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9.9元支持站长用爱发电
繁体版 简体版
奇书网 > 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 > 41:子婴亡国

41:子婴亡国

[画外音] 秦二世胡亥死后,子婴被立为秦王,子婴一掌权就迅速除掉了赵高,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子婴是一个有智谋的有魄力的人,是秦帝国当之无愧的接班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能力的人也没有能挽回秦帝国灭亡的趋势,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子婴又是第二个胡亥,子婴真的无能吗?

上一集讲到,子婴即位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除掉了一手遮天的赵高,清除了秦帝国的害群之马,子婴的快速行动就连一向机警的赵高也没有回过神来,可见子婴果然是一个有魄力的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有魄力的子婴只做了46天的国君秦王朝就灭亡了!那么有魄力的子婴为什么没有能挽救住秦王朝呢?是子婴无能吗?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继续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子婴亡国》。

子婴用计杀掉了赵高,杀掉了乱秦亡秦的元凶,按理说秦帝国的命运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子婴是一个主持正义的人,是一个深得民心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有魄力有智谋的人。但是子婴仅仅当了46天的秦王,刘邦就打到了咸阳附近,驻军霸上。子婴穿着丧服拿着皇帝的玉玺和符节在轵道,(轵道是一个亭,就在今天西安的东南)向刘邦投降,秦帝国自此灭亡。秦朝从襄公立国到子婴投降前后600多年,30多代国君,而秦王子婴只做了46天的国君就亡国了。

我们上一集讲过,子婴是一个有魄力、有智谋而且也是一个有胆识的人,他并非是一个无能之辈,为什么这样一个人不能够挽救一个王朝的灭亡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讲一下天下的大势,我历来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古今中外所有的英雄都是时势英雄,离开了这个时代就没有这个时代的英雄,子婴之所以最后亡国,是因为当时天下的大势已经让他无力挽回!这就是,二世养患、赵高嫁祸、积重难返、大势所趋、无力回天,子婴只好投降。但是这个大势我们一直没有讲,我们从《秘不发丧》那一集开始,用了很长的篇幅讲了后秦始皇时代秦朝中央政府内部的杀戮和清洗,没有去讲秦二世继位以后天下大势的变化,而这个天下大势的变化是子婴最后决定投降的最根本原因。

最大的变化就是秦二世元年七月发生的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的起义距离秦始皇的病故整整一年,巧的很,头一年七月秦始皇病故,第二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本来一个秦帝国发生了这么重要的陈胜、吴广起义事件,帝国的元首就应该集中­精­力去处理这件事情,但是秦二世是怎么做的呢?秦二世的做法让我们非常困惑不解,他一听到关东的使者回来报告说,天下发生了这些事情以后,不承认。他觉得这个使者在说谎,把这个使者投入狱中,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敢说这件事了。你可见秦二世采取的是个什么政策,用我们今天一个含有讽刺意味的话来说,这叫“鸵鸟政策”!把头放到里面,外面的世界不闻不看,我不承认!采取了一个不予承认的做法。实际上这时候天下大势出现了两点重要的变化,一个是关东形势剧变,一个是秦二世漠然置之。秦二世为什么要漠然置之?我这里主要想讲一讲他的盲目自信和盲目乐观。

