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大部队杀进苏区,各县的民兵是根本无力抵挡的,民团便可以狐假虎威大肆作恶,这是李卫华绝不想看到的。但独立师如果死守苏区各县,那么无疑又犯了当初中央红军在王明路线支配下所犯过的错误,不但会无谓地牺牲广大指战员的生命,而且会令乡亲们遭受到更大的苦难。中央苏区的血已经流干了,再像当初那样打下去,这些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年轻人的县份真的可能会变成无人区
注1:民国时期的普遍说法是中央军的军纪不如军阀部队,但这有一个前提——军阀是本地的,否则这些杂牌部队祸害起百姓来比绝大部分中央军都狠,反正烂摊子又不用他们收拾,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广西时以军纪好著称的桂军,在苏区烧杀淫掠的事情可没少干,而中央军虽然良莠不齐,但因为其政府军的身份,在哪儿都有归属感,只要主将不是汤司令这种极品,一般都还过得去
第三十四章 随军学校
而李卫华自从在萍乡开始大肆征集知识青(少)年之后,所到的每个县分都没放过,甚至回到兴国之后也毫不客气地吃起了“窝边草”。请使用访问本站。可怜兴国青少年本就严重不足,一下子又被拉走了七八成(教育普及得太好的结果),使得原本就已经是“老的老、小的小。”的兴国县几乎变成了一个“老人县”和“女人县”,好在李卫华考虑到地方上确实困难,将那些智力(也不是每个有文化的都聪明)、性格、人品、体质与意志品质方面明显达不到他的要求的家伙都在兴国等中央苏区县就地复员了(这根本不是在帮地方着想好吧,完全是在丢包袱),至少各县适婚女青年找对象的困难稍有缓解
但不管怎么说,李卫华最终征召“知青”(这个历史名词因他而提前出现了)的比例较一开始还是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据后来的统计显示,非苏区县、也没有被康泽“改造”过的,一般只占总人口的1%-2%,苏区县和被康泽进行了“社会改造”的则要高得多,大都在4%以上,而兴国县更是无以伦比,达到了惊人的12%,“模范县”不愧是“模范县”,不足十万的人口居然让李卫华挑出了超过一万个“知青”(其实应该说是“知少”才对,在现在的兴国县,18-25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已经几乎看不到了)
由于李卫华的穿越,兴国县日后不仅仅被称为“将军县”,还成为了闻名全国的“科学家县”和“工程师县”,不过李卫华却被怨念颇深的苏区群众给取了一个不雅的绰号——“人口贩子”
其实,李卫华这样搞也是没办法的事,他深知民国时期人才的匮乏,为了中国的将来,每一个有文化基础的青少年都必须好好培养,如果让他们留在如今陷入战乱和封锁的家乡自生自灭,即使侥幸可以幸存下来,由于缺乏学习成长的环境,用不了几年,他们就会将所学的忘得七七八八,那就太可惜了。当然,李卫华也有一点“私心”,兵工厂需要扩建,合格的军官也严重不足,这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而有文化的青少年培养起来,肯定要比文盲快得多
有了这么多学生,自然得要好好教育才行,虽然条件恶劣,但李卫华还是很快就建了三个连固定校舍都没有、却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命运的三个学校:战术学院(后来成为抗日军政大学最重要的一个学院。)、炮兵学校(成立后教学范围不断扩大,后改名为“技术兵种专科学校”,培养出了除装甲兵与航空兵之外的无数技术兵,极大地弥补了人民军队这方面的不足。)和技工学校(本来李卫华只是想培养一些熟练工人,结果学生里面却涌现出了不少专家乃至世界级的大师,这个学校也成为后来“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建校后最大的困难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为此李卫华绞尽了脑汁,他一方面充分挖掘随军技术人才与军中老兵的剩余价值,而且对于那些好苗子,他还会尽可能地抽出时间亲自开小灶,以李卫华超越时代的知识与眼光,在如今这个科技落后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少在其两个主修专业以及十余个关联学科上他都能够算得上是世界级的专家,尽管实践部分由于年代跨越太大,能够用上的并不多
