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卫立煌、孙连仲,可都不好对付,而且哪个手下都有十万以上的兵力再说,他们在抗战中都有重大贡献,如果现在将他们打掉了,那岂不是帮了鬼子?”,李卫华不禁眉头深锁,在之前的战斗中他都是先挑那些抗战中拖累友军的无能胆怯之将下手,这样做既容易取胜,也变相为将来的抗战作出了贡献,但时间一长李卫华却发现,他这么做等于是帮**优胜劣汰了一遍,剩下来的都是能打的将领,至于损失的二十几万兵员,对于控制了半个中国的老蒋来说,很快就可以得到补充(老兵的损失是个遗憾,但战术水平的提高与将领的优胜劣汰足以弥补,历史上抗战后期的**大部分都重建过几次,但与日军作战的交换比却反而日益好转,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因此李卫华等于是挖坑将自己给埋了
“看来,只有离开杭州了,好在最重要的物资已经都搬得差不多了”,李卫华叹息道。
李卫华现在已经十分清楚,只要红十五军继续呆在老蒋最为看重的沪宁杭地区,老蒋就肯定会将他视为头号大敌,甚至超过中央红军和地方军阀,红十五军再能打,也会被杀不完的百万**彻底淹没。而放弃杭州后,以老蒋的习惯,却肯定会分出一部分军队进驻,那时红十五军的压力多少会有所缓解
情况比李卫华预计的更好一些,大概是被李卫华这次弄怕了,老蒋居然解除了薛岳的指挥权,将他率领的二十万**精锐中的大部分都留驻沪宁杭地区以防红十五军再次来犯♀样一来,“进剿”红十五军的**就只剩下卫立煌与孙连仲这两支部队了,总兵力不到三十万,而且两人比起薛老虎来,将才也都稍逊一筹,红十五军如果依托苏区进行内线作战,未必就不能取胜,红十五军中上至粟裕、毛泽覃、下至普通战士,无不战意高昂,但李卫华却再次显露出他过人的见识,“打赢或许不难,但打赢了又怎样呢?以我们的实力,消灭敌人的速度不可能赶得上敌人征兵的速度♀里离蒋该死的核心统治区域太近了,他们很容易就可以调来大批的军队,将我们活活耗死。我们只有将主力跳到外线,将战场拉到远处,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且,在政治上,我们北上抗日也比在江南和国民党反复纠缠要有利得多。”
这次李卫华是真的下了决心马上北上,但话是这么说,可渡江却连一向胆大的粟裕都有些畏惧,当年湘江之战大家虽未亲历,却都有所耳闻,一条湘江就牺牲了四万多人才艰难地渡过,何况是有着“天堑”之称的长江?而且现在红十五军的非战斗人员数量已经激增到五万多人,这无疑会进一步增加渡江的难度。尤其那些科学家可都是李卫华心里的宝贝疙瘩,留在条件简陋的苏区他们就废掉了,可要是带走,渡江的时候万一被敌人的飞机干掉一两个,李卫华还不得心疼死?在船上遇到飞机轰炸,可是连躲都没地方躲的
思来想去大家也没谁有什么十拿九稳的方案,但有一点倒是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要去长江上游,一方面上游江面较窄,通过的速度要快得多,另一方面远离老蒋的统治中心,敌军调度起来也远没有在长三角一带灵活快速,红十五军也因此有了打时间差的可能性。只是那些非战斗人员,却并不都肯乖乖地跟着继续上路,尤其是部分科学家,而他们的理由竟然是不愿离开苏区
这一方面是因为苏区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感染了那些来自国统区的知识精英,但更重要的是,其中部分技术人才在这里搞出了呆在国统区的大城市里只能存在于脑海中的成果,而对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待遇甚至是尊重,都比不上科研出成果更有吸引力
而李卫华虽然只是提了一些点子,而没有时间亲自参与科研和生产,但他的贡献也绝对不可忽视。举例来说,对于身为弹药与火炮世界级专家的李卫华来说,钨这种特殊金属的相关知识他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自然也知道怎样从钨砂中将其提炼出来,可要将其投入工业化生产,却绝非一个人所能做到。而培养相关领域的技术工人和冶金专家却需要不少时间,李卫华忙于军务、部队又准备北上抗日,他一度不得不放弃这方面的工作。但获得了那批主要来自浙大的科技人才和不少“先进”(相对于苏区原有的而言)的机器设备后,原来的难题顿时迎刃而解,其中国内第一流的化工专家(这个时期科学的专业分类还不似后来那么细)李寿恒更是居功至伟,在他的领导下,苏区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先后生产出钨精矿、钨精粉和致密钨锭样品,并确立了工业化生产的一整套流程,从此结束了中国作为世界钨矿储量与生产的第一大国却只能生产最低级的原料产品净钨砂的尴尬历史,一举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当第一炉试生产的钨精粉出炉后,已经年近不惑的李寿恒激动地与助手相拥而泣,从此对李卫华更是佩服至极,由于他在浙大的崇高地位与学术上的高深造诣,他的态度转变影响了很多人,令李卫华渐渐得以不太费力地领导这些轻易不服人的科学大牛们。但就在眼下,李寿恒却坚决不听李卫华的劝说,坚持要留在苏区,直到炼钨厂建设完成。
李卫华知道李寿恒的想法也并非全无道理,如果这些专家一走,缺乏技术指导的苏区能否按照规划将炼钨厂顺利完工并成功投产,实在是不太好说。可是苏区科研条件很差,李卫华绞尽脑汁想出的几项要求较低的课题研发完成后这些专家就没多少事情可做了,留在苏区岂不是浪费资源?但李寿恒等人却坚持说可以等李卫华找到了更好的科研基地后再把他们接过去,实在不行甚至可以坐飞机,虽然有点危险,但并不比跟着李卫华上路更大,毕竟谁知道他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条件更好的根据地?
