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9.9元支持站长用爱发电
繁体版 简体版
奇书网 > 末日预言 > 第七章 史上最伟大的预言大师——诺查丹玛斯

第七章 史上最伟大的预言大师——诺查丹玛斯

5.肯尼迪遇刺事件

诺查丹玛斯这样写道:

在白昼伟人被雷击中倒下

一封请愿书预示着恶行

根据预言,还有伟人在深夜倒下

兰斯、伦敦的冲突还有托斯卡纳的瘟疫

“被雷击中”和“枪杀”在概念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而“在白昼伟人被雷击中倒下”,意指的便是圣·约翰肯·F·尼迪;后一句的 “还有伟人在深夜倒下”便是鲍勃·肯尼迪,只是这已经是发生在5年之后的事情了。而困扰人们的事情是,“兰斯”、“伦敦”还有“托斯卡纳”又指的是什么呢?

6.巴斯德在医学上的伟大成就

这则预言提到的事情或许并没有其他预言具有更大的分量,但能够把预言的内容触及到如此专业的领域,这在历史上也绝对是少见的。诺查丹玛斯写道:

藏匿几个世纪终于发现失去的东西,

巴斯德被世人如上帝般的人物所敬重

就在月亮月圆之时

但是谣言又会使他蒙羞

像是许多国外的姓氏一样,巴斯德在过去暗指的是某种专业,在法国其代表着“牧师”的可能­性­非常大。因而,许多人认为诺查丹玛斯的这首预言诗和某一位古老的牧师有关,也有人则认为巴斯德则是一种留言或者警示。而巴斯德本人则研究出微生物的衰变,并且还制造了抗腐败牛­奶­以及发现了狂犬疫苗。他理应受到世人的敬重。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巴斯德名列第11位,可见其在人类历史上巨大的影响力。

7. 原子弹大爆炸

诺查丹玛斯是这样描述这一历史­性­事件的:

门前,在两座城市间

这会有前所未有的苦难降临

饥荒伴随着瘟疫,人们用钢铁灭火

向伟大的上帝哭诉期望得到救济

几乎毫无争议地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在描写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引爆了两颗原子弹的事情。“前所未有的苦难降临”,人们“向伟大的上帝哭诉期望得到救济”,这是对当时原子弹爆炸之后最­精­确的描写。但是一些批评家们却说在这首预言诗中,缺少足够的细节描写,因为它可以被用来当成任何一场战争的代名词。这些战争可以发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毕竟,只要战火燃烧起来,受苦难的永远都是祈求上帝怜悯的百姓。

8.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希特勒

《诸世纪》不但提到了人类历史上的最重要的一次战争,更提到了这次战争的始作俑者。原文写道:

伟人在亚非两洲

据说他们来自莱茵河和多瑙河下游

哭泣,撕碎了马其他和利古里亚

还有来自西欧深处的

一位小男孩出生在穷苦人家

他将会利用他的演说指导一支伟大的军队

他也会在东方王国名声大噪

单单从描述中,就可以感受到希特勒的出现已经给“二战”所带来的恐惧感。而原文中还出现了“Hister”,通常意义上后世研究诺查丹玛斯及其预言的人都会把这个词看成是“希特勒”的变种拼写。在整个20世纪,不论是对于东方还是西方来说,希特勒都是不容抹去的一个名字,因而才会出现“他也会在东方王国名声大噪”的诗句。这恰恰是对希特勒的一种暗讽。

9.“9·11”事件

进入了21世纪后,最令人触目惊心的一件事情非“9·11”莫属了。诗中写道:

源于地之心的惊天动地之火

使新城颤抖不止

战争带来的两个灾难会持续很长时间

到时阿瑞梭莎在新河也会脸红

阿瑞梭莎是古希腊神话里一位住在山林里的仙女,因为不愿意接受河神的追求逃跑。后来月神因怜悯其处境,又感于情况的急迫,遂助她化为泉水,以摆脱河神的纠缠。“两个灾难”应该就是双子塔,而西方国家一向被美国视之为“新城”。而阿瑞梭莎的脸红,可象征着矗立在纽约城不远处的自由女神像的蒙羞。虽然在中世纪,诺查丹玛斯完全想象不到现代化的纽约城会是何种模样,但在这则预言的描述中,这种世纪劫难所带来的影响绝非是一朝一夕之间便可以消除的。

