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吴运铎这种在应用科技方面潜力巨大的天才,李卫华采取的教育方法是让他边学习边实践,通过实践明白自己需要学习的科目与具体内容,学习一段时间后再拿到实践中去应用以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如果还是不行就继续学习,直到课题完成,其间有实在无法克服的困难才许来找自己求教,以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请使用访问本站。不过,考虑到历史上吴运铎几乎伤残得不成人形的悲剧,李卫华没让他研究弹药
这种教育(学习)方法是历史上瓦特与卡拉什尼科夫等半路出家的伟大发明家的成功经验,对于实践强于理论的吴运铎来说简直就像是量身定做的一般,使其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迅速成长为世界一流的军工专家
李卫华从萍乡带走的不仅仅是人,还有大量的财富物资和工业设备,虽然矿山铁路与兵工厂实在不是一个路数,但李卫华还是能够凭借其二十几年的军工经验,从中找出那些兵工厂可能用得上的机器设备乃至零部件。何况李卫华想要建立的不仅仅是一座兵工厂,而是一个以其为核心的完整工业系统,所以铁路、采矿之类的机械本身其实也是有用的,前提是能够带走
在搬运拆卸设备的过程中,刚刚才学会机械制图的吴运铎展现出了与生俱来的独特天赋,他居然硬生生地将几台最重要的设备的精细结构全部记在了脑子里,然后将其拆成各种一个人就能携带的零部件全部打包带走,直到后来找到了稳定的落脚点后他再一个人靠着回忆将这些机器重新组装了起来,当场吓尿了一片人,这得有多么妖孽的空间想象和记忆能力啊?李卫华这才明白当年人称吴运铎“什么样的枪炮子弹一看就会造”并非全是虚言了
不过,仅靠这种天赋最多也只能当个“山寨之王”,而且由于这个时期的中国材料工业极其落后,光会依葫芦画瓢是不行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得不使用性能差得多的替代材料,那么机械的机构就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否则难免会出现各种安全事故。所以对于吴运铎来说,冶金、化学、机械、数学、材料等诸多相关学科他一样都不能落下,学业负担之重远远超过了后世的所谓“应试教育”(其实中国的学业负担也就比西方国家重一些,日韩与毛子东欧的学业负担都比我们更重,尤其是毛子,高中就学咱们大学才教的内容了),但对异常好学的吴运铎来说,却是乐在其中
早在得知康泽丧命的时候,老蒋就已经震怒不已,但这个时候原本一直如丧家之犬一样被**追着打的中央红军胆子却突然大了起来,而且其动向更是变得诡异难测,连续让**吃了几次不大不小的亏,大有冲出牢笼之势,老蒋再顾不得江西的事,连忙赶到重庆亲自坐镇指挥,而让顾赚全权负责剿灭这支“乱匪”。顾赚对此自是十分上心,尤其是独立师亮出红军旗号之后,然而此人虽然用兵稳重,头脑却略显呆板,由于叛徒告密说独立师只有几千主力部队,连民兵都算上也就万把人,加之独立师的番号只是区区一个师,而红军一个师一般就两三千人,多的也不过四五千,加之独立师攻取的几个县兵力空虚,不足以表现出独立师的真正战力,而之前歼灭别动队总队与税警总团上万人的战斗以顾赚传统守旧的军事观念看来也肯定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以致于他以为独立师现在最多就几千人马,而严重低估了独立师的实力。结果,以为独立师兵力不多的顾赚为了防止独立师四处流窜,将两个军五万多的兵力全线铺开,组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并向老蒋求得了何键与陈诚的支援,前者在湖南严密布防,防止独立师流窜入湘,后者则命令身在赣东南“剿匪”前线的副手罗卓英调出一个二线师进驻永新县,防止独立师南下令赣西本已平息的“匪情”死灰复燃。
然而,顾赚布下的“天罗地网”却因为兵力太过分散,而被李卫华轻轻松松地连续吃掉三个团,还顺带锻炼了队伍里的两万新兵。吃亏之后顾赚保守谨慎的老毛病又犯了,为了避免再有部队遭到围歼,他在着紧调兵增援前线的同时要求前线尽可能收缩兵力,不让敌人有机可乘,殊不知李卫华本来就没心思和他纠缠,见敌人兵力一集中,立刻下令全军疾速东归,等到顾赚反应过来的时候,独立师主力已经从容渡过赣江,回到了起兵的兴国县,路上还顺带扫荡了安福、吉安两县,消灭地方武装数千人,并卷走大量财货物资和知识青(少)年,除了没有烧杀**,手段相对温和,行径神似历史上的流寇
但这种做法确实给顾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光是收拾残局、恢复那六七个县的秩序就已经让他焦头烂额了,哪儿还有余力去对付独立师啊?对顾赚深感失望的老蒋不禁动了换将的心思,不久他便下令由“五虎上将”(注1)之首刘峙替换顾赚的北路军总指挥一职,并全权负责江西“剿匪”重任。
注1:所谓“五虎上将”,指的是抗战之前老蒋与何应钦下面的中央军五个二级上将。即刘峙、顾赚、蒋鼎文、陈诚、卫立煌这五个人。但五个人里面只有卫立煌真正算得上是名将,陈诚擅于练兵而不擅指挥,刘峙与顾赚都有极大的弱点,蒋鼎文就更不值一提了。但在抗战期间暴露出致命弱点之前,刘峙却是五人之中风头最劲的,十几年国内战争中未尝一败(抗战输了一场就完全反了过来,此后不管是打日本人还是打解放军都未尝一胜),如果他死在抗战之前,后世的评价或许会截然不同
第三十三章 顾祝同的误判
对于吴运铎这种在应用科技方面潜力巨大的天才,李卫华采取的教育方法是让他边学习边实践,通过实践明白自己需要学习的科目与具体内容,学习一段时间后再拿到实践中去应用以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如果还是不行就继续学习,直到课题完成,其间有实在无法克服的困难才许来找自己求教,以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请使用访问本站。不过,考虑到历史上吴运铎几乎伤残得不成人形的悲剧,李卫华没让他研究弹药