第六十一章 胜利的代价
此后**暂退一切攻势,却反而引起了李卫华和粟裕的注意,为了打乱敌人稳步增兵的部署,也为了获得一片缓冲区,李卫华分出一部分兵力,以最快的速度将杭州周边早就没有**驻守的几个县全都占了下来,摆出一副准备在杭州长住的架势,这下老蒋果然坐不住了。请使用访问本站。可是现在老蒋手中能够马上赶到杭州、而且不至于被红十五军轻松吃掉的部队只有一支,那就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但德国顾问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却极力反对老蒋将这支精锐部队派到战场上去,因为这支部队里哪怕是一个普通士兵,都会是将来的**军官,让其以士兵的身份战死,那简直就是犯罪,当初围剿中央苏区的时候胜算甚大,他都极力反对,更不要说这一次情况要困难得多了。但老蒋却还是固执己见,因为他必须显示出足够的力量,否则若是那些地方派系也都受到鼓励起兵反对中央,那局面就更加不可收拾了。然而,被老蒋寄予厚望的教导总队却又因为**失密的电报而陷入了红十五军主力的包围
但教导总队不愧是教导总队,虽然被红十五军的优势兵力团团包围,重装备上也有所不如(教导总队装备虽然精良,毕竟只是一个师级单位。),甚至建制也被红十五军再次祭出的“侧面迂回”打乱,被迫各自为战的官兵们仍在顽强抵抗,激战数日红十五军仍未将包围圈里的敌人全部吃掉,自己反倒付出了一万多人的巨大伤亡,弹药消耗更是创了红十五军建立以来的新高。
“不对,不能这样打,我们不能为了打歼灭战而打歼灭战,毕竟现在还有日本人虎视眈眈,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形势完全不同,“发展”的重要性远高于“歼敌”,如果一次战役不能增强自己的力量,那么打下去就得不偿失。教导总队是一支十分特殊的部队,里面的普通士兵将来都是要当官的,想要将其转化过来十分困难,也就是说这一战打下去肯定是亏本的,差别只是亏多亏少而已。考虑到将来的抗战,我们现在作战的目的一是发展、二是自保,所以将教导总队击溃,让其一段时间内无法再威胁到我们就行,没必要像解放战争时期歼灭74师那样不惜一切代价死磕,徒增不必要的伤亡、浪费过多的弹药。”,李卫华突然醒悟过来,立刻从粟裕那里接管了指挥权,命令包围的部队让开一个缺口,教导总队见到有了生路,死战的决心顿时消退,纷纷夺路而逃,红十五军则顺势追杀,消灭敌军大部,其总队长桂永清也被红十五军的炮火击毙,而红军的损失却比之前围攻敌军的时候有大幅度的下降
这一战粟裕和李卫华各指挥了一半,结果还算圆满,但一般来说将指挥权下放后又突然收回的做法是很伤感情的,也幸亏粟裕度量大,要不然两人以后可能就要生出嫌隙了。粟裕的另一个优点,是从不讳疾忌医,而且知错能改,在听了李卫华的分析后,他也认为自己更重视“消灭敌人”的思路与红十五军现在强敌环伺的处境不合,李卫华虽然指挥能力一般,但战略眼光却比自己更胜一筹,不服不行啊!经过这次战役,李卫华与粟越人的配合愈发如鱼得水,渐渐成为了一对令任何敌人都感到胆寒的黄金搭档
李卫华的Сhā手不仅仅改变了这次战斗本身,还令急吼吼赶来救援的**第一军一头撞上了铁板,腾出手来的红十五军对付胡宗南一个军,实在是轻松愉快,这次粟裕终于过了一把全歼敌军的瘾,全军经过激烈的战斗,仅用了不到一天时间,就彻底瓦解了胡宗南第一军的抵抗,以伤亡八千余人的代价,毙俘**三万多人,胡宗南也因负隅顽抗被红十五军的战士击毙。至此红十五军已经五战五捷,累计毙俘敌军十万多人,南京与上海等地的有钱人因为害怕红军打来而纷纷外逃,一时间天下震动,老蒋更是心急火燎地逼财政部再次增加军费的预算,并命令各地加快征兵的速度,以弥补前线的巨大损失。然而,一连串的胜利过后,李卫华却惊讶地发现,红十五军的处境反而比开战前更加危险了
俗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红十五军消灭了十万敌军,自身的伤亡仅有四万余人,已经是非常难得了,但造成减员的却不仅仅是战斗,由于在不长的时间内连打五仗,其间时不时就要急行军,累计行程超过五百里,中间甚至连睡觉的时间都腾不出来,结果红十五军的指战员们几乎个个疲惫不堪,不知道的人到部队里一看只怕还以为是红眼病大流行呢,甚至指战员中累得吐血、以至脱力而死的,也不在少数,加之极度疲劳之下人体的抵抗力大幅度下降,病倒的人数较之平时暴增十倍以上,而这时粟裕居然还想着再打一次大战,李卫华也由此发现了他最大的缺陷——不太爱惜部下(注1),尽管在连胜鼓起的高昂士气激励下,广大指战员充分发挥了不怕疲劳、连续战斗的优良作风,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精神终究不能当饭吃,万一打到关键时刻,军中突然大批指战员撑不住倒下,那后果就太可怕了,而墨菲定律也再次发挥效力,李卫华怕什么就来什么,红十五军费尽力气消灭了那么多**之后,却发现他们的敌人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