10.世界末日

其实,诺查丹玛斯并没有明确地写过有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但他却鲜明地指出,自己的预言只能写到3797年之前,这是否就意味着过了这一年份,就会走到人类社会的终结?究竟未来是否是世界末日,恐怕只有时间能够告诉人们真相了。

9·11和世界末日的预言

不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存在着一个类似的预言模式:一般先是要从各种莫名其妙的灾难和厄运开始,之后只有那些在这场灾难中存活下来的人们,才能够有机会见证到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而在西方的预言中,还存在着不少末日论,他们预言的灾难在降临之后,即便人类极力忍受着无休止的痛楚,很可能也见证不到希望的曙光。一个灾难结束之后,还会有另一个更大的灾难紧接着降临,一直持续到世界的尽头,无休无止。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末日大审判。

诺查丹玛斯也没有逃出这一悲观预言的圈套。《诸世纪》同样对世界末日做出了猜想,就像玛雅预言一样,诺查丹玛斯也有自己独特的对于世界末日的看法。在《诸世纪》中有一首诗写道:

1999年,7月,

恐怖的大王从天而降,

致使安哥鲁靡阿大王为之复活,

前后由马尔斯借幸福之名统治四方。

最开始的时候,人们认为这是诺查丹玛斯做出的世纪末的末日大预言,以预示着人们根本就不可能平安地走过千禧年。然而,现如今看来,2000年早已经是个十分遥远的年份了,这一预言也就不攻自破。

但在之后的新世纪,人类过得好像并不太平。

最难忘的是2001年的9月11日,这一天对于所有的美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场巨大无比的灾难,“9·11”事件在美国人心中留下的­阴­影是难以用时间来抹除的。也正是这一场恐怖袭击,使得诺查丹玛斯和《诸世纪》预言诗集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许多诺查丹玛斯的追随者发表言论说,诺查丹玛斯之前早就预见到了纽约城及世贸中心的灾难。他在一些诗文中提到了“新城”将会遭到袭击,“空中的山峦”会崩塌。而在西方世界,美国向来被称作“新城”,“空中的山峦”的指代意思也非常明显。更有说法以《诸世纪》中的诗文更为详细地解读了“9·11”事件的必然­性­:

在上帝之城将有雷声轰鸣,

两兄弟被混乱毁灭,

碉堡苦苦挣扎,伟大的领袖却就此屈服。

大都会一旦燃烧,第三次大战就将爆发。

按照现在的理解,“两兄弟”指的必然是世贸大楼的双子座:“碉堡”暗指的意思很可能是五角大楼。在这场恐怖袭击中,五角大楼本是恐怖分子的撞击目标,后来却非常幸运地躲过了本属于它的袭击:“伟大的领袖”却把矛头直接指向了美国总统:“大都会”无疑就是纽约城。

在这之后,另外有一些关于诺查丹玛斯的预言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中有一则直接提到了“铁鸟”将会闯入“两座高大的雕像”之中;另一则则提到了“约克城”,这也就是当今的纽约城。

除此之外,流传更广泛的一种说法建立在这首诗的基础上:

新千年的九月,

恐怖的大王从天而降。

四十五度上空将会燃烧。

火焰蔓延到伟大的新城。

然而却有人出来证明说此诗并非是诺查丹玛斯的预言诗,而是一首伪作,是由后人从他的预言诗集中把不同字句摘出来拼凑而成的。拼凑成这首诗的两首预言诗分别为:

一九九九年七月,

恐怖的大王从天而降。

致使安哥鲁靡阿大王为之复活,

在其前后的期间,马尔斯在幸福之名下统治。

第二首诗由以下几句构成:

