也至少能够安心接受劳动改造。军人都成功改造了,大冶铁矿的那些技术人员就更好对付了,除了区区几个软硬不吃的,其他的都老老实实地为红十五军干活,其中的几个技术骨干更是对中国的工业化贡献不小,尤其是日本工人的认真工作态度,李卫华后来多次号召中国工人学习。
由于后世资讯发达,李卫华当年又有留学日本的经历,对日本人的文化相当了解,既没有沿用红军一贯的俘虏政策,也没有将其统统杀掉泄愤,而是摸索出了一条新路,令改造日本俘虏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后来他的经验被众多兄弟部队学去,对抗战胜利贡献极大,甚至连**受其影响也开始注意各国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并不耻下问向李卫华等留过洋的了解情况(历史上**对外国的了解基本全部来自于书籍报纸等文字材料,缺乏直观的认识,虽然靠着过人的见识,在很多地方看得很准,但误判也是不少的,而且他在国内问题上的错误很大程度上也因其不了解外国而对现代社会缺乏准确认识所致。),后来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外援助政策因此与历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分别........
或许是之前红十五军攻克杭州与南昌的两战铸就了威名,大冶铁矿失守后,负责指挥湖北省全部**的何应钦担心红十五军进攻武汉三镇,居然一下子将二十万大军都集中到了武汉,再加上何应钦虽然软弱无能,但与日本人一向过从甚密的他对于间接炮击这种新颖战术却是早有耳闻的,因此自然不会再给李卫华钻空子。在这种情况下,何应钦以优势兵力猥琐地龟缩死守,红十五军还真没有这么好的牙口。
对此李卫华的应对颇有些阳谋的意思,他大摇大摆地让人征集船只准备渡江,如果何应钦派兵阻挠,那就消灭之,如果不来,李卫华就率军渡江,以武汉到大冶的距离,等到行军基本靠走的**赶到渡江地点的时候,红十五军早就全到对岸了,毕竟这一带的长江江面可要比长三角地区窄得多了......
几天之后,何应钦还是没有半点动静,本想借机除掉这个卖国贼的李卫华只好遗憾地下令渡江,但他却忘记了一件事,何应钦虽然没本事,但他地位高,不光湖北陆军都受他节制,空军也都随他调遣......
当红十五军差不多有一半兵力过江的时候,一波足有数十架飞机的庞大机群从西面飞来,江面上的大小船只顿时遭到了灭顶之灾,若是在陆地上遭到轰炸,至少还可以卧倒规避,但在船上,却只能绝望地等死,一些不甘心白死的战士端起步枪或是机枪对空射击,却很难对天上盘旋着的**飞机造成实质的伤害。而此时已经到达江北的李卫华空有神奇的炮术,却因为没有射高与射程足够的大口径高射炮(同样的口径下,高射炮比一般的火炮重得多,不靠汽车牵引,40mm就已经是能够自由进入山区的极限了,所以在杭州缴获的几门大口径高射炮李卫华都放弃了。)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部下遭受屠杀却根本无法伸出援手,心中就像刀割一样,布满血丝的两眼瞪得溜圆,不顾形象地大叫道,“快一点,快点过来!”
李卫华虽然焦急,头脑还是很清醒的,这年头飞机的飞行时间与弹药携带量跟后世没法比,过不了多久它们就得返航,如果江上和南岸的红军指战员们动作快一点,即便这一轮的空袭只能硬挨,至少还可以赶在这些飞机下一次飞来之前全部渡过长江,只要脚踏实地,飞机的威胁就没那么大了。他的理智避免了红十五军更大的损失,当**飞机再次赶来的时候却发现红军已经全部渡过长江,只得悻悻而去,终究没敢轰炸严阵以待的红十五军主力部队,毕竟飞高了投不准,飞低了又容易被机枪和小口径高射炮打下来,还是轰炸目标大得多、防空能力又不行的船只更加轻松愉快得多......
即便如此,红十五军在渡江中的损失还是超过了一万五千人,而且其中大部分都阵亡了,船只一旦沉没,纵使水再好的战士,被湍急的江水卷走后也是九死一生。或许李卫华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让专家、技工、学员等非战斗人员先上船,而侥幸地没有蒙受任何损失......
看到触目惊心的阵亡与失踪人数,李卫华自穿越以来第一次恸哭出声,断后的可都是精兵,损失一万余人,足以令红十五军的战力削弱两到三成。李卫华可不是一个吃了亏就这么算了的主,但考虑到红十五军的现状,李卫华还是决定先率部队北上再说,因为那里是昔日的鄂豫皖根据地、红四方面军与红二十五军(徐海东、吴焕先领导。)的老家,而其地理名称在后世更是无人不知——大别山.......
第六十四章 第一批日俘
此外,红十五军还在南昌得到了不少人才,尽管为了赶时间,这次李卫华难得地没有强制拉人入伙,但几百名自愿加入的知识青年还是令李卫华非常高兴,为此他特地向党中央为地下党们请功,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而地下党组织也很快成为红十五军除了破译敌军电码之外的另一重要情报来源,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李卫华和红十五军在中央首长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所致,有了周副主席的亲自关照,下面那些地下党能不卖力给红十五军服务吗?
