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不禁令李卫华心生警惕,为此他特意想出了一个简单的甄别方法。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以后民兵连遇到“红军”就立即放空枪,同时马上抢占有利地形进入战斗状态,如果对方是真的红军,必然会立即反击,而且不会有任何废话,那时再想办法沟通以化解误会,如果敌人是别动队假扮的,那他们看到民兵连的装束与对“红军”开火的反应一定以为是自己人,肯定会主动进行解释,这样一来不但确认了敌人的身份,而且先手又回到了民兵连一方
此外,别动队各中队的第一区队规定为便衣区队,持有特务证,以方便秘密活动¢织上采用“军装掩护便衣,便衣领导军装”的原则,从而形成三层结构,即总队——便衣——普通队员№外,别动队员也协助或者带领民团、保安团甚至是中央军执行“剿匪”任务,一般以个人或者分队为多,但有时也会出动一个区队甚至中队、支队、乃至大队
据那三个别动队员说,目前兴国县驻有别动队一个支队,虽然没有重武器,但他们都受过严格的筛选和训练,而且轻装备都是国内第一流的,战斗力绝对不可小觑,甚至寻常的一个保安团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其中所谓的便衣区队战力尤其强大,个个都是百米以内弹无虚发的神枪手。何况县城里还驻有一个保安旅,加上城里的警察,总兵力超过四千人,令原本就不抱多大消的李卫华彻底死了偷袭县城的心思
至于本地民团、也即是苏区群众所称的还乡团,实力则良莠不齐,光是兵力就有很大的差别,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都有,兴国县没有势力特强的单个民团,但正所谓聚沙成塔,总人数据那三个别动队员估计应该也有两三千人,其中实力较强的那些民团,大都在其主子抢占了那些矿洞矿坑后就地转为了护矿队,杀红军报仇固然重要,挖矿赚钱更重要
那些护矿队中,兵力最少的也有五六十人,而且一般来说无论是训练还是装备,都要比那些频繁下乡作孽的垃圾还乡团强一些,如果是以前的民兵排,基本上是奈何不了他们的,但是现在嘛,李卫华却有十足的信心。
民兵连这次虽然只歼灭了别动队区区一个分队,不过十二个人而已,但却缴获了一批精良的装备,光是一挺捷克式轻机枪的火力就抵得上十支步枪了,尤其是在训练不足的情况下。而那十二把驳壳枪也不简单,它们不是10响、只能单发的老式驳壳枪,而全是20响、可以连发当冲锋枪来用的毛瑟冲锋手枪“二十响快慢机”、同时还都是德国原产并特别要求加长了枪管的高档货♀些“二十响”不但质量可靠、而且有效射程达到了惊人的200m开外(大多数手枪为50m-100m),甚至在300米的距离上也可以一枪击毙没有防护的目标,精度也远高于一般的驳壳枪。而他们所带的步枪,也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中正式”步枪的前身——德国原产的m1924式毛瑟步枪,虽然比改进版本“中正式”稍差,但与“汉阳造”相比却要强太多了,而且两者的子弹还可以通用
另外,别动队的弹药也远比大多数还乡团要充足得多,这一次民兵连共缴获了20响弹匣两百多个、轻机枪弹七千余发,对于现在的民兵连来说,这些子弹绝对够用一阵子了
因此战后李卫华立即扩编了手枪队,基本是按照别动队的编制,12个人,一挺轻机枪、13把盒子炮(李卫华自然还是双枪,反正长官腰配双枪的做法在别动队中也很流行。),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没带步枪,反正别动队执行的任务复杂多变,为了减轻负重,常常不带步枪♀样一来手枪队的负重可以大大减轻,多出来的步枪又可以再装备十个民兵,显然更加划算。再说,以民兵连现在的作战方式和大部分士兵并不合格的枪法,大家一般都不会与敌人远距离对射,而近战中有盒子炮就足够了。