回到兴国后独立师并没有逗留太久,由于大量非战斗人员随军行动,独立师只能不停地进攻、进攻、再进攻,一旦停下遭到敌人的攻击,就算最后打赢了,也会有大量的技工与知青死伤或者乘乱逃走,那都是李卫华难以接受的。再说,李卫华的目标始终都是渡江北上与小日本干架去,一直憋在南方打内战有什么意思?当然,一切都必须以保护好苏区的革命群众为前提,但李卫华以为,这与独立师北上抗日并不矛盾
经过这些天来的了解,李卫华渐渐明白**也不都是丧心病狂的恶徒,其中甚至还有少数军纪不亚于红军的模范部队(正是发现了这一点,李卫华才能从这具新身体所背负的仇恨中解脱出来,否则他搞不好就陷在其中,而忘掉抗战的大局了。),而要说祸害苏区百姓最狠的,第一是别动队,其次为地主民团(还乡团),然后为军阀部队(注1),其中别动队在康泽死后以难以想象的速度飞速没落下去,基本上已经不成气候了,而当初参与第五次围剿的军阀部队自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以后也都纷纷离开了苏区,至于地主民团,以李卫华在各县建立的民兵体系,完全不必畏惧,要知道平均每县有基干民兵几千人,而且李卫华还将那些独立师用不上的老旧步枪分给了他们
但是,如果**大部队杀进苏区,各县的民兵是根本无力抵挡的,民团便可以狐假虎威大肆作恶,这是李卫华绝不想看到的。但独立师如果死守苏区各县,那么无疑又犯了当初中央红军在王明路线支配下所犯过的错误,不但会无谓地牺牲广大指战员的生命,而且会令乡亲们遭受到更大的苦难。中央苏区的血已经流干了,再像当初那样打下去,这些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年轻人的县份真的可能会变成无人区
注1:民国时期的普遍说法是中央军的军纪不如军阀部队,但这有一个前提——军阀是本地的,否则这些杂牌部队祸害起百姓来比绝大部分中央军都狠,反正烂摊子又不用他们收拾,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广西时以军纪好著称的桂军,在苏区烧杀淫掠的事情可没少干,而中央军虽然良莠不齐,但因为其政府军的身份,在哪儿都有归属感,只要主将不是汤司令这种极品,一般都还过得去
第三十四章 随军学校
而李卫华自从在萍乡开始大肆征集知识青(少)年之后,所到的每个县分都没放过,甚至回到兴国之后也毫不客气地吃起了“窝边草”。请使用访问本站。可怜兴国青少年本就严重不足,一下子又被拉走了七八成(教育普及得太好的结果),使得原本就已经是“老的老、小的小。”的兴国县几乎变成了一个“老人县”和“女人县”,好在李卫华考虑到地方上确实困难,将那些智力(也不是每个有文化的都聪明)、性格、人品、体质与意志品质方面明显达不到他的要求的家伙都在兴国等中央苏区县就地复员了(这根本不是在帮地方着想好吧,完全是在丢包袱),至少各县适婚女青年找对象的困难稍有缓解
但不管怎么说,李卫华最终征召“知青”(这个历史名词因他而提前出现了)的比例较一开始还是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据后来的统计显示,非苏区县、也没有被康泽“改造”过的,一般只占总人口的1%-2%,苏区县和被康泽进行了“社会改造”的则要高得多,大都在4%以上,而兴国县更是无以伦比,达到了惊人的12%,“模范县”不愧是“模范县”,不足十万的人口居然让李卫华挑出了超过一万个“知青”(其实应该说是“知少”才对,在现在的兴国县,18-25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已经几乎看不到了)
由于李卫华的穿越,兴国县日后不仅仅被称为“将军县”,还成为了闻名全国的“科学家县”和“工程师县”,不过李卫华却被怨念颇深的苏区群众给取了一个不雅的绰号——“人口贩子”
其实,李卫华这样搞也是没办法的事,他深知民国时期人才的匮乏,为了中国的将来,每一个有文化基础的青少年都必须好好培养,如果让他们留在如今陷入战乱和封锁的家乡自生自灭,即使侥幸可以幸存下来,由于缺乏学习成长的环境,用不了几年,他们就会将所学的忘得七七八八,那就太可惜了。当然,李卫华也有一点“私心”,兵工厂需要扩建,合格的军官也严重不足,这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而有文化的青少年培养起来,肯定要比文盲快得多