红十五军攻克南昌,不但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巨大好处,而且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再次攻克了大城市的他们证明自己先前攻下杭州并非侥幸,从而迫使老蒋将更多的兵力用于红十五军攻击范围内各大城市的驻防,这样一来他还能有多少机动兵力继续追剿红十五军呢?而这个时候,陈诚与孙连仲的部队又因为派系矛盾而互相猜忌,都不肯冲在前面去啃红十五军这根硬骨头,轻松东渡赣江的红十五军几乎毫无阻碍地一路向西进入湖北,在离开江西之前,李卫华还大量征收了当地盛产的金属锑,因为这种稀有金属是n种合金钢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而长江以北储量极少。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
李卫华率军入鄂后的第一个目标是赫赫有名的大冶铁矿,因为这座目前中国最大的铁矿,实际上早已被日本人所控制,所产的铁矿石更全都是卖到日本去的,并最终变成了杀害中国人的枪炮弹药!由于红十五军威名远扬,大冶所驻的几百**自认为兵微将寡、毫无胜算,不开一枪就弃城而逃,但日本派来“保护”大冶铁矿的600名海军陆战队员却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发现红十五军难以力敌后又果断地引爆了弹药库,并将自己的武器尽量毁坏,以致于红十五军此战缴获到的武器弹药少得可怜(其实也因为**从不毁坏武器弹药,对比太鲜明的缘故。)。好在日军太过自大,严重低估了红十五军的战斗力,居然认为他们这600人就能挡住李卫华的十万大军,而没有提前在矿上进行爆破的准备,这令红十五军得以缴获到大部分矿山上的机械设备,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是太过笨重无法带走或者被一些深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监工和技术人员毁坏了。
但这次战斗却给李卫华和红十五军的上下提了个醒,也许日军的战斗力未必强于**的几支精锐部队,但红军如果与日军交战,即便获得胜利,也很难缴获到多少武器弹药,而兵员更是不可能通过转化俘虏得到补充♀无疑就意味着红军与日军交战,基本都是亏本生意,缴获的弹药赶不上自己的消耗,老兵牺牲了也只能从后方补充毫无经验的新兵蛋子,这样红军岂不是越打越弱了?
现在李卫华才明白为何历史上八路军新四军在43年以前一直避免打大规模的战斗了,因为大规慕斗必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那么鬼子自然就肯定有时间破坏武器炸毁弹药,而且战斗规模越大,自己消耗的弹药也会呈指数上升(歼敌1人的战斗一般只需要几发子弹,而一次歼敌千人的战斗,每杀一个鬼子却往往需要几十发、甚至几百发,手榴弹与炮弹也是少不了的。),因此亏本的几率也跟着飞速增加,对弹药主要依靠缴获的**军队来说,一旦缴获到的弹药少于消耗掉的,就很容易陷入“弹药减少——战斗力下降——更难缴获到弹药”的恶循环,严重一点整支军队弹尽粮绝而陷入绝境都有可能。而小规慕斗就不同了,就拿极端的一个落单敌人的例子来说,一次偷袭鬼子就直接挂了,自然不可能来得及破坏武器,而小队规模的鬼子即便来得及毁坏枪械,但要想迅速毁掉携带的枪弹却不太可能,**军队便有进入良循环而迅速发展壮大的可能了......
尽管红十五军有随军的流动兵工厂,但即便找到了新的落脚点,弹药产量也不足以支持红十五军经常打太大规模的会战、尤其是消耗的阵地拉锯战,纵然李卫华日后率军攻占了那个最终目的地也是一样,由此李卫华提前开始了对于将来抗战中红十五军战略战术的思索......
与历史书上所写的不同,600名日本陆战队员虽然抵抗也很坚决,但还没达到全部打完也没有一个投降的地步,战后红十五军居然抓了一百多个日本俘虏(注1),虽然还是比世界平均比例低得多,但与记载中日军的顽固相比,已经算是多的了。由于此时全面抗战还未爆发,这批日军又是隶属于海军编制,身上暂时还没有大的血债,但李卫华还是很想将他们都拖出去毙了,“破坏武器的都不是真心投降,应该统统杀掉!”
但最后李卫华还是压抑住了自己的怒气,毕竟这是红十五军俘虏的第一批日军官兵,政治上意义很大,而且如果能将他们的思想改造过来,这批日本人就会成为一个个种子,发挥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不过,李卫华改造日本战俘的方式可比历史上大多数的**军队都要狠辣得多,问话不回答的砍头、绝食(一般是伤兵)的砍头、拒绝劳动的砍头、打人骂人的砍头,只有身具特殊专长的可以网开一面,对此身为政委的毛泽覃就当自己没看见,其他人就更加不好多说什么了......
