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xiaomawenxue.com
繁体版 简体版
奇书网 > 抗战之军工元帅 > 第四十二章 喜中有忧

第四十二章 喜中有忧

其中闽西红军游击队的四位,更是直接将红十五军的实力几乎提升了一个档次,陈潭秋、邓子恢、谭震林、张鼎丞可都是后世名声赫赫的大人物。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也正因为这样,至少目前其实还并没有什么识人之明的李卫华轻易地做到了知人善任,他让陈潭秋负责群众工作,张鼎丞负责组织工作和内部整风(历史上他在整风运动中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方针,而且坚决抵制抢救运动的严重错误,解放后成为了最高检察院检察长。),邓子恢负责农村和后勤工作,谭震林主抓军事和政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此外,由于四人之中除了陈潭秋之外都多少有些带兵的能力,李卫华自然也不会让其浪费掉,他安排邓子恢、张鼎丞与谭震林三人分别出任三个主力旅的政委,其中谭震林还兼任独立一师三旅的旅长,他们的出­色­工作给予了李卫华很大的帮助。

其实以四人的才能、功绩和资历,担任这样的职位多少有些委屈了,但**的弟弟、加入独立师之前职位不比他们低的毛泽覃现在只是一个团长,他们自也无话可说,至于心里有没有抱怨,李卫华就不得而知了。但是不管怎样,李卫华都必须在军中树立起“实际工作成绩决定职务高低”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堵上那些没什么本事、全靠在苏联镀了金(资历)的国际派们(有真才实学的那部分人另当别论)的投机之门。

不过,四人的心胸可没有李卫华想的那么小,再说表面上看职务是降了,但红十五军的规模却是他们以前的队伍所望尘莫及的,一个旅的兵力比他们一个军还多,火力更是超过了一个军团,而且平时还能吃饱穿暖,他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除了这四位历史上的名人,在瑞金加入队伍的赖昌祚、钟得胜、彭胜标、胡荣佳等等也都是不错的人才,加上军校的培养与战斗的历练,红十五军基层官兵素质提高很快,李卫华也总算可以当会儿甩手掌柜、抽出更多的时间关心学校与兵工厂了‖时,趁着**遭受重创的机会,李卫华命令三个主力旅分开行动,攻取那些现在仍然失陷敌手的昔日苏区核心县份,特务团也在毛泽覃的一再请战下获得了出战的机会,四路大军各自为战,攻城略地的效率较之当初只能一路来一路去的时候几乎翻了两番还多,不到一个月的工夫,福建的上杭、永定、平和、龙岩、连城、清流、明溪,江西的宁都、石城、广昌和广东的大埔,足足十一个县便都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闽赣苏区也从此改名为闽赣粤苏区,其间红十五军消灭包括民团在内的**杂牌部队三万余人,总兵力迅速突破了十万大关。

在此期间,**的飞机开始频繁光顾苏区,甚至行进中的红十五军部队也遭到过多次空袭,蒙受了一定的损失,显然南京的老蒋已经被气坏了。但老蒋却不明白光靠飞机是消灭不掉一支大部队的,这种孤立于陆军的单独空袭不但效果有限,而且反倒给红十五军的指战员们上了防空的实战教学课,空袭的效果因此一次比一次差,还不断有飞机被击落,以致于珍惜生命而又厌恶内战的飞行员们一度罢飞,老蒋只得暂退这种消耗巨大而又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泄愤之举

在这一系列的战役中,四路兵马里面谭震林表现最好,其次为毛泽覃,另外两路虽然稍差,但看来至少打打民团还是没问题的,李卫华不得不承认战争果然最能锻炼人,即使是搞政工甚至经济工作的(直接从学生时代走上岗位的除外),也一个个被逼成指挥官了。而像谭震林这种军政全能的,无疑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李卫华当即提升其为新建的独立二师师长兼政委并报请中央批准,但提升最快的却非毛泽覃莫属,他一下子由特务团团长升为了军参谋长,这可不是李卫华存心拍主席的马屁,而是毛泽覃真的立下了对于红十五军来说至关重要的大功