我们先说他的盲目自信。秦国是以武力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秦国的军队打六国的军队可谓势如破竹。秦二世虽然没有参与兼并六国的战争,但是他对他的父亲兼并六国战争的形势还是了解的,他知道秦国的武装力量是天下无敌的,这一点,秦二世非常自信。其实这也没有错。所以,21岁继位的秦二世听说有几个人造反,他采取了蔑视的态度,虽说这是很自然的,但这叫盲目自信、盲目乐观。为什么说盲目乐观呢?秦始皇是聪明之人,他知道要造反起义的人手中一定要拿家伙,没有家伙赤手空拳是要吃亏的,所以他当了皇帝以后就立即下令,把天下的兵器全部收缴,然后全部集中到咸阳城回炉冶炼,铸成了12个人形钟架两边的立柱(有的说法是12个金人,我不准备采用这个说法)。这12个人形的钟架立柱,一个重多少斤呢?一个立柱重六万斤。你想想,这个六万斤的立柱,要多少兵器回炉冶炼才能铸成啊?所以秦始皇几乎把天下的兵器都收光了。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个反证,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用的是什么兵器?我们不知道。但是贾谊在《过秦论》中讲了非常有名的八个字,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什么意思呢?砍一根树枝当兵器,拔一个竹竿,挑一块破布做大旗。陈胜、吴广的军队起兵的时候武器确实很差,这就是秦二世很乐观的原因。就是你们手里什么都没有,只有我这里才有兵器,你们闹腾什么?秦始皇把天下的兵器都收了,反秦的力量没有了,兵器都被熔化了,铸成了六万斤重的人形钟架立柱,秦二世觉得老百姓手里再没有兵器了。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陈胜、吴广一起义,天下的老百姓纷纷响应,那些年轻人把自己县的县令跟县长给杀了,夺取了大量兵器,这样一来,陈胜、吴广的军队就不断地得到兵器,扩充兵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秦二世成了起义武装的运输大队长,后来这些队伍就有兵器了。这个情况是秦二世始料未及的,也是他不以为然,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结果。

[画外音] 对于子婴亡国的论述,我们从天下大势看,子婴虽然除掉了祸国殃民的赵高,但历史没有给他留下任何挽救的时间和条件,他接手的秦王朝已经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因此,当追究子婴亡国的原因时,我们不妨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首先秦二世难辞其咎,但同时还有一个人也是罪大恶极,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另一个起了很大作用的人就是赵高,赵高自毁长城,这点非常重要。秦二世在关东大起义发生以后,一是杀掉说实情的使者;第二是躲入深宫,不见群臣,纵情声­色­;第三,他不去处理当时关东赵义军的事,反而责难大臣。秦二世元年的冬天发生的陈胜、吴广起义军打入函谷关,一直打到戏水之边,打到了今天陕西的临潼。(现在西安和临潼之间有高速公路了,非常快,一个小时就可以到),临潼离西安就非常近了,就在起义军已经打到临潼的时候,秦二世才得到真实的情报。《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奈何?说明秦二世对当时的情况完全不了解,等到人家几十万大军杀近关中,靠近他的都城了,他才大惊。大惊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与群臣谋”,可见这个人并不弱智,在关键时刻他知道要和大臣们商议,他说了一句话:奈何?怎么办?这个时候,谁能够挽救这个局面呢?

谁能够拯救这个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帝国呢?只有一个人。这个人是谁?章邯,章邯是谁呢?是秦国的少府。少府是个什么官呢?秦国的九卿之一啊,少府是专门给宫庭制作各种器械的一个官。在所有的大臣都束手无策的时候,章邯挺身而出,他提出两条措施,他说,调集军队来不及了,但是修郦山陵墓的刑徒非常多,有几十万,立即赦免这些囚犯,然后发给他们兵器,让我带领他们去迎击。我们看过很多电影,都知道西方有时候组织一些敢死队,都是把那些死囚犯放出来,加里森敢死队不就是这样吗?把这些死囚犯放出来,让他们去立功。其实最早这样做的就是章邯,章邯这个主意立即得到了秦二世的批准。因为章邯解决了两个问题,首先是兵源,兵源从哪里来?刑徒;谁来做将领?章邯。我们把这个兵团称为章邯军团。这个军团的士兵都是临时发了武器组织起来的那些修骊山墓的刑徒。章邯就率领这个军团迎击义军。很快就把进入关中的几十万义军打败,赶出了函谷关,章邯又一路追击到楚地,打败了陈胜、吴广,逼得陈胜、吴广自杀。然后又打败了楚地一支最强大的起义军,就是项羽的叔叔项梁,把项梁给杀死了。楚地是起义军最多的地方,结果都被章邯平定了。然后章邯杀了魏王,包围了邯郸,可以说是一路凯歌。章邯非常能打,他的出现简直是白起重生,王翦再世,是章邯挽救了秦帝国,他是秦国能够力挽狂澜的一座万里长城。

