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9.9元支持站长用爱发电
繁体版 简体版
奇书网 > 龙战三千里 > 第九章 平壤大战

第九章 平壤大战

吃罢早饭,休息一晚的明军士兵们体力充沛,­精­神抖擞,听着昨晚与倭兵交战的同袍讲述杀敌经过,人人都是按耐不住的兴奋,朝鲜人都说倭人善战,如今看来也不过如此,只要勇猛的攻击,一定会彻底打败消灭他们的。到时候凯旋班师,让夹道欢送的朝鲜民众都来看咱们中华天朝的好男子。

李如松端坐中军帐,一道道军令流水般分派下去,接令的武将们大声领命,杀气腾腾的回到本阵,率队出发。

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又落入西方,在古代日本人的思维里,虽然不知道太阳是从那里升起来的,但并不妨碍他们相信太阳升起来之前肯定是躲在本国的某个地方,它老人家每天早上升到天上去照耀大和民族,晚上再回到地上休息。

因着这个缘故,岛国人也就自以为是太阳神的子孙,在中国唐代咸亨初年,欣然把自己的国名由倭国改为日本,意思是太阳本来居住的地方或日初之国。并且一直叫到今天。

望着太阳冉冉从东方升起,铁灰­色­的平壤城被晨光镀成了一派金­色­,再过一会儿,这派金­色­将会变成鲜红的血­色­!

小西行长手握太刀,头顶前立桃形盔,身着皱革包铁铠甲,外罩红­色­阵羽织(铠甲外面套的马甲状衣服),一副日本战国时代标准武将打扮,此时站在城楼上,望着城下一队队明军从大营里开出来,向城池逼进,心里不由的暗暗焦虑,大友义统的援兵怎么还没有到呢,牡丹峰守军昨晚一定派人向他求援了,按理说,大友这家伙现在应该到了,不会是丢下平壤不管,自己逃跑了吧,真是可恶!眼见敌军展开队型,摆开攻城的架势,小西行长在心里一阵盼望,一阵咒骂,最终无可耐何,只好不停的督促部下全力备战。

(注:头盔的日式称谓叫兜,引申自汉语中“兜鍪”一词,铠甲的日式称谓叫胴与具足,即包裹住身体和手足的护具。这些盔甲名称一般是用当时日文中的汉字起名,硬要直译成现代中文反而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本书采取了一种折中译法,没有将同类防御护具的日式称谓进行完全国语翻译,这里做一下解释,下文不再重复。)

当李如松坐镇中军发号施令的时候,蓟镇参将吴惟忠和副总兵查大受已经在拂晓时分,率领三千步兵和五百骑兵出了大营,悄悄的来到了牡丹峰下,此处乃是从凤山至平壤的必经之路,虽然山峰不很高,但是地形险要,加之日军经营日久,倒是个易守难攻的所在。

看看天­色­尚早,全军隐藏在雪地里,蜇伏待命。站在山脚下,仰望峰顶,听着北风从身边掠过,看着林海摇动,吴惟忠深吸一口气,只觉的心中一片豁然,再往平壤大营方向看去,那里虽然暂时显得平静,但是不久,就会传来李大帅命令攻山的号炮声,想象着守峰日军看到明军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慌乱,想到此战若能成功则可收复平壤,尽歼日军主力,吴惟忠脸上忍不住浮现笑意。

查大受见状呵呵笑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吴惟忠一怔,随即也笑了,一挺腰板道:“查总兵,一会儿攻山,你就看老夫的本领吧。论腿脚,你这常骑马的,还真不一定能赶得上我呢。”查大受低声赞道:“好个老将,了不得啊,这份志气不输少年!”二人相视一笑。

“咚!”就在这时,听见一声号炮声随风遥遥从平壤方向传来。“攻城了!”众军­精­神为之一振,全都握紧了手中的兵器。这时牡丹峰上也传来日军的喧哗声和­骚­动声。

“听我的号令!”吴惟忠手持朴刀登高一呼:“众儿郎们,我军已经开始攻城,倭贼的死期到了,李大帅信任咱们,派咱们蓟镇兵来打牡丹峰,大伙有没有信心把这座山打下来?”“有信心!吴帅下令吧!”“杀,杀倭子,立大功!”众兵将群情汹涌,纷纷高喊呼应。

“李大帅这次把所有的大将军炮都集中在平壤方向了,咱们这一路兵只有火铳和快炮,要攻打山头,关键得靠一股子的勇气,倭贼同样没有大炮,这次攻山,可以说是势均力敌。我命令,全军分三路攻击,火器营率先,弓箭手次之,近战之后,步兵结鸳鸯阵对敌。全军务必奋勇当先,如果发现有临阵退缩者,后队立斩!”吴惟忠眼中­精­光一闪,大喝道:“攻山!”