既消灭了敌人、又扩大了地盘,红十五军的胜利毋庸置疑,但李卫华一直以来的担忧也终于变成了现实,红十五军的弹药开始出现短缺。消灭垃圾部队虽然自身伤亡较小,但缴获也要少得多,尤其这次**正规部队是主动后撤,大宗物资基本都被他们卷走了,红十五军也就捡到一点边角料而已。加之现在部队规模日益庞大,原本觉得很多的缴获如今得来却是杯水车薪,比如红十五军现在还有500多万发子弹,看起来好像很多吧?其实平摊到每个士兵身上,才区区五十几发,连一个基数都不够,若算上机枪的消耗,就更加捉衿见肘了。而最大的问题还是手枪弹,如今已经不足三十万发,平均到红十五军装备的1200余支冲锋枪和近4000把二十响上,每支能够平摊到的子弹还不到60发,也就是两三个弹匣而已,对于消耗子弹飞快的冲锋枪与二十响来说,这点子弹根本不够打一次硬仗的。而且手枪弹还分为两种口径(9mm和),实战中会先有一种口径的枪支因为子弹用光而全体报废,使得这个问题更加严重。

另外,其他军需物资、甚至是生活必需品也都面临严重的短缺,因为老蒋军事上失利,自然就又祭出了经济封锁的法宝,光是食盐问题就足以令李卫华焦头烂额,毕竟现在不比当初,以苏区一百多万的人口,光靠抢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除非能够一口气打破敌人的包围圈冲到产盐的地方一次抢个够,但那简直无异于痴人说梦,而且苏区现在所短缺的,并不仅仅是食盐这一种必需品而已

第四十一章 红十五军

八十八师崩溃后,李卫华立即命令炮兵集中轰击汤恩伯的八十九师,并在毛泽覃的反复要求下,派其带特务团迂回到八十九师的侧后进行包抄。请使用访问本站。结果炮兵再次立下奇功,汤恩伯亲赴前线督战,却刚巧遭到了独立师野炮的火力覆盖,顿时灰飞烟灭(河南人民发来贺电)

八十九师是汤恩伯的起家部队,汤恩伯的死对他们的打击不可谓不大,加之毛泽覃的特务团又突然出现在他们的侧翼发起猛攻,令全师上下顿时失去了斗志,剩余的五千多人全部弃械投降。闻听两师的败讯,此时还未加入战场的**第四师顿时落荒而逃,武器弹药丢了一路,倒是有效地阻滞了独立师的追击,而“幸运”地逃出生天

这一战虽然赢了,但独立师的伤亡却创了新高,超过八千人的战斗减员,即使能将战俘全部转化过来也才差不多持平,虽然部队里的伤兵大多能够恢复过来,但那毕竟需要时间。而且,与损失相比,这次战役暴露出来的几个问题更是令李卫华不敢等闲视之

首先,是李卫华本人的轻敌,只看到敌军将领无能,却低估了基层官兵素质对于军队战斗力的影响,为此他甚至放下师长的脸面,公开向全师进行检讨,谁知却反倒因此在全师上下赢得了更高的威望。

其次,是独立师如今已经过于臃肿,除了战斗部队七八万人,还有两万多技工、专家和三大学校的年轻学员,这些人都不是战斗人员,还得抽出军队保护,加之获得75mm野炮后汽车变得不可或缺,独立师主力因此被限制在交通线上,而失去了当初灵活多变的机动­性­,先手的优势也因此大为削弱了♀两个问题的暴露,也成为不久之后李卫华放弃野炮和汽车、并大幅度­精­简战斗部队的重要原因

另外,在起兵初期屡建奇功的特战队如今实力应该已经脱胎换骨才对,但实战中却越来越派不上用场,李卫华知道这是由于战斗规模迅速增大所致,毕竟端掉一个团一个旅的指挥部还有可能,想派一小队人马就搞掉一个军部,那就得要有逆天的运气才行。而侦查的工作,训练一支专门的侦察兵部队就行了,培养成本比特种部队低得多,至于破袭之类技术含量更低的敌后­骚­扰工作,让游击队去­干­效费比更是高出特战队千万倍。但特战队真的在大规慕争中没用吗?或者说是华而不实?李卫华并不这么认为,至少他觉得,即便现在与**交战的时候意义不大,将来打鬼子也肯定需要一支­精­通日语(注1)而且战力过人的特战队作为奇兵