四十五度上空将会燃烧,

火焰蔓延到伟大的新城,

扩散的火焰顷刻间冒起,

那时正有人想要获得诺曼底人民的证实。

不论如何,所有的诺查丹玛斯迷们都认为他在《诸世纪》以及这两首预言诗中对“9·11”事件作出了明确的预言。解读者说,诗中关于火焰和空袭的描述和“9·11”事件发生时的场景一模一样,甚至连纽约城位于北纬45度线上的推断都如此准确。而且,彼此的日记也相差不远,年份的差异完全可以用数百年来计算方式的不同来解释清楚。而在诗中提到的那个大魔头,在经过字母的重新排列组合之后,便会得出一个惊人的名字——本·拉登,也就是这场恐怖袭击的罪魁祸首。

虽然很多人不认同这种说法,认为其完全是牵强附会,但这却丝毫影响不到人们对诺查丹玛斯预言的痴迷。尤其是《诸世纪》中写到的末日场景,更让那些怀有末日论的人们开始惶惶不可终日。在《诸世纪》第5章第26篇这样记载了世界末日的图景:

灾难惨祸接二连三,

当大世纪更新循环,

雨血牛­奶­饥饿疾病战乱,

巨物吐着火焰漫天盘旋。

诗中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在世纪之交后,人们必将面临着一场大劫难。第三句的“雨血牛­奶­饥饿疾病战乱”是在描述这种灾难中人们的惨状。而最后一句却无法知晓是在预示着人类为了争夺资源的自我战争,还是启示末日场景。

如此,再结合玛雅人提出的地球磁极逆转、宇宙粒子入侵、超级火山喷发等恐怖预言,关于尚未到来的末日,没有人敢于过早地下论断。人们所能够做的事情只是慢慢地等待,以期历尽天劫,迎来黎明的曙光。

预言王妃及子女的命运

1556年7月14日,诺查丹玛斯应卡特琳娜·德·梅迪西斯王妃邀请来到了巴黎。这趟原本需要8周时间的旅程在皇族的安排下,只花去了诺查丹玛斯一个月的时间。到达巴黎之后,诺查丹玛斯在圣米谢尔的一处旅店找到了住处,然而王妃却恨不得能够马上见到这位预言大师。

于是,诺查丹玛斯还没有完全从旅途的劳顿中休息过来,第二天一大早他便被急召进了皇宫。在警察署长的带领下,诺查丹玛斯接受了皇室的召见。据悉,诺查丹玛斯和王妃之间历经了一场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谈话。只是遗憾的是,这场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谈话却没有任何文字记录记载下来。当时有消息称,王妃向诺查丹玛斯询问了他曾经预言国王之死的四行诗究竟是怎么回事,而诺查丹玛斯的回答很明显得到了王妃的满意。

又有人透露说,直到卡特琳娜王妃死的时候,她也是对诺查丹玛斯的预言深信不疑的。但国王亨利二世显然并不这么想。在这次极为短暂的接见中,国王只是象征­性­地赏赐给诺查丹玛斯100个金币,王妃后来又给诺查丹玛斯追加了30枚金币。对于诺查丹玛斯来说,这点赏赐实在过于吝啬。因为他从家乡来到皇宫的花费,就整整耗去了他100个金币。唯一让他心里感到舒适一点的事情是,他被安排从小旅馆转移到了大主教的豪华卧室。

诺查丹玛斯一共逗留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在这期间,他会见了许多慕名的来访者,并且用自己的预言能力以及占星术为这些来访者做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忠告。

在上一次召见之后,王妃又一次秘密地召见了诺查丹玛斯,这一次她希望诺查丹玛斯能够对自己的7个孩子的命运做出占卜。这看似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任何事情发生在王室身上,需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占卜这么简单了。其实,在诺查丹玛斯已经出版的预言诗集中,他早就对这王妃的几个孩子的命运做出了一番推测,并且还揭示了他们悲剧­性­的命运。但面对卡特琳娜王妃的追问,诺查丹玛斯也只得再一次占卜并说道:“您的儿子都能成为君王。”