秦二世三年,章邯和反秦的义军首领项羽相遇,在这个地方打了一场决定秦朝命运的巨鹿之战,这个巨鹿之战秦军打得不顺,首先是王离军团被消灭。王离是谁呢?王离的身份有两种说法,其中占主导意见的是,王离是王翦的孙子,王翦是秦王手下的大将,是灭楚的大将,也是灭赵的大将。他的儿子是王贲,他的孙子是王离。王离这时是长城军团的副帅,蒙恬被杀了以后,他就成了主帅。王离带领驻守长城的主力兵团来援救,打巨鹿打败了,王离被俘,等于说长城军团被消灭了。秦王嬴政时期他的兵力分布是这样的,在长城这个地方驻守了三十万大军,我们称之为长城军团。该军团监军是扶苏,主将是蒙恬,副将是王离,这是一支主力。另一支主力是秦始皇派去征南越的兵团,这个兵团我们称之为南越军团,有多少兵力呢?五十万,军队征南越后就镇守南越没有回来,因为没有接到指令撤回,所以这些人后来就留在南越了。我们以后还会讲到秦始皇对岭南开发的贡献,这里边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就是南越王赵佗。这五十万大军留在岭南没有回来,那三十万长城军团被项羽消灭了,那么剩下的还有谁?只有章邯率领的军团了。章邯的军团有多少人呢?二十万,只剩下章邯的这二十万了,这二十万是决定秦朝命运的仅有军队,主帅就是章邯。但是这支军队最后的结局很不好,其原因就是章邯最后被逼得投降项羽,为什么?因为章邯和项羽打仗打得不顺,打得不顺就受到了秦二世严厉的责难。我们刚才说过,秦二世的责难很厉害,责难到谁的头上谁就很害怕,章邯同样也很害怕。章邯就派他手下的一个将领去向秦二世汇报情况,他本来是想通过解释,说明情况,让秦二世谅解他,结果这个人到了咸阳后,赵高就知道了。赵高当时是丞相,赵高故意不见,赵高想把关东起义军这件事最终嫁祸到章邯头上,就不见这个使者,这个使者觉得不妙,就连夜逃了,赵高就派人追杀这个使者,可见赵高起了多坏的作用啊。使者回来就向章邯报告,而且说了两句非常重的话。说将军您在外面领军打仗,由于赵高在掌权,你打了败仗的结局是被杀,你打了胜仗,你将来的结局还是被杀。这个话就太厉害了,如果一个将军在外打仗,打败了要被杀,打胜了也要被杀,反正都是被杀,那他何必为秦二世卖命呢?你想想在这种情况下章邯还能为秦国出力吗?不可能啊,最后章邯想来想去,打胜打败都是死,不如­干­脆投降,他就带领二十万军队投降了。投降了以后发生了一个天大的事件,就是项羽把这二十万秦军全部活埋了,这个事后来就成为人们指责项羽残暴的一个重要证据。但是我们倒过来想一下,项羽为什么要活埋这二十万秦军?项羽难道是个傻子,他不知道活埋这二十万秦军会给自己的声誉带来多大的损失?他不知道将来在历史上会落下多大的骂名?项羽没有那么傻,项羽全都知道。那为什么还要活埋这二十万秦军?只因为这二十万秦军战斗力太强了,因为这都是些刑徒,不是一般的农民兵,这些人本来就是亡命徒,发给武器让他们去打仗,那比一般的士兵厉害得多,特别能打。项羽是对他们不放心,由于不放心就把这二十万军队给活埋了。

章邯是秦朝最后的万里长城啊,赵高把章邯给逼反了,这不是叫自毁长城吗?你把自己的长城给毁掉,这个帝国的灭亡就指日可待了。到此为止,秦国的三大军团,长城军团被消灭,章邯军团投降以后也被消灭,南越军团五十万回不来,秦朝还有什么兵力可用?无兵可用,就意味着秦帝国已经是日暮途穷,走向灭亡了。

