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陈宫万万想不到,他的谨慎对曹纯而言却是莫大的嘲讽,曹纯曾被扬威军俘虏过,这段经历是心高气傲的曹纯心里永远的污点,虽然没人敢在他面前提这件事,但并不代表曹纯自己会遗忘这段伤痛。心里有痛的人是异常敏感的,陈宫一而再、再而三的对曹纯的计划指手画脚,曹纯自然觉得陈宫分明就是不相信自己,他瞧不起自己这个被河北放回来的俘虏,因为瞧不起,所以自己失去了信任。
认为自己受到污辱的曹纯正眼都不瞧陈宫一眼,全把陈宫的话当放屁,自己才是统兵大将,战场上该怎么打自己说了算,你陈宫只管负责军队的后勤,想『Сhā』手军队的指挥,还不够格。
曹丕把曹纯的神态瞧在了眼里,心里不禁叹了一口气,知道陈宫犯了这位大爷的忌讳,把这位大爷给惹火了。这位大爷是父亲好不容易好说歹说才请出来的,其条件之一就是放手任其负责战场指挥,无条件的信任,你陈宫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管在他的计划里挑『毛』病,有理没理先不说,这方式方法就很难让人接受。以这位大爷的资历,就是我也要让其三分,你陈宫这么聪明的一个人,就愣是不知道和什么样的人说话该用什么样的态度?
曹纯无视陈宫的苦劝,坚决不肯修改自己的计划,将帅不和,矛盾交到了曹丕这个监军的手里。曹丕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站到了曹纯的一方。
曹丕倒不是因为曹纯是宗族将领就无条件的倒向曹纯,曹丕也有自己的想法。在曹『操』的几个儿子里,曹昂既是嫡长子,又自幼随军南征北战,在群臣中威望极高,是理所当然的曹氏政权的下一代接班人,曹丕倒也没有取而代之的念头,但是生活在曹昂的阴影下,曹丕很少有表现的机会,现在总算有一个难得的机会摆在自己面前,曹丕不想就这么轻易错过。打一个大胜仗,要让父亲知道,他不止曹昂这一个儿子能干,他曹丕同样优秀,或许这不能改变曹『操』什么想法,但是以后的事情谁知道?
二比一,曹纯取得了胜利,陈宫无可奈何,这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如果再来一个八百里加急请求曹『操』出面,那未免过于小题大做了。
曹丕提出,曹纯的计划中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在东线分出胜负前,平原首先必须要守住,守住平原,才能把河北军拖在坚城之下,等待援军回兵,否则那边胜了,这边把平原给丢了,那战事就如脱缰的野马难以控制了。越是危险的地方,做为曹『操』的儿子,就越是应该责无旁贷的挺身而出,曹丕自告奋勇北渡黄河进入平原,亲自领导平原防御战。
陈宫、曹纯哪敢把曹丕放入险地,齐声制止。以曹丕的身份,如果河北军知道了,肯定会手下留情,不会下杀手,但是兵凶战危,战场上的事谁说的清,说不定一发冷箭、一颗飞石就要了曹丕的命,这个责任谁担的起?
但是曹丕一力坚持,陈宫、曹纯感动之余,心下皆佩服曹丕的勇气。
其实陈宫和曹纯都高估了曹丕的品格,这是曹丕的多手打算,他在为万一的失败寻找退路。河北军一路军不过万把人,而平原城内光守军就有数千,还不包括豪强的私兵,兵法有云,倍而攻之,这是指野战情况下进攻方最基本的兵力要求,至于攻城战,没有四、五倍的兵力就很难取得胜利,曹丕不认为河北军短时间内攻的下平原,明摆着的功劳,为什么不要?另外,曹丕也有和陈宫同样的担心,担心曹纯轻敌失败,曹丕是给曹纯投了赞成票的,一旦战事失利,他也要担责任。可是如果他由始至终呆在平原城里,那么胜利就少不了他的功劳,而失败就跟他没什么关系了,众人只会看到他曹丕在平原城中奋勇当先,和孤军同甘共苦,谁会去指责他的决策失误?
见曹丕一脸决然,曹纯很感动的拍拍他的肩膀,道:“不愧是我曹家的好儿郎,我曹家没有孬种!”曹丕不是世子,曹纯又是曹仁的弟弟,两家亲近,且又长了曹丕一辈,因此拍肩膀这样的亲昵举动也不算逾越。
陈宫见无法劝阻曹丕为国尽忠的决心,立刻派快马将事情原委飞报曹『操』,能劝阻曹丕的只有曹『操』。
快马还在路上奔驰,曹丕已率数百侍卫渡过黄河,进入平原。与此同时在另一秘密渡河点,曹纯率三万大军悄悄北渡黄河,直『Сhā』西平昌以西、平原以东这一片空白地区,为封锁消息,沿路所遇百姓尽皆裹入军中,曹纯将战场选在了这里,只等河北军自投罗网。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