这样一来,手枪队的配置便包括一个机枪手加李卫华与十个快枪手,李卫华配两把“二十响”,那十个人则是人手一把,而机枪手因为很难用到手枪,所以只能有些郁闷地配备李卫华淘汰下来的一支老枪了
12支“二十响”在必要时可以当作自动武器来用,火力十分强大,而且装成别动队后偷袭的成功率大增,夺取只有五六十人看守的小矿并非没有可能。相对而言,倒是下矿之后搬运战利品更麻烦一些,毕竟十二个人实在太少了,但据那两个别动队员说,目前兴国县的矿工大都是抓来的的所谓“赤化分子”,完全是被当作奴隶来使用,不知多少人被虐待致死,所以只要李卫华能够成功下矿,劳动力基本不必担心。
至于别动队被干掉会不会导致县城马上派出大军过来清剿的问题,李卫华也并不是很担心,因为那支分队的巡视范围并不仅仅是大王庄一个村子,不会一下子就马上找到,何况如今兴国县据说仍有少量红军游击队在行动,就那支别动队分队不过十二个人的规模,阴沟翻船被人全歼也不是什么出人意料的事,敌人未必就能想到李卫华他们竟然装成了民团并长期蹲点
但无论如何,现在时间比什么都更珍贵,因此李卫华决定次日就对较近的一个铅矿下手,这个矿并不算小,护矿队据说有七十多人,甚至还有两挺机枪,但它难得地还建了一个小规模的粗铅冶炼厂,而铅又可以用来制造子弹头,所以李卫华打算冒一次险
刘海毕竟不是军人,心里总觉得很悬,屡劝无效后又要李卫华多带几十个人去,李卫华却摆摆手道,“没关系,我只带手枪队出去,正好装成便衣队以检查为由阴他们一把,带着‘还乡团’反倒不好找理由了”
第十一章 二十响
这一点不禁令李卫华心生警惕,为此他特意想出了一个简单的甄别方法。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以后民兵连遇到“红军”就立即放空枪,同时马上抢占有利地形进入战斗状态,如果对方是真的红军,必然会立即反击,而且不会有任何废话,那时再想办法沟通以化解误会,如果敌人是别动队假扮的,那他们看到民兵连的装束与对“红军”开火的反应一定以为是自己人,肯定会主动进行解释,这样一来不但确认了敌人的身份,而且先手又回到了民兵连一方
此外,别动队各中队的第一区队规定为便衣区队,持有特务证,以方便秘密活动¢织上采用“军装掩护便衣,便衣领导军装”的原则,从而形成三层结构,即总队——便衣——普通队员№外,别动队员也协助或者带领民团、保安团甚至是中央军执行“剿匪”任务,一般以个人或者分队为多,但有时也会出动一个区队甚至中队、支队、乃至大队
据那三个别动队员说,目前兴国县驻有别动队一个支队,虽然没有重武器,但他们都受过严格的筛选和训练,而且轻装备都是国内第一流的,战斗力绝对不可小觑,甚至寻常的一个保安团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其中所谓的便衣区队战力尤其强大,个个都是百米以内弹无虚发的神枪手。何况县城里还驻有一个保安旅,加上城里的警察,总兵力超过四千人,令原本就不抱多大消的李卫华彻底死了偷袭县城的心思
至于本地民团、也即是苏区群众所称的还乡团,实力则良莠不齐,光是兵力就有很大的差别,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都有,兴国县没有势力特强的单个民团,但正所谓聚沙成塔,总人数据那三个别动队员估计应该也有两三千人,其中实力较强的那些民团,大都在其主子抢占了那些矿洞矿坑后就地转为了护矿队,杀红军报仇固然重要,挖矿赚钱更重要
那些护矿队中,兵力最少的也有五六十人,而且一般来说无论是训练还是装备,都要比那些频繁下乡作孽的垃圾还乡团强一些,如果是以前的民兵排,基本上是奈何不了他们的,但是现在嘛,李卫华却有十足的信心。