[画外音] 其实我们说,单单是秦二世和赵高就能够让秦帝国走向灭亡,似乎有点危言耸听,子婴除掉赵高之后,还可以励­精­图治,重振雄风,但让我们想不到的是,秦王朝的外面也已经是四面楚歌了,那么,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说说关东形势的剧变。关东的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两个方面,第一,燎原之势已成,第二,是六国纷纷复国。陈胜、吴广就那么两个人率领了几百号人,虽然成不了大气候,关键是他们俩是火种,这两个火种一点,整个天下大乱。史书记载,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说楚地几千人一伙的反秦武装你都算不过来有多少,那几百人一伙的就更多了,这就叫燎原之势,是无法控制的。另一点呢,有天下大势的就是陈胜、吴广,他们派人去打秦国的都城函谷关,派去的人是一个将领,陈胜、吴广给这个将领一个什么东西呢?给了他一个将军印。这个人是什么将领呢?就是项燕手下的一个普通军官。他说他能打仗,然后就给了他一个将军印,也没有给他多少军队,他就拿着这个将军印一个劲往西走,由于有这个将军印,不断有人加入到他的队伍中来,等他打到函谷关的时候,他已经有了几千辆战车,几十万大军,这说明什么?说明只要有陈胜的一个将军印,号召力就有多么大。天下百姓纷纷呼应,进军非常顺利,也说明秦军这个时候已经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函谷关,六国合纵时几次想打都打不进来,结果这个将领率领几十万人一下就攻入了函谷关,说明秦军已落魄,秦帝国大势已去。

秦帝国大势已去的另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六国的纷纷复国。六国的复国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反秦力量借助于六国国君后裔的名义起来反秦;第二种情况,是义军的首领占领六国之地以后,割据称王;第三种情况,六国的后裔借助于反秦的大力复国自立。第一种情况就是楚国,这是在陈胜、吴广已经死了以后,项梁召集了一个军事会议,在这个军事会议上听取了范增的意见,找到当年楚怀王的一个孙子叫熊心,这个时候只有十几岁,在民间­干­什么呢?给人家放牛,把那个放牛娃拉过来,说你做楚王吧,你还叫楚怀王,他就当楚王了。这就是后来所谓的义帝,他在最后是被项羽杀了的。为什么要利用他呢?是为了争取民心,楚国就这样建立了。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陈胜、吴广起兵以后,派了很多人到各地去招兵,扩大地盘,其中派了一个将领到赵国去了,这个人到了赵国以后,手下的人就劝他说,你既然到赵国来了,­干­脆你就自称赵王吧,这样他就自称赵王了。陈胜得知后很恼火,想杀他的家属,陈胜手下的人劝他不要杀,你要杀了他的家属,你不多了一个对立面吗?陈胜没有办法,只好加封他为赵王。这个人当了赵王以后,又派了一个人到燕国去扩大地盘,派的这个人也学他的办法,到燕国去以后自称燕王,这个人陈胜也不敢杀,把他的家属老老实实送过去了,赵国和燕国就这样复国了。齐国属于第三种情况,我们知道齐国最后的国君齐王田建是不战而降被饿死的,齐王田建的王族就起兵反秦,然后就在齐国建国了。六国的复国对秦国来说威胁很大。这六国纷纷复国以后,章邯就象个灭火队一样,一会得去杀赵国,一会得去杀燕国,章邯在疲于奔命。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秦王子婴即位。

[画外音] 我们说在秦二世时,秦王朝已经是四面楚歌,危机四伏,到子婴继位时,秦国三大军团已经无兵可用,就是秦国名将在世也无力回天。公元前206年,刘邦的大军进驻霸上,距离咸阳不过百里之遥,此时秦王子婴驻守的咸阳已经是一座空城,既无可守之地,又无可战之兵,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子婴还是做了最后一刻的挣扎。那么子婴做了些什么呢?