注1:**在这一点上与粟裕截然相反,为了少死一点士兵,他宁可耗费大量珍贵的炮弹,甚至不惜牺牲十几万平民百姓(围困长春饿死好多人,最少的数字也有十几万。),抗命不遵的事情也不是一次两次;而粟裕只要能够更多地消灭敌人,从来不在乎自己多死些人。孰对孰错,实在很难一言以蔽之,但至少部下肯定更喜欢林总,而历史上粟裕虽然才能超卓,上面却一直有个擅于做思想工作的陈毅当一把手,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第六十二章 苏区工业
“薛岳、卫立煌、孙连仲,可都不好对付,而且哪个手下都有十万以上的兵力再说,他们在抗战中都有重大贡献,如果现在将他们打掉了,那岂不是帮了鬼子?”,李卫华不禁眉头深锁,在之前的战斗中他都是先挑那些抗战中拖累友军的无能胆怯之将下手,这样做既容易取胜,也变相为将来的抗战作出了贡献,但时间一长李卫华却发现,他这么做等于是帮**优胜劣汰了一遍,剩下来的都是能打的将领,至于损失的二十几万兵员,对于控制了半个中国的老蒋来说,很快就可以得到补充(老兵的损失是个遗憾,但战术水平的提高与将领的优胜劣汰足以弥补,历史上抗战后期的**大部分都重建过几次,但与日军作战的交换比却反而日益好转,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因此李卫华等于是挖坑将自己给埋了
“看来,只有离开杭州了,好在最重要的物资已经都搬得差不多了”,李卫华叹息道。
李卫华现在已经十分清楚,只要红十五军继续呆在老蒋最为看重的沪宁杭地区,老蒋就肯定会将他视为头号大敌,甚至超过中央红军和地方军阀,红十五军再能打,也会被杀不完的百万**彻底淹没。而放弃杭州后,以老蒋的习惯,却肯定会分出一部分军队进驻,那时红十五军的压力多少会有所缓解
情况比李卫华预计的更好一些,大概是被李卫华这次弄怕了,老蒋居然解除了薛岳的指挥权,将他率领的二十万**精锐中的大部分都留驻沪宁杭地区以防红十五军再次来犯♀样一来,“进剿”红十五军的**就只剩下卫立煌与孙连仲这两支部队了,总兵力不到三十万,而且两人比起薛老虎来,将才也都稍逊一筹,红十五军如果依托苏区进行内线作战,未必就不能取胜,红十五军中上至粟裕、毛泽覃、下至普通战士,无不战意高昂,但李卫华却再次显露出他过人的见识,“打赢或许不难,但打赢了又怎样呢?以我们的实力,消灭敌人的速度不可能赶得上敌人征兵的速度♀里离蒋该死的核心统治区域太近了,他们很容易就可以调来大批的军队,将我们活活耗死。我们只有将主力跳到外线,将战场拉到远处,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且,在政治上,我们北上抗日也比在江南和国民党反复纠缠要有利得多。”
这次李卫华是真的下了决心马上北上,但话是这么说,可渡江却连一向胆大的粟裕都有些畏惧,当年湘江之战大家虽未亲历,却都有所耳闻,一条湘江就牺牲了四万多人才艰难地渡过,何况是有着“天堑”之称的长江?而且现在红十五军的非战斗人员数量已经激增到五万多人,这无疑会进一步增加渡江的难度。尤其那些科学家可都是李卫华心里的宝贝疙瘩,留在条件简陋的苏区他们就废掉了,可要是带走,渡江的时候万一被敌人的飞机干掉一两个,李卫华还不得心疼死?在船上遇到飞机轰炸,可是连躲都没地方躲的
思来想去大家也没谁有什么十拿九稳的方案,但有一点倒是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要去长江上游,一方面上游江面较窄,通过的速度要快得多,另一方面远离老蒋的统治中心,敌军调度起来也远没有在长三角一带灵活快速,红十五军也因此有了打时间差的可能性。只是那些非战斗人员,却并不都肯乖乖地跟着继续上路,尤其是部分科学家,而他们的理由竟然是不愿离开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