在这则预言中,除了一位叫做弗朗索瓦的王裔在继承王位之前意外地离开了人世,其他几人都曾经在君主的宝座上落座过。甚至亨利三世在登上法国王位的宝座之前,一度还曾经是波兰的国王。

但王室的召见并没有给诺查丹玛斯带来好运。诺查丹玛斯受到了巴黎警方的追查,理由是他公开地妖言惑众。为了避免牢狱之灾,诺查丹玛斯不得不连夜赶回萨朗。和在巴黎的待遇相反的是,萨朗的民众把诺查丹玛斯当成名士一般欢迎他的归来。

只是回到故里之后,诺查丹玛斯的关节炎和痛风变得越来越严重,这让他根本就没有办法静下心来继续写作自己的预言诗集。两年之后,诺查丹玛斯去世了,他的所有著作才得以公开出版。其实在此之前,诺查丹玛斯所做的预言已经被不少人在其他书中引用过了,这足以证明他的预言和书稿在出版之前就已经风行于世,只是鉴于当时宗教的压力而没有任何出版商敢于迈出这先行的一步而已。

诺查丹玛斯曾预言了国王亨利二世的驾崩,因而他对自己的预言在社会上流传这件事情并不敢大声声张。虽然最后的历史证明了他的预言的正确­性­,但当时诺查丹玛斯仍旧为自己的安全存在着不少担心。

除此之外,诺查丹玛斯还言中了苏格兰女王玛丽为王妃,以及弗朗索瓦二世去世的命运,他的预言诗甚至还被宫廷的内部人士拿来作为引用。诗中这样写道:

长子,

不幸的婚姻无后的寡­妇­

二岛纷争

十八青春未成|人

更有少年将成婚

弗朗索瓦二世是前任国王亨利二世的长子,在他即将满18岁的前6个星期,他的妻子便告别了人世间。当时,苏格兰女王玛丽正在法国访问。当她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后,这两个国家便产生了不合。而弗朗索瓦的弟子聂尔年仅11岁便与奥地利的伊丽莎白结成婚约。

这些事实都被诺查丹玛斯囊括在了预言中。此外,诺查丹玛斯和王妃卡特琳娜之间还有另外一次会面。当时,摄政掌权的卡特琳娜王妃正在全法国巡游,当她来到普罗旺斯的时候,便在萨朗召见了诺查丹玛斯,两个人还曾经一同进餐。之后,卡特琳娜亲自到诺查丹玛斯的家中进行了拜访,并对诺查丹玛斯的子女们表达了由衷的赞誉。当她离开时,还大方地留给了诺查丹玛斯一家人300枚金币作为奖赏,并授予了他常任侍医的职衔。这一职衔,不但意味着诺查丹玛斯可以按时从国家财政部门领取到一定的薪金,同时还享着更多金钱之外和权力纵横交织的事情。

而在卡特琳娜访问萨朗的时候,当时还流传着一件别有趣味的事情。据说,在王妃的随从中有一位少年,诺查丹玛斯希望能看一看少年身上的痣,少年因为害羞而没有答应。第二天早上,诺查丹玛斯趁少年还在熟睡的时候偷偷地看到了他身上的痣,之后他便预言说:“这位少年未来将会成为法国的国王,尽管当时卡特琳娜尚有两位儿子健在。”而这位少年正是后来的亨利四世。

此后几年,诺查丹玛斯一直忍受着病痛的折磨,痛风逐渐引发了水肿,诺查丹玛斯终于意识到自己活不了太久的时间了。他在1566年6月17日写下了遗嘱,把自己全部的3444枚金币进行了合理的分配。7月1日,诺查丹玛斯请来了当地的神父来为自己做最后的仪式。这天晚上,当他的学生杰维尼向他告辞时,诺查丹玛斯说:“我再也不会活着见到你了。”第二天早晨,人们便发现了诺查丹玛斯早已经僵硬的遗体。