有了这么多学生,自然得要好好教育才行,虽然条件恶劣,但李卫华还是很快就建了三个连固定校舍都没有、却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命运的三个学校:战术学院(后来成为抗日军政大学最重要的一个学院。)、炮兵学校(成立后教学范围不断扩大,后改名为“技术兵种专科学校”,培养出了除装甲兵与航空兵之外的无数技术兵,极大地弥补了人民军队这方面的不足。)和技工学校(本来李卫华只是想培养一些熟练工人,结果学生里面却涌现出了不少专家乃至世界级的大师,这个学校也成为后来“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建校后最大的困难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为此李卫华绞尽了脑汁,他一方面充分挖掘随军技术人才与军中老兵的剩余价值,而且对于那些好苗子,他还会尽可能地抽出时间亲自开小灶,以李卫华超越时代的知识与眼光,在如今这个科技落后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少在其两个主修专业以及十余个关联学科上他都能够算得上是世界级的专家,尽管实践部分由于年代跨越太大,能够用上的并不多
回到兴国后独立师并没有逗留太久,由于大量非战斗人员随军行动,独立师只能不停地进攻、进攻、再进攻,一旦停下遭到敌人的攻击,就算最后打赢了,也会有大量的技工与知青死伤或者乘乱逃走,那都是李卫华难以接受的。再说,李卫华的目标始终都是渡江北上与小日本干架去,一直憋在南方打内战有什么意思?当然,一切都必须以保护好苏区的革命群众为前提,但李卫华以为,这与独立师北上抗日并不矛盾
经过这些天来的了解,李卫华渐渐明白**也不都是丧心病狂的恶徒,其中甚至还有少数军纪不亚于红军的模范部队(正是发现了这一点,李卫华才能从这具新身体所背负的仇恨中解脱出来,否则他搞不好就陷在其中,而忘掉抗战的大局了。),而要说祸害苏区百姓最狠的,第一是别动队,其次为地主民团(还乡团),然后为军阀部队(注1),其中别动队在康泽死后以难以想象的速度飞速没落下去,基本上已经不成气候了,而当初参与第五次围剿的军阀部队自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以后也都纷纷离开了苏区,至于地主民团,以李卫华在各县建立的民兵体系,完全不必畏惧,要知道平均每县有基干民兵几千人,而且李卫华还将那些独立师用不上的老旧步枪分给了他们
但是,如果**大部队杀进苏区,各县的民兵是根本无力抵挡的,民团便可以狐假虎威大肆作恶,这是李卫华绝不想看到的。但独立师如果死守苏区各县,那么无疑又犯了当初中央红军在王明路线支配下所犯过的错误,不但会无谓地牺牲广大指战员的生命,而且会令乡亲们遭受到更大的苦难。中央苏区的血已经流干了,再像当初那样打下去,这些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年轻人的县份真的可能会变成无人区
注1:民国时期的普遍说法是中央军的军纪不如军阀部队,但这有一个前提——军阀是本地的,否则这些杂牌部队祸害起百姓来比绝大部分中央军都狠,反正烂摊子又不用他们收拾,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广西时以军纪好著称的桂军,在苏区烧杀淫掠的事情可没少干,而中央军虽然良莠不齐,但因为其政府军的身份,在哪儿都有归属感,只要主将不是汤司令这种极品,一般都还过得去
第三十四章 随军学校
而李卫华自从在萍乡开始大肆征集知识青(少)年之后,所到的每个县分都没放过,甚至回到兴国之后也毫不客气地吃起了“窝边草”。请使用访问本站。可怜兴国青少年本就严重不足,一下子又被拉走了七八成(教育普及得太好的结果),使得原本就已经是“老的老、小的小。”的兴国县几乎变成了一个“老人县”和“女人县”,好在李卫华考虑到地方上确实困难,将那些智力(也不是每个有文化的都聪明)、性格、人品、体质与意志品质方面明显达不到他的要求的家伙都在兴国等中央苏区县就地复员了(这根本不是在帮地方着想好吧,完全是在丢包袱),至少各县适婚女青年找对象的困难稍有缓解