这种教育(学习)方法是历史上瓦特与卡拉什尼科夫等半路出家的伟大发明家的成功经验,对于实践强于理论的吴运铎来说简直就像是量身定做的一般,使其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迅速成长为世界一流的军工专家
李卫华从萍乡带走的不仅仅是人,还有大量的财富物资和工业设备,虽然矿山铁路与兵工厂实在不是一个路数,但李卫华还是能够凭借其二十几年的军工经验,从中找出那些兵工厂可能用得上的机器设备乃至零部件。何况李卫华想要建立的不仅仅是一座兵工厂,而是一个以其为核心的完整工业系统,所以铁路、采矿之类的机械本身其实也是有用的,前提是能够带走
在搬运拆卸设备的过程中,刚刚才学会机械制图的吴运铎展现出了与生俱来的独特天赋,他居然硬生生地将几台最重要的设备的精细结构全部记在了脑子里,然后将其拆成各种一个人就能携带的零部件全部打包带走,直到后来找到了稳定的落脚点后他再一个人靠着回忆将这些机器重新组装了起来,当场吓尿了一片人,这得有多么妖孽的空间想象和记忆能力啊?李卫华这才明白当年人称吴运铎“什么样的枪炮子弹一看就会造”并非全是虚言了
不过,仅靠这种天赋最多也只能当个“山寨之王”,而且由于这个时期的中国材料工业极其落后,光会依葫芦画瓢是不行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得不使用性能差得多的替代材料,那么机械的机构就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否则难免会出现各种安全事故。所以对于吴运铎来说,冶金、化学、机械、数学、材料等诸多相关学科他一样都不能落下,学业负担之重远远超过了后世的所谓“应试教育”(其实中国的学业负担也就比西方国家重一些,日韩与毛子东欧的学业负担都比我们更重,尤其是毛子,高中就学咱们大学才教的内容了),但对异常好学的吴运铎来说,却是乐在其中
早在得知康泽丧命的时候,老蒋就已经震怒不已,但这个时候原本一直如丧家之犬一样被**追着打的中央红军胆子却突然大了起来,而且其动向更是变得诡异难测,连续让**吃了几次不大不小的亏,大有冲出牢笼之势,老蒋再顾不得江西的事,连忙赶到重庆亲自坐镇指挥,而让顾赚全权负责剿灭这支“乱匪”。顾赚对此自是十分上心,尤其是独立师亮出红军旗号之后,然而此人虽然用兵稳重,头脑却略显呆板,由于叛徒告密说独立师只有几千主力部队,连民兵都算上也就万把人,加之独立师的番号只是区区一个师,而红军一个师一般就两三千人,多的也不过四五千,加之独立师攻取的几个县兵力空虚,不足以表现出独立师的真正战力,而之前歼灭别动队总队与税警总团上万人的战斗以顾赚传统守旧的军事观念看来也肯定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以致于他以为独立师现在最多就几千人马,而严重低估了独立师的实力。结果,以为独立师兵力不多的顾赚为了防止独立师四处流窜,将两个军五万多的兵力全线铺开,组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并向老蒋求得了何键与陈诚的支援,前者在湖南严密布防,防止独立师流窜入湘,后者则命令身在赣东南“剿匪”前线的副手罗卓英调出一个二线师进驻永新县,防止独立师南下令赣西本已平息的“匪情”死灰复燃。
然而,顾赚布下的“天罗地网”却因为兵力太过分散,而被李卫华轻轻松松地连续吃掉三个团,还顺带锻炼了队伍里的两万新兵。吃亏之后顾赚保守谨慎的老毛病又犯了,为了避免再有部队遭到围歼,他在着紧调兵增援前线的同时要求前线尽可能收缩兵力,不让敌人有机可乘,殊不知李卫华本来就没心思和他纠缠,见敌人兵力一集中,立刻下令全军疾速东归,等到顾赚反应过来的时候,独立师主力已经从容渡过赣江,回到了起兵的兴国县,路上还顺带扫荡了安福、吉安两县,消灭地方武装数千人,并卷走大量财货物资和知识青(少)年,除了没有烧杀**,手段相对温和,行径神似历史上的流寇
但这种做法确实给顾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光是收拾残局、恢复那六七个县的秩序就已经让他焦头烂额了,哪儿还有余力去对付独立师啊?对顾赚深感失望的老蒋不禁动了换将的心思,不久他便下令由“五虎上将”(注1)之首刘峙替换顾赚的北路军总指挥一职,并全权负责江西“剿匪”重任。
注1:所谓“五虎上将”,指的是抗战之前老蒋与何应钦下面的中央军五个二级上将。即刘峙、顾赚、蒋鼎文、陈诚、卫立煌这五个人。但五个人里面只有卫立煌真正算得上是名将,陈诚擅于练兵而不擅指挥,刘峙与顾赚都有极大的弱点,蒋鼎文就更不值一提了。但在抗战期间暴露出致命弱点之前,刘峙却是五人之中风头最劲的,十几年国内战争中未尝一败(抗战输了一场就完全反了过来,此后不管是打日本人还是打解放军都未尝一胜),如果他死在抗战之前,后世的评价或许会截然不同
第三十三章 顾祝同的误判
对于吴运铎这种在应用科技方面潜力巨大的天才,李卫华采取的教育方法是让他边学习边实践,通过实践明白自己需要学习的科目与具体内容,学习一段时间后再拿到实践中去应用以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如果还是不行就继续学习,直到课题完成,其间有实在无法克服的困难才许来找自己求教,以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请使用访问本站。不过,考虑到历史上吴运铎几乎伤残得不成人形的悲剧,李卫华没让他研究弹药
这种教育(学习)方法是历史上瓦特与卡拉什尼科夫等半路出家的伟大发明家的成功经验,对于实践强于理论的吴运铎来说简直就像是量身定做的一般,使其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迅速成长为世界一流的军工专家
李卫华从萍乡带走的不仅仅是人,还有大量的财富物资和工业设备,虽然矿山铁路与兵工厂实在不是一个路数,但李卫华还是能够凭借其二十几年的军工经验,从中找出那些兵工厂可能用得上的机器设备乃至零部件。何况李卫华想要建立的不仅仅是一座兵工厂,而是一个以其为核心的完整工业系统,所以铁路、采矿之类的机械本身其实也是有用的,前提是能够带走