注1:从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来看,日本海军陆战队的战斗意志远不如陆军常设师团,这可能是因为海军官兵文化水平更高,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相对较浅的缘故,而这支护矿部队显然不可能是什么精锐,自然只会更差。
第六十五章 血染长江
结果没过几天,日本俘虏就少掉了一大半,李卫华也不后悔,反正他只需要有战俘就行了,数量多少无所谓,俘虏之后才开始大开杀戒,只是为了遴选出比较容易改造的罢了,要不然杀得只剩几个却都是刺头,那可就成鸡肋了。请使用访问本站。等到日本战俘知道害怕了,李卫华让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邓子恢管理和教育日本战俘,再实行**“优待俘虏”的传统政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后来,日俘中的相当一部分都在**强大的政治攻势下转变了立场,甚至有十几个战士最终拿起武器向对外侵略、对内却残酷压迫人民的日本军阀宣战,成为了后来“日本人民解放军”的先驱,其他的日本战俘也至少能够安心接受劳动改造。军人都成功改造了,大冶铁矿的那些技术人员就更好对付了,除了区区几个软硬不吃的,其他的都老老实实地为红十五军干活,其中的几个技术骨干更是对中国的工业化贡献不小,尤其是日本工人的认真工作态度,李卫华后来多次号召中国工人学习。
由于后世资讯发达,李卫华当年又有留学日本的经历,对日本人的文化相当了解,既没有沿用红军一贯的俘虏政策,也没有将其统统杀掉泄愤,而是摸索出了一条新路,令改造日本俘虏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后来他的经验被众多兄弟部队学去,对抗战胜利贡献极大,甚至连**受其影响也开始注意各国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并不耻下问向李卫华等留过洋的了解情况(历史上**对外国的了解基本全部来自于书籍报纸等文字材料,缺乏直观的认识,虽然靠着过人的见识,在很多地方看得很准,但误判也是不少的,而且他在国内问题上的错误很大程度上也因其不了解外国而对现代社会缺乏准确认识所致。),后来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外援助政策因此与历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分别........
或许是之前红十五军攻克杭州与南昌的两战铸就了威名,大冶铁矿失守后,负责指挥湖北省全部**的何应钦担心红十五军进攻武汉三镇,居然一下子将二十万大军都集中到了武汉,再加上何应钦虽然软弱无能,但与日本人一向过从甚密的他对于间接炮击这种新颖战术却是早有耳闻的,因此自然不会再给李卫华钻空子。在这种情况下,何应钦以优势兵力猥琐地龟缩死守,红十五军还真没有这么好的牙口。
对此李卫华的应对颇有些阳谋的意思,他大摇大摆地让人征集船只准备渡江,如果何应钦派兵阻挠,那就消灭之,如果不来,李卫华就率军渡江,以武汉到大冶的距离,等到行军基本靠走的**赶到渡江地点的时候,红十五军早就全到对岸了,毕竟这一带的长江江面可要比长三角地区窄得多了......
几天之后,何应钦还是没有半点动静,本想借机除掉这个卖国贼的李卫华只好遗憾地下令渡江,但他却忘记了一件事,何应钦虽然没本事,但他地位高,不光湖北陆军都受他节制,空军也都随他调遣......
当红十五军差不多有一半兵力过江的时候,一波足有数十架飞机的庞大机群从西面飞来,江面上的大小船只顿时遭到了灭顶之灾,若是在陆地上遭到轰炸,至少还可以卧倒规避,但在船上,却只能绝望地等死,一些不甘心白死的战士端起步枪或是机枪对空射击,却很难对天上盘旋着的**飞机造成实质的伤害。而此时已经到达江北的李卫华空有神奇的炮术,却因为没有射高与射程足够的大口径高射炮(同样的口径下,高射炮比一般的火炮重得多,不靠汽车牵引,40mm就已经是能够自由进入山区的极限了,所以在杭州缴获的几门大口径高射炮李卫华都放弃了。)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部下遭受屠杀却根本无法伸出援手,心中就像刀割一样,布满血丝的两眼瞪得溜圆,不顾形象地大叫道,“快一点,快点过来!”
李卫华虽然焦急,头脑还是很清醒的,这年头飞机的飞行时间与弹药携带量跟后世没法比,过不了多久它们就得返航,如果江上和南岸的红军指战员们动作快一点,即便这一轮的空袭只能硬挨,至少还可以赶在这些飞机下一次飞来之前全部渡过长江,只要脚踏实地,飞机的威胁就没那么大了。他的理智避免了红十五军更大的损失,当**飞机再次赶来的时候却发现红军已经全部渡过长江,只得悻悻而去,终究没敢轰炸严阵以待的红十五军主力部队,毕竟飞高了投不准,飞低了又容易被机枪和小口径高射炮打下来,还是轰炸目标大得多、防空能力又不行的船只更加轻松愉快得多......
即便如此,红十五军在渡江中的损失还是超过了一万五千人,而且其中大部分都阵亡了,船只一旦沉没,纵使水再好的战士,被湍急的江水卷走后也是九死一生。或许李卫华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让专家、技工、学员等非战斗人员先上船,而侥幸地没有蒙受任何损失......
看到触目惊心的阵亡与失踪人数,李卫华自穿越以来第一次恸哭出声,断后的可都是精兵,损失一万余人,足以令红十五军的战力削弱两到三成。李卫华可不是一个吃了亏就这么算了的主,但考虑到红十五军的现状,李卫华还是决定先率部队北上再说,因为那里是昔日的鄂豫皖根据地、红四方面军与红二十五军(徐海东、吴焕先领导。)的老家,而其地理名称在后世更是无人不知——大别山.......
第六十四章 第一批日俘
此外,红十五军还在南昌得到了不少人才,尽管为了赶时间,这次李卫华难得地没有强制拉人入伙,但几百名自愿加入的知识青年还是令李卫华非常高兴,为此他特地向党中央为地下党们请功,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而地下党组织也很快成为红十五军除了破译敌军电码之外的另一重要情报来源,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李卫华和红十五军在中央首长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所致,有了周副主席的亲自关照,下面那些地下党能不卖力给红十五军服务吗?