但不管怎么说,李卫华最终征召“知青”(这个历史名词因他而提前出现了)的比例较一开始还是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据后来的统计显示,非苏区县、也没有被康泽“改造”过的,一般只占总人口的1%-2%,苏区县和被康泽进行了“社会改造”的则要高得多,大都在4%以上,而兴国县更是无以伦比,达到了惊人的12%,“模范县”不愧是“模范县”,不足十万的人口居然让李卫华挑出了超过一万个“知青”(其实应该说是“知少”才对,在现在的兴国县,18-25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已经几乎看不到了)
由于李卫华的穿越,兴国县日后不仅仅被称为“将军县”,还成为了闻名全国的“科学家县”和“工程师县”,不过李卫华却被怨念颇深的苏区群众给取了一个不雅的绰号——“人口贩子”
其实,李卫华这样搞也是没办法的事,他深知民国时期人才的匮乏,为了中国的将来,每一个有文化基础的青少年都必须好好培养,如果让他们留在如今陷入战乱和封锁的家乡自生自灭,即使侥幸可以幸存下来,由于缺乏学习成长的环境,用不了几年,他们就会将所学的忘得七七八八,那就太可惜了。当然,李卫华也有一点“私心”,兵工厂需要扩建,合格的军官也严重不足,这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而有文化的青少年培养起来,肯定要比文盲快得多
有了这么多学生,自然得要好好教育才行,虽然条件恶劣,但李卫华还是很快就建了三个连固定校舍都没有、却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命运的三个学校:战术学院(后来成为抗日军政大学最重要的一个学院。)、炮兵学校(成立后教学范围不断扩大,后改名为“技术兵种专科学校”,培养出了除装甲兵与航空兵之外的无数技术兵,极大地弥补了人民军队这方面的不足。)和技工学校(本来李卫华只是想培养一些熟练工人,结果学生里面却涌现出了不少专家乃至世界级的大师,这个学校也成为后来“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建校后最大的困难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为此李卫华绞尽了脑汁,他一方面充分挖掘随军技术人才与军中老兵的剩余价值,而且对于那些好苗子,他还会尽可能地抽出时间亲自开小灶,以李卫华超越时代的知识与眼光,在如今这个科技落后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少在其两个主修专业以及十余个关联学科上他都能够算得上是世界级的专家,尽管实践部分由于年代跨越太大,能够用上的并不多
回到兴国后独立师并没有逗留太久,由于大量非战斗人员随军行动,独立师只能不停地进攻、进攻、再进攻,一旦停下遭到敌人的攻击,就算最后打赢了,也会有大量的技工与知青死伤或者乘乱逃走,那都是李卫华难以接受的。再说,李卫华的目标始终都是渡江北上与小日本干架去,一直憋在南方打内战有什么意思?当然,一切都必须以保护好苏区的革命群众为前提,但李卫华以为,这与独立师北上抗日并不矛盾
经过这些天来的了解,李卫华渐渐明白**也不都是丧心病狂的恶徒,其中甚至还有少数军纪不亚于红军的模范部队(正是发现了这一点,李卫华才能从这具新身体所背负的仇恨中解脱出来,否则他搞不好就陷在其中,而忘掉抗战的大局了。),而要说祸害苏区百姓最狠的,第一是别动队,其次为地主民团(还乡团),然后为军阀部队(注1),其中别动队在康泽死后以难以想象的速度飞速没落下去,基本上已经不成气候了,而当初参与第五次围剿的军阀部队自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以后也都纷纷离开了苏区,至于地主民团,以李卫华在各县建立的民兵体系,完全不必畏惧,要知道平均每县有基干民兵几千人,而且李卫华还将那些独立师用不上的老旧步枪分给了他们
但是,如果**大部队杀进苏区,各县的民兵是根本无力抵挡的,民团便可以狐假虎威大肆作恶,这是李卫华绝不想看到的。但独立师如果死守苏区各县,那么无疑又犯了当初中央红军在王明路线支配下所犯过的错误,不但会无谓地牺牲广大指战员的生命,而且会令乡亲们遭受到更大的苦难。中央苏区的血已经流干了,再像当初那样打下去,这些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年轻人的县份真的可能会变成无人区