在搬运拆卸设备的过程中,刚刚才学会机械制图的吴运铎展现出了与生俱来的独特天赋,他居然硬生生地将几台最重要的设备的精细结构全部记在了脑子里,然后将其拆成各种一个人就能携带的零部件全部打包带走,直到后来找到了稳定的落脚点后他再一个人靠着回忆将这些机器重新组装了起来,当场吓尿了一片人,这得有多么妖孽的空间想象和记忆能力啊?李卫华这才明白当年人称吴运铎“什么样的枪炮子弹一看就会造”并非全是虚言了
不过,仅靠这种天赋最多也只能当个“山寨之王”,而且由于这个时期的中国材料工业极其落后,光会依葫芦画瓢是不行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得不使用性能差得多的替代材料,那么机械的机构就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否则难免会出现各种安全事故。所以对于吴运铎来说,冶金、化学、机械、数学、材料等诸多相关学科他一样都不能落下,学业负担之重远远超过了后世的所谓“应试教育”(其实中国的学业负担也就比西方国家重一些,日韩与毛子东欧的学业负担都比我们更重,尤其是毛子,高中就学咱们大学才教的内容了),但对异常好学的吴运铎来说,却是乐在其中
早在得知康泽丧命的时候,老蒋就已经震怒不已,但这个时候原本一直如丧家之犬一样被**追着打的中央红军胆子却突然大了起来,而且其动向更是变得诡异难测,连续让**吃了几次不大不小的亏,大有冲出牢笼之势,老蒋再顾不得江西的事,连忙赶到重庆亲自坐镇指挥,而让顾赚全权负责剿灭这支“乱匪”。顾赚对此自是十分上心,尤其是独立师亮出红军旗号之后,然而此人虽然用兵稳重,头脑却略显呆板,由于叛徒告密说独立师只有几千主力部队,连民兵都算上也就万把人,加之独立师的番号只是区区一个师,而红军一个师一般就两三千人,多的也不过四五千,加之独立师攻取的几个县兵力空虚,不足以表现出独立师的真正战力,而之前歼灭别动队总队与税警总团上万人的战斗以顾赚传统守旧的军事观念看来也肯定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以致于他以为独立师现在最多就几千人马,而严重低估了独立师的实力。结果,以为独立师兵力不多的顾赚为了防止独立师四处流窜,将两个军五万多的兵力全线铺开,组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并向老蒋求得了何键与陈诚的支援,前者在湖南严密布防,防止独立师流窜入湘,后者则命令身在赣东南“剿匪”前线的副手罗卓英调出一个二线师进驻永新县,防止独立师南下令赣西本已平息的“匪情”死灰复燃。
然而,顾赚布下的“天罗地网”却因为兵力太过分散,而被李卫华轻轻松松地连续吃掉三个团,还顺带锻炼了队伍里的两万新兵。吃亏之后顾赚保守谨慎的老毛病又犯了,为了避免再有部队遭到围歼,他在着紧调兵增援前线的同时要求前线尽可能收缩兵力,不让敌人有机可乘,殊不知李卫华本来就没心思和他纠缠,见敌人兵力一集中,立刻下令全军疾速东归,等到顾赚反应过来的时候,独立师主力已经从容渡过赣江,回到了起兵的兴国县,路上还顺带扫荡了安福、吉安两县,消灭地方武装数千人,并卷走大量财货物资和知识青(少)年,除了没有烧杀**,手段相对温和,行径神似历史上的流寇
但这种做法确实给顾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光是收拾残局、恢复那六七个县的秩序就已经让他焦头烂额了,哪儿还有余力去对付独立师啊?对顾赚深感失望的老蒋不禁动了换将的心思,不久他便下令由“五虎上将”(注1)之首刘峙替换顾赚的北路军总指挥一职,并全权负责江西“剿匪”重任。
注1:所谓“五虎上将”,指的是抗战之前老蒋与何应钦下面的中央军五个二级上将。即刘峙、顾赚、蒋鼎文、陈诚、卫立煌这五个人。但五个人里面只有卫立煌真正算得上是名将,陈诚擅于练兵而不擅指挥,刘峙与顾赚都有极大的弱点,蒋鼎文就更不值一提了。但在抗战期间暴露出致命弱点之前,刘峙却是五人之中风头最劲的,十几年国内战争中未尝一败(抗战输了一场就完全反了过来,此后不管是打日本人还是打解放军都未尝一胜),如果他死在抗战之前,后世的评价或许会截然不同
第三十一章 华人操典(下)
这部操典后来足足花了一年时间才完成了基本框架,最后还交给毛主卝席审稿、指出并修正了一些瑕疵、同时请罗荣桓等党卝内杰出的政工卝人员将军卝队政治工作这一环补上后,这部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卝队、尤其是人卝民军卝队量身定做的全兵种操典才最终完成,对后来的抗战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由于这部操典特别适合华人,再加上李卫华与孙立人两个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连起来正好是“华人”二字,因此这部影响巨大的《中国国防军全兵种操典》就有了一个俗名叫做《华人操典》
考虑到中国贫困落后的现状,李卫华认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卝队面对的敌人在机械化程度、火力、制空权与制海权方面都要强于自己,因此他提出必须着重研究在不利于机械化部卝队与重火力发挥的山地、密林、沼泽、水网、青纱帐(包括其他一切可以伏兵的田地)这五大特殊地形进行的运动游击战与城市(或预设防线)攻防战(这一部分主要是为了照顾**)。
其中山地战最受李卫华重视,因为另外三种地形不但困难相对来说更容易克服,对自己人的限制也相对更大,抗战中**提出以“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为主要对日作战方式的提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既然山地战是红军、乃至后来的八路军、解放军等一代代人民军队最擅长的作战方式,那么从细节上将其做得最好,使得优势尽可能地扩大,无疑是正确的做法。
中国境内超过三分之二的面积都被山地和丘陵所占据,而且这个年代中国的道路状况也远不能与欧洲相比,很多地方别说汽车了,连骡马都无法通行,因此别说大口径重炮,就连一向被认为十分轻便的75mm野炮都被李卫华放弃了,而决定以山炮和迫击炮作为主要的步兵支援火炮,如果日后有机会缴获以轻便著称的日本九二式步兵炮,那自然是最好了,总之必须以光靠人力就能携带并且不致严重拖累行军速度为基本要求。