红十五军攻克南昌,不但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巨大好处,而且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再次攻克了大城市的他们证明自己先前攻下杭州并非侥幸,从而迫使老蒋将更多的兵力用于红十五军攻击范围内各大城市的驻防,这样一来他还能有多少机动兵力继续追剿红十五军呢?而这个时候,陈诚与孙连仲的部队又因为派系矛盾而互相猜忌,都不肯冲在前面去啃红十五军这根硬骨头,轻松东渡赣江的红十五军几乎毫无阻碍地一路向西进入湖北,在离开江西之前,李卫华还大量征收了当地盛产的金属锑,因为这种稀有金属是n种合金钢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而长江以北储量极少。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
李卫华率军入鄂后的第一个目标是赫赫有名的大冶铁矿,因为这座目前中国最大的铁矿,实际上早已被日本人所控制,所产的铁矿石更全都是卖到日本去的,并最终变成了杀害中国人的枪炮弹药!由于红十五军威名远扬,大冶所驻的几百**自认为兵微将寡、毫无胜算,不开一枪就弃城而逃,但日本派来“保护”大冶铁矿的600名海军陆战队员却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发现红十五军难以力敌后又果断地引爆了弹药库,并将自己的武器尽量毁坏,以致于红十五军此战缴获到的武器弹药少得可怜(其实也因为**从不毁坏武器弹药,对比太鲜明的缘故。)。好在日军太过自大,严重低估了红十五军的战斗力,居然认为他们这600人就能挡住李卫华的十万大军,而没有提前在矿上进行爆破的准备,这令红十五军得以缴获到大部分矿山上的机械设备,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是太过笨重无法带走或者被一些深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监工和技术人员毁坏了。
但这次战斗却给李卫华和红十五军的上下提了个醒,也许日军的战斗力未必强于**的几支精锐部队,但红军如果与日军交战,即便获得胜利,也很难缴获到多少武器弹药,而兵员更是不可能通过转化俘虏得到补充♀无疑就意味着红军与日军交战,基本都是亏本生意,缴获的弹药赶不上自己的消耗,老兵牺牲了也只能从后方补充毫无经验的新兵蛋子,这样红军岂不是越打越弱了?
现在李卫华才明白为何历史上八路军新四军在43年以前一直避免打大规模的战斗了,因为大规慕斗必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那么鬼子自然就肯定有时间破坏武器炸毁弹药,而且战斗规模越大,自己消耗的弹药也会呈指数上升(歼敌1人的战斗一般只需要几发子弹,而一次歼敌千人的战斗,每杀一个鬼子却往往需要几十发、甚至几百发,手榴弹与炮弹也是少不了的。),因此亏本的几率也跟着飞速增加,对弹药主要依靠缴获的**军队来说,一旦缴获到的弹药少于消耗掉的,就很容易陷入“弹药减少——战斗力下降——更难缴获到弹药”的恶循环,严重一点整支军队弹尽粮绝而陷入绝境都有可能。而小规慕斗就不同了,就拿极端的一个落单敌人的例子来说,一次偷袭鬼子就直接挂了,自然不可能来得及破坏武器,而小队规模的鬼子即便来得及毁坏枪械,但要想迅速毁掉携带的枪弹却不太可能,**军队便有进入良循环而迅速发展壮大的可能了......
尽管红十五军有随军的流动兵工厂,但即便找到了新的落脚点,弹药产量也不足以支持红十五军经常打太大规模的会战、尤其是消耗的阵地拉锯战,纵然李卫华日后率军攻占了那个最终目的地也是一样,由此李卫华提前开始了对于将来抗战中红十五军战略战术的思索......
与历史书上所写的不同,600名日本陆战队员虽然抵抗也很坚决,但还没达到全部打完也没有一个投降的地步,战后红十五军居然抓了一百多个日本俘虏(注1),虽然还是比世界平均比例低得多,但与记载中日军的顽固相比,已经算是多的了。由于此时全面抗战还未爆发,这批日军又是隶属于海军编制,身上暂时还没有大的血债,但李卫华还是很想将他们都拖出去毙了,“破坏武器的都不是真心投降,应该统统杀掉!”
但最后李卫华还是压抑住了自己的怒气,毕竟这是红十五军俘虏的第一批日军官兵,政治上意义很大,而且如果能将他们的思想改造过来,这批日本人就会成为一个个种子,发挥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不过,李卫华改造日本战俘的方式可比历史上大多数的**军队都要狠辣得多,问话不回答的砍头、绝食(一般是伤兵)的砍头、拒绝劳动的砍头、打人骂人的砍头,只有身具特殊专长的可以网开一面,对此身为政委的毛泽覃就当自己没看见,其他人就更加不好多说什么了......