注1:民国时期的普遍说法是中央军的军纪不如军阀部队,但这有一个前提——军阀是本地的,否则这些杂牌部队祸害起百姓来比绝大部分中央军都狠,反正烂摊子又不用他们收拾,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广西时以军纪好著称的桂军,在苏区烧杀淫掠的事情可没少干,而中央军虽然良莠不齐,但因为其政府军的身份,在哪儿都有归属感,只要主将不是汤司令这种极品,一般都还过得去
第三十四章 随军学校
而李卫华自从在萍乡开始大肆征集知识青(少)年之后,所到的每个县分都没放过,甚至回到兴国之后也毫不客气地吃起了“窝边草”。请使用访问本站。可怜兴国青少年本就严重不足,一下子又被拉走了七八成(教育普及得太好的结果),使得原本就已经是“老的老、小的小。”的兴国县几乎变成了一个“老人县”和“女人县”,好在李卫华考虑到地方上确实困难,将那些智力(也不是每个有文化的都聪明)、性格、人品、体质与意志品质方面明显达不到他的要求的家伙都在兴国等中央苏区县就地复员了(这根本不是在帮地方着想好吧,完全是在丢包袱),至少各县适婚女青年找对象的困难稍有缓解
但不管怎么说,李卫华最终征召“知青”(这个历史名词因他而提前出现了)的比例较一开始还是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据后来的统计显示,非苏区县、也没有被康泽“改造”过的,一般只占总人口的1%-2%,苏区县和被康泽进行了“社会改造”的则要高得多,大都在4%以上,而兴国县更是无以伦比,达到了惊人的12%,“模范县”不愧是“模范县”,不足十万的人口居然让李卫华挑出了超过一万个“知青”(其实应该说是“知少”才对,在现在的兴国县,18-25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已经几乎看不到了)
由于李卫华的穿越,兴国县日后不仅仅被称为“将军县”,还成为了闻名全国的“科学家县”和“工程师县”,不过李卫华却被怨念颇深的苏区群众给取了一个不雅的绰号——“人口贩子”
其实,李卫华这样搞也是没办法的事,他深知民国时期人才的匮乏,为了中国的将来,每一个有文化基础的青少年都必须好好培养,如果让他们留在如今陷入战乱和封锁的家乡自生自灭,即使侥幸可以幸存下来,由于缺乏学习成长的环境,用不了几年,他们就会将所学的忘得七七八八,那就太可惜了。当然,李卫华也有一点“私心”,兵工厂需要扩建,合格的军官也严重不足,这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而有文化的青少年培养起来,肯定要比文盲快得多
有了这么多学生,自然得要好好教育才行,虽然条件恶劣,但李卫华还是很快就建了三个连固定校舍都没有、却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命运的三个学校:战术学院(后来成为抗日军政大学最重要的一个学院。)、炮兵学校(成立后教学范围不断扩大,后改名为“技术兵种专科学校”,培养出了除装甲兵与航空兵之外的无数技术兵,极大地弥补了人民军队这方面的不足。)和技工学校(本来李卫华只是想培养一些熟练工人,结果学生里面却涌现出了不少专家乃至世界级的大师,这个学校也成为后来“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建校后最大的困难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为此李卫华绞尽了脑汁,他一方面充分挖掘随军技术人才与军中老兵的剩余价值,而且对于那些好苗子,他还会尽可能地抽出时间亲自开小灶,以李卫华超越时代的知识与眼光,在如今这个科技落后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少在其两个主修专业以及十余个关联学科上他都能够算得上是世界级的专家,尽管实践部分由于年代跨越太大,能够用上的并不多
回到兴国后独立师并没有逗留太久,由于大量非战斗人员随军行动,独立师只能不停地进攻、进攻、再进攻,一旦停下遭到敌人的攻击,就算最后打赢了,也会有大量的技工与知青死伤或者乘乱逃走,那都是李卫华难以接受的。再说,李卫华的目标始终都是渡江北上与小日本干架去,一直憋在南方打内战有什么意思?当然,一切都必须以保护好苏区的革命群众为前提,但李卫华以为,这与独立师北上抗日并不矛盾