此役炮兵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战后很多步兵都喊出了“炮兵万岁”的口号,使得独立师重视火力的传统变得更加根深蒂固,但其中也暗含隐忧。除了影响全师的机动­性­之外,由于兵工厂一直在随军行动,又缺乏一些必要的设备,目前还无法生产75mm山野炮所用的合格炮弹,虽然在寻邬县缴获甚多,但却是用一颗少一颗。加之炮火猛烈就意味着缴获减少,若非**第四师丢弃了不少弹药,独立师这次战役在弹药、尤其是炮弹方面绝对是亏大了,武器被炸坏了兵工厂或许还可以修,但弹药一炸掉就什么都没了。李卫华现在总算是有些体会到红军的痛苦了,歼敌再多,若缴获的武器弹药比消耗的还多,那这一战就和打输了没什么两样。此后独立师在提倡发扬火力的同时,也开始强调起节约弹药的重要­性­,毕竟即使以后兵工厂什么都能造了,那也都是钱啊,中国还很穷,各方面都需要钱,独立师根本没有奢侈浪费的资本

独立师再次歼灭和击溃中央军三个师(连打汤恩伯之前的宁化战役在内),对于老蒋是个极大的打击,而顾赚过于谨慎、迟迟没有南下令他愈发不满,他终于下了决心,让刘峙接替顾赚的职务,并总揽两省剿匪重任,同时命令陈诚的十八军离开赣西南,也参与围剿独立师,而在福建方面,老蒋在重压之下终于不再任人唯亲,让更具将才的卫立煌取代了蒋鼎文的位置,这样一来他就认为万无一失了,三个方向都有­精­兵强将,赤匪再厉害也Сhā翅难逃

老蒋做着白日梦的时候,长征中的党中央也得知了独立师再次大捷的喜讯,加之四渡赤水的胜利令**在红军和党内的威望空前高涨,他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对于独立师的功绩给予应得的嘉奖。不过,**想将独立师一举升格为军团的动议还是没能通过,李卫华太年轻是一方面(但因为他多报了十岁,这个问题其实不值一驳,**当军团长的时候比李卫华自述的年龄还小几岁呢。),战绩没有得到完全确认则是另一方面

**对此也很无奈,只得少数服从多数,暂时只将独立师升格为红十五军,但他的让步也是有条件的,在职务升迁上再次压了李卫华一次后,中革军委终于还是集体通过了**将江西苏区(包括游击区)一分为二的提议,即以赣江为界,原来总管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项英以后则只负责赣江以西的游击区、而李卫华的红十五军及其光复的各个苏区县则直接向中革军委负责,那些并入独立师的红军游击队组织关系以后也跟着红十五军走。**在此事上展现出了他高明的政治手腕,兵不血刃地削去了国际派的项英一半以上的权柄,对此中央大佬们纵然心知肚明也没哪个提出异议,毕竟项英党内地位再高、现在他能够指挥得动的不过就是一支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游击队,甚至他自己是否还活着都无法确知,其价值又怎么能与兵强马壮(由于瑞金的光复,即使是那些国际派也不敢完全否认红十五军的实力,但李卫华的战报太吓人了,就连**也有些将信将疑。)而又能与中央保持联系的红十五军相比呢?

注1:虽然在李卫华的要求下,独立师所有官兵都或多或少地学了点日语,但大部分都只要求会说“举起手来”、“缴枪不杀”等区区十几句话而已,只有侦察兵与特种兵需要­精­益求­精­,毕竟学习外语也是很费时间的№外值得一提的是,技工学校的学员们对于外语却都有相当高的要求,日语、英语和俄语至少要­精­通一样(如果技艺出­色­,不会外语也可以,但会影响升职,毕竟这时中国的专业­性­翻译还很少,技术资料基本都是外文的,看不懂的话很吃亏。),后来又增加了德语课程,当然,如果能够同时­精­通几门外语,那就更好了