注1:从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来看,日本海军陆战队的战斗意志远不如陆军常设师团,这可能是因为海军官兵文化水平更高,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相对较浅的缘故,而这支护矿部队显然不可能是什么精锐,自然只会更差。
第六十五章 血染长江
结果没过几天,日本俘虏就少掉了一大半,李卫华也不后悔,反正他只需要有战俘就行了,数量多少无所谓,俘虏之后才开始大开杀戒,只是为了遴选出比较容易改造的罢了,要不然杀得只剩几个却都是刺头,那可就成鸡肋了。请使用访问本站。等到日本战俘知道害怕了,李卫华让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邓子恢管理和教育日本战俘,再实行**“优待俘虏”的传统政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后来,日俘中的相当一部分都在**强大的政治攻势下转变了立场,甚至有十几个战士最终拿起武器向对外侵略、对内却残酷压迫人民的日本军阀宣战,成为了后来“日本人民解放军”的先驱,其他的日本战俘也至少能够安心接受劳动改造。军人都成功改造了,大冶铁矿的那些技术人员就更好对付了,除了区区几个软硬不吃的,其他的都老老实实地为红十五军干活,其中的几个技术骨干更是对中国的工业化贡献不小,尤其是日本工人的认真工作态度,李卫华后来多次号召中国工人学习。
由于后世资讯发达,李卫华当年又有留学日本的经历,对日本人的文化相当了解,既没有沿用红军一贯的俘虏政策,也没有将其统统杀掉泄愤,而是摸索出了一条新路,令改造日本俘虏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后来他的经验被众多兄弟部队学去,对抗战胜利贡献极大,甚至连**受其影响也开始注意各国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并不耻下问向李卫华等留过洋的了解情况(历史上**对外国的了解基本全部来自于书籍报纸等文字材料,缺乏直观的认识,虽然靠着过人的见识,在很多地方看得很准,但误判也是不少的,而且他在国内问题上的错误很大程度上也因其不了解外国而对现代社会缺乏准确认识所致。),后来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外援助政策因此与历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分别........
或许是之前红十五军攻克杭州与南昌的两战铸就了威名,大冶铁矿失守后,负责指挥湖北省全部**的何应钦担心红十五军进攻武汉三镇,居然一下子将二十万大军都集中到了武汉,再加上何应钦虽然软弱无能,但与日本人一向过从甚密的他对于间接炮击这种新颖战术却是早有耳闻的,因此自然不会再给李卫华钻空子。在这种情况下,何应钦以优势兵力猥琐地龟缩死守,红十五军还真没有这么好的牙口。
对此李卫华的应对颇有些阳谋的意思,他大摇大摆地让人征集船只准备渡江,如果何应钦派兵阻挠,那就消灭之,如果不来,李卫华就率军渡江,以武汉到大冶的距离,等到行军基本靠走的**赶到渡江地点的时候,红十五军早就全到对岸了,毕竟这一带的长江江面可要比长三角地区窄得多了......
几天之后,何应钦还是没有半点动静,本想借机除掉这个卖国贼的李卫华只好遗憾地下令渡江,但他却忘记了一件事,何应钦虽然没本事,但他地位高,不光湖北陆军都受他节制,空军也都随他调遣......
当红十五军差不多有一半兵力过江的时候,一波足有数十架飞机的庞大机群从西面飞来,江面上的大小船只顿时遭到了灭顶之灾,若是在陆地上遭到轰炸,至少还可以卧倒规避,但在船上,却只能绝望地等死,一些不甘心白死的战士端起步枪或是机枪对空射击,却很难对天上盘旋着的**飞机造成实质的伤害。而此时已经到达江北的李卫华空有神奇的炮术,却因为没有射高与射程足够的大口径高射炮(同样的口径下,高射炮比一般的火炮重得多,不靠汽车牵引,40mm就已经是能够自由进入山区的极限了,所以在杭州缴获的几门大口径高射炮李卫华都放弃了。)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部下遭受屠杀却根本无法伸出援手,心中就像刀割一样,布满血丝的两眼瞪得溜圆,不顾形象地大叫道,“快一点,快点过来!”
李卫华虽然焦急,头脑还是很清醒的,这年头飞机的飞行时间与弹药携带量跟后世没法比,过不了多久它们就得返航,如果江上和南岸的红军指战员们动作快一点,即便这一轮的空袭只能硬挨,至少还可以赶在这些飞机下一次飞来之前全部渡过长江,只要脚踏实地,飞机的威胁就没那么大了。他的理智避免了红十五军更大的损失,当**飞机再次赶来的时候却发现红军已经全部渡过长江,只得悻悻而去,终究没敢轰炸严阵以待的红十五军主力部队,毕竟飞高了投不准,飞低了又容易被机枪和小口径高射炮打下来,还是轰炸目标大得多、防空能力又不行的船只更加轻松愉快得多......
即便如此,红十五军在渡江中的损失还是超过了一万五千人,而且其中大部分都阵亡了,船只一旦沉没,纵使水再好的战士,被湍急的江水卷走后也是九死一生。或许李卫华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让专家、技工、学员等非战斗人员先上船,而侥幸地没有蒙受任何损失......
看到触目惊心的阵亡与失踪人数,李卫华自穿越以来第一次恸哭出声,断后的可都是精兵,损失一万余人,足以令红十五军的战力削弱两到三成。李卫华可不是一个吃了亏就这么算了的主,但考虑到红十五军的现状,李卫华还是决定先率部队北上再说,因为那里是昔日的鄂豫皖根据地、红四方面军与红二十五军(徐海东、吴焕先领导。)的老家,而其地理名称在后世更是无人不知——大别山.......
第六十四章 第一批日俘
此外,红十五军还在南昌得到了不少人才,尽管为了赶时间,这次李卫华难得地没有强制拉人入伙,但几百名自愿加入的知识青年还是令李卫华非常高兴,为此他特地向党中央为地下党们请功,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而地下党组织也很快成为红十五军除了破译敌军电码之外的另一重要情报来源,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李卫华和红十五军在中央首长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所致,有了周副主席的亲自关照,下面那些地下党能不卖力给红十五军服务吗?