经过这些天来的了解,李卫华渐渐明白**也不都是丧心病狂的恶徒,其中甚至还有少数军纪不亚于红军的模范部队(正是发现了这一点,李卫华才能从这具新身体所背负的仇恨中解脱出来,否则他搞不好就陷在其中,而忘掉抗战的大局了。),而要说祸害苏区百姓最狠的,第一是别动队,其次为地主民团(还乡团),然后为军阀部队(注1),其中别动队在康泽死后以难以想象的速度飞速没落下去,基本上已经不成气候了,而当初参与第五次围剿的军阀部队自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以后也都纷纷离开了苏区,至于地主民团,以李卫华在各县建立的民兵体系,完全不必畏惧,要知道平均每县有基干民兵几千人,而且李卫华还将那些独立师用不上的老旧步枪分给了他们
但是,如果**大部队杀进苏区,各县的民兵是根本无力抵挡的,民团便可以狐假虎威大肆作恶,这是李卫华绝不想看到的。但独立师如果死守苏区各县,那么无疑又犯了当初中央红军在王明路线支配下所犯过的错误,不但会无谓地牺牲广大指战员的生命,而且会令乡亲们遭受到更大的苦难。中央苏区的血已经流干了,再像当初那样打下去,这些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年轻人的县份真的可能会变成无人区
注1:民国时期的普遍说法是中央军的军纪不如军阀部队,但这有一个前提——军阀是本地的,否则这些杂牌部队祸害起百姓来比绝大部分中央军都狠,反正烂摊子又不用他们收拾,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广西时以军纪好著称的桂军,在苏区烧杀淫掠的事情可没少干,而中央军虽然良莠不齐,但因为其政府军的身份,在哪儿都有归属感,只要主将不是汤司令这种极品,一般都还过得去
第三十四章 随军学校
而李卫华自从在萍乡开始大肆征集知识青(少)年之后,所到的每个县分都没放过,甚至回到兴国之后也毫不客气地吃起了“窝边草”。请使用访问本站。可怜兴国青少年本就严重不足,一下子又被拉走了七八成(教育普及得太好的结果),使得原本就已经是“老的老、小的小。”的兴国县几乎变成了一个“老人县”和“女人县”,好在李卫华考虑到地方上确实困难,将那些智力(也不是每个有文化的都聪明)、性格、人品、体质与意志品质方面明显达不到他的要求的家伙都在兴国等中央苏区县就地复员了(这根本不是在帮地方着想好吧,完全是在丢包袱),至少各县适婚女青年找对象的困难稍有缓解
但不管怎么说,李卫华最终征召“知青”(这个历史名词因他而提前出现了)的比例较一开始还是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据后来的统计显示,非苏区县、也没有被康泽“改造”过的,一般只占总人口的1%-2%,苏区县和被康泽进行了“社会改造”的则要高得多,大都在4%以上,而兴国县更是无以伦比,达到了惊人的12%,“模范县”不愧是“模范县”,不足十万的人口居然让李卫华挑出了超过一万个“知青”(其实应该说是“知少”才对,在现在的兴国县,18-25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已经几乎看不到了)
由于李卫华的穿越,兴国县日后不仅仅被称为“将军县”,还成为了闻名全国的“科学家县”和“工程师县”,不过李卫华却被怨念颇深的苏区群众给取了一个不雅的绰号——“人口贩子”
其实,李卫华这样搞也是没办法的事,他深知民国时期人才的匮乏,为了中国的将来,每一个有文化基础的青少年都必须好好培养,如果让他们留在如今陷入战乱和封锁的家乡自生自灭,即使侥幸可以幸存下来,由于缺乏学习成长的环境,用不了几年,他们就会将所学的忘得七七八八,那就太可惜了。当然,李卫华也有一点“私心”,兵工厂需要扩建,合格的军官也严重不足,这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而有文化的青少年培养起来,肯定要比文盲快得多