一声令下,三千明军狂喊一声,蜂拥而上,直扑牡丹峰顶。

平壤城七星门和普通门外,明军的大将军炮一字排开,连番轰击。炮弹一发接一发落在城上城内,把手持弓箭火枪的守城日军炸的人仰马翻,惨不忍睹。

小西行长正在城头指挥战斗,忽然一发炮弹带着啸音飞了过来,“快卧倒!”身边的亲信武士拼命将他扑在身下,随着一声巨响,火光闪处,小西行长身后立着的“中结祇园守”家纹旗飞上了半空,十几名日本武士怪叫着倒在血泊里。小西行长挣扎着爬起来,骇的心头上的血都要凝固了,这就是明军的重炮啊,虽然早知道明军有炮,但是无论如何想不到,他们火炮的威力这么的强大,一发炮弹可以顶的上五发石火矢炮弹的爆炸威力!

当时的日军,由于经历了战国时代这一特殊环境,普遍推广使用了铁炮(日式火绳枪),并能够熟练的­操­习,而大口径的火器,因为笨重和制造不易,只装备了海军,直到十三年后,德川家康与丰臣秀赖大阪攻防战时,石火矢才被日军广泛的应用。在这之前,根本就没有能力和眼光大规模在陆战中装备和使用火炮。

(石火矢:日本早期火炮的代名词,日本倾其国力,到入侵朝鲜时只制造出四十门,见《岛津家文书》之三,202、203页。耶稣会传教士弗洛伊斯记载了1584年九州大名龙造寺隆信出阵的场面。一万二千人的部队共装备轻炮两门,而且没人会使,但却号称拥有火绳枪三四千枝,可见比例失调之严重。)

明军则恰恰相反,轻火枪而重大炮,和日式板机火绳枪相比,火铳的质量,数量都不行,还得用明火点燃导线,当文禄之役结束时,明军才仿制日本铁炮装备了大量先进的鸟铳,并应用于庆长之役中。(鸟铳:明式火绳枪,因为打的远,所以叫鸟铳,不是指专门打鸟的枪。)

不过明朝军队中却装备了大量各种口径的火炮,以大将军炮为例,长两米,重五百斤,有多道加强箍,可发­射­七斤重的铅弹,用一辆车运载。车轮前高后低,可在车上直接发­射­,威力无比,李如松的部队共有这样的大将军炮一百二十门、另有灭虏炮二百一十门。日军在平壤之战中企图用步枪和轻型火炮来对抗明军的巨炮,不能不说是一种战争史上的悲剧。

“攻城!”李如松见城头上日军乱作一团,手一挥,明军阵中鼓声大作,呐喊声有如天崩地裂,数千名士兵踏过结成坚冰的护城河,杀向平壤各门,李如松亲率五百­精­兵,突前督阵。

“开火,还击!”小西行长大喊道。铁炮足轻举枪齐放,不少明军被击中倒在地上,但是更多的明军士兵前仆后继冲了过来,数百架攻城梯架上了城楼,如蚁般向城上攀去。

“不能让敌人攻上来,加把劲儿啊,铁炮手赶快装药,上弹!”炮头松下小笠厉声呼喝着,城头上纷纷伸出枪筒,“打火,瞄准目标—­射­击!”砰!砰!火枪再次爆豆似的向城下打去。

火绳枪枪管长,下有木床,有准星照门和防尘盖,­射­程和­精­确度比当时明军普遍装备的直柄火门铳要优越很多。但是十六世纪的火枪使用非常复杂,尽管在当时它是一种先进的武器。

具体步骤为:先往枪管里装火药,用通条捣实;塞子弹,再用通条捣实;再开火门室装引药,向上振摇,药入线门,将火门闭合;然后以火绳安入龙头,右手持枪托架贴住面额,左手托住枪管瞄准;扣动扳机,扳机带动龙头,使火绳点燃引药,而后枪管内的发­射­药剧烈燃烧,推动弹丸出膛。

而在瞄准期间,必须要保持枪身不动,这是准确命中目标的必要条件,相对而言,因为是前膛装弹,火绳枪向下­射­击就更加的麻烦,所使用的铅弹,需得包在棉布块中,在发­射­药之后由枪口装入,可使弹丸不至于从枪口滑出,这样由上至下的攻击就可能了。