红十五军攻克南昌,不但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巨大好处,而且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再次攻克了大城市的他们证明自己先前攻下杭州并非侥幸,从而迫使老蒋将更多的兵力用于红十五军攻击范围内各大城市的驻防,这样一来他还能有多少机动兵力继续追剿红十五军呢?而这个时候,陈诚与孙连仲的部队又因为派系矛盾而互相猜忌,都不肯冲在前面去啃红十五军这根硬骨头,轻松东渡赣江的红十五军几乎毫无阻碍地一路向西进入湖北,在离开江西之前,李卫华还大量征收了当地盛产的金属锑,因为这种稀有金属是n种合金钢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而长江以北储量极少。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
李卫华率军入鄂后的第一个目标是赫赫有名的大冶铁矿,因为这座目前中国最大的铁矿,实际上早已被日本人所控制,所产的铁矿石更全都是卖到日本去的,并最终变成了杀害中国人的枪炮弹药!由于红十五军威名远扬,大冶所驻的几百**自认为兵微将寡、毫无胜算,不开一枪就弃城而逃,但日本派来“保护”大冶铁矿的600名海军陆战队员却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发现红十五军难以力敌后又果断地引爆了弹药库,并将自己的武器尽量毁坏,以致于红十五军此战缴获到的武器弹药少得可怜(其实也因为**从不毁坏武器弹药,对比太鲜明的缘故。)。好在日军太过自大,严重低估了红十五军的战斗力,居然认为他们这600人就能挡住李卫华的十万大军,而没有提前在矿上进行爆破的准备,这令红十五军得以缴获到大部分矿山上的机械设备,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是太过笨重无法带走或者被一些深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监工和技术人员毁坏了。
但这次战斗却给李卫华和红十五军的上下提了个醒,也许日军的战斗力未必强于**的几支精锐部队,但红军如果与日军交战,即便获得胜利,也很难缴获到多少武器弹药,而兵员更是不可能通过转化俘虏得到补充♀无疑就意味着红军与日军交战,基本都是亏本生意,缴获的弹药赶不上自己的消耗,老兵牺牲了也只能从后方补充毫无经验的新兵蛋子,这样红军岂不是越打越弱了?
现在李卫华才明白为何历史上八路军新四军在43年以前一直避免打大规模的战斗了,因为大规慕斗必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那么鬼子自然就肯定有时间破坏武器炸毁弹药,而且战斗规模越大,自己消耗的弹药也会呈指数上升(歼敌1人的战斗一般只需要几发子弹,而一次歼敌千人的战斗,每杀一个鬼子却往往需要几十发、甚至几百发,手榴弹与炮弹也是少不了的。),因此亏本的几率也跟着飞速增加,对弹药主要依靠缴获的**军队来说,一旦缴获到的弹药少于消耗掉的,就很容易陷入“弹药减少——战斗力下降——更难缴获到弹药”的恶循环,严重一点整支军队弹尽粮绝而陷入绝境都有可能。而小规慕斗就不同了,就拿极端的一个落单敌人的例子来说,一次偷袭鬼子就直接挂了,自然不可能来得及破坏武器,而小队规模的鬼子即便来得及毁坏枪械,但要想迅速毁掉携带的枪弹却不太可能,**军队便有进入良循环而迅速发展壮大的可能了......
尽管红十五军有随军的流动兵工厂,但即便找到了新的落脚点,弹药产量也不足以支持红十五军经常打太大规模的会战、尤其是消耗的阵地拉锯战,纵然李卫华日后率军攻占了那个最终目的地也是一样,由此李卫华提前开始了对于将来抗战中红十五军战略战术的思索......
与历史书上所写的不同,600名日本陆战队员虽然抵抗也很坚决,但还没达到全部打完也没有一个投降的地步,战后红十五军居然抓了一百多个日本俘虏(注1),虽然还是比世界平均比例低得多,但与记载中日军的顽固相比,已经算是多的了。由于此时全面抗战还未爆发,这批日军又是隶属于海军编制,身上暂时还没有大的血债,但李卫华还是很想将他们都拖出去毙了,“破坏武器的都不是真心投降,应该统统杀掉!”
但最后李卫华还是压抑住了自己的怒气,毕竟这是红十五军俘虏的第一批日军官兵,政治上意义很大,而且如果能将他们的思想改造过来,这批日本人就会成为一个个种子,发挥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不过,李卫华改造日本战俘的方式可比历史上大多数的**军队都要狠辣得多,问话不回答的砍头、绝食(一般是伤兵)的砍头、拒绝劳动的砍头、打人骂人的砍头,只有身具特殊专长的可以网开一面,对此身为政委的毛泽覃就当自己没看见,其他人就更加不好多说什么了......
注1:从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来看,日本海军陆战队的战斗意志远不如陆军常设师团,这可能是因为海军官兵文化水平更高,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相对较浅的缘故,而这支护矿部队显然不可能是什么精锐,自然只会更差。
第六十四章 第一批日俘
此外,红十五军还在南昌得到了不少人才,尽管为了赶时间,这次李卫华难得地没有强制拉人入伙,但几百名自愿加入的知识青年还是令李卫华非常高兴,为此他特地向党中央为地下党们请功,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而地下党组织也很快成为红十五军除了破译敌军电码之外的另一重要情报来源,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李卫华和红十五军在中央首长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所致,有了周副主席的亲自关照,下面那些地下党能不卖力给红十五军服务吗?