有了这么多学生,自然得要好好教育才行,虽然条件恶劣,但李卫华还是很快就建了三个连固定校舍都没有、却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命运的三个学校:战术学院(后来成为抗日军政大学最重要的一个学院。)、炮兵学校(成立后教学范围不断扩大,后改名为“技术兵种专科学校”,培养出了除装甲兵与航空兵之外的无数技术兵,极大地弥补了人民军队这方面的不足。)和技工学校(本来李卫华只是想培养一些熟练工人,结果学生里面却涌现出了不少专家乃至世界级的大师,这个学校也成为后来“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建校后最大的困难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为此李卫华绞尽了脑汁,他一方面充分挖掘随军技术人才与军中老兵的剩余价值,而且对于那些好苗子,他还会尽可能地抽出时间亲自开小灶,以李卫华超越时代的知识与眼光,在如今这个科技落后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少在其两个主修专业以及十余个关联学科上他都能够算得上是世界级的专家,尽管实践部分由于年代跨越太大,能够用上的并不多
回到兴国后独立师并没有逗留太久,由于大量非战斗人员随军行动,独立师只能不停地进攻、进攻、再进攻,一旦停下遭到敌人的攻击,就算最后打赢了,也会有大量的技工与知青死伤或者乘乱逃走,那都是李卫华难以接受的。再说,李卫华的目标始终都是渡江北上与小日本干架去,一直憋在南方打内战有什么意思?当然,一切都必须以保护好苏区的革命群众为前提,但李卫华以为,这与独立师北上抗日并不矛盾
经过这些天来的了解,李卫华渐渐明白**也不都是丧心病狂的恶徒,其中甚至还有少数军纪不亚于红军的模范部队(正是发现了这一点,李卫华才能从这具新身体所背负的仇恨中解脱出来,否则他搞不好就陷在其中,而忘掉抗战的大局了。),而要说祸害苏区百姓最狠的,第一是别动队,其次为地主民团(还乡团),然后为军阀部队(注1),其中别动队在康泽死后以难以想象的速度飞速没落下去,基本上已经不成气候了,而当初参与第五次围剿的军阀部队自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以后也都纷纷离开了苏区,至于地主民团,以李卫华在各县建立的民兵体系,完全不必畏惧,要知道平均每县有基干民兵几千人,而且李卫华还将那些独立师用不上的老旧步枪分给了他们
但是,如果**大部队杀进苏区,各县的民兵是根本无力抵挡的,民团便可以狐假虎威大肆作恶,这是李卫华绝不想看到的。但独立师如果死守苏区各县,那么无疑又犯了当初中央红军在王明路线支配下所犯过的错误,不但会无谓地牺牲广大指战员的生命,而且会令乡亲们遭受到更大的苦难。中央苏区的血已经流干了,再像当初那样打下去,这些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年轻人的县份真的可能会变成无人区
注1:民国时期的普遍说法是中央军的军纪不如军阀部队,但这有一个前提——军阀是本地的,否则这些杂牌部队祸害起百姓来比绝大部分中央军都狠,反正烂摊子又不用他们收拾,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广西时以军纪好著称的桂军,在苏区烧杀淫掠的事情可没少干,而中央军虽然良莠不齐,但因为其政府军的身份,在哪儿都有归属感,只要主将不是汤司令这种极品,一般都还过得去
第三十五章 统战工作
要破解这个死结,李卫华只能像**指示的那样,让独立师主动攻入国统区,将**的主力引走,苏区的百姓就得救了。请记住本站的网址:。当然,这样做无异于进行一次“东路长征”,或许艰苦程度不如中央红军所走的长征路,但危险程度却犹有过之,一路经过的地带都是老蒋统治的核心区域,而且独立师只要输一次就可能空中解体,但无论如何,为了昔日中央苏区范围内的数百万革命群众,也为了尽早停止内战,李卫华都决意试上一试。当然,在北上之前,李卫华要先将“沦陷区”的上百万革命群众解救出来
1935年3月19日,兵力已经突破五万人的独立师在短暂修整之后,离开兴国向着东南方向挺进,只花了七天时间就先后攻陷了雩都、安远两县。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战果,一方面是这两个县的驻军都是**的三流部队,一方面得益于红军电讯员破译了**电码而获得的巨大情报优势,同时这些县都是以前苏区的地盘,李卫华部队里的那些老红军都是地头蛇,即便是进攻战也和内线作战一样便利,打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李卫华大胆地连续运用了伪装战术,并冒险亲自带领己方尖兵伪装成**深入敌境实施战术欺骗,才能取得如此不可思议的战果