攻城梯上的明军被枪弹击中后,树叶一样飘落城下,铁炮手放完排枪后马上退后,弓箭手上前弯弓搭箭对着城下一轮猛放,又有一百多名明军士兵中箭从梯上摔了下去。弓箭手退下,戴着圆锥形阵笠(一种日式头盔,多为普通士兵使用)的日军长矛手又冲到箭垛旁,用长矛向攀近城头的敌人乱刺,并把煤油浇下焚毁云梯。这时铁炮手装弹完毕,跑过来替换长矛手,再次向城下开火。日军居高临下,火器和弓箭长矛交次使用,拼命的抵抗。

明军冲锋队伍一时顶不住,发一声喊向后撤退,李如松见状大怒,挥剑连斩两名领军后退的哨长,众军见了心中胆寒,咬着牙又拼死往上攻,明军弓箭手借着盾牌的掩护逼到城下,不断的把火药助推的利箭­射­上城,压制日军铁炮。

这时又一批明军士兵扑到城墙根儿,手里持的不是刀剑,而是火铳,明军的火铳五花八门,有粗有细,有单筒铳,还有三眼铳(由三支单铳绕柄平行箍合而成,成品字型,各有突起外缘,共用一个尾部,可连­射­,­射­后可用铳管当锤击敌。),虽然­射­程和­精­度不如日军铁炮,但弹丸在近距离的杀伤力很大。

“开火!”明军将领高声下令,数百支火铳一齐施放,铅弹如雨般­射­到城头,正向下放枪的日军惨呼着倒下一片,趁着这个空当儿,明军后续部队突到城下,汇合先前攻城失利的兵将,再次竖起了云梯。守城的日军连忙向放箭,铁炮队再次组织火力,与明军火铳营对­射­。

“把虎蹲炮推近往上打,大将军炮向城内延伸轰击!”李如松看到平壤日军抵抗顽强,对身边的副将李有异说到。

虎蹲炮属于中轻型火炮,和大将军炮一样是明军炮兵中的主流装备。一般架在厢车或是马背上­射­击,步兵使用,四个人­操­作,和大将军炮不同的是,虎蹲炮体积轻,后座力较小,便于快速发­射­,而且炮弹属于杀伤弹,一炮能打出百多小弹丸,是实施高密度面积打击的利器。

“是!”李有异拨马退回大阵,不一时,从阵中调出虎蹲炮营,因为不需要近身格斗,炮营官兵都不带盔甲,只着绵衣战袍,将十五门火炮推出来,分布各门,离着城池尚远,看看­射­程够了,放下炮身,把炮架支好,一齐施放,平壤城头上顿时硝烟弥漫,这一轮炮也不知炸死了多少倭兵,战到此时,明军攻城已经颇有章法,步兵持刀顶牌登城,弓箭手放箭掩护,稍后是火铳手向城头放枪,再后是虎蹲炮轰击,远处是大将军炮进行战场火力压制。

日军仗着城池坚固高大,虽然死伤惨重,但在小西行长的督阵下仍然拼命的抵抗,滚汤木石雨点般打下来,弓箭铁炮也不停的­射­击。一时间,平壤各门都展开了激烈的交战,城上城下死尸遍地,枪炮声如雷,震天动地;火箭纷飞,烟焰弥漫数十里;眼看敌军死守不退,李如松传下令去: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城,先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无论是将军还是小兵,先登城者赏银五千两!

军令一传开,攻城明军勇气百倍,大呼陷阵,无不以一挡十,连弓箭手和火铳手也争先恐后的奔到城下,伺机登城。含毯门外负责领兵发炮的神机营参将骆尚志本就是武艺高强,人称“骆千斤”,这时听战场传令兵叫喊先登城者赏银五千两,顿时胸中热血上涌,­操­起一面藤牌,也不顾本部营兵了,另一手执长戟,大喝一声飞奔到城下,几个箭步冲上云梯。炮手们见状也扔了炮,拨出腰刀跟着冲了上去。

到不能说骆尚志就奔着这赏银来的,因为谁都知道,这银子需得用命来换,日军拼死抵抗,你攻在最前头,被打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但是不可否认,李如松的这道军令的确激发了广大明军将士的进取心和英雄气概。

人是有潜能的,尤其是在战场上,本就是­干­的杀人和被杀的事,全都红了眼,既然还有赏银可拿,那个还不争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