红十五军攻克南昌,不但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巨大好处,而且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再次攻克了大城市的他们证明自己先前攻下杭州并非侥幸,从而迫使老蒋将更多的兵力用于红十五军攻击范围内各大城市的驻防,这样一来他还能有多少机动兵力继续追剿红十五军呢?而这个时候,陈诚与孙连仲的部队又因为派系矛盾而互相猜忌,都不肯冲在前面去啃红十五军这根硬骨头,轻松东渡赣江的红十五军几乎毫无阻碍地一路向西进入湖北,在离开江西之前,李卫华还大量征收了当地盛产的金属锑,因为这种稀有金属是n种合金钢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而长江以北储量极少。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
李卫华率军入鄂后的第一个目标是赫赫有名的大冶铁矿,因为这座目前中国最大的铁矿,实际上早已被日本人所控制,所产的铁矿石更全都是卖到日本去的,并最终变成了杀害中国人的枪炮弹药!由于红十五军威名远扬,大冶所驻的几百**自认为兵微将寡、毫无胜算,不开一枪就弃城而逃,但日本派来“保护”大冶铁矿的600名海军陆战队员却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发现红十五军难以力敌后又果断地引爆了弹药库,并将自己的武器尽量毁坏,以致于红十五军此战缴获到的武器弹药少得可怜(其实也因为**从不毁坏武器弹药,对比太鲜明的缘故。)。好在日军太过自大,严重低估了红十五军的战斗力,居然认为他们这600人就能挡住李卫华的十万大军,而没有提前在矿上进行爆破的准备,这令红十五军得以缴获到大部分矿山上的机械设备,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是太过笨重无法带走或者被一些深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监工和技术人员毁坏了。
但这次战斗却给李卫华和红十五军的上下提了个醒,也许日军的战斗力未必强于**的几支精锐部队,但红军如果与日军交战,即便获得胜利,也很难缴获到多少武器弹药,而兵员更是不可能通过转化俘虏得到补充♀无疑就意味着红军与日军交战,基本都是亏本生意,缴获的弹药赶不上自己的消耗,老兵牺牲了也只能从后方补充毫无经验的新兵蛋子,这样红军岂不是越打越弱了?
现在李卫华才明白为何历史上八路军新四军在43年以前一直避免打大规模的战斗了,因为大规慕斗必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那么鬼子自然就肯定有时间破坏武器炸毁弹药,而且战斗规模越大,自己消耗的弹药也会呈指数上升(歼敌1人的战斗一般只需要几发子弹,而一次歼敌千人的战斗,每杀一个鬼子却往往需要几十发、甚至几百发,手榴弹与炮弹也是少不了的。),因此亏本的几率也跟着飞速增加,对弹药主要依靠缴获的**军队来说,一旦缴获到的弹药少于消耗掉的,就很容易陷入“弹药减少——战斗力下降——更难缴获到弹药”的恶循环,严重一点整支军队弹尽粮绝而陷入绝境都有可能。而小规慕斗就不同了,就拿极端的一个落单敌人的例子来说,一次偷袭鬼子就直接挂了,自然不可能来得及破坏武器,而小队规模的鬼子即便来得及毁坏枪械,但要想迅速毁掉携带的枪弹却不太可能,**军队便有进入良循环而迅速发展壮大的可能了......
尽管红十五军有随军的流动兵工厂,但即便找到了新的落脚点,弹药产量也不足以支持红十五军经常打太大规模的会战、尤其是消耗的阵地拉锯战,纵然李卫华日后率军攻占了那个最终目的地也是一样,由此李卫华提前开始了对于将来抗战中红十五军战略战术的思索......
与历史书上所写的不同,600名日本陆战队员虽然抵抗也很坚决,但还没达到全部打完也没有一个投降的地步,战后红十五军居然抓了一百多个日本俘虏(注1),虽然还是比世界平均比例低得多,但与记载中日军的顽固相比,已经算是多的了。由于此时全面抗战还未爆发,这批日军又是隶属于海军编制,身上暂时还没有大的血债,但李卫华还是很想将他们都拖出去毙了,“破坏武器的都不是真心投降,应该统统杀掉!”
但最后李卫华还是压抑住了自己的怒气,毕竟这是红十五军俘虏的第一批日军官兵,政治上意义很大,而且如果能将他们的思想改造过来,这批日本人就会成为一个个种子,发挥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不过,李卫华改造日本战俘的方式可比历史上大多数的**军队都要狠辣得多,问话不回答的砍头、绝食(一般是伤兵)的砍头、拒绝劳动的砍头、打人骂人的砍头,只有身具特殊专长的可以网开一面,对此身为政委的毛泽覃就当自己没看见,其他人就更加不好多说什么了......