第四十二章 喜中有忧

但此事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李卫华从此获得了一项现在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权力——可以收编红十五军所遇到的一切红军游击队,除非其兵力超过红十五军(有吗?)或者其军事主官的政治级别高于李卫华(同级的也可以收编,也就是说除了方面军、军团首长,李卫华都能收归麾下,虽然看上去嚣张了点,但此时南方红军游击队那些所谓的“军”不过就一两千人的规模,与红十五军一比,实在没底气牛起来),不但令红十五军因为搜刮到了一大批此时还不显眼(相对来说)的后世牛人而飞速发展,更令此时还在大庾县打游击的项英几乎成了光杆司令,为后来**提前开始整风扫平了第一个障碍

其中闽西红军游击队的四位,更是直接将红十五军的实力几乎提升了一个档次,陈潭秋、邓子恢、谭震林、张鼎丞可都是后世名声赫赫的大人物。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也正因为这样,至少目前其实还并没有什么识人之明的李卫华轻易地做到了知人善任,他让陈潭秋负责群众工作,张鼎丞负责组织工作和内部整风(历史上他在整风运动中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方针,而且坚决抵制抢救运动的严重错误,解放后成为了最高检察院检察长。),邓子恢负责农村和后勤工作,谭震林主抓军事和政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此外,由于四人之中除了陈潭秋之外都多少有些带兵的能力,李卫华自然也不会让其浪费掉,他安排邓子恢、张鼎丞与谭震林三人分别出任三个主力旅的政委,其中谭震林还兼任独立一师三旅的旅长,他们的出­色­工作给予了李卫华很大的帮助。

其实以四人的才能、功绩和资历,担任这样的职位多少有些委屈了,但**的弟弟、加入独立师之前职位不比他们低的毛泽覃现在只是一个团长,他们自也无话可说,至于心里有没有抱怨,李卫华就不得而知了。但是不管怎样,李卫华都必须在军中树立起“实际工作成绩决定职务高低”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堵上那些没什么本事、全靠在苏联镀了金(资历)的国际派们(有真才实学的那部分人另当别论)的投机之门。

不过,四人的心胸可没有李卫华想的那么小,再说表面上看职务是降了,但红十五军的规模却是他们以前的队伍所望尘莫及的,一个旅的兵力比他们一个军还多,火力更是超过了一个军团,而且平时还能吃饱穿暖,他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除了这四位历史上的名人,在瑞金加入队伍的赖昌祚、钟得胜、彭胜标、胡荣佳等等也都是不错的人才,加上军校的培养与战斗的历练,红十五军基层官兵素质提高很快,李卫华也总算可以当会儿甩手掌柜、抽出更多的时间关心学校与兵工厂了‖时,趁着**遭受重创的机会,李卫华命令三个主力旅分开行动,攻取那些现在仍然失陷敌手的昔日苏区核心县份,特务团也在毛泽覃的一再请战下获得了出战的机会,四路大军各自为战,攻城略地的效率较之当初只能一路来一路去的时候几乎翻了两番还多,不到一个月的工夫,福建的上杭、永定、平和、龙岩、连城、清流、明溪,江西的宁都、石城、广昌和广东的大埔,足足十一个县便都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闽赣苏区也从此改名为闽赣粤苏区,其间红十五军消灭包括民团在内的**杂牌部队三万余人,总兵力迅速突破了十万大关。

在此期间,**的飞机开始频繁光顾苏区,甚至行进中的红十五军部队也遭到过多次空袭,蒙受了一定的损失,显然南京的老蒋已经被气坏了。但老蒋却不明白光靠飞机是消灭不掉一支大部队的,这种孤立于陆军的单独空袭不但效果有限,而且反倒给红十五军的指战员们上了防空的实战教学课,空袭的效果因此一次比一次差,还不断有飞机被击落,以致于珍惜生命而又厌恶内战的飞行员们一度罢飞,老蒋只得暂退这种消耗巨大而又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泄愤之举

