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多在《伏羲考》第五部分“伏羲与葫芦”中,以大量古籍和民俗材料论证指出,盘瓠、伏羲乃一声之转 重生之匪三国小说5200,“明系出于同源”,伏羲与盘古都是葫芦所生,或者说伏羲、盘古均为葫芦的拟人化。伏羲由此而成为人类的始祖。
从音训上说,“混沌”与“葫芦”是对音关系,“混沌”犹言“糊涂”,“糊涂”在俗言俚语中转为“葫芦”。《红楼梦》第四回回目《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其意即为“糊涂僧”判断“糊涂案”。而闻一多考论“葫芦”即是“盘古“伏羲”同声之转,故“盘古”又是“伏羲”。这样,“混沌——葫芦——盘古——伏羲”转化演变的路径则十分清楚。
由上可知,伏羲的原型本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随着文明的演进,人们对历史思考和探究越来越深入,这种思考和探究具体说就是对文明事实的一种根源性的说明。对世界起源的探究开始只是一种构想,它首先以神话的形式存在。神话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个必经的初期阶段,它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而消失在哲学和历史之中。先是追询宇宙是如何起源的,接着想象一个创世之神,再把这个创世之神想象为自己的祖先。伏羲形象的产生即是这样一个将神话传说哲学化、观念化,又将这一传说和观念历史化的过程。
在讨论了伏羲在传世文献的记载、神话传说中的遗存及其在上古帝王世系中地位确立过程后,我们看到,伏羲传说经历了一个从神话到历史的演化过程。伏羲是人们意识中的产物,是先民对宇宙起源的追索和构想的产物,最初的形态存在于原始的创世神话之中,而历史上未必确有其人。随着人们思维形式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丰富,原始神话经历了一个观念化、哲学化和历史化的过程。关于伏羲的传说和想象也进入了原始哲学和历史之中,于是人们将创世神话中的伏羲抽象为宇宙的本原和起始的概念,将作为创世神祗的伏羲想象为人类的祖先和帝王,伏羲因此而进入历史领域,成为了历史上的最早的帝王。至于伏羲最后成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确立在古史帝王世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由于刘歆一方面根据人们历史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其政治需要,以其新五德终始说将伏羲附援于太昊,重新排定古史帝王世系的结果。认清了伏羲这个从无到有,从神到人,从神话、观念到历史的演化过程的实质和真相之后,我们就会看到,关于伏羲氏的名号、时代、地望、族系等争讼不已问题,其实都不一定是问题。
对于上古传说时代伏羲、炎帝、黄帝、尧、舜、太昊、少昊、蚩尤等帝王,古史记载存在着许多混乱。上世纪二十年代“古史辨”学派提出许多疑问和考辨,随着现代考古发现,我们对于上古史的一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古代文明的探源和对古帝世系的研究又成为热点,但由于研究理论和方法的缺陷,许多问题仍聚讼不止。例如伏羲的地望(或文化),则有西部仰韶文化说、西部马家窑文化说、东部大汶口文化说、中原说、中原裴李岗文化说、长江流域说。炎帝(神农氏)的地望有黄河上游说、中原说、黄河下游说,有长城以北红山文化说,有长江中游湖南、湖北说;黄帝的地望有陕北说、渭水流域说、中原说、华北说、长城以北红山文化说,也有黄河下游说。甚至有人认为“黄帝和伏羲实际上是同一个人”,“黄帝作为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就是起于东夷的舜”,“神农炎帝就是《尚书》中所记中国最早的君主——尧”
。“炎帝就是蚩尤”
。因而有人针对上古帝王传说研究中的混乱情况说:“关于传说时代的研究、关于‘三皇五帝’的研究,也许人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和论证,然而所有的研究成果加在一起只是一个0或者是一个负数”
。造成这种混乱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根本的原因是,许多研究论证只是推测或是将古代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简单比附,缺乏科学、历史的方法。
从我们对伏羲的讨论可知,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及其世系,有些在历史文献中地位确立的过程较晚,是人们观念中的产物,或者是为了某种政治需要附会的结果。我曾在《论中华民族共同先祖的确认》一文中谈到,周代以前的文献中没有提到黄帝。《尚书》从尧写起,整个一部《尚书》没有出现“黄帝”字样,甲骨文中也未见“黄帝”。黄帝的名号源于“五方”观念。从甲骨文看,殷人已有了五方的观念,卜辞中就有东南西北四土受年的记载。“四土”加上“中商”就是“五方”。五方观念大约在西周初年开始演化为“五方色”的观念,以“五色”显示“五方”。《逸周书·作洛》载:“周公……乃建大社于国中,其壝东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骊土,中央衅以黄土。”周人起于黄土高原的陕地,以黄色为贵。沿袭殷人五方观念,周人也将天下划分为五方,并以五方色称五方之帝。王权所在地洛阳为中土,中土为黄,则国称“中国”,帝称“黄帝”。《淮南子·天文》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黄帝在周代的出现,与当时的政治理念有关,是周族加强对四方各族统治的需要,也就是说,黄帝只不过是一种政治理念的形态化
。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的本身也是历史性的。历史事实是一回事,对历史的记忆是一回事,对于历史的表述又是一回事。史前时期,文明初开,历史记载全凭口耳相传,由于历史意识本身的历史性,先民们探究和传诵历史时,难免会因为历史意识的局限和出于人为的目的而附会历史,因而可能有虚构和想象的成份。对此,顾颉刚先生提出中国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的观点,也就是说,古人对上古帝王及其世系的创造过程,是做加法,逐渐敷衍产生的。那么我们在对古史帝系做研究时,则应采用做减法的方法,既不可把神话当成历史,也不可仅凭史籍的记载而断然结论,对历史文献,也应历史地去看,参照考辨,去伪存真,溯其流,探其源,廓清历史真相。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