这样配置的话,缺乏压制火炮或许是个问题,但以人民军队擅于游击战与运动战的特点来看,并不是致命的缺陷,何况若真的需要压制敌人火炮,那肯定是大兵团作战了,完全可以要求友军支援,而没必要专门在山地部队里面配备而影响最重要的机动能力。
山地部队重火力不足是必然的,所以轻武器的火力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李卫华的构想中,最终成型的山地部队轻武器要以自动武器为主,步兵前期用冲锋枪,后期用全自动步枪,同时在不超出后勤供应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多配置一些轻重机枪,如果是通用机枪就更好了。再加上山地防空部队所用的高射机枪也可以平射敌人的步兵和轻型装甲目标,以及各种部队当中比例最高的大量神枪手,独立师后来组建的山地部队在飞机与重炮不怎么参战的旅团一级的战斗中优势大得惊人,即使面对日军精锐的时候,在山地野战也常常可以取得1:3、甚至1:5的优势,如果是依托永固工事坚守,更是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抗战时期小鬼子对中**队威胁(尤其是心理上)最大的就是他们的飞机,因此防空一开始就极受李卫华的重视,主力部队从团一级开始,编制里就必须有专门的防空部队。由于山地部队的特殊性,即使是20mm的高射机关炮都显得有些过于笨重(最轻的也要700多斤,即使拆开,也有一个人难以携带的沉重部件,从这一点来看,日本的九二式步兵炮确是神器,70mm的口径才400多斤重,而且可以拆成七个主要部件后带着翻山越岭),因此高射机枪和高平两用重机枪就成了山地部队野战防空的主要武器。考虑到山地本身海拔较高而且地形复杂,在部队训练有素的前提下,只要战术得当,防空作战效率还是可以的。
但光是这样的配置,遇到装甲部队、尤其是坦克部队还是会有些麻烦,毕竟即使是在山地,也未必就不会遇到坦克,历史上后来的朝鲜战争就证明只要运用得当,坦克部队在山地丘陵一样可以发挥奇效。因此如果独立师的山地部队反装甲能力太差的话,将来难免会吃大亏,虽说历史上抗战期间日本装备的那些坦克和装甲车都是薄皮大馅,即使是高射机枪、甚至是重机枪都可以轻易打烂它们的装甲,尤其是在使用钢芯弹的情况下,但谁知道李卫华的穿越会不会引起蝴蝶效应?而且李卫华心目中的敌人,也不仅仅是日本一家而已
再说山地部队也有需要攻坚的时候,那时反装甲武器同样会有奇效。对此迫击炮平射是个办法,但太麻烦,而且会降低正常炮击时的精度。让爆破手使用爆破筒甚至是更加廉价的燃烧瓶,也是一种办法,但伤亡未免太大。至于**装备的37mm战防炮,倒是不重,但小口径却没有高射速,怎么看都有些不伦不类。
因此山地部队很明显还需要一种便携式的反装甲武器,而反坦克导弹出现前最优秀的步兵反装甲武器莫过于火箭筒,但以兵工厂现在的能力,暂时还搞不出来,设备倒不是最大的问题,主要是兵工厂时常需要搬迁,研发较为复杂的兵器时,效率往往会因反复打断而变得异常低下。因此李卫华便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比火箭筒结构更简单、生产成本也更低的枪榴弹
有李卫华这位超越时代的天才弹药专家指导,兵工厂研发枪榴弹远比历史上的吴运铎顺利得多。后来兵工厂扩建以后,李卫华更是在最初的破片杀伤枪榴弹之外,又主持开发出了空心装药的穿甲枪榴弹(包括可以摧毁小型碉堡的重型赛门枪榴弹)等多种变形,即使是面对欧美的厚皮(相对日本坦克来说)坦克也足以一发击毁,后来搞出的火箭筒就更是所向披靡,连那些重型坦克的装甲都抵挡不住。由于李卫华这个弹药天才的穿越,这个时空矛与盾的较量渐渐失去了平衡,产生了此刻连李卫华本人都没有预想到的深远影响
第三十二章 中国保尔
必须说明的是,李卫华之所以有闲心找孙立人合作编写《华人操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如今的独立师日益强大。请使用访问本站。而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是,攻占萍乡所得的好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超过了永丰与新淦战斗的缴获
萍乡人口多达四十几万,而且产业工人比例高,群众基础又好,加之这一年经济不景气,萍乡的工矿企业纷纷开始裁员和减薪(史实),这当兵吃粮怎么也比逃荒要强吧?因此独立师的扩红十分顺利,加之萍乡不像苏区诸县那样受到长期战祸荼毒,青少年人口比例很高,李卫华又没准备将其发展成根据地(交通太便利),所以招兵时是能招多少就招多少
而且李卫华也不像以前朱毛来萍乡扩红时那样老实地一切全凭自愿,他只要能够让符合要求的青少年加入,什么歪门邪道都用(注1),结果光在萍乡一县独立师就扩红一万多人,而且全都是好兵苗子
比起兵员,带走几千名技术工人和潜质较佳的少年,是李卫华心目中更大的收获。为了劝说他们跟自己走,李卫华的节操掉了一地,不但坑蒙拐骗全用了,对于某些他志在必得而又死不听劝的人才,李卫华甚至采取了强制措施,就算绑也要将他们绑走。“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为了避免被这位行径更像土匪的红军师长一怒之下给崩了,萍乡各大工矿企业的技术骨干们只得垂头丧气地卷起铺盖、带着家人一起登上了这条前途难测的贼船
对于李卫华这样霸道的做法,包括何叔衡在内的很多党员干部都看不下去了,但李卫华却振振有辞道,“为了建设中国的大工业,我没有别的选择,如果将他们留下,这些人一辈子大概也就会满足于挣钱养活家小,但是在我的领导下,他们却可以成为中国工业化的奠基人。中国连沦陷的东三省在内,重工业部门的产业工人不超过一百万人,而西方却数以亿计,也就是说按照正常的模式他们搞科研的速度会是我们的几百倍!如果考虑到质量上的差距,就更加令人绝望,我们唯一迅速赶上西方的办法,就是像苏联那样集中有限的人才对某些领域进行重点攻关,因此每一个人才,每一点时间,我们都不可以浪费!”