民兵连这次虽然只歼灭了别动队区区一个分队,不过十二个人而已,但却缴获了一批精良的装备,光是一挺捷克式轻机枪的火力就抵得上十支步枪了,尤其是在训练不足的情况下。而那十二把驳壳枪也不简单,它们不是10响、只能单发的老式驳壳枪,而全是20响、可以连发当冲锋枪来用的毛瑟冲锋手枪“二十响快慢机”、同时还都是德国原产并特别要求加长了枪管的高档货♀些“二十响”不但质量可靠、而且有效射程达到了惊人的200m开外(大多数手枪为50m-100m),甚至在300米的距离上也可以一枪击毙没有防护的目标,精度也远高于一般的驳壳枪。而他们所带的步枪,也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中正式”步枪的前身——德国原产的m1924式毛瑟步枪,虽然比改进版本“中正式”稍差,但与“汉阳造”相比却要强太多了,而且两者的子弹还可以通用
另外,别动队的弹药也远比大多数还乡团要充足得多,这一次民兵连共缴获了20响弹匣两百多个、轻机枪弹七千余发,对于现在的民兵连来说,这些子弹绝对够用一阵子了
因此战后李卫华立即扩编了手枪队,基本是按照别动队的编制,12个人,一挺轻机枪、13把盒子炮(李卫华自然还是双枪,反正长官腰配双枪的做法在别动队中也很流行。),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没带步枪,反正别动队执行的任务复杂多变,为了减轻负重,常常不带步枪♀样一来手枪队的负重可以大大减轻,多出来的步枪又可以再装备十个民兵,显然更加划算。再说,以民兵连现在的作战方式和大部分士兵并不合格的枪法,大家一般都不会与敌人远距离对射,而近战中有盒子炮就足够了。
这样一来,手枪队的配置便包括一个机枪手加李卫华与十个快枪手,李卫华配两把“二十响”,那十个人则是人手一把,而机枪手因为很难用到手枪,所以只能有些郁闷地配备李卫华淘汰下来的一支老枪了
12支“二十响”在必要时可以当作自动武器来用,火力十分强大,而且装成别动队后偷袭的成功率大增,夺取只有五六十人看守的小矿并非没有可能。相对而言,倒是下矿之后搬运战利品更麻烦一些,毕竟十二个人实在太少了,但据那两个别动队员说,目前兴国县的矿工大都是抓来的的所谓“赤化分子”,完全是被当作奴隶来使用,不知多少人被虐待致死,所以只要李卫华能够成功下矿,劳动力基本不必担心。
至于别动队被干掉会不会导致县城马上派出大军过来清剿的问题,李卫华也并不是很担心,因为那支分队的巡视范围并不仅仅是大王庄一个村子,不会一下子就马上找到,何况如今兴国县据说仍有少量红军游击队在行动,就那支别动队分队不过十二个人的规模,阴沟翻船被人全歼也不是什么出人意料的事,敌人未必就能想到李卫华他们竟然装成了民团并长期蹲点
但无论如何,现在时间比什么都更珍贵,因此李卫华决定次日就对较近的一个铅矿下手,这个矿并不算小,护矿队据说有七十多人,甚至还有两挺机枪,但它难得地还建了一个小规模的粗铅冶炼厂,而铅又可以用来制造子弹头,所以李卫华打算冒一次险
刘海毕竟不是军人,心里总觉得很悬,屡劝无效后又要李卫华多带几十个人去,李卫华却摆摆手道,“没关系,我只带手枪队出去,正好装成便衣队以检查为由阴他们一把,带着‘还乡团’反倒不好找理由了”
第九章 子弹复装
郭红英果然照着练了,结果第一天就趴下了,由于身体的底子本就一般,加之家破人亡之后一时间断了经济来源,来到刘家村后连肚子也填不饱(注1),哪儿能承受得了如此大的训练量。请使用访问本站。李卫华得知后请刘海的老伴教郭红英打草鞋,从此以后郭红英有了一份虽然不多但还算稳定的收入,才终于能够获得足以支撑巨大锻炼消耗的充足营养
依靠着李卫华和民兵们的共同努力,其后的三天里民兵排又进一步扩大了活动范围,将超过两个乡的区域纳入到联防体系中来,辖下总人口第一次突破了万人大关,其间民兵排共消灭五支反动民团,毙俘266人,迅速发展成为拥有民兵374人(另有56个伤兵和82个还未转化过来的俘虏)、手枪12支、步枪286支、轻机枪4挺的的强大(相对来说)武装力量,并在大家的支持下扩编为民兵连,下辖三个排九个班,实力大大增强。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战斗胜利之后,全军的凝聚力也大为增强了,即使那些由俘虏转化过来的战士也都开始以身为民兵连的一员为荣,而乡亲们也开始真正地将其视为依靠,而非像一开始那样只是纯粹因为他们需要一个精神寄托,这一点从大家开始叫李卫华“李连长”而非以前的“特派员同志”就可以看出来了。