早在当初永丰与新淦之战中,独立师就缴获到了不下百辆汽车,李卫华从萍乡东归后发现这些藏起来的好东西居然还在,顿时萌生了组建一支摩托化部队的想法,反正税警总团的降兵里面会开车的可不在少数,加上其他**降兵里的,合计三五百人还是有的,“解放战士”就是好啊!不过李卫华还是决定抓住一切空闲的时间,教全军的指战员、尤其是特战队员们学习驾驶汽车,免得将来缴获的汽车多了却开不走,结果被敌人抢回去或者炸毁,那可就欲哭无泪了
而敌人又怎么会想到,一支人数接近两千人、几乎人手一把冲锋枪,统一身着整齐的**军装、不但皮靴擦得锃亮、连风纪扣全都一丝不苟地扣上的摩托化步兵竟然会是红军呢?结果这两个县的**主力都在县城被稀里糊涂地缴了械,即便有胆大反抗的,集合在空场上的敌人又如何挡得住上千支冲锋枪打出的金属风暴呢?这根本就不是战斗,完全是变相的屠杀
县城的主力被消灭后,被李卫华以团为单位派到下面乡镇活动的独立师各部纵然还普遍缺乏优秀的军官指挥,也足以轻易清除各乡镇最多不过几百人一支的小股敌人。就这样,独立师不过消耗了几万发子弹和十几发迫击炮弹,伤亡一两百人,就消灭敌军一万多人,其中光是俘虏就抓了8千多个。即俘即补与诉苦运动再次显出了巨大威力,独立师现在即使不算民兵,兵力也超过了六万人,其中一半以上都是“解放战士”,而由于连战连胜所得到的大量缴获,他们的装备甚至已经不逊于**的精锐部队
独立师声势大振,地方上的工作也就好做了,不但革命群众更加支持,很多的乡绅地主也纷纷开始转变立场。李卫华正好抓住这个机会进行统战工作,他对国民党地方政权和民团实行“攻心为上,攻击为下”的政策。要求各县民主自治政府加强与地方开明人士的联络,甚至提倡建立两面政权,以避免革命群众和无辜百姓遭到**大部队的残酷报复。李卫华同时改变了过去“对地方民团坚决地打”为“三不打”,即:地方民团不先开枪,那么独立师(及各县民兵,后略。)不打;地方民团愿意和独立师联络,独立师不打;在独立师没有走之前,地方民团不去向**报告的,独立师不打;对地方开明人士的生命财产给予保护,即使是一些思想反动的地方政治人物,只要不与独立师为敌,不残害革命群众,独立师也不打不杀;对向独立师提供钱粮帮助的,或给独立师掩护伤病员的,独立师给予保护,并为其保密。
同时,为了减轻那些中立者或者可能中立的势力不安,李卫华决定只在各县濒不脱产的民兵武装,但是其中由基干民兵组成的县大队要有能力对付**用来封锁苏区的碉堡、并足以让营级以下的**正规军或者地方民团不敢胡来,以保证各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李卫华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对各各县大队的干部们进行了反碉堡(不光是靠爆破,也有马蜂窝等阴招)与游击战术(以地雷战为重点,尤其是各种地雷战的高级战术,如子母雷、连环雷、长藤雷、钉子雷和手榴弹改成的诡雷等等,至于麻雀战与钻山沟,不教大家都会)的培训,同时留给他们一部分地雷、手榴弹和爆破筒,并教给他们制造石雷和燃烧瓶的方法,以备不时之需。然后,这些县大队的干部们回去再将其教给辖下区小队的干部们,直至所有的民兵全都学会,到了那时,敌人若还敢来苏区胡作非为,就让他们见识一下什么叫做“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李卫华软硬兼施之下,按照“三三制”原则组成的各县民主自治政府陆续建立起来,成为了独立师可靠的后方基地。但是李卫华并不敢高枕无忧,为了避免遭到**大部队的优势兵力合击,李卫华决心先下手为强,集中了独立师的全部兵力进击会昌县,为此他连雩都县的民兵也带上了,还让随军的大量非战斗人员也都一起虚张声势,摆出了十万大军的架势震慑敌军不敢出城野战,再依仗独立师攻坚的特长一举攻下了有**一个杂牌师驻守的会昌县城。守军一开始的抵抗还算坚决,但独立师装备的几千支快慢机和大量冲锋枪在巷战中表现出了压倒性的优势,仅付出了不到千人的微小伤亡就一举夺取县城,杀敌三千多人,其余的全部投降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