“那也应该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怎么可以像土匪一样”,何叔衡虽然知道李卫华所言不无道理,眉头还是紧紧皱着。
“这些技术工人收入高得很(民国工人工资比解放后更高,技术工人更是如此,但这只是物以稀为贵罢了,并不能说明旧社会就多么好,假如中国现在的工人数量骤减到一百万,平均工资至少增加十倍,民国时期的技工其实相当于现在的白领),光靠嘴皮子,谁肯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跟我们走?”,李卫华冷笑一声反问道。
何叔衡叹了口气,默然无语。
“何老你放心吧,中央若是追究责任,都算在我身上好了。”,李卫华笑道。
何叔衡立刻就吹胡子瞪眼睛道,“这怎么行?”
虽然李卫华固执己见,但何叔衡的某些话他还是听进去了,毕竟现在独立师随时都可能卷入战斗,保证军事上的胜利才是第一位的,如果独立师被打散了,那带上再多的技工也毫无用处,反倒白白令其送了性命。因此李卫华虽然心中万分不舍,但还是忍痛将技工中那些年老体弱跟不上队伍的、子女因为年龄或者身体等原因而不能远行的都留了下来,只带走了一千多个技工、几十个专家以及数千名有一定文化基础而且心灵手巧的潜质少年。其中那些少年只是李卫华为将来打算而挑选的,暂时他还没功夫亲自教育,但李卫华却在名单里看到了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吴运铎”
“对啊,我怎么忘记了,好像就是这一年吴爷爷因为安源煤矿裁员而被迫跟着父亲逃荒去了湖北大冶,看来我运气还不错,要是晚来一点,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碰上了”,李卫华一拍大腿道,由于“吴运铎”这个名字并不常见,加之其独特的脸型(就像被大刀当面砍过一样),李卫华一下子就确认这个现在还有点腼腆的少年正是后来闻名世界的“中国保尔”
这个一开始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少年矿工,历史上只花了三个月时间就靠着简单的工具制造出了第一支质量合格的步枪,一年之后,就成为新四军的军工骨干,两三年后就成为了红色军工之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可惜历史上由于工作条件恶劣,吴运铎终因多次实验事故而重度伤残,到了解放后已经只能从事指导性的工作,否则以他出类拔萃的天赋和天下罕有的勤奋,很有消成为世界一流的军工大牛。不过令李卫华有些别扭的是,当年他得喊爷爷的人,穿越后却反而叫他师傅了
注1:历史上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动员青年入伍时就已经学坏了,比如某人故意在夏天烧大炕,然后给坐在炕上的青年们作动员讲话,结果不一会儿就有青年热得受不了站了起来,该贱人立即表扬一通,夸他觉悟高,青年放不下脸面,只好硬着头皮参了军,有了第一个做榜样,其他人的工作也都变得好做了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兵力飞速增长,土改的影响其实并没有一般人以为的那样大(但对后勤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怕死是人的本性,但是支前相对较低的风险对于刚刚分到土地的农民来说,还是愿意冒一下的。),分到了地的农民首先想到的是老婆孩子热炕头,主观上并不愿意上前线拼死拼活,转化战俘与后方动员效率的提高,才是被大家忽视了的关键,当然,土改之后这些工作都更好做一些,但也就是锦上添花而已。
第三十三章 顾祝同的误判
对于吴运铎这种在应用科技方面潜力巨大的天才,李卫华采取的教育方法是让他边学习边实践,通过实践明白自己需要学习的科目与具体内容,学习一段时间后再拿到实践中去应用以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如果还是不行就继续学习,直到课题完成,其间有实在无法克服的困难才许来找自己求教,以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请使用访问本站。不过,考虑到历史上吴运铎几乎伤残得不成人形的悲剧,李卫华没让他研究弹药
这种教育(学习)方法是历史上瓦特与卡拉什尼科夫等半路出家的伟大发明家的成功经验,对于实践强于理论的吴运铎来说简直就像是量身定做的一般,使其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迅速成长为世界一流的军工专家
李卫华从萍乡带走的不仅仅是人,还有大量的财富物资和工业设备,虽然矿山铁路与兵工厂实在不是一个路数,但李卫华还是能够凭借其二十几年的军工经验,从中找出那些兵工厂可能用得上的机器设备乃至零部件。何况李卫华想要建立的不仅仅是一座兵工厂,而是一个以其为核心的完整工业系统,所以铁路、采矿之类的机械本身其实也是有用的,前提是能够带走
在搬运拆卸设备的过程中,刚刚才学会机械制图的吴运铎展现出了与生俱来的独特天赋,他居然硬生生地将几台最重要的设备的精细结构全部记在了脑子里,然后将其拆成各种一个人就能携带的零部件全部打包带走,直到后来找到了稳定的落脚点后他再一个人靠着回忆将这些机器重新组装了起来,当场吓尿了一片人,这得有多么妖孽的空间想象和记忆能力啊?李卫华这才明白当年人称吴运铎“什么样的枪炮子弹一看就会造”并非全是虚言了