在这一系列的战役中,四路兵马里面谭震林表现最好,其次为毛泽覃,另外两路虽然稍差,但看来至少打打民团还是没问题的,李卫华不得不承认战争果然最能锻炼人,即使是搞政工甚至经济工作的(直接从学生时代走上岗位的除外),也一个个被逼成指挥官了。而像谭震林这种军政全能的,无疑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李卫华当即提升其为新建的独立二师师长兼政委并报请中央批准,但提升最快的却非毛泽覃莫属,他一下子由特务团团长升为了军参谋长,这可不是李卫华存心拍主席的马屁,而是毛泽覃真的立下了对于红十五军来说至关重要的大功

既消灭了敌人、又扩大了地盘,红十五军的胜利毋庸置疑,但李卫华一直以来的担忧也终于变成了现实,红十五军的弹药开始出现短缺。消灭垃圾部队虽然自身伤亡较小,但缴获也要少得多,尤其这次**正规部队是主动后撤,大宗物资基本都被他们卷走了,红十五军也就捡到一点边角料而已。加之现在部队规模日益庞大,原本觉得很多的缴获如今得来却是杯水车薪,比如红十五军现在还有500多万发子弹,看起来好像很多吧?其实平摊到每个士兵身上,才区区五十几发,连一个基数都不够,若算上机枪的消耗,就更加捉衿见肘了。而最大的问题还是手枪弹,如今已经不足三十万发,平均到红十五军装备的1200余支冲锋枪和近4000把二十响上,每支能够平摊到的子弹还不到60发,也就是两三个弹匣而已,对于消耗子弹飞快的冲锋枪与二十响来说,这点子弹根本不够打一次硬仗的。而且手枪弹还分为两种口径(9mm和),实战中会先有一种口径的枪支因为子弹用光而全体报废,使得这个问题更加严重。

另外,其他军需物资、甚至是生活必需品也都面临严重的短缺,因为老蒋军事上失利,自然就又祭出了经济封锁的法宝,光是食盐问题就足以令李卫华焦头烂额,毕竟现在不比当初,以苏区一百多万的人口,光靠抢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除非能够一口气打破敌人的包围圈冲到产盐的地方一次抢个够,但那简直无异于痴人说梦,而且苏区现在所短缺的,并不仅仅是食盐这一种必需品而已

第四十二章 喜中有忧

但此事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李卫华从此获得了一项现在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权力——可以收编红十五军所遇到的一切红军游击队,除非其兵力超过红十五军(有吗?)或者其军事主官的政治级别高于李卫华(同级的也可以收编,也就是说除了方面军、军团首长,李卫华都能收归麾下,虽然看上去嚣张了点,但此时南方红军游击队那些所谓的“军”不过就一两千人的规模,与红十五军一比,实在没底气牛起来),不但令红十五军因为搜刮到了一大批此时还不显眼(相对来说)的后世牛人而飞速发展,更令此时还在大庾县打游击的项英几乎成了光杆司令,为后来**提前开始整风扫平了第一个障碍

其中闽西红军游击队的四位,更是直接将红十五军的实力几乎提升了一个档次,陈潭秋、邓子恢、谭震林、张鼎丞可都是后世名声赫赫的大人物。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也正因为这样,至少目前其实还并没有什么识人之明的李卫华轻易地做到了知人善任,他让陈潭秋负责群众工作,张鼎丞负责组织工作和内部整风(历史上他在整风运动中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方针,而且坚决抵制抢救运动的严重错误,解放后成为了最高检察院检察长。),邓子恢负责农村和后勤工作,谭震林主抓军事和政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此外,由于四人之中除了陈潭秋之外都多少有些带兵的能力,李卫华自然也不会让其浪费掉,他安排邓子恢、张鼎丞与谭震林三人分别出任三个主力旅的政委,其中谭震林还兼任独立一师三旅的旅长,他们的出­色­工作给予了李卫华很大的帮助。

其实以四人的才能、功绩和资历,担任这样的职位多少有些委屈了,但**的弟弟、加入独立师之前职位不比他们低的毛泽覃现在只是一个团长,他们自也无话可说,至于心里有没有抱怨,李卫华就不得而知了。但是不管怎样,李卫华都必须在军中树立起“实际工作成绩决定职务高低”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堵上那些没什么本事、全靠在苏联镀了金(资历)的国际派们(有真才实学的那部分人另当别论)的投机之门。