民兵排扩编成为民兵连后,刘海之前提过的红军兵工厂所埋的设备与“重炮”顿时变得重要起来,但消越大,失望也越大,李卫华看到那堆高级垃圾后,不禁一阵无语。首先,那所谓的重炮其实不过是门老式的75mm野战榴弹炮而已,这也就罢了,最要命的,是它根本没有炮弹
据刘海说这门“重炮”是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缴获的,但主力红军开始长征的时候实在想不到办法带着这门两千多斤的大家伙跟上队伍,最后只能放弃,若非兵工厂的干部和员工都舍不得毁掉这门红军炮兵部队建立以来威力最大的火炮,它现在已经是一堆废铁了
“可是没有炮弹的大炮,就算威力再大,也还是废铁!”,李卫华毫不客气地说道。
刘海解释说,红军的兵工厂其实是能够制造炮弹的(尽管生产效率与质量都惨不忍睹),这里没有炮弹是因为这门野炮的炮弹是可以与山炮通用的,所以自然它的炮弹都被带走给那些可以随军行动的山炮使用了。李卫华一听这话,开始的时候还高兴了一下,但刘海马上又说那是以前的兵工厂,但现在大部分的设备都没有了,要么被红军带走,要么被炸毁了,就凭这里保存下来的这么点设备,想要造出75mm的榴弹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照这么说,这还是废铁”,李卫华不禁一头黑线,果然正如当年的爷爷所说,老一辈干军工的,都是小气鬼,一直以来穷怕了,哪怕是破烂也舍不得扔掉
但李卫华毕竟是世界级的军工天才,对我军的军工发展史也有所了解,在花了足足半天时间完成了对那些残存军工设备的检修与测试后,李卫华发现它们也不是毫无价值,至少他可以利用这些设备拼凑出一条利用空子弹壳复装子弹的生产线来,生产效率可以达到每个工人每月1000发以上,如果能够再弄到一台功率较大的发动机并获得稳定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将来甚至可以完全自主生产子弹
“每人每月1000发?还至少?小李你可别信口开河,当年咱们兵工厂有几百号人,两年时间也不过就复装了40多万发子弹”,刘海不信道。
“我可以立下军令状,只要老刘你能给我弄到需要的材料,另外,这条生产线拆卸、搬运和装配都十分方便,即使敌人来袭,也可以迅速转移,而不会落入敌手。”,李卫华自信地笑道。
其实,李卫华想到的办法是山寨历史上“中国保尔”吴运铎在新四军二师兵工厂搞出来的那种子弹复装生产线,由于家世与职业的便利,吴运铎那套生产线的各种细节李卫华都十分清楚,以现有的设备搞一套完全没有难度。而且刚才为了不吓着刘海,李卫华其实已经将数字说小了,事实上吴运铎当年设计的子弹复装生产线可以让八个工人组成的生产小组每年复装60万发子弹,尽管现实中因为子弹壳与发射药常常不能足额供应,兵工厂又因为敌人的威胁而不得不频繁转移,而且后来又被分配了制造迫击炮弹、平射炮等需要攻关的课题而占用了大量人手,平均下来一年也就能够生产十几万发子弹,但光是大大节省人工、与设备易于拆卸搬运这两点,就可以完暴刘海原来工作过的中央红军官田兵工厂了
“子弹壳不难搞,发动乡亲们到以前的战场去捡估计都能捡几万个回来,就是火药麻烦一点,除非降低要求,用黑火药”,刘海犯愁道。
“黑火药不行,对枪管的损害太大,而且射程短、威力小、精度差,最要命的是连射几枪后就打不了了,得清理枪管”,李卫华不禁摇了摇头,改变了原来的打算,“炸药我想办法去从敌人那里缴获,在此之前咱们先试着把这样东西弄出来”
“这难道是刺刀?嗯,不错,样子虽然有些古怪,但确实是杀人的利器”,刘海看着李卫华所画的草图赞叹道。