不过,仅靠这种天赋最多也只能当个“山寨之王”,而且由于这个时期的中国材料工业极其落后,光会依葫芦画瓢是不行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得不使用性能差得多的替代材料,那么机械的机构就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否则难免会出现各种安全事故。所以对于吴运铎来说,冶金、化学、机械、数学、材料等诸多相关学科他一样都不能落下,学业负担之重远远超过了后世的所谓“应试教育”(其实中国的学业负担也就比西方国家重一些,日韩与毛子东欧的学业负担都比我们更重,尤其是毛子,高中就学咱们大学才教的内容了),但对异常好学的吴运铎来说,却是乐在其中
早在得知康泽丧命的时候,老蒋就已经震怒不已,但这个时候原本一直如丧家之犬一样被**追着打的中央红军胆子却突然大了起来,而且其动向更是变得诡异难测,连续让**吃了几次不大不小的亏,大有冲出牢笼之势,老蒋再顾不得江西的事,连忙赶到重庆亲自坐镇指挥,而让顾赚全权负责剿灭这支“乱匪”。顾赚对此自是十分上心,尤其是独立师亮出红军旗号之后,然而此人虽然用兵稳重,头脑却略显呆板,由于叛徒告密说独立师只有几千主力部队,连民兵都算上也就万把人,加之独立师的番号只是区区一个师,而红军一个师一般就两三千人,多的也不过四五千,加之独立师攻取的几个县兵力空虚,不足以表现出独立师的真正战力,而之前歼灭别动队总队与税警总团上万人的战斗以顾赚传统守旧的军事观念看来也肯定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以致于他以为独立师现在最多就几千人马,而严重低估了独立师的实力。结果,以为独立师兵力不多的顾赚为了防止独立师四处流窜,将两个军五万多的兵力全线铺开,组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并向老蒋求得了何键与陈诚的支援,前者在湖南严密布防,防止独立师流窜入湘,后者则命令身在赣东南“剿匪”前线的副手罗卓英调出一个二线师进驻永新县,防止独立师南下令赣西本已平息的“匪情”死灰复燃。
然而,顾赚布下的“天罗地网”却因为兵力太过分散,而被李卫华轻轻松松地连续吃掉三个团,还顺带锻炼了队伍里的两万新兵。吃亏之后顾赚保守谨慎的老毛病又犯了,为了避免再有部队遭到围歼,他在着紧调兵增援前线的同时要求前线尽可能收缩兵力,不让敌人有机可乘,殊不知李卫华本来就没心思和他纠缠,见敌人兵力一集中,立刻下令全军疾速东归,等到顾赚反应过来的时候,独立师主力已经从容渡过赣江,回到了起兵的兴国县,路上还顺带扫荡了安福、吉安两县,消灭地方武装数千人,并卷走大量财货物资和知识青(少)年,除了没有烧杀**,手段相对温和,行径神似历史上的流寇
但这种做法确实给顾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光是收拾残局、恢复那六七个县的秩序就已经让他焦头烂额了,哪儿还有余力去对付独立师啊?对顾赚深感失望的老蒋不禁动了换将的心思,不久他便下令由“五虎上将”(注1)之首刘峙替换顾赚的北路军总指挥一职,并全权负责江西“剿匪”重任。
注1:所谓“五虎上将”,指的是抗战之前老蒋与何应钦下面的中央军五个二级上将。即刘峙、顾赚、蒋鼎文、陈诚、卫立煌这五个人。但五个人里面只有卫立煌真正算得上是名将,陈诚擅于练兵而不擅指挥,刘峙与顾赚都有极大的弱点,蒋鼎文就更不值一提了。但在抗战期间暴露出致命弱点之前,刘峙却是五人之中风头最劲的,十几年国内战争中未尝一败(抗战输了一场就完全反了过来,此后不管是打日本人还是打解放军都未尝一胜),如果他死在抗战之前,后世的评价或许会截然不同
第三十三章 顾祝同的误判
对于吴运铎这种在应用科技方面潜力巨大的天才,李卫华采取的教育方法是让他边学习边实践,通过实践明白自己需要学习的科目与具体内容,学习一段时间后再拿到实践中去应用以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如果还是不行就继续学习,直到课题完成,其间有实在无法克服的困难才许来找自己求教,以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请使用访问本站。不过,考虑到历史上吴运铎几乎伤残得不成人形的悲剧,李卫华没让他研究弹药
这种教育(学习)方法是历史上瓦特与卡拉什尼科夫等半路出家的伟大发明家的成功经验,对于实践强于理论的吴运铎来说简直就像是量身定做的一般,使其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迅速成长为世界一流的军工专家
李卫华从萍乡带走的不仅仅是人,还有大量的财富物资和工业设备,虽然矿山铁路与兵工厂实在不是一个路数,但李卫华还是能够凭借其二十几年的军工经验,从中找出那些兵工厂可能用得上的机器设备乃至零部件。何况李卫华想要建立的不仅仅是一座兵工厂,而是一个以其为核心的完整工业系统,所以铁路、采矿之类的机械本身其实也是有用的,前提是能够带走
在搬运拆卸设备的过程中,刚刚才学会机械制图的吴运铎展现出了与生俱来的独特天赋,他居然硬生生地将几台最重要的设备的精细结构全部记在了脑子里,然后将其拆成各种一个人就能携带的零部件全部打包带走,直到后来找到了稳定的落脚点后他再一个人靠着回忆将这些机器重新组装了起来,当场吓尿了一片人,这得有多么妖孽的空间想象和记忆能力啊?李卫华这才明白当年人称吴运铎“什么样的枪炮子弹一看就会造”并非全是虚言了
不过,仅靠这种天赋最多也只能当个“山寨之王”,而且由于这个时期的中国材料工业极其落后,光会依葫芦画瓢是不行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得不使用性能差得多的替代材料,那么机械的机构就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否则难免会出现各种安全事故。所以对于吴运铎来说,冶金、化学、机械、数学、材料等诸多相关学科他一样都不能落下,学业负担之重远远超过了后世的所谓“应试教育”(其实中国的学业负担也就比西方国家重一些,日韩与毛子东欧的学业负担都比我们更重,尤其是毛子,高中就学咱们大学才教的内容了),但对异常好学的吴运铎来说,却是乐在其中