当三大军团都消亡殆尽的时候,子婴还能做什么?子婴在做最后的努力。我们说子婴不是一个庸主,他想把住侥关,阻止已经进入五关的刘邦进入关中。这个时候刘邦也忘乎所以了,刘邦想和子婴派出来的军队进行决战,但是张良劝他,不能打,秦军的战斗力你是不可低估的。张良给他出了三条主意:第一,你在周围的山上到处Сhā小旗,给秦兵一个错觉,好像刘邦的军队很多。我们知道刘邦进入关中的时候只有十万人,实际上只有几万人,但是山上到处一Сhā旗,就可以虚张声势。然后他派出了两个顶极的说客,去游说秦将。这两个人在中国可是非常了不得的人,一个叫郦食其,一个叫陆贾,都是极其能说的人,所以我们称他们为顶极说客。这个郦食其在楚汉战争最后期间,他单人独骑跑到齐国说了一番话,齐王就投降刘邦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都投降了。你可见郦食其有多厉害。第二个人是陆贾,陆贾这个人嘴也很厉害。我举两个例子,南越王赵佗带领五十万军队占据南越的时候,刘邦已经当皇帝了,刘邦当时没有军队去征南越,他知道赵佗不好对付,而且到广东去打,可不像在北方好打,怎么办呢?他派陆贾去劝降,陆贾到那后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赵佗第一次归汉。第二次是吕后时期,吕后不会办事,封锁南越国,导致赵佗第二次造反,成为南越五王,这个时候继位的是汉文帝刘恒,又派陆贾去,陆贾又千里迢迢跑到广东去面见赵佗,又劝说了一番,赵佗第二次归汉。一个汉高祖刘邦,一个汉文帝刘恒,两次派陆贾到广东说服赵佗,赵佗两次归汉都是陆贾劝说的,你看这个陆贾厉害不厉害。两个顶极说客去说服谁呢?说服秦将,讲利害。结果子婴派来的那些将领答应跟刘邦联手灭秦了,攻心之战相当厉害。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秦将答应了,刘邦也想答应。但是张良说不行,这两个将领答应了,他手下的士兵不一定答应啊。怎么办呢?趁着秦将领打算跟他们联合的时候,赶快下手。然后他们绕过侥关,从北面攻击秦军。秦军已经跟刘邦说好要联合的,所以未做任何防范。刘邦背信弃义,突然袭击,把秦军打败了,接着刘邦又趁此秦军战败之际,又发动蓝田大战,第二次打败秦军,算是把子婴派出的最后一点家底全给­干­掉了,这样子婴才束手无策。

所以我们说子婴不是无能之辈,但是可惜的是历史没有给子婴机会。子婴掌权的时候大势已去,秦军的将领为什么能够被人家说服?原因就是秦将们已经知道关东大势已去,秦帝国大势已去。在这个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谁都想找个退路,在这个时候他们才可能和刘邦联合灭秦。贾谊在《过秦论》中批评子婴,说子婴哪怕是个庸主,有庸主之才,他也能够退守关中而自保,说子婴连庸主之才都没有。这个话说得太过了。我觉得子婴还是很有作为的人,但是到了那个大势已去的时候,他已经无兵可用了,他继位不到两个月就被迫投降了。他投降两个月以后,项羽就入关了。项羽一入关又得到曹无伤的秘报,说刘邦欲入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这把项羽就给惹毛了,项羽就­干­脆把子婴给杀了,子婴最后的结局是亡国,被杀,随着子婴的投降和被杀,秦帝国正式宣告灭亡。

到今天为止,我们把整个秦始皇和后秦始皇时代全部讲完了,那么下面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讲呢?还有两个问题,第一,秦始皇最后是安息了,到哪安息了?到他的那个宫殿里安息了,就是到他的陵寝里安息了。《史记》里详细讲了秦始皇的陵寝,但是秦始皇的陵寝存在着太多的迷,我们需要讲秦始皇的那个陵寝到底是怎么建的?里边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这是我们需要回答的。再一个,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人,作为在世界史上中国历史的一个文化符号,我们该怎样看待和评价秦始皇,这也是个大问题。有关这两个问题,我们下一集再讲。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