注1:由于财力有限,李卫华在民兵排里都一直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对外则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让难民们为民兵排干活换取粮食和其他的生活必需品,但孩子则可以接受免费的教育与营养餐,所需费用均由民兵排负担,直到后来苏区各县的民主自治政府建立后才逐渐将这个重担接了过去
第九章 子弹复装
郭红英果然照着练了,结果第一天就趴下了,由于身体的底子本就一般,加之家破人亡之后一时间断了经济来源,来到刘家村后连肚子也填不饱(注1),哪儿能承受得了如此大的训练量。请使用访问本站。李卫华得知后请刘海的老伴教郭红英打草鞋,从此以后郭红英有了一份虽然不多但还算稳定的收入,才终于能够获得足以支撑巨大锻炼消耗的充足营养
依靠着李卫华和民兵们的共同努力,其后的三天里民兵排又进一步扩大了活动范围,将超过两个乡的区域纳入到联防体系中来,辖下总人口第一次突破了万人大关,其间民兵排共消灭五支反动民团,毙俘266人,迅速发展成为拥有民兵374人(另有56个伤兵和82个还未转化过来的俘虏)、手枪12支、步枪286支、轻机枪4挺的的强大(相对来说)武装力量,并在大家的支持下扩编为民兵连,下辖三个排九个班,实力大大增强。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战斗胜利之后,全军的凝聚力也大为增强了,即使那些由俘虏转化过来的战士也都开始以身为民兵连的一员为荣,而乡亲们也开始真正地将其视为依靠,而非像一开始那样只是纯粹因为他们需要一个精神寄托,这一点从大家开始叫李卫华“李连长”而非以前的“特派员同志”就可以看出来了。
民兵排扩编成为民兵连后,刘海之前提过的红军兵工厂所埋的设备与“重炮”顿时变得重要起来,但消越大,失望也越大,李卫华看到那堆高级垃圾后,不禁一阵无语。首先,那所谓的重炮其实不过是门老式的75mm野战榴弹炮而已,这也就罢了,最要命的,是它根本没有炮弹
据刘海说这门“重炮”是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缴获的,但主力红军开始长征的时候实在想不到办法带着这门两千多斤的大家伙跟上队伍,最后只能放弃,若非兵工厂的干部和员工都舍不得毁掉这门红军炮兵部队建立以来威力最大的火炮,它现在已经是一堆废铁了
“可是没有炮弹的大炮,就算威力再大,也还是废铁!”,李卫华毫不客气地说道。
刘海解释说,红军的兵工厂其实是能够制造炮弹的(尽管生产效率与质量都惨不忍睹),这里没有炮弹是因为这门野炮的炮弹是可以与山炮通用的,所以自然它的炮弹都被带走给那些可以随军行动的山炮使用了。李卫华一听这话,开始的时候还高兴了一下,但刘海马上又说那是以前的兵工厂,但现在大部分的设备都没有了,要么被红军带走,要么被炸毁了,就凭这里保存下来的这么点设备,想要造出75mm的榴弹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照这么说,这还是废铁”,李卫华不禁一头黑线,果然正如当年的爷爷所说,老一辈干军工的,都是小气鬼,一直以来穷怕了,哪怕是破烂也舍不得扔掉
但李卫华毕竟是世界级的军工天才,对我军的军工发展史也有所了解,在花了足足半天时间完成了对那些残存军工设备的检修与测试后,李卫华发现它们也不是毫无价值,至少他可以利用这些设备拼凑出一条利用空子弹壳复装子弹的生产线来,生产效率可以达到每个工人每月1000发以上,如果能够再弄到一台功率较大的发动机并获得稳定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将来甚至可以完全自主生产子弹
“每人每月1000发?还至少?小李你可别信口开河,当年咱们兵工厂有几百号人,两年时间也不过就复装了40多万发子弹”,刘海不信道。