不过,四人的心胸可没有李卫华想的那么小,再说表面上看职务是降了,但红十五军的规模却是他们以前的队伍所望尘莫及的,一个旅的兵力比他们一个军还多,火力更是超过了一个军团,而且平时还能吃饱穿暖,他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除了这四位历史上的名人,在瑞金加入队伍的赖昌祚、钟得胜、彭胜标、胡荣佳等等也都是不错的人才,加上军校的培养与战斗的历练,红十五军基层官兵素质提高很快,李卫华也总算可以当会儿甩手掌柜、抽出更多的时间关心学校与兵工厂了‖时,趁着**遭受重创的机会,李卫华命令三个主力旅分开行动,攻取那些现在仍然失陷敌手的昔日苏区核心县份,特务团也在毛泽覃的一再请战下获得了出战的机会,四路大军各自为战,攻城略地的效率较之当初只能一路来一路去的时候几乎翻了两番还多,不到一个月的工夫,福建的上杭、永定、平和、龙岩、连城、清流、明溪,江西的宁都、石城、广昌和广东的大埔,足足十一个县便都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闽赣苏区也从此改名为闽赣粤苏区,其间红十五军消灭包括民团在内的**杂牌部队三万余人,总兵力迅速突破了十万大关。

在此期间,**的飞机开始频繁光顾苏区,甚至行进中的红十五军部队也遭到过多次空袭,蒙受了一定的损失,显然南京的老蒋已经被气坏了。但老蒋却不明白光靠飞机是消灭不掉一支大部队的,这种孤立于陆军的单独空袭不但效果有限,而且反倒给红十五军的指战员们上了防空的实战教学课,空袭的效果因此一次比一次差,还不断有飞机被击落,以致于珍惜生命而又厌恶内战的飞行员们一度罢飞,老蒋只得暂退这种消耗巨大而又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泄愤之举

在这一系列的战役中,四路兵马里面谭震林表现最好,其次为毛泽覃,另外两路虽然稍差,但看来至少打打民团还是没问题的,李卫华不得不承认战争果然最能锻炼人,即使是搞政工甚至经济工作的(直接从学生时代走上岗位的除外),也一个个被逼成指挥官了。而像谭震林这种军政全能的,无疑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李卫华当即提升其为新建的独立二师师长兼政委并报请中央批准,但提升最快的却非毛泽覃莫属,他一下子由特务团团长升为了军参谋长,这可不是李卫华存心拍主席的马屁,而是毛泽覃真的立下了对于红十五军来说至关重要的大功

既消灭了敌人、又扩大了地盘,红十五军的胜利毋庸置疑,但李卫华一直以来的担忧也终于变成了现实,红十五军的弹药开始出现短缺。消灭垃圾部队虽然自身伤亡较小,但缴获也要少得多,尤其这次**正规部队是主动后撤,大宗物资基本都被他们卷走了,红十五军也就捡到一点边角料而已。加之现在部队规模日益庞大,原本觉得很多的缴获如今得来却是杯水车薪,比如红十五军现在还有500多万发子弹,看起来好像很多吧?其实平摊到每个士兵身上,才区区五十几发,连一个基数都不够,若算上机枪的消耗,就更加捉衿见肘了。而最大的问题还是手枪弹,如今已经不足三十万发,平均到红十五军装备的1200余支冲锋枪和近4000把二十响上,每支能够平摊到的子弹还不到60发,也就是两三个弹匣而已,对于消耗子弹飞快的冲锋枪与二十响来说,这点子弹根本不够打一次硬仗的。而且手枪弹还分为两种口径(9mm和),实战中会先有一种口径的枪支因为子弹用光而全体报废,使得这个问题更加严重。

另外,其他军需物资、甚至是生活必需品也都面临严重的短缺,因为老蒋军事上失利,自然就又祭出了经济封锁的法宝,光是食盐问题就足以令李卫华焦头烂额,毕竟现在不比当初,以苏区一百多万的人口,光靠抢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除非能够一口气打破敌人的包围圈冲到产盐的地方一次抢个够,但那简直无异于痴人说梦,而且苏区现在所短缺的,并不仅仅是食盐这一种必需品而已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