早在得知康泽丧命的时候,老蒋就已经震怒不已,但这个时候原本一直如丧家之犬一样被**追着打的中央红军胆子却突然大了起来,而且其动向更是变得诡异难测,连续让**吃了几次不大不小的亏,大有冲出牢笼之势,老蒋再顾不得江西的事,连忙赶到重庆亲自坐镇指挥,而让顾赚全权负责剿灭这支“乱匪”。顾赚对此自是十分上心,尤其是独立师亮出红军旗号之后,然而此人虽然用兵稳重,头脑却略显呆板,由于叛徒告密说独立师只有几千主力部队,连民兵都算上也就万把人,加之独立师的番号只是区区一个师,而红军一个师一般就两三千人,多的也不过四五千,加之独立师攻取的几个县兵力空虚,不足以表现出独立师的真正战力,而之前歼灭别动队总队与税警总团上万人的战斗以顾赚传统守旧的军事观念看来也肯定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以致于他以为独立师现在最多就几千人马,而严重低估了独立师的实力。结果,以为独立师兵力不多的顾赚为了防止独立师四处流窜,将两个军五万多的兵力全线铺开,组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并向老蒋求得了何键与陈诚的支援,前者在湖南严密布防,防止独立师流窜入湘,后者则命令身在赣东南“剿匪”前线的副手罗卓英调出一个二线师进驻永新县,防止独立师南下令赣西本已平息的“匪情”死灰复燃。
然而,顾赚布下的“天罗地网”却因为兵力太过分散,而被李卫华轻轻松松地连续吃掉三个团,还顺带锻炼了队伍里的两万新兵。吃亏之后顾赚保守谨慎的老毛病又犯了,为了避免再有部队遭到围歼,他在着紧调兵增援前线的同时要求前线尽可能收缩兵力,不让敌人有机可乘,殊不知李卫华本来就没心思和他纠缠,见敌人兵力一集中,立刻下令全军疾速东归,等到顾赚反应过来的时候,独立师主力已经从容渡过赣江,回到了起兵的兴国县,路上还顺带扫荡了安福、吉安两县,消灭地方武装数千人,并卷走大量财货物资和知识青(少)年,除了没有烧杀**,手段相对温和,行径神似历史上的流寇
但这种做法确实给顾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光是收拾残局、恢复那六七个县的秩序就已经让他焦头烂额了,哪儿还有余力去对付独立师啊?对顾赚深感失望的老蒋不禁动了换将的心思,不久他便下令由“五虎上将”(注1)之首刘峙替换顾赚的北路军总指挥一职,并全权负责江西“剿匪”重任。
注1:所谓“五虎上将”,指的是抗战之前老蒋与何应钦下面的中央军五个二级上将。即刘峙、顾赚、蒋鼎文、陈诚、卫立煌这五个人。但五个人里面只有卫立煌真正算得上是名将,陈诚擅于练兵而不擅指挥,刘峙与顾赚都有极大的弱点,蒋鼎文就更不值一提了。但在抗战期间暴露出致命弱点之前,刘峙却是五人之中风头最劲的,十几年国内战争中未尝一败(抗战输了一场就完全反了过来,此后不管是打日本人还是打解放军都未尝一胜),如果他死在抗战之前,后世的评价或许会截然不同
第三十一章 华人操典(下)
这部操典后来足足花了一年时间才完成了基本框架,最后还交给毛主卝席审稿、指出并修正了一些瑕疵、同时请罗荣桓等党卝内杰出的政工卝人员将军卝队政治工作这一环补上后,这部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卝队、尤其是人卝民军卝队量身定做的全兵种操典才最终完成,对后来的抗战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由于这部操典特别适合华人,再加上李卫华与孙立人两个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连起来正好是“华人”二字,因此这部影响巨大的《中国国防军全兵种操典》就有了一个俗名叫做《华人操典》
考虑到中国贫困落后的现状,李卫华认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卝队面对的敌人在机械化程度、火力、制空权与制海权方面都要强于自己,因此他提出必须着重研究在不利于机械化部卝队与重火力发挥的山地、密林、沼泽、水网、青纱帐(包括其他一切可以伏兵的田地)这五大特殊地形进行的运动游击战与城市(或预设防线)攻防战(这一部分主要是为了照顾**)。
其中山地战最受李卫华重视,因为另外三种地形不但困难相对来说更容易克服,对自己人的限制也相对更大,抗战中**提出以“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为主要对日作战方式的提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既然山地战是红军、乃至后来的八路军、解放军等一代代人民军队最擅长的作战方式,那么从细节上将其做得最好,使得优势尽可能地扩大,无疑是正确的做法。
中国境内超过三分之二的面积都被山地和丘陵所占据,而且这个年代中国的道路状况也远不能与欧洲相比,很多地方别说汽车了,连骡马都无法通行,因此别说大口径重炮,就连一向被认为十分轻便的75mm野炮都被李卫华放弃了,而决定以山炮和迫击炮作为主要的步兵支援火炮,如果日后有机会缴获以轻便著称的日本九二式步兵炮,那自然是最好了,总之必须以光靠人力就能携带并且不致严重拖累行军速度为基本要求。
这样配置的话,缺乏压制火炮或许是个问题,但以人民军队擅于游击战与运动战的特点来看,并不是致命的缺陷,何况若真的需要压制敌人火炮,那肯定是大兵团作战了,完全可以要求友军支援,而没必要专门在山地部队里面配备而影响最重要的机动能力。