“我可以立下军令状,只要老刘你能给我弄到需要的材料,另外,这条生产线拆卸、搬运和装配都十分方便,即使敌人来袭,也可以迅速转移,而不会落入敌手。”,李卫华自信地笑道。
其实,李卫华想到的办法是山寨历史上“中国保尔”吴运铎在新四军二师兵工厂搞出来的那种子弹复装生产线,由于家世与职业的便利,吴运铎那套生产线的各种细节李卫华都十分清楚,以现有的设备搞一套完全没有难度。而且刚才为了不吓着刘海,李卫华其实已经将数字说小了,事实上吴运铎当年设计的子弹复装生产线可以让八个工人组成的生产小组每年复装60万发子弹,尽管现实中因为子弹壳与发射药常常不能足额供应,兵工厂又因为敌人的威胁而不得不频繁转移,而且后来又被分配了制造迫击炮弹、平射炮等需要攻关的课题而占用了大量人手,平均下来一年也就能够生产十几万发子弹,但光是大大节省人工、与设备易于拆卸搬运这两点,就可以完暴刘海原来工作过的中央红军官田兵工厂了
“子弹壳不难搞,发动乡亲们到以前的战场去捡估计都能捡几万个回来,就是火药麻烦一点,除非降低要求,用黑火药”,刘海犯愁道。
“黑火药不行,对枪管的损害太大,而且射程短、威力小、精度差,最要命的是连射几枪后就打不了了,得清理枪管”,李卫华不禁摇了摇头,改变了原来的打算,“炸药我想办法去从敌人那里缴获,在此之前咱们先试着把这样东西弄出来”
“这难道是刺刀?嗯,不错,样子虽然有些古怪,但确实是杀人的利器”,刘海看着李卫华所画的草图赞叹道。
注1:由于财力有限,李卫华在民兵排里都一直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对外则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让难民们为民兵排干活换取粮食和其他的生活必需品,但孩子则可以接受免费的教育与营养餐,所需费用均由民兵排负担,直到后来苏区各县的民主自治政府建立后才逐渐将这个重担接了过去
第九章 子弹复装
郭红英果然照着练了,结果第一天就趴下了,由于身体的底子本就一般,加之家破人亡之后一时间断了经济来源,来到刘家村后连肚子也填不饱(注1),哪儿能承受得了如此大的训练量。请使用访问本站。李卫华得知后请刘海的老伴教郭红英打草鞋,从此以后郭红英有了一份虽然不多但还算稳定的收入,才终于能够获得足以支撑巨大锻炼消耗的充足营养
依靠着李卫华和民兵们的共同努力,其后的三天里民兵排又进一步扩大了活动范围,将超过两个乡的区域纳入到联防体系中来,辖下总人口第一次突破了万人大关,其间民兵排共消灭五支反动民团,毙俘266人,迅速发展成为拥有民兵374人(另有56个伤兵和82个还未转化过来的俘虏)、手枪12支、步枪286支、轻机枪4挺的的强大(相对来说)武装力量,并在大家的支持下扩编为民兵连,下辖三个排九个班,实力大大增强。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战斗胜利之后,全军的凝聚力也大为增强了,即使那些由俘虏转化过来的战士也都开始以身为民兵连的一员为荣,而乡亲们也开始真正地将其视为依靠,而非像一开始那样只是纯粹因为他们需要一个精神寄托,这一点从大家开始叫李卫华“李连长”而非以前的“特派员同志”就可以看出来了。
民兵排扩编成为民兵连后,刘海之前提过的红军兵工厂所埋的设备与“重炮”顿时变得重要起来,但消越大,失望也越大,李卫华看到那堆高级垃圾后,不禁一阵无语。首先,那所谓的重炮其实不过是门老式的75mm野战榴弹炮而已,这也就罢了,最要命的,是它根本没有炮弹
据刘海说这门“重炮”是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缴获的,但主力红军开始长征的时候实在想不到办法带着这门两千多斤的大家伙跟上队伍,最后只能放弃,若非兵工厂的干部和员工都舍不得毁掉这门红军炮兵部队建立以来威力最大的火炮,它现在已经是一堆废铁了
“可是没有炮弹的大炮,就算威力再大,也还是废铁!”,李卫华毫不客气地说道。
