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嘉靖驾崩,也无人查的清楚此谷此石。后来皇室渐渐衰弱,权jiān当道、佞臣横行,米氏早已在争斗中被遗忘,并且退出了政治的舞台,当起了富家翁。退出朝野之前,米氏家主重金买通了魏忠贤,从宫中偷走的所有关于醉桃谷的证据和一些宫中的藏典,而当时的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是有名的木匠皇帝,对修道一事毫不关心,故而比较顺利的悄然退出。可以说千百年来米氏一族虽然已经不再是草莽野人,甚至出过几个进士,但仍然保留着每一代米氏族人都与江湖人物接触,了解江湖事,记录于《醉桃本》中。
这个习惯出于米柏,米柏经此醉桃谷一事过后,便下定决心依旧多与江湖人物来往,若是皇帝老儿发难,便藏于草莽,虽说未必藏得成功,却可以多一份把握。并且规定下来:米氏后人,不做忠君之人,不做腐儒之辈。甚至将平生江湖经验全部整理出来,字字句句皆写入了《醉桃本》。
直至清末,清皇朝**无能,又有慈禧这等愚妇祸国殃民、盲目挑衅,致使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当时的米氏家主虽不是什么忠君爱国之人,但见到奇珍异宝尽被夺走,痛惜不已,便在《醉桃本》中挑出了所有关于盗取奇珍财物的典故,加以整理。最终合成了《醉桃本.盗拓门人》,几百年间的盗采手段,盗采械具与盗采风流人物俱被采纳入内。盼望米氏后人若有志,可以籍此书中所述为体,用于夺回华夏之宝,便是贪图了留于家中,也胜过飘零海外。
可惜米氏子孙没有这份才能,也没有这份志气。譬如我二叔,年轻时到了这谷中观得此书便欣喜若狂,将《醉桃本》又遴选整理了一遍,整理出一部书,命名为《醉桃仙.采花大盗传》,之后还向我爸、三叔和四叔炫耀。最终被爷爷发现后,爷爷大怒,痛打了他一顿,一个月没下床。现在二叔是个作家,每天撰写那些个情爱小说和江湖故事,浪荡于花丛之中,所有故事和灵感均来自他整理的书,可以说是米氏不肖子孙排行榜中的老二。
老大是二叔的儿子,我的老弟,米亦聪。他学的是导演系,现在有自己的公司,可惜志向是自己的公司可以取代东京热的位置,称霸亚洲。气的爷爷一个月没下床,可谓是父债子还了。
对了,当年那块暗红sè的石头,在运送回来之后,一直放在谷中,一直到后来我的祖太爷结交了一位高僧,请他来了醉桃谷,共赏桃花盛开。那高僧看了这谷中情景并未惊奇,只淡淡的说了句:“须弥芥子,三千世界;异土十方,何足道哉!”直至看到那块红sè石头,才微微动容,良久才对祖太爷说:“米施主,这石头着实有异,醉桃谷这般奇景,皆源于那天外巨石照耀光芒,虽无甚益处,却也无害。但此石却非凡。若是米居士能听老衲一言,就将此石熔炼,制作药师佛像一尊,必有大利。”祖太爷依言,将石头熔炼,居然得到一些个灰sè金属,便又掺了一些黄金,制成了药师佛,置于谷中碧竹轩内。
药师佛像塑成之后,果然与从前大有不同,米氏族人自祖太爷之后,只要在佛像边打坐一会儿,便会神清气爽,甚至会慢慢祛除身体内的一些隐疾,自此祖太爷、太爷和几位叔太爷都活过了九十岁,很是奇妙。
说了这么多,忘记说我自己了,我应该算是那种上学比较早的类型吧,五岁上学,21岁便大学毕业了,由于家境还算殷实,倒是从小没吃过什么苦。老爸是搞研究的,在大学教书;老妈是经商的,海角天南的跑着,无论上学还是工作,倒也一帆风顺。现在的生活就是在老妈老家家那边——大连开了一个卖电脑的小店,由于大学学的是软件工程,再加上本身我对软件比较感兴趣吧,大多数时间除了看店以外,都是研究软件,通过一些朋友亲戚关系帮人家写写程序赚赚钱,倒也算的自食其力。
但是软件算是我第二个爱好吧,第一个爱好就是看小说,直到十八岁,也就是上大学那一年,我不在看小说了。因为我发现小说里的故事远远不如自家的《醉桃本》中的记录好看,《醉桃本》中记录的都是活生生的江湖故事。
当然,人必须面对现实,看那些故事不能当饭吃,平时的主要业务就是开店赚钱。如果生活一直这样也挺不错,或许我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娶一个女孩儿,生一两个孩子,过着属于自己的平淡的生活。至于老祖宗留下的训诫,希望我们去找国宝的事情,我实在是提不起勇气去大英博物馆或者卢浮宫把那些个东西偷回来。
但是你不找麻烦,并不代表麻烦您不会找你,故事终究会开始,就像故事终究会结束一样。
时间过得太久了,忘记了那是几年前,只记得是一个chūnrì的下午,大连还很冷,那时我正在店里面看书,突然来了一个陌生的电话号码。接通了之后,我愣住了,居然是许久不联系的前女友若苇,压抑了一下激动地心情,我开起了话匣子:
“喂,若苇啊,好久不联系了!”我感慨的对电话那段说道。
“是啊,很久不见了,最近好么?忙什么呢?”
“挺好的,开了个小店,还在大连呢。”
“哦,太好了!我现在就在大连出差,你有空么?出来一起吃点点东西吧。”
我看了下手表,现在四点半,正是时候,便说道:
“好啊,一会儿我去找你,想在哪儿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