山地部队重火力不足是必然的,所以轻武器的火力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李卫华的构想中,最终成型的山地部队轻武器要以自动武器为主,步兵前期用冲锋枪,后期用全自动步枪,同时在不超出后勤供应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多配置一些轻重机枪,如果是通用机枪就更好了。再加上山地防空部队所用的高射机枪也可以平射敌人的步兵和轻型装甲目标,以及各种部队当中比例最高的大量神枪手,独立师后来组建的山地部队在飞机与重炮不怎么参战的旅团一级的战斗中优势大得惊人,即使面对日军精锐的时候,在山地野战也常常可以取得1:3、甚至1:5的优势,如果是依托永固工事坚守,更是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抗战时期小鬼子对中**队威胁(尤其是心理上)最大的就是他们的飞机,因此防空一开始就极受李卫华的重视,主力部队从团一级开始,编制里就必须有专门的防空部队。由于山地部队的特殊性,即使是20mm的高射机关炮都显得有些过于笨重(最轻的也要700多斤,即使拆开,也有一个人难以携带的沉重部件,从这一点来看,日本的九二式步兵炮确是神器,70mm的口径才400多斤重,而且可以拆成七个主要部件后带着翻山越岭),因此高射机枪和高平两用重机枪就成了山地部队野战防空的主要武器。考虑到山地本身海拔较高而且地形复杂,在部队训练有素的前提下,只要战术得当,防空作战效率还是可以的。
但光是这样的配置,遇到装甲部队、尤其是坦克部队还是会有些麻烦,毕竟即使是在山地,也未必就不会遇到坦克,历史上后来的朝鲜战争就证明只要运用得当,坦克部队在山地丘陵一样可以发挥奇效。因此如果独立师的山地部队反装甲能力太差的话,将来难免会吃大亏,虽说历史上抗战期间日本装备的那些坦克和装甲车都是薄皮大馅,即使是高射机枪、甚至是重机枪都可以轻易打烂它们的装甲,尤其是在使用钢芯弹的情况下,但谁知道李卫华的穿越会不会引起蝴蝶效应?而且李卫华心目中的敌人,也不仅仅是日本一家而已
再说山地部队也有需要攻坚的时候,那时反装甲武器同样会有奇效。对此迫击炮平射是个办法,但太麻烦,而且会降低正常炮击时的精度。让爆破手使用爆破筒甚至是更加廉价的燃烧瓶,也是一种办法,但伤亡未免太大。至于**装备的37mm战防炮,倒是不重,但小口径却没有高射速,怎么看都有些不伦不类。
因此山地部队很明显还需要一种便携式的反装甲武器,而反坦克导弹出现前最优秀的步兵反装甲武器莫过于火箭筒,但以兵工厂现在的能力,暂时还搞不出来,设备倒不是最大的问题,主要是兵工厂时常需要搬迁,研发较为复杂的兵器时,效率往往会因反复打断而变得异常低下。因此李卫华便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比火箭筒结构更简单、生产成本也更低的枪榴弹
有李卫华这位超越时代的天才弹药专家指导,兵工厂研发枪榴弹远比历史上的吴运铎顺利得多。后来兵工厂扩建以后,李卫华更是在最初的破片杀伤枪榴弹之外,又主持开发出了空心装药的穿甲枪榴弹(包括可以摧毁小型碉堡的重型赛门枪榴弹)等多种变形,即使是面对欧美的厚皮(相对日本坦克来说)坦克也足以一发击毁,后来搞出的火箭筒就更是所向披靡,连那些重型坦克的装甲都抵挡不住。由于李卫华这个弹药天才的穿越,这个时空矛与盾的较量渐渐失去了平衡,产生了此刻连李卫华本人都没有预想到的深远影响
第三十三章 顾祝同的误判
对于吴运铎这种在应用科技方面潜力巨大的天才,李卫华采取的教育方法是让他边学习边实践,通过实践明白自己需要学习的科目与具体内容,学习一段时间后再拿到实践中去应用以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如果还是不行就继续学习,直到课题完成,其间有实在无法克服的困难才许来找自己求教,以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请使用访问本站。不过,考虑到历史上吴运铎几乎伤残得不成人形的悲剧,李卫华没让他研究弹药
这种教育(学习)方法是历史上瓦特与卡拉什尼科夫等半路出家的伟大发明家的成功经验,对于实践强于理论的吴运铎来说简直就像是量身定做的一般,使其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迅速成长为世界一流的军工专家
李卫华从萍乡带走的不仅仅是人,还有大量的财富物资和工业设备,虽然矿山铁路与兵工厂实在不是一个路数,但李卫华还是能够凭借其二十几年的军工经验,从中找出那些兵工厂可能用得上的机器设备乃至零部件。何况李卫华想要建立的不仅仅是一座兵工厂,而是一个以其为核心的完整工业系统,所以铁路、采矿之类的机械本身其实也是有用的,前提是能够带走
在搬运拆卸设备的过程中,刚刚才学会机械制图的吴运铎展现出了与生俱来的独特天赋,他居然硬生生地将几台最重要的设备的精细结构全部记在了脑子里,然后将其拆成各种一个人就能携带的零部件全部打包带走,直到后来找到了稳定的落脚点后他再一个人靠着回忆将这些机器重新组装了起来,当场吓尿了一片人,这得有多么妖孽的空间想象和记忆能力啊?李卫华这才明白当年人称吴运铎“什么样的枪炮子弹一看就会造”并非全是虚言了
不过,仅靠这种天赋最多也只能当个“山寨之王”,而且由于这个时期的中国材料工业极其落后,光会依葫芦画瓢是不行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得不使用性能差得多的替代材料,那么机械的机构就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否则难免会出现各种安全事故。所以对于吴运铎来说,冶金、化学、机械、数学、材料等诸多相关学科他一样都不能落下,学业负担之重远远超过了后世的所谓“应试教育”(其实中国的学业负担也就比西方国家重一些,日韩与毛子东欧的学业负担都比我们更重,尤其是毛子,高中就学咱们大学才教的内容了),但对异常好学的吴运铎来说,却是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