刘海解释说,红军的兵工厂其实是能够制造炮弹的(尽管生产效率与质量都惨不忍睹),这里没有炮弹是因为这门野炮的炮弹是可以与山炮通用的,所以自然它的炮弹都被带走给那些可以随军行动的山炮使用了。李卫华一听这话,开始的时候还高兴了一下,但刘海马上又说那是以前的兵工厂,但现在大部分的设备都没有了,要么被红军带走,要么被炸毁了,就凭这里保存下来的这么点设备,想要造出75mm的榴弹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照这么说,这还是废铁”,李卫华不禁一头黑线,果然正如当年的爷爷所说,老一辈干军工的,都是小气鬼,一直以来穷怕了,哪怕是破烂也舍不得扔掉
但李卫华毕竟是世界级的军工天才,对我军的军工发展史也有所了解,在花了足足半天时间完成了对那些残存军工设备的检修与测试后,李卫华发现它们也不是毫无价值,至少他可以利用这些设备拼凑出一条利用空子弹壳复装子弹的生产线来,生产效率可以达到每个工人每月1000发以上,如果能够再弄到一台功率较大的发动机并获得稳定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将来甚至可以完全自主生产子弹
“每人每月1000发?还至少?小李你可别信口开河,当年咱们兵工厂有几百号人,两年时间也不过就复装了40多万发子弹”,刘海不信道。
“我可以立下军令状,只要老刘你能给我弄到需要的材料,另外,这条生产线拆卸、搬运和装配都十分方便,即使敌人来袭,也可以迅速转移,而不会落入敌手。”,李卫华自信地笑道。
其实,李卫华想到的办法是山寨历史上“中国保尔”吴运铎在新四军二师兵工厂搞出来的那种子弹复装生产线,由于家世与职业的便利,吴运铎那套生产线的各种细节李卫华都十分清楚,以现有的设备搞一套完全没有难度。而且刚才为了不吓着刘海,李卫华其实已经将数字说小了,事实上吴运铎当年设计的子弹复装生产线可以让八个工人组成的生产小组每年复装60万发子弹,尽管现实中因为子弹壳与发射药常常不能足额供应,兵工厂又因为敌人的威胁而不得不频繁转移,而且后来又被分配了制造迫击炮弹、平射炮等需要攻关的课题而占用了大量人手,平均下来一年也就能够生产十几万发子弹,但光是大大节省人工、与设备易于拆卸搬运这两点,就可以完暴刘海原来工作过的中央红军官田兵工厂了
“子弹壳不难搞,发动乡亲们到以前的战场去捡估计都能捡几万个回来,就是火药麻烦一点,除非降低要求,用黑火药”,刘海犯愁道。
“黑火药不行,对枪管的损害太大,而且射程短、威力小、精度差,最要命的是连射几枪后就打不了了,得清理枪管”,李卫华不禁摇了摇头,改变了原来的打算,“炸药我想办法去从敌人那里缴获,在此之前咱们先试着把这样东西弄出来”
“这难道是刺刀?嗯,不错,样子虽然有些古怪,但确实是杀人的利器”,刘海看着李卫华所画的草图赞叹道。
注1:由于财力有限,李卫华在民兵排里都一直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对外则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让难民们为民兵排干活换取粮食和其他的生活必需品,但孩子则可以接受免费的教育与营养餐,所需费用均由民兵排负担,直到后来苏区各县的民主自治政府建立后才逐渐将这个重担接了过去
第九章 子弹复装
郭红英果然照着练了,结果第一天就趴下了,由于身体的底子本就一般,加之家破人亡之后一时间断了经济来源,来到刘家村后连肚子也填不饱(注1),哪儿能承受得了如此大的训练量。请使用访问本站。李卫华得知后请刘海的老伴教郭红英打草鞋,从此以后郭红英有了一份虽然不多但还算稳定的收入,才终于能够获得足以支撑巨大锻炼消耗的充足营养