注1:从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来看,日本海军陆战队的战斗意志远不如陆军常设师团,这可能是因为海军官兵文化水平更高,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相对较浅的缘故,而这支护矿部队显然不可能是什么精锐,自然只会更差。
第六十四章 第一批日俘
此外,红十五军还在南昌得到了不少人才,尽管为了赶时间,这次李卫华难得地没有强制拉人入伙,但几百名自愿加入的知识青年还是令李卫华非常高兴,为此他特地向党中央为地下党们请功,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而地下党组织也很快成为红十五军除了破译敌军电码之外的另一重要情报来源,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李卫华和红十五军在中央首长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所致,有了周副主席的亲自关照,下面那些地下党能不卖力给红十五军服务吗?
红十五军攻克南昌,不但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巨大好处,而且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再次攻克了大城市的他们证明自己先前攻下杭州并非侥幸,从而迫使老蒋将更多的兵力用于红十五军攻击范围内各大城市的驻防,这样一来他还能有多少机动兵力继续追剿红十五军呢?而这个时候,陈诚与孙连仲的部队又因为派系矛盾而互相猜忌,都不肯冲在前面去啃红十五军这根硬骨头,轻松东渡赣江的红十五军几乎毫无阻碍地一路向西进入湖北,在离开江西之前,李卫华还大量征收了当地盛产的金属锑,因为这种稀有金属是n种合金钢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而长江以北储量极少。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
李卫华率军入鄂后的第一个目标是赫赫有名的大冶铁矿,因为这座目前中国最大的铁矿,实际上早已被日本人所控制,所产的铁矿石更全都是卖到日本去的,并最终变成了杀害中国人的枪炮弹药!由于红十五军威名远扬,大冶所驻的几百**自认为兵微将寡、毫无胜算,不开一枪就弃城而逃,但日本派来“保护”大冶铁矿的600名海军陆战队员却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发现红十五军难以力敌后又果断地引爆了弹药库,并将自己的武器尽量毁坏,以致于红十五军此战缴获到的武器弹药少得可怜(其实也因为**从不毁坏武器弹药,对比太鲜明的缘故。)。好在日军太过自大,严重低估了红十五军的战斗力,居然认为他们这600人就能挡住李卫华的十万大军,而没有提前在矿上进行爆破的准备,这令红十五军得以缴获到大部分矿山上的机械设备,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是太过笨重无法带走或者被一些深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监工和技术人员毁坏了。
但这次战斗却给李卫华和红十五军的上下提了个醒,也许日军的战斗力未必强于**的几支精锐部队,但红军如果与日军交战,即便获得胜利,也很难缴获到多少武器弹药,而兵员更是不可能通过转化俘虏得到补充♀无疑就意味着红军与日军交战,基本都是亏本生意,缴获的弹药赶不上自己的消耗,老兵牺牲了也只能从后方补充毫无经验的新兵蛋子,这样红军岂不是越打越弱了?
现在李卫华才明白为何历史上八路军新四军在43年以前一直避免打大规模的战斗了,因为大规慕斗必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那么鬼子自然就肯定有时间破坏武器炸毁弹药,而且战斗规模越大,自己消耗的弹药也会呈指数上升(歼敌1人的战斗一般只需要几发子弹,而一次歼敌千人的战斗,每杀一个鬼子却往往需要几十发、甚至几百发,手榴弹与炮弹也是少不了的。),因此亏本的几率也跟着飞速增加,对弹药主要依靠缴获的**军队来说,一旦缴获到的弹药少于消耗掉的,就很容易陷入“弹药减少——战斗力下降——更难缴获到弹药”的恶循环,严重一点整支军队弹尽粮绝而陷入绝境都有可能。而小规慕斗就不同了,就拿极端的一个落单敌人的例子来说,一次偷袭鬼子就直接挂了,自然不可能来得及破坏武器,而小队规模的鬼子即便来得及毁坏枪械,但要想迅速毁掉携带的枪弹却不太可能,**军队便有进入良循环而迅速发展壮大的可能了......
尽管红十五军有随军的流动兵工厂,但即便找到了新的落脚点,弹药产量也不足以支持红十五军经常打太大规模的会战、尤其是消耗的阵地拉锯战,纵然李卫华日后率军攻占了那个最终目的地也是一样,由此李卫华提前开始了对于将来抗战中红十五军战略战术的思索......
与历史书上所写的不同,600名日本陆战队员虽然抵抗也很坚决,但还没达到全部打完也没有一个投降的地步,战后红十五军居然抓了一百多个日本俘虏(注1),虽然还是比世界平均比例低得多,但与记载中日军的顽固相比,已经算是多的了。由于此时全面抗战还未爆发,这批日军又是隶属于海军编制,身上暂时还没有大的血债,但李卫华还是很想将他们都拖出去毙了,“破坏武器的都不是真心投降,应该统统杀掉!”
但最后李卫华还是压抑住了自己的怒气,毕竟这是红十五军俘虏的第一批日军官兵,政治上意义很大,而且如果能将他们的思想改造过来,这批日本人就会成为一个个种子,发挥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不过,李卫华改造日本战俘的方式可比历史上大多数的**军队都要狠辣得多,问话不回答的砍头、绝食(一般是伤兵)的砍头、拒绝劳动的砍头、打人骂人的砍头,只有身具特殊专长的可以网开一面,对此身为政委的毛泽覃就当自己没看见,其他人就更加不好多说什么了......
注1:从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来看,日本海军陆战队的战斗意志远不如陆军常设师团,这可能是因为海军官兵文化水平更高,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相对较浅的缘故,而这支护矿部队显然不可能是什么精锐,自然只会更差。
第六十四章 第一批日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