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要求平时的道德修养,可以说是修真的前提,其作用是无形的
主要是让人在修炼时心无杂念,这一点,熊清浦这次闭关时容易入静心无牵挂,可以说已经修成了
其实,这一点熊清浦有自己的理解,许多人的道德底线道德标准都是不同的
丹经都要求清静行善禁欲等道德标准并非是绝对要遵循的,其目的无非是要达到心定神闲心无愧怍的境界
如同渡河,这些戒律教条只是渡河的工具,不管用什么方法,渡过河就行
如果强行统一用这种要求人人都做“清心寡欲行善积德”的圣人的方法“渡河”,反而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能过的很少
因为明心见性要见的是真我真性,其最主要的“诚”但如果绝对按这种清心寡欲的高标准来衡量,许多人的本性其实与之严重冲突
受了这种戒律和教育,反而难以心无愧怍心无牵挂地明心见性了
因为这种标准是高标准的,而且也不适合大多数人许多人竭诚做到符合自己的本性的事了,但这些要求却反而未达到
使得很多人会怀疑自己是否错了,要么觉得自己做得不够,产生愧怍之心;
要么为了在别人面前假装自己做到了,滋生虚伪比如,理学要求“存天理灭人欲”,就并没有几人能达到,而且绝大部分人也没必要达到
而修真时明心见性即可,但许多道德说教要求却是加入了宗教内容同样没有几人能达到,也没有必要都达到,比如“行善舍己为人”等
魔道修行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只要其心无愧怍念念畅达,也能达到很高境界
所以,熊清浦也算是渡过河的了,就不去细究那些道德要求了
然后就是正式修炼了首先,“听息明心”,这一步他早就熟极而流了,只是他从前只是找到一种方法就修炼,不知其在整个修炼内丹过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所以,不到一分钟,他就入静,元神显现,识神退避明心这一关就过了
而后,他开始“观光”根据丹经记载:【双眼稍稍着意于眉心前的“祖窍”,似观非观,若有意若无意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能出现自己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亿;
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发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收摄之,凝定之,即以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
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
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静
光是性的表现,观光即知自大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
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形状曰:“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见性”的最高境界
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
既然如此,观光也是不可刻意追求的,关键是要入静,自然而然显现性光而最高境界需要入大定,需要极高功德
熊清浦感觉自己两者都具备了于是就自顾自地按自己一贯的方法到达虚极静笃的境界
这时才发觉,要观祖窍,已经无需用双眼了,元神自然看得明明白白
并且元神静中生慧,很快想明白原来由于祖窍无形无迹,一般人找不到方位
观祖窍之前一寸二分,其实是为了间接达到有意无意意守眉心和鼻根内部一寸的祖窍的作用
熊清浦元神所照,很快确定了其位置,所以改观为“守”,元神关闭一切感观,只濒眼识稍稍留意“祖窍”之前他顺其自然,很快就做到似有意若无意
在有意无意之间的状态中不知过了多久,就见原本虚拟的丹经中说是在眉心向内一点,泥丸之前的的祖窍就出现了
熊清浦感觉自己的一点意念着意之处,原本虚无之中突然出现一个小小的气旋
然后,这个气旋仿佛在全身如海一般的真元的“堤坝”上打开一小个缝隙
真元强大的压力迫使这个“缝隙”不断被重开,气旋被真元冲击飞速旋转起来,旋转过程中不断吸收真元力
很快,气旋就变得悠远深邃和空旷无边不但全身真元疯狂涌入,识海中的意念也被大量吸入
熊清浦的“观光”法一开始就脱离控制,好在熊清浦这种情况见得多了,因为他的修炼并不是严格按照传统方法修炼的
所以,也没有太过惊诧,仍然保持这种境界
况且,观光法和意守祖窍,只是“性命双修”的入手功夫,其到达元神境界还差十万八千里
但熊清浦为了能够修炼内丹,从头开始这一步骤,好比水库蓄满水再去开沟挖渠,所谓水到渠成,自然快速无比
熊清浦原本真元力浑厚无比,浑身所有实有的经脉茓窍都以被自动冲开
但是对于祖窍玄关这样的非在身内非在身外,有心找不到,无心又会落空的特殊茓窍,只有微微着意,进入那种境界才能开辟
而他由于真元元神都很强大,只要找到位置,好比江河之水决了个口,则决口所对的方向自然会很快被冲出一条“河道”
茓窍好比洼地,由于“水量”足够,自然很快就能汇聚成大湖
而后,祖窍蓄积了足够真元力,在熊清浦意守的联系下,与泥丸也就是识海中的元神意念产生强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