依靠着李卫华和民兵们的共同努力,其后的三天里民兵排又进一步扩大了活动范围,将超过两个乡的区域纳入到联防体系中来,辖下总人口第一次突破了万人大关,其间民兵排共消灭五支反动民团,毙俘266人,迅速发展成为拥有民兵374人(另有56个伤兵和82个还未转化过来的俘虏)、手枪12支、步枪286支、轻机枪4挺的的强大(相对来说)武装力量,并在大家的支持下扩编为民兵连,下辖三个排九个班,实力大大增强。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战斗胜利之后,全军的凝聚力也大为增强了,即使那些由俘虏转化过来的战士也都开始以身为民兵连的一员为荣,而乡亲们也开始真正地将其视为依靠,而非像一开始那样只是纯粹因为他们需要一个精神寄托,这一点从大家开始叫李卫华“李连长”而非以前的“特派员同志”就可以看出来了。
民兵排扩编成为民兵连后,刘海之前提过的红军兵工厂所埋的设备与“重炮”顿时变得重要起来,但消越大,失望也越大,李卫华看到那堆高级垃圾后,不禁一阵无语。首先,那所谓的重炮其实不过是门老式的75mm野战榴弹炮而已,这也就罢了,最要命的,是它根本没有炮弹
据刘海说这门“重炮”是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缴获的,但主力红军开始长征的时候实在想不到办法带着这门两千多斤的大家伙跟上队伍,最后只能放弃,若非兵工厂的干部和员工都舍不得毁掉这门红军炮兵部队建立以来威力最大的火炮,它现在已经是一堆废铁了
“可是没有炮弹的大炮,就算威力再大,也还是废铁!”,李卫华毫不客气地说道。
刘海解释说,红军的兵工厂其实是能够制造炮弹的(尽管生产效率与质量都惨不忍睹),这里没有炮弹是因为这门野炮的炮弹是可以与山炮通用的,所以自然它的炮弹都被带走给那些可以随军行动的山炮使用了。李卫华一听这话,开始的时候还高兴了一下,但刘海马上又说那是以前的兵工厂,但现在大部分的设备都没有了,要么被红军带走,要么被炸毁了,就凭这里保存下来的这么点设备,想要造出75mm的榴弹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照这么说,这还是废铁”,李卫华不禁一头黑线,果然正如当年的爷爷所说,老一辈干军工的,都是小气鬼,一直以来穷怕了,哪怕是破烂也舍不得扔掉
但李卫华毕竟是世界级的军工天才,对我军的军工发展史也有所了解,在花了足足半天时间完成了对那些残存军工设备的检修与测试后,李卫华发现它们也不是毫无价值,至少他可以利用这些设备拼凑出一条利用空子弹壳复装子弹的生产线来,生产效率可以达到每个工人每月1000发以上,如果能够再弄到一台功率较大的发动机并获得稳定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将来甚至可以完全自主生产子弹
“每人每月1000发?还至少?小李你可别信口开河,当年咱们兵工厂有几百号人,两年时间也不过就复装了40多万发子弹”,刘海不信道。
“我可以立下军令状,只要老刘你能给我弄到需要的材料,另外,这条生产线拆卸、搬运和装配都十分方便,即使敌人来袭,也可以迅速转移,而不会落入敌手。”,李卫华自信地笑道。
其实,李卫华想到的办法是山寨历史上“中国保尔”吴运铎在新四军二师兵工厂搞出来的那种子弹复装生产线,由于家世与职业的便利,吴运铎那套生产线的各种细节李卫华都十分清楚,以现有的设备搞一套完全没有难度。而且刚才为了不吓着刘海,李卫华其实已经将数字说小了,事实上吴运铎当年设计的子弹复装生产线可以让八个工人组成的生产小组每年复装60万发子弹,尽管现实中因为子弹壳与发射药常常不能足额供应,兵工厂又因为敌人的威胁而不得不频繁转移,而且后来又被分配了制造迫击炮弹、平射炮等需要攻关的课题而占用了大量人手,平均下来一年也就能够生产十几万发子弹,但光是大大节省人工、与设备易于拆卸搬运这两点,就可以完暴刘海原来工作过的中央红军官田兵工厂了
“子弹壳不难搞,发动乡亲们到以前的战场去捡估计都能捡几万个回来,就是火药麻烦一点,除非降低要求,用黑火药”,刘海犯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