在诺查丹玛斯对自己的预言中,他提到自己“将会发现僵硬地躺在椅子与床之间”。至此,他用自己的一生见证了所做预言的准确­性­。死后,诺查丹玛斯被安葬在萨朗的方济会派教会的墙壁中,妻子安努用最­精­美的大理石为他立下了墓碑。

一个预言大师的时代,就此终结。

真实与质疑

诺查丹玛斯和他的《诸世纪》自问世以来,在受到了众人敬仰和崇拜的同时,也受尽了各种质疑。尤其是在新世纪,一方面出现了再版的《诸世纪》热卖的盛况,另一方面却更加受到学者们更严谨且更系统化的质疑。

究竟诺查丹玛斯的预言是真是假,反倒成为众口难调的一道菜,各说各自的道理,却谁也不能够最终战胜对方的理论。

在所有的质疑声中,基本的立足点在于,人们认为后世发生的历史时间和《诸世纪》诗集中的句子其实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彼此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诺查丹玛斯和《诸世纪》能够风靡于世,真正的功劳要归咎于后世那些不遗余力去解读并把诗句和史实扯到一起的人们。正是因为他们创造­性­的阐释,才让《诸世纪》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但诺查丹玛斯在写作《诸世纪》的时候,所用的叙述手法十分晦涩难懂,并且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隐喻,人们更愿意去相信诗句中的意象是另有所指,而不是单纯是诺查丹玛斯个人的臆想。如“饥饿凶残的野兽”、“伟大的人”和“铁笼”等词句,越是这些包含着隐喻成分的内容,越是吸引着人们的兴趣。

而且,诺查丹玛斯在写《诸世纪》的时候,用的语汇和词法都是中世纪的法语,许多词语难免有歧义。因而许多学者在研究《诸世纪》的时候,不单单是为诺查丹玛斯所惊讶,更是被他的写作方式以及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妙处所折服。

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在后人解读《诸世纪》的时候,可以放开手脚去随意添加自己的理解,或者是删除认为没有必要的词句。如此有意无意地误读,以及对诗句中象征、比喻等手法的随意解读,使得这部预言书的真相更加扑朔迷离,以至于当今我们看到的《诸世纪》的译本很有可能已经和当初的原本相差十万八千里。

南辕北辙的解读,使得有可能原本不相关的诗句和史实,牵强附会地走到了一起,从而使得诺查丹玛斯的预言变得更加神秘。

而在《诸世纪》中千首左右的预言诗,其实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更是在有意无意地规避时间点。以至于在诺查丹玛斯死后的400年时间里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从书中的任何诗句中寻找相关的切入点。想要在浩如烟海中寻找到彼此相合的二者,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况且,在诺查丹玛斯所著的诗句中,大部分都提到了死亡、战争和灾祸,这就像是他所预言的事情在一遍遍重演一样,这也就不难说明为什么后世的学者们会对这本书的预言­性­质大加质疑。

从飞机上天、汽车出现、原子弹爆炸、希特勒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盟军诺曼底登陆、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杀以及所谓“9·11”恐怖袭击等重大的历史事件算起,当有人开始再次声称发现了《诸世纪》成功预言了某个历史事件时也不再是什么新闻。甚至有人开始发表言论称,诺查丹玛斯所有关于后世的预言都只是事后诸葛亮,因为从没有人在事情发生之前就根据《诸世纪》中的词句做出过准确判断。

此言论一出,支持和反对者马上站成了两派。

但历史上所有被成功验证的预言,都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才会被世人所信服。因而,这条反对诺查丹玛斯的言论也站不住脚跟。单单凭借几句推论就想要彻底扳倒诺查丹玛斯和《诸世纪》在预言史上的地位,显然有些不自量力。

毕竟,所有的人都还对未来保持着一份未知和神秘感,尤其是那恐怖的世纪之劫,在没有发生之前,谁也无权去否定这条预言的成功或失败。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