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的哥哥武大郎,是这样评价武松的:
“我怨你时,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时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常教我受苦。这个便是怨你处。”
尽管作者极力掩饰武松的过去,可从他亲哥哥嘴里,我们还是很容易看出武松以前在家里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人。
武松在家待业的时候,是这样的:要去喝酒;酒喝醉了就去打人;一打人就被抓起来关黑屋;关起来后就叫家长拿钱来罚款领人;人领出来后,再去喝酒;喝醉了再打人……
周而复始,没哪一个月是清净的,折腾的他老哥够呛。
终于有一天,酒后醉了,和一个有身份的人相争,只一拳打得那厮昏沉。以为打死了人命,也不管他哥要赔多少钱,就一个人跑了,闯荡江湖去也,投奔柴大官人处躲避。
柴进供武松白吃白喝了一年。刚来时待为上宾,后来就疏慢了,病了也不管他,看武松住的位置:柴进家的走廊里,“当不住那寒冷”。所以武松愤怒地叫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柴进为何这般对他?我们从后文景阳冈酒店里或许可以看出些端倪:
武松问有什么饱肚子的菜?酒家说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店家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盘子端上来。
“三碗不过冈”。这是普通客人的酒量。“吃了三碗的,便醉了。”
武松笑道:“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酒家见武松全然不动,又筛三碗。
武松吃道:“端的好酒!主人家,我吃一碗,还你一碗钱,只顾筛来。”店家被他发话不过,一连又筛了三碗。
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来吃。”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筛了三碗酒。接着,又连吃了六碗。
你看这个人!他居然把一十八碗酒都喝肚里去了(是普通人酒量的6倍)!牛肉也被他吃下了四斤!
这还只是一餐!你想啊,要是天天都这样搞,就算柴进嘴里不说什么,他手下人也有意见啊。
更要命的是,武松恶习不改,喝了酒之后又要打人,把柴进家的庄客们都打了,所以后来就闹的大家都不喜欢武松了。“柴进虽然不赶他,只是相待得他慢了。”
怎么怠慢呢?再不喊他喝酒了。柴进请宋江热闹喝酒,武松却蜷缩在墙角里哆嗦,所以武松挥着拳头叫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按这个逻辑:柴进应该请武松大酒大肉吃上三年(千日),才讲义气。
柴进与武松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仇,只有恩。为何还要闹矛盾犯别扭呢?我实在是找不出其他的什么理由啊,就只一个原因:
不为别的,就因为柴进不再请武松吃肉喝酒了。
这义气的产生,往往由纯朴的感情建立。而义气的维系,则需要大量的酒肉来支撑。因酒肉而聚,无酒肉则散。
客观的讲,《水浒传》对武松的描写,还是正面的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